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向东主编;丘远尧卷主编;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744618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炼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世纪之交新疆自治区的人口资源状况。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 1

一、新疆概况 1

二、上个世纪以来的人口发展 2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2

(二)人口自然变动 5

(三)人口迁移变动 6

(四)人口分布的变化 8

(五)人口构成的变化 9

三、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3

(一)人口发展的新特点 13

(二)影响人口发展变化的因素 16

四、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8

第二章 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和老龄化一、人口的性别构成 21

(一)总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特点 21

(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的特征 21

(三)总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 24

(四)总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 25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26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特点 27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 32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34

三、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口问题 37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 37

(二)老年人口问题 43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54

(一)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54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57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一、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及变动特点 59

(一)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显著变化 60

(二)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 61

(三)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已转化为计划控制型 62

(四)出生孩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64

二、妇女生育水平的结构分析 65

(一)城乡之间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 65

(二)主要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 68

(三)各地区妇女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 71

三、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分析 72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最基本因素 72

(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 74

(三)职业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75

(四)计划生育是促使妇女生育水平下降的直接因素 76

四、控制人口的主要做法及今后面临的挑战 77

(一)控制人口的主要做法 78

(二)今后面临的挑战 80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人数与死亡率水平的变化 85

(一)粗死亡率的变化 85

(二)年龄别死亡率 86

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 89

(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89

(二)死亡率的城乡差异 90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92

(四)死亡率的民族差异 93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94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95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的比较 95

四、影响死亡水平的因素 95

(一)生活水平与死亡率分析 95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死亡率分析 96

(三)疾病与死亡率分析 97

(四)婚姻状况与死亡率分析 98

(五)体育事业与死亡率分析 99

(六)受教育程度与死亡率分析 99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102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 102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变动趋势 102

(二)婚姻构成的地域性差异 111

二、人口的家庭状况 112

(一)家庭规模及家庭类型 112

(二)家庭户的类型及特点 114

(三)家庭户类型的城乡差异 117

(四)家庭户类型的地区差异 119

三、家庭规模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20

(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将导致家庭数量的增加 120

(二)青少年人口的消费逐步成为家庭储蓄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三)随着新疆人口结构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步增大,老年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121

(四)新疆房地产事业快速发展和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行,为广大百姓购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122

第六章 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一、人口受教育的构成状况 124

(一)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变化 124

(二)人口受教育的性别、年龄差异 127

(三)人口受教育的城乡、地区差异 131

(四)学业完成情况 134

(五)不同行业、职业之间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构成 136

(六)文盲人口状况 139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142

(一)各类教育持续、稳步、协调发展,教育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 142

(二)加大力度充实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145

(三)积极争取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45

三、受教育程度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146

(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46

(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47

(三)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150

四、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对策 152

(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未来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152

(二)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 152

(三)加快提高各行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力提倡终身教育 153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154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 154

(二)劳动年龄人口状况 156

(三)劳动力的利用情况 158

二、就业人口的规模与构成 159

(一)就业人口规模 159

(二)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 160

(三)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163

(四)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169

(五)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 174

三、未工作人口总量与构成 175

(一)未工作人口的总量与类别构成 175

(二)未工作人口的年龄构成 176

(三)未工作人口的性别构成 177

(四)未工作者的生活来源 178

四、失业人口的总量与构成 179

(一)失业人口总量 179

(二)失业人口的基本特点 180

五、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81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口就业的影响 182

(二)当前人口与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5

(三)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充分就业 188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193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 193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及发展历史 193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及变化 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及年龄结构 198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及变化 198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 201

三、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状况 204

(一)少数民族育龄妇女人数及比重 204

(二)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率现状及变化 206

四、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209

(一)未婚人口状况 210

(二)已婚人口状况 210

五、少数民族地区分布 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状况 211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214

六、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的变化 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及变化 215

(二)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差异较大 216

(三)各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 217

七、少数民族人口控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18

(一)人口增长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18

(二)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21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24

一、人口迁移的现状 224

(一)有关概念范畴的说明 224

(二)人口迁移的现状特征 224

(三)省际迁入人口的迁移原因分析 234

(四)基本结论 235

二、人口迁移理论模式及迁移机制 236

(一)理论渊源 236

(二)省际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及其机制 237

(三)人口迁移模式变化的理论解释 242

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43

(一)省际人口迁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243

(二)人口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9

(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251

四、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 252

五、对移民政策的建议 254

第十章 城镇化 256

一、城镇化的涵义及城镇化水平的测定 256

(一)城镇化的涵义 256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测定 257

二、半个世纪新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260

三、新疆城镇化的水平及地区差异 261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现状 262

(二)新疆城市化水平及地区差异 262

四、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68

五、影响新疆城镇化进程的因素 270

六、新疆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对策 272

(一)指导思想 273

(二)对策与建议 274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 278

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 278

(一)城乡居民基本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 278

(二)人均住房面积排西部省区第五位 279

(三)城乡居民住房质量 281

(四)住房来源及消费 285

二、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的城乡差异 287

(一)居住水平的城乡差异 287

(二)居住质量的城乡差异 288

三、影响新疆城镇住宅发展的主要因素 290

(一)住房体制改革 290

(二)居民收入水平 291

(三)房地产业发展 291

(四)城镇化水平 292

四、加快住房发展的建议 292

(一)从实际出发,使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292

(二)城乡并重一提高农村居民住房质量 294

(三)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295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现状 297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 297

(二)人口与环境现状 305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309

(一)人口变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机制 309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途径 311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15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15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步骤、对策和建议 316

第十三章 人口发展前景展望一、人口预测参数的选择 322

(一)预测基本数据 322

(二)人口预测参数的确定 322

二、未来人口的发展预测 329

(一)出生人口预测 329

(二)死亡人口预测 331

(三)迁移人口预测 333

(四)总人口预测与展望 333

三、未来人口的构成 335

(一)人口年龄结构 335

(二)性别构成 339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 341

(四)育龄妇女的构成 3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