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红专,王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787503844836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发病原理、辨证防治原则等)、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现代中药研究等知识。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1.2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

1.2.1 先秦秦汉时期 4

1.2.2 魏晋隋唐时期 5

1.2.3 宋、金、元时期 6

1.2.4 明清时期 7

1.2.5 民国时期 8

1.2.6 近代时期 9

1.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9

1.3.1 整体观念 9

1.3.2 辨证论治 11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 14

2.1 阴阳学说 14

2.1.1 阴阳的基本概念 14

2.1.2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5

2.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2.2 五行学说 20

2.2.1 五行的基本概念 21

2.2.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2.2.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5

第3章 藏象学说 31

3.1 五脏 31

3.1.1 心 32

3.1.2 肺 33

3.1.3 肝 36

3.1.4 脾 38

3.1.5 肾 40

3.2 六腑 46

3.2.1 胆 46

3.2.2 胃 46

3.2.3 小肠 47

3.2.4 大肠 48

3.2.5 膀胱 48

3.2.6 三焦 49

3.3 奇恒之腑 50

3.3.1 脑 50

3.3.2 女子胞 50

3.4 脏腑之间的关系 50

3.4.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1

3.4.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3

3.4.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4

第4章 气血津液 57

4.1 气 57

4.1.1 气的基本概念 57

4.1.2 气的生成 57

4.1.3 气的功能 58

4.1.4 气的运动 59

4.1.5 气的分类 59

4.2 血 61

4.2.1 血的基本概念 61

4.2.2 血的生成 61

4.2.3 血的运行 61

4.2.4 血的功能 62

4.3 津液 62

4.3.1 津液的基本概念 62

4.3.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63

4.3.3 津液的功能 64

4.4 气血津液的关系 64

4.4.1 气与血的关系 64

4.4.2 气与津液的关系 65

4.4.3 血与津液的关系 65

第5章 经络 69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69

5.1.1 经脉 69

5.1.2 络脉 70

5.1.3 连属组织 70

5.2 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 70

5.2.1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70

5.2.2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71

5.2.3 督、任、冲三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71

5.3 经络的生理功能 71

5.4 经络学说的应用 72

第6章 病因 74

6.1 外感病因 74

6.1.1 六淫 74

6.1.2 疫疠 80

6.2 内伤病因 81

6.2.1 七情 81

6.2.2 劳逸 82

6.2.3 饮食失宜 82

6.3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83

6.3.1 水湿痰饮 83

6.3.2 瘀血 84

6.3.3 结石 84

6.4 其他病因 85

6.4.1 外伤 85

6.4.2 虫兽伤害 85

6.4.3 寄生虫 85

第7章 发病原理 87

7.1 邪正斗争与发病 87

7.1.1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87

7.1.2 邪正斗争与发病 87

7.2 影响发病的因素 88

7.2.1 外环境与发病 88

7.2.2 内环境与发病 89

第8章 辨证防治原则 91

8.1 四诊 91

8.2 辨证方法 92

8.2.1 八纲辨证 92

8.2.2 气血津液辨证 95

8.3 预防原则 98

8.4 治疗原则 99

8.4.1 治病求本 99

8.4.2 扶正祛邪 101

8.4.3 三因制宜 101

8.4.4 现代研究 102

第9章 中药基础知识 106

9.1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106

