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贺金瑞编著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7421940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地概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哲学界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的论辩。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关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9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背景和准备  10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背景 10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准备 1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论争  16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 17

(二)实践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19

(三)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1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23

(一)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24

(二)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26

四、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  28

(一)实践标准与实践权威 28

(二)关于三个“标准”的统一 30

第二章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35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36

(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争论 36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和认识论 4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47

(一)物质范畴 48

(二)物质观 55

(三)时空观 57

三、意识论  60

(一)意识的产生 60

(二)意识的本质 61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63

第三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  70

一、矛盾范畴及其基本属性  70

(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70

(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转化 79

(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80

(四)关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 83

(五)关于矛盾范畴 86

(六)矛盾学说的主体性 89

二、关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92

(一)辩证法的规律有几个 92

(二)质量互变规律 9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95

三、关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论战 99

(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定义 99

(二)马克思主义是否决定论 102

四、关于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关系讨论 106

(一)系统中的矛盾问题 107

(二)系统中的矛盾对立和斗争 108

(三)系统规律与辩证法规律 110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 113

(一)讨论的背景 113

(二)研讨的主题和学科意义 115

(三)争论的主要问题 117

第四章 关于主客体研究 132

一、主体与客体概念规定 133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主客体概念 133

(二)主体与客体概念含义 141

(三)主体结构和主体能力 146

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153

(一)对立统一关系 153

(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156

(三)交往实践关系 159

三、历史过程的主客体 162

(一)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63

(二)历史规律与主体能动性 167

第五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 172

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概述 174

(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前期准备及其产生过程 174

(二)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主要分歧 182

(三)实践范畴与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看法 188

二、实践唯物主义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争论 200

(一)“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 201

(二)“实践一元论”与“物质一元论” 205

(三)“实践超越论”与“三位一体论” 210

三、实践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讨论 214

(一)“类推说”和“反类推说” 214

(二)“超越论”与“反超越论” 216

(三)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当代意义 218

第六章 关于主体性哲学 228

一、主体性问题和主体性规定 230

(一)主体性问题 230

(二)主体性的本质特性 236

(三)主体间性 239

二、主体性原则 242

(一)主体性原则的合理性 243

(二)反主体性效应 245

(三)主体自我意识 247

第七章 关于认识论研究 253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发展阶段 254

(一)认识的来源 254

(二)认识的发展阶段 263

(三)认识活动及其结构 274

二、关于认识论的学科性质 280

(一)认识论的理论反思 280

(二)反映范畴的意见 282

(三)建立广义认识论 283

三、认识本质的选择论、建构论和创造论 284

(一)认识本质是选择 284

(二)认识本质是建构 286

(三)认识本质是创造 289

(四)选择论、建构论、创造论与反映论的关系 291

第八章 关于哲学体系改革 297

一、体系存在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定位 298

(一)哲学体系改革的问题 298

(二)从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入手 303

二、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和构想 307

(一)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法论原则 308

(二)哲学体系改革的构想 311

(三)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案和实施 316

第九章 关于认识真理 322

一、真理观 323

(一)真理范畴 323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25

二、真理与谬误 328

(一)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 328

(二)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329

(三)真理与传播 331

三、真理与价值 334

(一)真理与评价 335

(二)真理有无阶级性 340

第十章 哲学的时代性与当代发展形态 345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 346

(一)人类实践发展的时代特点 347

(二)走向新世纪哲学的特点 352

二、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 358

(一)日常生活批判形态 359

(二)类哲学形态 362

(三)解释学形态 364

(四)“退向观念界”哲学形态 368

(五)社会哲学形态 370

(六)中国化哲学形态 371

(七)人学形态 373

(八)文化哲学形态 375

(九)公共哲学形态 377

(十)生存论哲学形态 378

三、哲学的思维品质和功能 381

(一)哲学的思维品质 381

(二)哲学的功能 385

四、哲学的发展与应用 394

(一)哲学的贫困 395

(二)哲学观的改造 398

(三)应用哲学 403

结语  408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13

后记  415

编辑后记  4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