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1127498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为中国社会行政管理研究。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目录

第一编 社会与社会管理 4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第一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4

一、社会成员 4

二、社会资源和财富 5

三、社会领域 7

四、社会信息 8

五、社会关系 9

六、社会管理 9

七、社会外部环境 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 1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12

二、“两因素”理论的深化 14

三、“两因素”理论的实际意义 18

第三节 社会发展方向的管理 20

一、社会方向的载体 21

二、社会方向的辨认和把握 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5

一、社会主义有哪些优越性 25

二、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原因 27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条件 29

第五节 关于中国的国情 32

一、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 32

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35

三、中国有久远的文化积累 37

四、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7

五、有长期封建意识的沉淀 38

第二章 社会管理总论 39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意义和性质 39

一、社会管理的意义 40

二、社会管理的性质 45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内容 50

一、按管理对象的性质划分 50

二、按管理形态划分 51

三、按管理者的分工划分 53

第三节 管理方式的转变 54

一、两种管理方式 54

二、两种管理方式的转变 56

第三章 综合管理 60

第一节 综合管理的意义 60

一、综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61

二、综合管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 61

三、综合管理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 62

四、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 63

五、有利于领导水平的提高 63

第二节 综合管理的内容 64

一、领导工作 64

二、综合平衡与规划 65

三、制度管理与改革 67

四、可持续发展管理 68

五、人事管理及其他综合管理 71

第三节 综合管理体制 72

一、综合管理的机构 72

二、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 75

三、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预期 76

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要防止的问题 78

第四章 法制管理 81

第一节 法制管理概论 81

一、社会制度 81

二、“人”与“制”的关系 83

三、法制管理的性质 86

四、法制管理的作用 88

第二节 法制管理的完善 90

一、社会法制重在完善 90

二、社会管理对法制的要求 91

第五章 社会改革 96

第一节 改革的性质和对象 96

一、改革的性质 97

二、改革的对象 100

第二节 改革中的辩证关系 101

一、“破”与“立”的关系 101

二、“管”与“放”的关系 102

三、“公”与“私”的关系 102

四、“枉”与“正”的关系 103

五、“协调”和“制约”的关系 104

六、“改革”与“改良”的关系 104

七、“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05

八、“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106

九、“改革”与“传统”的关系 106

十、“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的关系 107

第三节 改革中人的作用 108

一、改革者与改革家 108

二、发挥改革者的积极性 110

第二编 经济基础的管理 112

第六章 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共性规律 112

一、都要运用“价值规律” 112

二、都要运用竞争机制 113

三、都要对市场进行规范管理 114

四、都有某些相同的生产关系 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117

一、所有制的结构不同 117

二、分配倾向的不同 119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要求不同 120

第七章 供需的调节 122

第一节 社会需求的研究 122

一、两种“需求” 122

二、两种“需求”的矛盾 124

三、两种“需求”的统一 126

四、市场需求是检验贫富差距的标尺 127

第二节 供需的平衡与调节 130

一、供需平衡的调节 130

二、两种调节方式的结合点 133

三、社会主义调节的特点 136

第三节 供需调节与资金管理 137

一、资金的两种调节方式 138

二、资金在消费和生产经营领域的分配 139

三、资金渠道分析 141

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企改革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145

一、土地资源的管理 146

二、财政税收的管理 147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作用和问题 150

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作用 151

二、国有企业的弊端和资产流失 152

三、政企不分的危害 155

四、政企分开的难点 158

第三节 国企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159

一、国企改革的对象 159

二、国企改革的动力 162

三、“全民”与“国有” 163

四、国企改革要防止的几个误区 164

五、国企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66

第四节 “全民企业”新体制的构想 170

一、改革的内容 170

二、改革效果的预期 173

三、几种疑虑 174

第五节 企业的“综合管理体制” 175

一、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 175

二、企业综合管理的内容 176

三、怎样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177

四、综合管理体制的效果预期 178

第三编 上层建筑的管理 181

第九章 权力的管理 181

第一节 权力管理概论 181

一、权力管理的原则 181

二、权力管理的任务 183

第二节 对权力的监督 187

一、社会主义监督的意义 187

二、完善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 189

第十章 政治体制改革 194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和条件 194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19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 196

第二节 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 198

一、“加强”与“改善”的依据 199

二、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200

三、关于“改善”的问题 203

第三节 党、政职权的合理划分 204

一、党和政府划分职权的改革 204

二、党和群众团体之间的分权 205

三、党政部门和经济组织的分权 206

四、党政部门和“人大”的职权划分 206

第四节 行政机构改革 207

一、政府职能的转换 208

二、强化行政监督 208

三、改革财政法规、加强财政管理 209

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210

第十一章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第一节 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212

一、进一步认识民主 213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 214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216

四、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219

第二节 民主的内容 222

一、民主意识 222

二、民主权利 223

第三节 民主制度的完善 22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8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31

三、人民来信、来访及市长热线电话制度 234

第十二章 社会素质及人事管理第一节 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36

一、基础教育与科普教育 237

二、加强高科技管理、提高科技水平 240

三、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素质 242

四、完善教育行政的管理 244

第二节 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245

一、人事管理的原则 246

二、吏治必须从严 249

三、人事管理科学化 251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及其管理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性质 257

一、意识形态的共性 257

二、意识形态的社会特性 261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264

一、建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264

二、建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68

第三节 克服各种错误思潮 270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 271

二、实用主义思潮 271

三、经验主义思潮 272

四、过“左”与过“右”思潮 273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管与放 274

一、对有害的意识形态要加强管理 274

二、坚持“双百方针”,在探索中求繁荣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