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方言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7083700
- 页数:941 页
绪论 1
第一章 中药注射剂 8
第一节 概述 8
一、中药注射剂的定义与特点 8
二、注射剂的分类与给药途径 9
三、中药注射剂研制概况 10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思路和方法 10
一、选题与拟定处方 10
(一)文献资料查询 10
(二)组方原则与途径 11
二、原料的提取与精制 11
(一)提取新技术的应用 12
(二)纯化与精制新技术的应用 12
三、中药注射剂处方工艺设计及制备 16
(一)处方工艺设计原则 17
(二)确定注射剂的类型 17
(三)确定工艺流程 17
(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7
(五)可行性试验 18
四、稳定性研究 18
(一)影响因素 18
(二)研究方法 18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研究 19
一、性状 20
二、鉴别 20
三、检查 20
(一)澄明度 20
(二)pH值 20
(三)蛋白质 21
(四)鞣质 21
(五)重金属 21
(六)砷盐 22
(七)草酸盐 22
(八)钾离子 22
(九)树脂 22
(十)炽灼残渣 22
(十一)热原 22
(十二)无菌 23
(十三)异常毒性 23
四、含量测定 23
(一)含量测定项目选定原则 23
(二)含量测定方法 23
(三)总固体量测定 24
(四)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24
(五)指标成分总含量测定 24
五、指纹图谱的建立 25
(一)指纹图谱的检测标准 25
(二)色谱指纹图谱的校验和复核 27
第四节 新型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29
一、粉针剂 29
(一)概述 29
(二)中药无菌分装粉针剂 29
(三)中药冷冻干燥粉针剂 30
(四)粉针剂制备实例 34
二、输液剂 36
(一)概述 36
(二)溶液型输液剂 36
(三)乳剂型输液剂 38
(四)中药输液剂的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 40
(五)输液剂制备实例 40
三、混悬型注射剂 41
(一)概述 41
(二)混悬型注射剂的要求及制备 41
(三)混悬型注射剂制备实例 43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3
一、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3
(一)澄明度问题 44
(二)疗效不稳定问题 45
(三)过敏反应 45
二、中药注射剂的展望 46
第二章 新型中药片剂 48
第一节 概论 48
一、与普通片剂的区别 49
二、分类与特点 50
三、中药片剂的质量要求 52
(一)普通中药片剂的质量要求 52
(二)新型片剂特殊质量要求 54
四、新型中药片剂发展状况 57
(一)研究现状 57
(二)二十一世纪中药片剂剂型改革面临的挑战 58
第二节 新型中药片剂辅料 59
一、片剂常用辅料 59
二、中药泡腾片剂常用的润滑剂 63
三、薄膜包衣的新辅料 63
四、缓控释材料 64
第三节 中药片剂制备工艺 64
一、选择道地中药材 64
二、原料处理 65
(一)原料处理的目的 65
(二)原料处理原则 65
(三)原料粉碎 65
三、提取 65
(一)提取原则 65
(二)提取方法 66
四、分离纯化 70
五、浓缩干燥 72
(一)浓缩设备 72
(二)干燥 72
六、制粒 73
第四节 中药薄膜衣片剂 74
一、薄膜衣片特点 74
二、薄膜衣材料 74
三、薄膜衣处方 74
四、配制薄膜包衣溶液的操作要点 75
五、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77
六、制备举例 77
第五节 中药口服速释片剂 78
一、概述 78
二、中药分散片 79
三、中药泡腾片 85
(一)处方设计 85
(二)制备方法举例 86
四、口腔速崩片 87
(一)特点 87
(二)辅料 88
(三)制备工艺举例 88
(四)质量评定 88
五、口腔速溶片 88
(一)特点 88
(二)辅料 88
(三)制备工艺举例 89
第六节 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片剂 89
一、概述 89
二、缓控释骨架片 90
(一)亲水凝胶骨架片 90
(二)溶蚀性骨架片 91
(三)不溶性骨架片 91
三、渗透泵控释片 92
四、多层片 92
第七节 中药口服定时给药片剂概述 93
第八节 中药口服定位给药片剂 93
一、胃内滞留片 93
(一)概述 93
(二)释药机制 94
(三)处方设计 94
(四)举例 95
二、生物黏附片 96
(一)概述 96
(二)胃内黏附片 96
(三)口腔生物黏附片 96
(四)子宫、阴道黏膜黏附片 97
三、口腔黏膜吸收片 98
四、结肠定位给药片剂 98
第三章 中药膜剂、涂膜剂与巴布剂 103
第一节 中药膜剂 103
一、中药膜剂研究概况 103
二、膜剂的特点及分类 104
(一)膜剂的特点 104
(二)膜剂的分类 105
三、成膜材料及辅料 108
(一)对成膜材料的要求 108
(二)常用的成膜材料 108
(三)其他辅料 111
四、膜剂的制备 112
(一)处方的组成 112
(二)制备方法 112
五、中药膜剂质量控制 114
六、影响膜剂释放度的因素 115
(一)溶解度 115
(二)分配系数 115
(三)扩散系数 115
(四)其他影响因素 115
第二节 中药涂膜剂 116
一、概念及特点 116
二、成膜材料及附加剂 116
三、涂膜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116
四、涂膜剂存在的问题 117
第三节 中药巴布剂 118
一、概述 118
(一)巴布剂的特点及种类 118
(二)巴布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19
二、巴布剂基质 120
(一)基质种类 120
(二)基质配方的研究 120
三、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 121
(一)制备工艺流程 121
(二)巴布剂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121
(三)制备工艺的研究 122
四、中药巴布剂质量控制 122
(一)中药巴布剂质量评价标准 122
(二)中药巴布剂质量评价研究 122
五、中药巴布剂展望 124
第四节 应用实例 124
第四章 新型中药栓剂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一、作用特点及质量控制 131
(一)栓剂的作用特点 131
(二)栓剂的质量控制 132
二、基质及制备工艺 133
(一)基质 133
(二)栓剂的制备工艺 136
三、问题及展望 136
第二节 新型中药栓剂 137
一、中空栓剂 137
二、双层栓剂 137
三、微囊栓剂 137
四、渗透泵栓剂 138
五、缓释栓剂 138
第三节 中药栓剂举例 138
第五章 中药气雾剂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中药气雾剂的发展 143
二、中药气雾剂的分类 143
三、中药气雾剂的吸收 144
四、中药气雾剂的特点 145
第二节 中药气雾剂的工艺设计 145
一、中药气雾剂的处方设计 145
(一)中药气雾剂的组成 145
(二)中药气雾剂的处方设计 151
二、中药气雾剂的制备工艺设计 156
(一)容器和阀门的处理及装配 156
(二)中药的提取与调配 156
(三)充填抛射剂 157
第三节 中药气雾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58
一、性状 159
二、鉴别 159
三、检查 159
四、含量测定 161
第四节 中药气雾剂科研和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161
一、中药气雾剂在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61
二、中药气雾剂的前景展望 163
第五节 中药气雾剂应用实例 163
一、二相气雾剂(溶液型气雾剂) 163
二、三相气雾剂 172
第六章 中药滴丸剂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一、中药滴丸剂的含义 177
