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福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2200838X
- 页数:367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分类 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1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特征、环境监测特点和环境监测项目选择原则 4
一、环境污染特征 4
二、环境污染物的性质 8
三、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9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9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9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11
第四节 环境标准 13
一、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14
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5
三、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 17
四、制定、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7
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7
六、“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20
第二章 水质和废水监测 22
第一节 水质和废水监测概述 22
一、水质污染 22
二、水质监测对象、项目和目的 22
三、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4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30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 30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 34
三、污染源污(废)水监测方案的制定 36
四、流域监测 38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管理运输和保存 39
一、水样的分类 39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采集 40
三、污水采样 43
四、水样的管理与运输 44
五、水样的保存 44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47
一、水样的消解 47
二、分离与富集 48
三、现代水样预处理技术简介 53
第五节 水样理化指标检验 59
一、水温 59
二、色度 60
三、臭 61
四、浊度 62
五、透明度 63
六、pH值 63
七、残渣 64
八、矿化度 65
九、电导率 66
十、氧化还原电位 66
十一、酸度 67
十二、碱度 68
十三、外观 69
十四、味和风味轮廓分析 69
十五、碳酸钙饱和度 70
十六、硬度 70
十七、氧化剂需求/需要量 70
十八、颗粒计数和大小分布 71
十九、石棉 71
二十、污泥试验 72
二十一、厌氧污泥消化气体分析 72
二十二、溶解气体超饱和性 73
第六节 水样中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73
一、概述 73
二、砷 79
三、镉 80
四、铬 83
五、铜 85
六、锌 86
七、汞 87
八、铅 88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 89
第七节 水样中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90
一、概述 90
二、溶解氧 92
三、含氮化合物 94
四、磷 100
五、氟化物 101
六、氰化物 104
七、硫化物 105
第八节 水样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107
一、概述 107
二、样品预处理方法 107
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 108
四、必要的、特定的有机化合物 114
第九节 水样中底质(沉积物)的测定 117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目的与任务 118
二、底质采样 118
三、底质样品的预处理 119
四、底质样品的分解与浸提 120
五、底质样品的分析 122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23
第一节 空气污染监测概述 123
一、大气成分及其污染 123
二、大气污染监测的概述 124
第二节 空气监测的布点规范 125
一、设置环境空气监测网的目的 125
二、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125
三、网络点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126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 126
第三节 空气采样方法和技术 129
一、样品的采集 129
二、采样体积的计算 132
第四节 标准气体的配置 133
一、监测结果表示 133
二、静态配气法 133
三、动态配气法 135
第五节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137
一、二氧化硫 137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39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39
四、臭氧的测定 141
五、氟化物的测定 143
六、硫酸盐化速率 145
七、汞的测定 146
八、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47
第六节 固定污染源烟尘气的测定 148
一、监测目的和要求 148
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148
三、烟气黑度的测定 150
四、烟气参数的测定 151
五、烟尘浓度的测定 154
六、烟气组分的测定 157
第七节 流动污染源监测 157
一、尾气中烟度的测定 158
二、机动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怠速法) 158
三、汽油车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159
第八节 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测定 159
一、目测法 159
二、仪器法 161
第九节 降水的测定 161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 161
二、样品的采集 161
三、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162
第四章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164
第一节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概述 164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效应 164
一、室内气态污染物 165
二、室内颗粒物污染物 169
三、室内放射性污染物 170
第三节 室内空气中污染化合物的测定 171
一、室内污染物的采样 171
二、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 172
第四节 室内空气中氡的测量 178
一、室内空气中氡的来源 179
二、室内空气中氡的测量 179
第五节 室内用品和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182
一、环境试验舱 182
二、固体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测定 184
第六节 建筑材料中放射线的测量 185
一、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其危害评价和防护 185
二、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分析方法 188
三、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物理测量方法——γ能谱分析方法 192
第七节 厨房中油烟污染物的测定 193
一、厨房油烟污染的采样与分析方法 193
二、厨房油烟雾污染物组分与鉴定 195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197
第一节 土壤污染监测概述 197
一、土壤的组成 197
二、土壤污染的来源 197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 198
一、污染调查 198
二、采样点的布设 198
三、采样深度 198
四、采样时间 198
五、采样量 199
六、采样注意事项 199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199
一、土壤样品的制备 199
二、土壤样品的保存 200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00
一、湿法消化 200
二、干法灰化 200
三、溶剂提取法 201
第五节 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 202
一、对土壤监测结果的要求 202
二、测定方法 202
三、土壤参数的测定 202
四、土壤中pH值的测定 203
五、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203
第六章 固体废物监测 204
第一节 固体废物监测概述 204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204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204
三、固体废物监测 207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08
一、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 208
二、样品的制备 210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 210
四、样品pH值的测定 210
五、样品的保存与记录 211
第三节 有害废物特性分析 211
一、急性毒性 211
二、易燃性 211
三、腐蚀性 212
四、反应性 212
五、浸出毒性 212
第四节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13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213
二、生活垃圾采集和试样处理 214
三、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15
第五节 医院固体废物监测 219
一、废物排放源及分类 219
二、医院废物的处理 219
三、医院废物的监测 219
第七章 生物污染监测 220
第一节 生物污染监测概述 220