9.1.1 中药的产地 106

9.1.2 中药的采集 107

9.2 中药的炮制 108

9.2.1 中药炮制的目的 109

9.2.2 中药炮制的方法 109

9.3 中药的性能 109

9.3.1 四气 110

9.3.2 五味 110

9.3.3 升降浮沉 111

9.3.4 归经 112

9.3.5 有毒、无毒 112

9.4 中药的应用 113

9.4.1 中药的配伍 113

9.4.2 用药禁忌 114

9.4.3 用药剂量与用法 115

第10章 解表药 118

10.1 辛温解表药 118

麻黄 118

桂枝 119

紫苏 120

细辛 121

荆芥 121

羌活 122

香薷 123

藁本 123

10.2 辛凉解表药 124

薄荷 124

牛蒡子 125

桑叶 126

菊花 126

柴胡 127

葛根 128

升麻 129

蝉蜕 129

第11章 清热药 132

11.1 清热泻火药 132

石膏 133

知母 133

天花粉 134

栀子 135

夏枯草 135

11.2 清热燥湿药 136

黄芩 137

黄连 137

黄柏 138

龙胆 139

11.3 清热解毒药 140

金银花 140

连翘 141

蒲公英 141

紫花地丁 142

鱼腥草 143

板蓝根 143

射干 144

白头翁 144

红藤 145

败酱草 145

11.4 清热凉血药 147

生地 147

玄参 148

牡丹皮 148

赤芍 149

11.5 清虚热药 150

青蒿 150

地骨皮 151

第12章 泻下药 154

12.1 攻下药 154

大黄 155

芒硝 155

12.2 润下药 156

火麻仁 156

12.3 峻下逐水药 157

甘遂 157

第13章 祛风湿药 160

13.1 祛风湿散寒药 160

独活 160

蕲蛇 161

木瓜 162

13.2 祛风湿清热药 163

秦艽 163

防己 164

13.3 祛风湿强筋骨药 165

五加皮 165

桑寄生 166

第14章 芳香化湿药 168

藿香 168

苍术 169

厚朴 169

第15章 利水渗湿药 172

15.1 利水消肿药 172

茯苓 172

猪苓 173

薏苡仁 174

15.2 利尿通淋药 175

车前子 175

海金沙 176

15.3 利湿退黄药 177

茵陈 177

金钱草 177

第16章 温里药 180

附子 180

干姜 181

肉桂 182

吴茱萸 182

第17章 理气药 185

陈皮 185

青皮 186

枳实 187

[附药]枳壳 188

木香 188

香附 188

第18章 消食药 191

山楂 191

鸡内金 192

神曲 192

[附药]建神曲 193

莱菔子 193

第19章 驱虫药 195

使君子 195

槟榔 196

苦楝皮 197

鹤草芽 197

第20章 止血药 199

20.1 凉血止血药 199

大蓟 199

小蓟 200

地榆 200

槐花 201

白茅根 202

20.2 化瘀止血药 203

三七 203

茜草 204

蒲黄 204

20.3 收敛止血药 205

白及 205

仙鹤草 206

棕榈炭 207

20.4 温经止血药 208

艾叶 208

炮姜 209

第21章 活血化瘀药 211

21.1 活血止痛药 211

川芎 212

延胡索 212

郁金 213

乳香 214

21.2 活血调经药 215

丹参 215

红花 216

益母草 217

牛膝 217

21.3 活血疗伤药 219

地鳖虫(?虫) 219

骨碎补 219

21.4 破血消症药 220

莪术 220

三棱 221

水蛭 221

第22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24

22.1 化痰药 224

半夏 224

天南星 225

白附子 226

桔梗 226

旋覆花 227

瓜蒌 227

贝母 228

竹茹 229

22.2 止咳平喘药 230

杏仁 230

百部 231

款冬花 231

苏子 232

桑白皮 232

葶苈子 233

白果 234

第23章 安神药 237

23.1 重镇安神药 237

朱砂 237

龙骨 238

23.2 养心安神药 239

酸枣仁 239

远志 240

合欢皮 240

第24章 平肝熄风药 243

24.1 平抑肝阳药 243

石决明 244

牡蛎 244

24.2 熄风止痉药 246

羚羊角 246

钩藤 247

天麻 247

牛黄 248

地龙 249

第25章 开窍药 252

麝香 252

石菖蒲 253

苏合香 254

第26章 补虚药 256

26.1 补气药 256

人参 257

西洋参 258

黄芪 258

党参 259

山药 260

甘草 261

白术 262

26.2 补阳药 263

鹿茸 263

肉苁蓉 264

杜仲 265

冬虫夏草 266

菟丝子 266

26.3 补血药 268

当归 268

熟地黄 269

白芍 270

阿胶 270

26.4 补阴药 271

北沙参 272

麦冬 272

枸杞子 273

龟甲 273

石斛 274

第27章 收涩药 278

27.1 固表止汗药 278

麻黄根 278

27.2 敛肺涩肠药 279

五味子 279

五倍子 280

罂粟壳 281

27.3 固精缩尿止带药 282

山茱萸 282

芡实 283

第28章 涌吐药 286

常山 286

瓜蒂 287

第29章 外用药及其他 289

雄黄 289

土荆皮 290

蛇床子 290

参考文献 2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