二、中药滴丸剂的种类 178
三、中药滴丸剂的特点 178
第二节 中药滴丸剂的原料药及辅料 179
一、中药滴丸原料药物的类型 179
二、基质 180
三、冷凝剂 181
四、其他附加剂 182
第三节 中药滴丸的制备 183
一、制备原理 183
二、制备方法 183
三、影响滴丸成型工艺的因素 183
四、滴丸成型工艺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184
五、中药滴丸剂的质量要求 186
六、制备滴丸的设备 187
第四节 中药滴丸的开发与研究 188
一、开发中药滴丸中存在的问题 188
二、中药滴丸的研究方法 188
三、中药滴丸的发展前景 189
第五节 中药滴丸品种举例 191
一、中药滴丸的典型品种 191
二、中药滴丸的新品种 191
第七章 新颖中药胶囊剂 195
第一节 软胶囊剂 195
一、概述 195
(一)胶囊剂的特点 195
(二)软胶囊剂型种类 196
二、软胶囊的制备 197
(一)软胶囊处方的选择 197
(二)中药软胶囊剂内容物的制备 197
(三)软胶囊的分散介质 199
(四)辅料的种类与选择 199
(五)软胶囊囊壳的制备 199
(六)软胶囊剂的制备及设备 204
三、软胶囊剂有待解决问题的探讨 205
(一)软胶囊崩解迟缓主要因素 205
(二)软胶囊中的物质迁移 206
(三)软胶囊渗油问题 207
四、软胶囊剂举例 208
第二节 中药缓释胶囊 209
一、概述 209
(一)缓释胶囊的含义及特点 209
(二)缓释胶囊的种类及机制 209
二、缓释胶囊的制备方法 210
(一)制备缓释胶囊常用辅料 210
(二)缓释胶囊的制备技术 212
三、缓释胶囊的质量要求 215
四、缓释胶囊应用实例 215
第三节 中药结肠靶向胶囊 220
一、概述 220
(一)结肠靶向胶囊的含义 220
(二)结肠靶向胶囊的特点 220
(三)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220
(四)结肠靶向胶囊的种类及常用辅料 221
二、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方法 224
(一)前体药物法 224
(二)缓释和控释制剂法 224
(三)聚合物包衣法 225
三、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要求 225
(一)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要求 225
(二)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检查内容 225
四、结肠靶向胶囊应用实例 225
第八章 中药微囊剂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一、中药微囊剂的应用特点 229
二、中药微囊剂的发展趋势 230
三、中药微囊化制剂及应用 230
(一)中药微囊化制剂 230
(二)中药微囊剂的应用 231
第二节 中药微囊剂的研制思路和方法 232
一、选题与拟定处方 232
(一)选题 232
(二)组方 233
(三)收集资料 233
二、原料的提取和纯化 234
(一)囊心物形式 234
(二)提取纯化原则 234
(三)原料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235
三、囊材及附加剂的选择 236
(一)囊材应具备的条件 237
(二)囊材的分类 237
(三)一些新型囊材 237
(四)附加剂的选择 237
四、制备微囊方法的选择 238
(一)中药微囊制备方法 238
(二)选择原则 249
五、制备工艺的确定 249
六、可行性试验 249
七、中药微囊的质量研究 250
(一)微囊的形态 250
(二)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检查 250
(三)成囊率 252
(四)载药量或包囊率的检查 253
(五)微囊的溶出速率测定及突释效应或渗透率的检查 254
(六)体内释放试验 254
(七)有效成分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256
八、中药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258
(一)留样观察法的设计 258
(二)加速试验法的设计 258
(三)影响微囊稳定性的因素 259
第三节 中药微囊的制备实例 260
一、心料为挥发油的微囊的制备 260
二、心料为水溶性成分微囊的制备 260
三、心料为脂溶性成分的微囊的制备 260
四、缓释微囊的制备 260
五、中药毫微囊的制备 261
(一)乳化聚合法 261
(二)变性析出法 261
(三)界面聚合法 261
(四)胶团聚合法 262
(五)液中干燥法 262
第四节 中药微囊剂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68
一、中药微囊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68
二、中药微囊剂的展望 269
第九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271
第一节 概述 272
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 272
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73
第二节 中药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274
一、皮肤结构与生理 274
(一)表皮 274
(二)真皮 274
(三)皮下组织 274
(四)皮肤附属器 274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275
(一)药物通过表皮吸收 275
(二)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 275
(三)其他吸收途径 276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277
(一)生理因素 277
(二)制剂因素 278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279
第三节 促进中药经皮吸收方法 280
一、经皮吸收促进剂 280
(一)定义 280
(二)分类 281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新方法 286
(一)将药物包封于脂质体 286
(二)离子导入法 289
(三)其他方法 293
第四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方法 295
一、体外渗透实验方法 295
(一)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95
(二)体外释放度实验 303
二、体内透皮实验研究 304
(一)体内吸收测定法 304
(二)同位素示踪法和放射性自显影法 304
(三)正常人体剩余量法 305
三、体内透皮实验与体外透皮实验的相关性 306
四、中药透皮的药代或药效动力学研究 307
第五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307
一、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307
(一)凝胶剂 307
(二)软膏剂 308
(三)乳膏剂(霜剂) 309
二、现代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311
(一)经皮给药系统常用材料 311
(二)经皮给药系统类型及组成 313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314
第六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质量评价及稳定性 315
一、质量评价 315
(一)体外质量评价 315
(二)体内质量评价 316
(三)皮肤的毒性和刺激性 316
二、稳定性预测 316
(一)化学稳定性 317
(二)物理稳定性 317
第七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举例 317
第十章 中药缓控释制剂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一、中药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323
