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  下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  下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 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冠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40229585
  • 页数:5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先生主编的一部博士论文集,八篇论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古代设计的事理,从事理学的角度,阐述古代设计的理论、方法,尤其是从金、木、水、火、土五行阐释中国古代的设计事理。论文论证严谨,事例鲜明,语言精练。是设计研究领域难得的佳作。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 下》目录

第一篇 巧适事物——从“金”探究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胡飞 1

第1章 引言 3

1.1 选题意义与思路 3

1.2 中国古代金之人为事物 5

第2章 编钟鸣礼 圆钟传讯 11

2.1 编钟与圆钟 13

2.2 编钟鸣礼 14

2.3 圆钟传讯 18

2.4 钟的演进逻辑和设计文化意识 22

第3章 王者秉钺 26

3.1 钺由斧生,钺斧有别 26

3.2 钺的历史演进 28

3.3 钺的功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0

3.4 钺的演进逻辑和设计文化意识 37

第4章 锁户机谋 44

4.1 从楗管到锁钥:文字学的视角 45

4.2 锁的历史演进 45

4.3 广锁设计研究 51

4.4 锁因人异:锁具的造型与功能 53

4.5 中国古锁的演进逻辑与设计文化意识 57

第5章 从设计文化意识到设计思维方式 62

5.1 从“金”看中国古代的设计文化意识 62

5.2 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到“三才观” 69

5.3 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 72

第6章 巧适事物 78

6.1 “天地人物工”的再解析 78

6.2 “时利和宜巧”的再解析 82

6.3 “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的整体思考 86

第7章 结论 90

7.1 中国古代“金”之设计演进逻辑 90

7.2 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的评说 92

7.3 “巧适事物”的再透视 94

参考文献 98

第二篇 天声人语——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研究&杨瑞 105

第1章 引言 107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07

1.2 研究方法 109

1.3 “传统木设计文化”概念的界定 111

第2章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历史发展 115

2.1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孕育期:原始社会时期 115

2.2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发展初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18

2.3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稳定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22

2.4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成熟期:隋、唐、五代、宋、元 124

2.5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鼎盛至低谷期:明到清 127

第3章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宏观语境分析 131

3.1 自然因素对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影响作用 131

3.2 社会因素对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影响作用 136

第4章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典型个案分析 152

4.1 木材的固有属性 152

4.2 典型个案分析 157

第5章 象征意义与核心精神 200

5.1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象征意义 200

5.2 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的核心精神 204

参考文献 219

第三篇 器以象制,象以圜生——中国古代五行之“水”造物设计思想研究&吴卫 223

第1章 引言 225

1.1 课题背景、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 225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236

1.3 论文各部分的简要内容 237

第2章 “水往高处流”自下而上提水灌溉 238

2.1 五行之水和人为事物 238

2.2 对水的人为事物的分类和定位 242

2.3 “水往高处流”自下而上的升水器械 246

2.4 从提水灌溉之“事”入手建立目标系统 257

第3章 围绕提水灌溉一事的农业生态文化背景 259

3.1 传统农业自然生态背景因素 260

3.2 明末影响升水器械的社会思维等因素 278

第4章 明末传统升水器械造物发展的事理关系 290

4.1 传统升水器械造物发展的逻辑性 290

4.2 明末传统升水器械造物发展的局限性 298

第5章 中国古代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特征和评判标准 304

5.1 中国古代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特征 304

5.2 传统升水器械设计优劣的评判标准 317

第6章 结论 320

6.1 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 321

6.2 对传统升水器械设计落后原因的思考 325

6.3 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当代解读 330

参考文献 333

第四篇 谋事之道——中国古代五行之火的人为事物设计思想研究&高炳学 341

第1章 引言 343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343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347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路线和主要内容 350

第2章 设计思想的辨析 354

2.1 “思想”的辨析 354

2.2 关于“设计思想” 355

2.3 西方现代设计主要思想回顾 356

2.4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361

第3章 古代设计思想研究案例选取 363

3.1 五行之火的含义 363

3.2 五行之火的事物分类 364

3.3 古代设计思想研究案例选取 366

第4章 古代炊事中的设计思想研究 368

4.1 旧石器时代炊事设计思想研究 368

4.2 新石器时代炊事设计思想研究 372

4.3 夏商周时期炊事设计思想研究 373

4.4 小结 375

第5章 古代冶炼中的设计思想研究 376

5.1 春秋时期冶炼的设计思想研究 376

5.2 汉代冶炼的设计思想研究 378

5.3 魏晋时期冶炼的设计思想研究 379

5.4 小结 380

第6章 谋事之道——五行之火的人为事物古代设计思想 381

6.1 关于“事” 381

6.2 谋事之道 385

6.3 “谋事”与“造物”之关系 387

6.4 “谋事之道”的启示 387

附录A 火部字的字、词解释及五行之火的事物分类 390

附录B 中国古代炊具的演变 397

第五篇 随方制象 事通情理——从生土建筑比较论设计的适应性&李永春 405

第1章 引言 407

1.1 选题背景 407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09

1.3 研究方法 410

1.4 研究脉络 412

第2章 设计适应性问题的提出与生土建筑比较案例的确定 415

2.1 设计适应性问题的提出 415

2.2 “土”之人为事物 417

2.3 生土建筑比较案例的确定 418

第3章 史前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生土建筑比较 426

3.1 概述与可比性分析 426

3.2 两地史前生土建筑演化历程的比较 428

3.3 适应性关系的比较 441

第4章 中国传统民居生土建筑的典型比较 452

4.1 本章概述 452

4.2 外部因素的比较 461

4.3 内部因素的比较 473

4.4 适应方式的事理解析 485

第5章 设计的适应性系统构成 488

5.1 生土建筑演化的适应性系统 488

5.2 设计适应性系统的要素与关系 492

5.3 设计适应性关系的事理 495

第6章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 498

6.1 适应方式的共性与特性 498

6.2 传统设计与主动创新 501

6.3 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关系中的事理 502

第7章 结论 506

7.1 设计适应性的事理总结 506

7.2 随方制象 事通情理 507

7.3 课题成果总结 512

参考文献 5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