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0095790
  • 页数:4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国内的商会和行会及同业公会研究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目录

上编 商会篇 3

第一章 中国商会史研究如何取得新突破 3

1.商会史研究的发展需要新突破 3

2.理论运用的总结与创新 5

3.研究时段的延长与视野的拓宽 7

4.资料的挖掘与利用 10

第二章 近代中国商会领导群体问题的再探讨 14

1.身兼功名虚衔并非落后保守表现 15

2.兼有买办身份并非其反帝软弱根源 18

3.上层商董担任要职属正常历史现象 23

第三章 中国商会走向国际舞台的新步幅 31

1.国际商会的成立 31

2.中国商会的加入 33

3.参加“中国问题讨论会”预备会议 37

4.在国际商会第五届大会上的交锋 41

5.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意义与影响 44

第四章 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发展 51

1.商会选举制度的建立 53

2.清末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文本分析 58

3.民初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65

4.清末民初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考察 73

第五章 天津商会选举制度的曲折演进 86

1.清末天津商会的“公推”制度 87

2.民初天津商会选举制度的演变 95

3.天津商会选举中的意外事件 106

第六章 无锡商会的选举风波 116

1.会董改选前的“新派”与“旧派”之争 117

2.新会长辞不就任与调查会员资格纠纷 124

3.无锡商会选举风波的启示 133

第七章 上海总商会“佳电”风波 136

1.“佳电”风波的由来 136

2.是媚日卖国还是独特策略 139

3.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 142

第八章 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 148

1.政体变更后主动应对发展之举 148

2.选举制度的新旧交替 152

3.成立新机构与扩充活动范围 159

第九章 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 166

1.整顿商会策略的制定 168

2.商民协会与商会存废之争 171

3.国民党的应对与抉择 175

4.重新认识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 181

第十章 国民党与商民运动的兴起 188

1.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历史背景 188

2.国民党在商民运动初期的态度 193

3.国民党对待商民运动态度的变化 199

4.两个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202

中编 行会篇 213

第十一章 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13

1.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发展概况 214

2.中国行会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224

3.中国行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245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257

1.传统行会在近代面临的挑战 257

2.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变革趋新 265

第十三章 中国近代同业公会研究概论 275

1.同业公会研究的学术价值 275

2.同业公会研究的现实意义 276

3.同业公会研究的现状 279

4.同业公会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83

第十四章 中国近代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 284

1.维护同业垄断利益的非常举措 285

2.承袭行会对官府的依赖特点 291

3.同业公会保留的传统特色辨析 295

第十五章 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初探 300

1.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建立 300

2.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性质 305

3.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过渡特征 311

第十六章 江苏茧行纷争与省议会被毁案 318

1.围绕茧行设立的纷争 318

2.省议会的不同态度 325

3.省议会会场被毁 332

4.丝绸业的继续抵制 338

5.茧行设立的限制终被突破 341

下编 商团篇 349

第十七章 从档案文献看苏州商团 349

1.苏州商团的诞生、发展及其性质 350

2.从档案文献看苏州商团的特点 354

第十八章 苏州商团的准军事化特征 364

1.苏州商团的枪械 365

2.苏州商团的编制与训练 370

3.苏州商团的管理与奖惩 377

第十九章 苏州商团的改组与消亡 384

1.改组之前的苏州商团 385

2.苏州商团应对改组的举措 390

3.苏州商团应对改组策略的调整 396

4.官府敷衍与商团延宕 401

5.苏州商团的最终消亡 405

第二十章“社会与国家”分析框架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 416

1.从理论的争议到专题研究的开展 416

2.“社会与国家”分析框架与专题实证研究 421

3.“社会与国家”分析框架适用限度辨析与再思考 431

主要征引书目 438

后记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