二、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323
(一)研究现状 323
(二)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25
(三)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5
(四)中药缓释制剂发展的策略 326
(五)中药缓控释制剂前景展望 326
第二节 中药缓释制剂设计原理 326
一、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 326
(一)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设计 326
(二)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328
二、中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 328
第三节 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工艺 329
一、缓控释制剂常用的辅料 329
(一)常用辅料种类 329
(二)常用的辅料 329
二、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工艺 329
(一)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 329
(二)缓控释微球 330
(三)凝胶剂 330
(四)缓释片 330
(五)固体分散法 332
第四节 中药缓控释制剂质量评定 332
一、溶出度 332
二、生物利用度 332
三、体内外相关性 333
第五节 中药缓控释制剂举例 333
第十一章 中药靶向给药制剂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一、概念 339
二、作用原理 339
第二节 中药微球制剂 340
一、概述 340
二、常用载体材料 341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 341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342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 342
三、微球的制备 344
(一)微球通用制备方法及工艺 344
(二)毫微粒制备方法 346
(三)磁性微球 348
(四)免疫微球 349
四、微球制剂质量要求 349
(一)微球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349
(二)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350
(三)微球的溶胀率和溶胀压测定 351
(四)微球体外释药试验 352
五、微球制剂的生物药剂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352
(一)微粒的释药特性 352
(二)微球的体内过程 353
六、微球应用举例 354
第三节 复合型乳剂 355
一、概述 355
二、复乳的制备技术 355
(一)二步乳化法 356
(二)影响成乳的因素 356
(三)举例 356
三、复乳稳定性研究 357
(一)复乳稳定性 357
(二)复乳的稳定性测定和计算 357
(三)提高复乳稳定性的措施 358
四、复乳的释药机制和靶向性评价 359
(一)W/O/W型复乳 359
(二)O/W/O型复乳 359
(三)靶向性评价 359
五、应用实例 360
第四节 脂质体 360
一、概述 360
(一)定义 360
(二)脂质体特点 361
(三)脂质体的靶向性 361
(四)前景 362
二、脂质体的组成、类型和理化性质 362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362
(二)脂质体类型 363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364
三、脂质体的制备 364
(一)制备脂质体材料 364
(二)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365
四、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366
(一)载药量、包封率 366
(二)脂质体的稳定性与渗漏 367
(三)脂质体体内分布试验 368
(四)药效学试验 369
五、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369
(一)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69
(二)脂质体的给药途径 370
六、脂质体靶向制剂应用 370
(一)抗肿瘤药物的脂质体 370
(二)抗寄生虫药的脂质体 370
(三)抗菌药物的脂质体 371
(四)激素类药物脂质体 371
(五)酶的脂质体 371
(六)作为免疫激活剂抗肿瘤转移 371
(七)抗结核药物的脂质体 371
(八)脂质体在遗传工程中应用 371
(九)其他方面 371
(十)举例 371
第十二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375
第一节 超临界流体技术 375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 375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 377
(一)固相物料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378
(二)液相物料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379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流程 379
(四)萃取装置的构成 379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草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 379
(一)中草药的药用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特点 380
(二)中草药的传统提取方法及其主要缺点 381
(三)中草药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主要优点 382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383
(五)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其他应用 389
(六)总结与展望 390
第二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392
一、概述 392
二、超临界流体流动相的性质 392
(一)溶解度 392
(二)扩散 393
(三)黏度 393
(四)密度 393
三、超临界流体色谱仪 394
(一)流速和压力的控制 394
(二)温度的测定和控制 394
(三)样品的注入 394
(四)固定相 394
(五)流动相 395
(六)检测器 396
四、SFC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396
(一)SFC法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 397
(二)SFC法测定牛膝及其制剂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397
(三)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姜黄中的姜黄素 397
(四)SFC法测定三七及云南白药中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的含量 398
(五)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单糖 398
(六)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芍药根中芍药苷和白芍药苷 398
第十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应用新技术 401
