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树庭,刘德佩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0932307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体育群体、体育组织等。
《体育社会学》目录

序篇 3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作用 3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5

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6

四、社会学的特点和作用(功能) 7

第二节 社会学历史简要回顾 9

一、古典社会学 10

二、社会学的现代发展 12

三、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15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16

一、社会学的传入 16

二、社会学的成长与发展 16

三、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 17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的蓬勃发展 19

上篇 23

第一章 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3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产生的基础 24

第二节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 26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在美洲 30

第四节 体育社会学在欧洲 33

第五节 体育社会学在亚洲 35

第二章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历程 39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进入我国之初的背景 40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41

第三节 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的联系 46

第四节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成就 48

一、关于体育人口的理论 48

二、关于体育价值观念的论述 50

三、关于体育工作者的论述 50

四、关于体育与文化、艺术的论述 51

五、关于体育社会的论述 51

六、关于体育的社会学特征的论述 52

七、关于球迷骚乱成因的论述 52

八、关于体育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论述 52

九、关于我国体育团体的论述 52

十、关于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 53

十一、关于竞技体育的论述 53

十二、关于体育文化的论述 53

十三、关于体育社会化的论述 53

第五节 体育社会学在台湾省的发展 54

第三章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与对象 57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 58

一、体育社会学是否属于新兴学科 58

二、社会学分支学科形成的途径对认识体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启示 58

三、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60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对象 64

一、社会现象与体育 64

二、确定体育社会学对象的前提条件——体育社会学中的体育 67

三、体育社会学的对象 68

第四章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与视域 74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视角 75

一、体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体育现象的视角 75

二、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现象的视角 78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与学科视域 82

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82

二、体育社会学的学科视域 82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学科视角下的课题 86

一、体育与环境 87

二、体育与宗教 88

三、体育与生活方式 88

四、体育与科学技术 89

五、体育与大众传媒 89

六、体育与暴力 90

七、体育职业化 90

八、妇女体育 91

第五章 体育文化 93

第一节 体育文化的构成与特性 94

一、体育文化的含义 94

二、体育文化的特性 95

三、体育文化的构成 96

第二节 体育文化的运行规律 97

一、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传递 97

二、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97

三、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9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 99

一、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99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的作用 100

第四节 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国际社会 101

一、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回避的一种趋势 101

二、体育文化在交流中所呈现的特点 102

三、体育文化交流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03

四、有关我国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思考 104

下篇 109

第六章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109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110

一、社会化的含义与研究角度 110

二、社会化的意义 112

三、社会化的条件 113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114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114

二、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 116

三、社会化的途径 119

第三节 体育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 120

一、体育与人的基本期社会化 120

二、体育与人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23

第四节 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体育社会化的各种观点 126

一、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 126

二、全社会办体育的体育社会化 127

三、体育大众化角度的体育社会化 127

四、生产社会化角度的体育社会化 128

第七章 体育群体 130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31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131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33

三、群体的结构 135

四、群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的社会助长和干扰作用) 138

第二节 体育群体概述 139

一、体育群体的含义 139

二、体育群体的分类 141

三、体育群体的功能 142

第三节 体育群体的微观分析 143

一、体育学习群体 143

二、运动竞技群体 145

三、大众体育群体 147

第八章 体育组织 154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155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155

二、社会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 157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158

四、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 159

第二节 体育组织 161

一、体育组织的概念 161

二、体育组织的分类 161

三、我国体育组织体系简介 162

第三节 国外体育组织 168

一、国际体育组织 169

二、国外体育组织简介 171

第九章 家庭体育 177

第一节 家庭概述 178

一、家庭的产生与发展 178

二、家庭的结构 179

三、家庭的功能 179

第二节 家庭体育 181

一、家庭体育的概述 181

二、家庭体育的基本功能 183

三、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 184

四、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 185

五、开展家庭体育的意义 186

第三节 我国家庭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88

一、我国家庭体育现状 188

二、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 193

三、发展我国家庭体育的对策 194

第十章 单位体育 198

第一节 中国的单位现象——单位体制 199

一、单位体制 199

二、单位体制形成的背景 200

三、单位体制下的单位功能 203

第二节 单位体育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05

一、单位体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05

二、单位体育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06

三、单位体育的管理体制 208

第三节 单位体育的功能、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1

一、单位体育的功能 211

二、单位体育的特点 211

三、单位体育存在的问题 212

第四节 单位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14

一、单位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214

二、单位体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215

第十一章 社区体育 221

第一节 社区基本理论 222

一、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222

二、社区的分类 225

三、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的定位与特点 227

四、基层社区的组织体系 229

第二节 社区体育概况 231

一、社区体育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231

二、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233

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 234

四、社区体育参与 237

五、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240

第三节 社区体育发展 241

一、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 241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 242

三、社区体育中的物业管理 244

四、社区体育的兴起与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245

五、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246

第十二章 体育与现代社会 253

第一节 体育与社会变迁 254

一、社会变迁与体育发展 254

二、社会发展与体育发展 257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体育发展 258

第二节 体育与现代社会 262

一、现代生产方式与体育 262

二、现代生活方式与体育 263

三、现代生活环境与体育 265

第三节 体育与社会现代化 266

一、现代化概述 266

二、社会现代化与体育发展 268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体育发展模式 272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与体育 276

第一节 社会阶层概述 277

一、有关社会阶层的基本概念 277

二、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279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进 281

第二节 社会分层与体育 282

一、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研究体育的必要性 282

二、社会分层中的体育 283

三、体育中的社会分层 287

第三节 社会流动与体育 290

一、社会流动 290

二、体育中的社会流动 291

第十四章 社会分层与体育大众化 295

第一节 大众化与体育大众化 296

一、关于大众化 296

二、体育大众化 297

三、我国体育大众化概略 297

第二节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 300

一、以广州市为例的大众体育与社会分层实证研究 301

二、社会分层视野下的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 303

第三节 社会分层视野下推进体育大众化的思考 308

一、影响体育大众化的三要素 308

二、培育中产阶层 308

三、实施体育大众化的区域战略 310

第十五章 体育的社会问题 313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体育社会问题 314

一、社会问题的有关概念 314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314

三、社会问题与体育社会问题的关系 316

第二节 体育社会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317

一、社会病态论 318

二、社会解组论 318

三、价值冲突论 318

四、行为偏差论 319

五、标签论 319

六、社会的整合理论 320

七、文化失调理论 320

第三节 目前我国几个典型的体育社会问题 321

一、假球、黑哨等竞赛舞弊 321

二、假球、黑哨引发的球场上的骚乱 322

三、体育赌博问题 322

四、学校体育竞赛中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324

第四节 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原则与对策 326

一、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 326

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对策 328

第十六章 体育与社会控制 332

第一节 社会控制 333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333

二、社会控制的意义与作用 334

三、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 335

四、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 337

第二节 越轨行为 346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 346

二、越轨行为的性质与类型 347

三、越轨行为的原因 349

四、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351

第三节 体育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352

一、体育运动为人的社会化体验及社会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352

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化解人际沟通中的社会结构障碍 353

三、体育运动的安全阀效应及对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 354

四、体育运动生成的“社会凝聚力”及对国际争端的缓解作用 355

第十七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57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358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358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 360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类型 362

一、普遍调查(普查) 362

二、典型调查 363

三、抽样调查 364

第三节 社会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 368

一、实地观察法 368

二、访问调查法 370

三、问卷调查法 373

四、实验调查法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