第二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220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 220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221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222
第三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2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2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4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225
一、消解处理 225
二、提取、分离和浓缩 226
第五节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监测 228
一、生物监测方法 228
二、监测实例 228
第六节 水中细菌监测 229
一、水样的采集 229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 229
三、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230
四、其他细菌的测定 230
第八章 生物和生态监测 231
第一节 生物和生态监测概述 231
一、生物监测 231
二、生态监测 232
第二节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33
一、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33
二、生物群落监测法 234
三、生物测试法 240
四、细菌学检验法 241
第三节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241
一、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242
二、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 242
三、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 244
四、植物监测方法 245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246
一、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47
二、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247
三、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249
第五节 生态监测 249
一、生态监测的技术类型 249
二、生态监测的目的和特点 250
三、生态监测方案制定与实施 251
四、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252
五、生态监测技术方法 254
第九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256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概述 256
一、放射性基本知识 256
二、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与危害 257
第二节 放射性监测仪器和方法 259
一、放射性监测仪器 259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 261
第三节 水和废水的放射性监测 263
一、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263
二、水样中总α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264
三、水样中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264
四、水样中氚的β放射性的测定 264
五、水样中226Ra的测定 265
第四节 核辐射监测 266
一、样品采集 266
二、实验室分析测量 267
第五节 环境放射性环境监测系统 267
第十章 物理污染监测 269
第一节 物理污染监测概述 269
一、物理污染的定义 269
二、物理污染的分类 269
第二节 噪声污染监测 270
一、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270
二、噪声的物理量度 271
三、噪声的主观量度 273
四、噪声标准 276
五、噪声测量仪器 279
六、噪声测量方法 280
第三节 振动污染监测 284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284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285
第四节 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286
一、电磁辐射污染 286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87
三、电磁辐射监测 287
第五节 热污染监测 288
一、热污染的来源 288
二、热污染的危害 288
三、热污染监测 289
第十一章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290
第一节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概述 290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 290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291
第二节 有毒化学品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 291
一、概述 291
二、镉污染事故 292
三、六价铬污染事故 293
四、汞污染事故 293
五、镍污染事故 294
六、铅污染事故 295
七、砷化物污染事故 296
八、氰化物中毒 296
九、硫化物中毒 297
第三节 有毒气体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 298
一、概述 298
二、一氧化碳泄漏(中毒)事故 298
三、氰化氢泄漏事故 300
四、磷化氢泄漏事故 301
五、硫化氢泄漏事故 301
六、二硫化碳泄漏事故 302
七、氨泄漏事故 303
第四节 爆炸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 303
一、概述 303
二、有毒气体爆炸事故 305
三、毒害品爆炸事故 307
四、其他有害物质的爆炸事故 308
第十二章 自动监测系统和技术 309
第一节 自动监测系统和技术概述 309
第二节 水质和水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310
一、水质的监测项目 311
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组成及仪器设备 311
三、水污染流动监测站——水质监测车(船) 312
第三节 空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313
一、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布点方法 313
二、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313
三、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313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315
第四节 遥感监测技术 316
一、大气污染遥感监测 316
二、水污染遥感监测 317
第十三章 简易监测技术 318
第一节 简易监测技术概述 318
第二节 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 318
第三节 简易监测方法 319
一、检气管法 319
二、目视比色法 319
三、试纸比色法 320
四、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简易快速测定 321
第十四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323
第一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概述 323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323
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机构和职责 323
三、质量保证工作内容 324
四、质量保证报告制度 324
第二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基础 325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用水的要求 325
二、纯水的制备 325
三、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用气 328
四、化学试剂 328
第三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 329
一、基本概念 329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35
第四节 环境监测数据数理统计处理 342
一、数据处理的程序 342
二、离群值的取舍 344
三、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 348
四、统计图表 350
第五节 环境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352
一、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352
二、我国标准体制 353
三、我国标准性质 353
四、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 353
五、我国标准代号 353
六、标准分析方法 354
七、分析方法标准化 354
八、环境监测规范方法标准 355
第六节 环境标准物质 355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355
二、质量控制样 358
第七节 环境监测管理 360
一、环境监测机构 360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361
附录 常用专业词汇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364
参考文献 366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江苏中小企业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 2019
- 《有机磷酸酯的暴露、毒性机制及环境风险评估》许宜平,王子健等著 2019
-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 俄罗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徐胡乡责编;肖秋会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