第一节 概述 401
一、概念 401
二、性质 401
三、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原理 402
四、大孔吸附树脂的特性、结构 402
五、大孔吸附树脂与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溶媒法相比存在的优缺点 407
第二节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407
一、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的因素 407
二、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纯化、解吸及再生 412
第三节 各种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413
一、AB-8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413
二、LD605型吸附树脂纯化中药材中不同有效部分的特性 418
三、十种吸附树脂对银杏叶黄酮吸附特性 419
四、DA-201树脂与Amberlite XAD-8树脂的比较 422
五、S008-Ⅰ、Ⅱ、Ⅲ、Ⅳ、Ⅴ合成树脂对绞股蓝皂苷的吸附性能 423
第四节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中的应用 425
一、皂苷类 425
二、生物碱类 428
三、黄酮及内酯类 428
四、其他 429
第五节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29
第六节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的主要问题 432
第十四章 毛细管电泳法 436
第一节 概述 436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史 436
二、毛细管电泳法的优越性 437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438
一、毛细管自由区带电泳法(CZE)的基本原理 438
二、毛细管凝胶电泳法(CGE)的基本原理 438
三、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法(CIEF)的基本原理 439
四、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MEKC)的基本原理 439
五、毛细管等速电泳色谱法(CITP)的基本原理 439
六、毛细管电色谱法(CEC)的基本原理 439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装置 440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柱系统 440
(一)毛细管的规格与材料 440
(二)毛细管内壁静态改性 441
(三)毛细管壁动态改性 442
二、毛细管电泳法的进样系统 443
三、毛细管电泳法的检测器 443
(一)紫外检测器 444
(二)荧光检测器 444
(三)电化学检测器 444
(四)质谱检测器 445
(五)激光类检测器 445
(六)其他类型检测器 446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和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446
一、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47
(一)毛细管电泳在中药生物碱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47
(二)毛细管电泳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55
(三)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有机酸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61
(四)毛细管电泳在中药蒽醌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64
(五)细管电泳在中药皂苷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65
(六)毛细管电泳在中药香豆素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68
(七)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核苷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68
(八)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其他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70
二、毛细管电泳在中药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473
三、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475
四、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制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478
五、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制剂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484
第十五章 吸附澄清技术及其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490
第一节 概述 490
第二节 醇沉法在中药有效成分提纯除杂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490
一、药材水提醇沉方法通则 490
(一)选用原则 491
(二)药液浓缩 491
(三)加醇方式 491
(四)醇量计算 491
二、药材醇沉基本工艺与设备 494
(一)醇沉对成分提取的作用与影响 494
(二)浓缩液比重与温度 494
(三)醇沉液含醇量控制 494
(四)醇沉次数 495
(五)醇沉温度与时间 495
(六)常规处理与加热处理 495
(七)醇沉设备 495
三、影响中药醇沉的几个主要因素 498
(一)醇沉时需要达到的乙醇浓度 498
(二)所用乙醇的浓度 498
(三)药液浓缩后的相对密度 498
(四)药液的温度 498
(五)加醇的方法 498
(六)室内温度 499
四、应用举例 499
(一)乙醇浓度以及乙醇量对中草药醇沉效果的影响 499
(二)虚寒胃痛冲剂水提醇沉工艺的探讨 501
五、吸附澄清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简介及其代替醇沉方法的可行性 503
(一)吸附澄清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简介 503
(二)吸附澄清方法代替醇沉的可行性 504
(三)醇沉法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吸附澄清技术的优点 505
(四)其他方法代替醇沉法简单介绍 507
(五)醇沉法、吸附澄清法等中药除杂方法的比较应用举例 507
第三节 吸附澄清剂的作用原理及特点 509
一、吸附澄清剂的作用原理 509
(一)中药悬浮液稳定的原因 509
(二)凝聚作用与絮凝作用 510
二、吸附澄清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515
第四节 吸附澄清剂的分类 515
一、无机凝聚剂 516
二、有机絮凝剂 517
第五节 影响絮凝作用的因素 522
一、分散体系中微粒的性质 522
二、悬浮液的性质 522
第六节 联合使用多种澄清剂进行药液澄清和除杂的效果 524
一、无机凝聚剂与有机絮凝剂配合使用 524
二、澄清剂及其最佳用量的确定 524
三、使用絮凝剂的注意事项 525
第七节 甲壳质与其衍生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526
一、结构和特性 526
二、甲壳质、壳聚糖的提取 527
三、吸附澄清剂壳聚糖在中药中的应用 528
(一)对单味中药的澄清 528
(二)对中药复方提取液的澄清 530
第八节 其他吸附澄清剂在中药中的应用 536
一、101果汁澄清剂在中药澄清中的应用 536
二、ZTC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澄清中的应用 537
(一)ZTC1+1天然澄清剂在化积膜制备工艺中的应用 537
(二)ZTC1+1天然澄清剂与乙醇用于清热口服液除杂的对比研究 540
(三)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541
三、聚凝净澄清剂在中药中的应用 543
四、蛋清在人参杞芪口服液澄清中的应用 544
五、不同澄清剂对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作用 544
第十六章 膜分离技术 548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概述 549
一、膜分离的定义及膜分离过程的分类 549
(一)膜分离的定义 549
(二)膜的种类及膜分离过程的分类 550
(三)常规过滤与错流过滤 552
二、高分子有机膜 553
三、无机陶瓷膜及其性能指标 553
四、无机陶瓷膜与有机膜的对比 554
五、膜技术与其他分离提取、浓缩、纯化技术的比较 554
第二节 膜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555
一、膜的选择及工艺设计方案 555
(一)膜的选择 555
(二)膜工艺设计方案 555
二、中药目标产物提取的原理和依据 555
(一)中药的主要成分 555
(二)中药目标产物的提取方法 556
(三)膜技术在中药目标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556
三、中药口服液的生产 557
(一)中药提取液的处理 558
(二)除杂、除菌、过滤、精制 559
(三)BMC技术取消醇沉 559
(四)口服液生产的膜工艺路线 559
四、注射剂及热原的去除 561
五、膜技术在颗粒冲剂等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562
六、膜技术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563
七、膜技术应用实例 563
八、膜技术——制药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 566
第三节 提高膜通量及其恢复再生的方法 568
一、如何提高膜通量 568
(一)膜结构参数对通量的影响 568
(二)操作参数对通量的影响 568
(三)料液性质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569
二、无机陶瓷膜的污染与再生 569
(一)膜污染的控制 569
(二)无机陶瓷膜的再生与清洗 570
第十七章 高分子材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572
第一节 概述 572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论 574
一、高分子的定义 574
二、高分子的结构特点 575
三、药物通过聚合物的扩散 576
(一)药物通过聚合物的传质过程 576
(二)扩散系数 578
第三节 天然药用高分子材料 580
一、淀粉及其衍生物 580
(一)淀粉 580
(二)预胶化淀粉(可压性淀粉) 581
(三)羧甲基淀粉钠(乙醇酸钠淀粉) 581
二、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582
(一)纤维素 582
(二)粉状纤维素 582
(三)微晶纤维素 583
(四)羧甲基纤维素钠 583
(五)甲基纤维素 584
(六)乙基纤维素 584
(七)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585
(八)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586
三、其他天然药用高分子材料 587
(一)阿拉伯胶 587
(二)明胶 588
(三)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 589
第四节 合成药用高分子材料 590
一、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591
二、聚乙烯醇 595
三、聚维酮(聚乙烯吡咯烷酮) 597
四、交联聚维酮 598
五、聚乙二醇 599
六、卡波姆(丙烯酸-烯丙基蔗糖共聚物) 601
第十八章 乳化技术 606
第一节 乳化技术在新剂型中的应用特点 606
第二节 乳化剂 607
一、乳化剂的要求 607
二、常用的乳化剂 607
(一)天然乳化剂 607
(二)合成乳化剂 608
(三)固体乳化剂 608
(四)辅助乳化剂 608
(五)混合型乳化剂 608
三、乳化剂的选择 608
(一)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609
(二)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 609
(三)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 609
(四)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609
第三节 乳剂的制备技术及影响成乳的因素 609
一、普通乳 609
(一)制备技术 610
(二)影响成乳的因素 610
二、亚微乳 611
(一)静脉注射亚微乳的设计 611
(二)制备技术 612
(三)影响成乳的因素 612
三、复乳 613
(一)制备技术 613
(二)影响成乳的因素 613
(三)产率的测定 615
(四)提高复乳稳定性的措施 616
四、微乳 616
(一)制备技术 617
(二)影响成乳的因素 617
(三)微乳中酶的活性 618
五、微粒或毫微粒制备过程的乳化技术 618
六、乳化设备 619
(一)电动搅拌器 619
(二)胶体磨 619
(三)超声波乳化器 619
(四)高速搅拌器 619
(五)高压乳匀机 619
第四节 乳剂的稳定性 619
一、分层 619
二、絮凝 620
三、转相 620
四、破裂 620
五、酸败 620
第五节 乳剂的质量评定 620
一、物理稳定性评价 620
(一)测定乳剂的粒径及其分布 621
(二)离心法 622
(三)稳定指数法 622
(四)浊度法 622
(五)加速试验 622
(六)其他方法 623
二、乳滴的表面电荷 623
三、化学测定法 623
(一)pH值 623
(二)药物含量 623
四、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 623
(一)体外释药的动力学试验 623
(二)靶向性评价 624
第六节 应用实例 624
一、人参皂苷C-K静脉乳剂 624
二、沙棘油乳剂 626
三、静脉注射脂肪乳 627
四、红花籽油口服乳剂 627
五、紫杉醇微乳的研究 628
第十九章 包合技术 632
第一节 概述 632
一、包合物的特点 632
二、包合物的类型 633
(一)按包合物的几何形状分类 633
(二)按包合物的稳定程度分类 634
(三)按Frank分类法分类 634
三、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635
(一)环糊精研究进展 635
(二)环糊精衍生物研究进展 636
第二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技术 638
一、进行包合物制备前准备工作 638
二、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 639
(一)常用的包合方法 639
(二)包合物常用的干燥方法及温度 640
(三)最佳包合工艺的试验条件选择方法 642
第三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检查与评定 643
一、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 643
二、薄层色谱法(TLC) 644
三、X射线衍射法 646
四、显微镜成像法 648
五、气相色谱法 649
六、紫外光谱法 650
七、红外分光光度法 650
八、核磁共振法 651
九、红外差谱技术 651
十、溶解度测定法 651
十一、环糊精包合物毒理、药效学验证 652
十二、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考察方法 652
第四节 包合技术的应用 653
一、药剂学方面的应用 654
二、药物合成方面的应用 656
三、生化方面的应用 656
四、色谱分析方面的应用 657
五、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657
第五节 包合技术的应用实例 658
例1 β-CYD与陈皮挥发油的包合作用 658
例2 β-CYD与六神丸中挥发油的包合作用 660
例3 β-CYD与消炎痛的包合作用 661
例4 山苍子油-β-CY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662
例5 四神茶剂挥发油β-CYD包合物的试验研究 665
例6 生姜挥发油β-CYD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667
第六节 包合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实例 668
例1 山腊梅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668
例2 羌活挥发油-β-环糊精制备工艺的研究 671
例3 β-环糊精包合技术在当归精油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673
例4 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与肉桂超细微粉药剂学性质的对比研究 676
例5 愈痫灵颗粒剂中3种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680
第二十章 薄膜包衣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687
第一节 概述 687
第二节 糖衣片包衣技术的缺点及薄膜包衣技术的优点 687
第三节 薄膜包衣材料及其处方的组成 688
一、薄膜包衣材料 688
二、包衣膜的处方组成 694
三、国外药用辅料的发展趋势 696
第四节 薄膜包衣的形成 696
一、薄膜包衣的方法 696
二、薄膜包衣的成膜原理 697
第五节 薄膜包衣的影响因素 698
一、药物自身的影响 698
二、处方因素的影响 699
三、制备工艺的影响 700
第六节 薄膜包衣在中药片剂上的应用 701
一、聚丙烯酸树脂Ⅱ的应用 701
二、聚丙烯酸树脂Ⅳ的应用 702
三、聚丙烯酸树脂Ⅱ和Ⅲ的混合应用 705
四、聚丙烯酸树脂Ⅱ和HPMC的混合应用 707
五、聚丙烯酸树脂Ⅳ和HPMC的混合应用 713
六、AEA薄膜包衣的试制 716
七、欧巴代的应用 716
八、薄膜包衣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0
第七节 薄膜包衣在中药其他剂型上的应用 721
一、在中药颗粒剂(冲剂)上的应用 721
二、在中药胶囊剂上的应用 723
三、在中药丸剂上的应用 725
第二十一章 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 730
第一节 概述 730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 730
(一)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730
(二)干燥速率与干燥速率曲线 731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 732
(一)被干燥物料的性质 732
(二)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与流速 732
(三)干燥速率与干燥方法 732
(四)压力 732
第二节 冷冻干燥 732
一、冷冻干燥的原理 733
二、冷冻干燥机的组成 733
三、常用冷冻干燥设备 733
四、简易冷冻干燥装置 734
五、国际上冷冻干燥工艺及设备的最新发展趋势 735
(一)以可控的、可验证的冻干周期代替经验性的冻干周期 735
(二)无托盘冻干或一次性托盘代替不锈钢托盘冻干 735
(三)整合的冻干生产线 736
六、制品的冷冻干燥过程 736
七、冷冻干燥的设备性能选择以及配方研究,冻干工艺经验 737
(一)冻干机的性能选择 737
(二)冻干产品的配方研究 738
(三)冷冻干燥工艺 738
(四)冻干曲线 739
八、应用 739
(一)在三七加工中的应用 740
(二)胡萝卜冷冻干燥过程的研究 741
(三)人参的冷冻干燥法研究 744
(四)在夏季中药全浸膏制剂生产中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 745
(五)在蝎毒素Ⅳ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745
(六)冷冻干燥法与传统加工法的比较 746
(七)在冷冻干燥中制剂瓶破碎的原因及预防 746
(八)冷冻干燥机的使用 747
第三节 喷雾干燥 747
一、喷雾干燥工艺流程和干燥器总体结构 748
(一)工艺流程 748
(二)喷雾干燥器总体结构及喷雾干燥的特点 751
(三)喷雾器类型原理及特点 752
(四)雾滴与热气流在干燥器内的流向 754
二、自动喷雾干燥装置 755
(一)早期的自动喷雾干燥装置 755
(二)改良后的自动喷雾干燥装置 756
三、应用 757
(一)喷雾干燥法在中药材处理中的应用 757
(二)喷雾干燥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760
(三)影响中药喷雾干燥制备浸膏粉的质量因素 763
(四)喷雾干燥粘壁现象的处理方法 764
(五)中药喷雾干燥生产经验简介 765
(六)附片颗粒剂的喷雾干燥制粒工艺探讨 766
(七)葛根汤颗粒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试验研究 767
(八)喷雾干燥法在制备当归干浸膏中的应用 767
(九)喷雾干燥-一步制粒联合流化制粒技术的应用研究 768
(十)喷雾干燥制备康复欣胶囊颗粒的影响因素 769
(十一)天麻促智颗粒喷雾干燥的工艺研究 769
第二十二章 固体脂质纳米粒 772
第一节 概述 772
第二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772
一、载体材料 772
二、制备方法 773
(一)高压匀质法 773
(二)薄膜-超声分散法 773
(三)乳化-分散法 773
(四)溶剂乳化法 774
(五)薄膜乳化-高压均质法 774
第三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774
一、形态与粒径 774
(一)扫描电镜直接测定法 775
(二)透射电镜负染测定法 775
(三)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法 775
(四)动态激光粒度分析法 775
(五)光子相关光谱法 775
(六)库尔特计数法 775
二、载药量与包封率 776
三、稳定性 777
(一)灭菌 777
(二)贮存形式与贮存条件 777
四、体外释药特性 777
五、毒性 778
第四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给药途径 778
一、注射给药 778
二、口服给药 779
三、经皮给药 779
四、肺部给药 780
五、眼部给药 780
六、其他给药途径 780
第五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780
一、存在问题 780
(一)载药能力有限 780
(二)稳定性 781
(三)突释效应 781
二、前景展望 782
(一)增强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 782
(二)提高注射给药的靶向性和定位释药能力 782
(三)拓宽适用的药物品种 782
(四)可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药物传递系统 782
第六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实例 783
一、降香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783
二、丹参酮ⅡA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783
三、雷公藤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水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 784
四、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机制的研究 784
五、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784
第二十三章 固体分散技术 788
第一节 概述 788
一、药物微粉化 789
(一)机械粉碎法 789
(二)微粉结晶法 789
二、制备固体分散体 790
三、制备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物 790
(一)粉状溶液技术 790
(二)溶剂沉积技术 790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与分类 791
一、按药剂学释药性能进行分类 791
(一)速释型固体分散体 791
(二)缓控释固体分散体 792
(三)肠溶性固体分散体 794
二、按分散状态进行分类 794
(一)低共熔混合物 794
(二)固体溶液 795
(三)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 796
(四)共沉淀物 796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 796
一、水溶性载体 797
(一)高分子聚合物 797
(二)表面活性剂 799
(三)2HP-β-环糊精 799
(四)有机酸类 800
(五)糖类与醇类 800
(六)尿素 800
(七)其他 800
二、水不溶性载体 800
(一)乙基纤维素 801
(二)含季铵基团的聚丙烯基树脂类 801
(三)脂质类 801
三、肠溶性载体 801
(一)纤维素类 801
(二)聚丙烯酸树脂类 802
第四节 固体分散体速释和缓释原理 802
一、速释原理 802
(一)药物的分散状态 802
(二)载体的作用 803
(三)其他因素 803
二、固体分散体的缓释作用 803
(一)缓释原理 803
(二)联合载体的缓释固体分散体的释药机制 804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804
一、熔融法 804
二、溶剂法 805
三、溶剂-熔融法 805
四、研磨法 805
五、喷雾(冷冻)干燥法 806
第六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806
一、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 806
(一)热分析法 806
(二)X-射线衍射法 807
(三)红外光谱法 807
(四)显微镜观察法 808
(五)核磁共振法 808
二、溶出速率测定法 808
三、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808
(一)计算溶解度参数,合理选择载体材料 808
(二)建立溶解度-温度关系式,计算药物的溶解度 809
(三)制备工艺不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各不相同 809
第二十四章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811
第一节 基因芯片概述 811
一、基因芯片概述 811
二、基因芯片的类型 812
三、基因芯片的制备 813
四、mRNA的制备、标记和芯片杂交 815
五、芯片杂交和芯片扫描 815
六、芯片实验的设计 816
七、基因芯片的应用 817
第二节 基因芯片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818
一、基因芯片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818
(一)药靶的研究 819
(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820
(三)药物毒副作用研究 821
(四)药物筛选 821
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822
(一)中药研究的瓶颈 822
(二)基因芯片技术是解决瓶颈的有用手段 822
第二十五章 中药生物技术 825
第一节 绪论 825
一、生物技术概述 825
二、生物技术在医药应用中的进展及展望 826
三、中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827
(一)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827
(二)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827
四、中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 829
(一)中药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829
(二)生物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829
第二节 基因工程 830
一、基因工程概述 830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831
(一)目的基因的制备 832
(二)载体的选择和制备 835
(三)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 836
(四)将重组DNA引入宿主细胞 837
(五)目的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837
(六)目的基因的表达 838
三、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 838
四、基因工程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838
(一)基因工程在生产重组水蛭素的应用进展 838
(二)基因工程在中药其他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840
五、基因工程在中药领域中的前景展望 841
六、基因工程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基因工程生产重组水蛭素) 841
第三节 细胞工程 843
一、植物细胞工程 843
(一)植物细胞工程概述 843
(二)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843
(三)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展望 844
(四)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847
二、动物细胞工程 848
(一)动物细胞工程概述 848
(二)动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 849
(三)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850
第四节 酶工程 851
一、酶工程概述 851
二、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851
三、酶工程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852
第五节 微生物工程 853
一、微生物工程概述 853
二、微生物工程基本技术 854
(一)微生物细胞培养技术 854
(二)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 855
三、微生物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 856
(一)微生物工程产品主要类型 856
(二)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856
第二十六章 生物黏附制剂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 860
第一节 概述 860
一、生物黏附制剂技术的概念 860
二、生物黏附制剂的特点 860
三、生物黏附制剂技术的进展 861
第二节 生物黏附作用 862
一、生物黏附的概念 862
二、生物黏附作用的机制 862
(一)电子转移理论 863
(二)吸附理论 863
(三)润湿理论 863
(四)扩散-互穿理论 863
(五)断裂理论 863
(六)细胞黏附理论 863
第三节 常用的生物黏附材料 863
一、天然生物黏附材料 864
(一)淀粉 864
(二)明胶 864
(三)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 864
(四)生物凝集素类结合物 864
(五)甘油单酸酯 865
(六)透明质酸 865
(七)纤维蛋白原与胶原蛋白原 865
二、半合成生物黏附材料 866
(一)羟丙基纤维素 866
(二)羧甲基纤维素钠 866
(三)脱乙酰壳多糖衍生物 866
(四)硫化聚合物 866
(五)糖接枝聚合物 866
三、合成生物黏附材料 867
(一)卡波沫 867
(二)聚乙烯醇 867
(三)聚乙二醇 867
第四节 中药生物黏附制剂及制备工艺 867
一、膜剂 867
二、片剂 868
三、粉剂 868
第五节 生物黏附制剂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 869
一、黏附力评价 869
(一)体外实验方法 869
(二)体内试验方法 870
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871
三、体外黏膜透过性能评价 871
(一)生物膜 871
(二)扩散装置 871
(三)数据处理 872
四、体内过程 872
(一)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法 872
(二)剩余测量法 872
(三)生理效应法 872
(四)放射性示踪测定法 872
第六节 影响给药系统发挥作用的因素 872
一、影响聚合物生物黏附性能的因素 872
(一)聚合物性质的影响 872
(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873
二、药物的分子量及半衰期 874
三、辅料 874
第七节 中药生物黏附制剂举例 874
一、复方溃宁生物黏附膜 874
二、冰硼片 874
三、口腔溃疡黏附散 875
第二十七章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877
第一节 中药指纹图谱的起源和发展 878
一、指纹图谱起源于法医学 878
二、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和分类 879
三、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阶段 880
第二节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 881
一、薄层色谱法 882
实例 人参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研究 882
二、气相色谱法 884
实例 连翘的指纹图谱的建立 884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886
实例 抗病毒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886
四、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887
实例 黄连药材及葛根芩连方中黄连生物碱毛细管电泳分析 888
五、联用技术 889
实例 醒神滴鼻液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别研究 890
六、红外光谱法 890
七、核磁共振 890
八、X-射线衍射法 891
九、DNA分子技术 891
第三节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评价 892
一、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原则 892
二、指纹图谱的建立模式 892
(一)典型指纹图谱选择法 892
(二)共有模式生成法 893
三、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技术要点 893
(一)中药材来源及样品处理 893
(二)检测方法 893
(三)参照物的选择 893
(四)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及试验条件选择 893
四、指纹图谱的评价指标 894
(一)相关系数计算法 894
(二)夹角余弦算法 895
(三)模糊尖Г分布法 895
(四)模糊欧氏距离法 895
五、指纹图谱的解析 896
(一)相对保留值指纹图谱解析法 896
(二)气相色谱保留指数 897
(三)模糊聚类分析 897
(四)分析数据可视化技术 897
(五)人工神经网络法 897
第四节 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898
一、鉴别道地药材,保证原料药的质量 898
实例 丹参多组分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研究 898
二、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901
实例 利用HPLC指纹图谱进行黄连解毒汤提取工艺的筛选 901
三、在制订中成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 903
实例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研究 903
四、在中药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909
五、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910
附录1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912
一、注射剂用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 912
(一)指纹图谱的检测标准 912
(二)起草说明 913
二、中药注射剂及其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指纹图谱的检测标准 915
(一)指纹图谱的检测标准 915
(二)起草说明 916
附录2 中药注射剂色谱指纹图谱实验研究技术指南(试行) 918
一、供试品收集 918
(一)原料药材 918
(二)半成品(提取物) 920
(三)成品注射剂 920
二、试品溶液的制备 921
(一)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21
(二)半成品(提取物)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21
(三)成品(注射剂)供试品溶液制备 922
三、参照物 922
(一)参照物的选择 922
(二)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922
四、实验 922
(一)实验室 922
(二)仪器 923
(三)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 923
(四)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924
五、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和辨认 925
六、色谱指纹图谱的校验和复核 926
(一)样品送样程序 926
(二)实验复核 926
(三)质量标准中指纹图谱的标准书写格式 927
第二十八章 计算机在中药制剂及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929
第一节 概述 929
第二节 计算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931
一、计算机在中药制剂处方筛选中的应用 931
二、计算机在中药制剂提取工艺、制备工艺中的应用 933
(一)单因素设计方法的应用 933
(二)多因素水平分析 933
三、计算机在中药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936
(一)光谱分析技术 937
(二)色谱技术 937
(三)计算机辅助技术 937
四、计算机在中药制剂包装中的应用 939
第三节 计算机在中药制剂及中药研究中的未来前景 940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药功效速记 第2版》李兴广,温乔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