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利益理论比较研究
利益理论比较研究

利益理论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云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9058444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研究的背景和动因,利益理论的形成和各种利益比较等。
《利益理论比较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一)利益理论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2

(二)利益理论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 9

二、在比较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16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与中西方主要利益理论的总体比较与启示 16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20

第一章 利益理论的形成及分类 49

一、利益与经济利益 49

(一)利益及经济利益概念的界定 50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利益概念的解构 55

二、利益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 58

(一)中国利益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 58

(二)西方利益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 72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 81

三、利益理论的分类 85

(一)分类的说明 85

(二)各种利益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86

第二章 个体利益论 88

一、中国古代个体利益论 88

(一)杨朱学派“重生”、“贵己”的利益论 88

(二)韩非的极端利己主义利益理论 91

二、西方个体利益论 94

(一)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94

(二)个人主义的利益观 100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体利益观 125

(一)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个人和个人利益 125

(二)中国共产党人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中把握个人利益 126

四、比较、评析与借鉴 128

(一)中西方个体利益论者的评析与借鉴 128

(二)马克思主义的个体利益论与西方个体利益论的比较 135

第三章 集体利益论 139

一、中国传统整体主义的利益论 139

(一)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整体主义的利益观 140

(二)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导的整体利益理论 141

二、西方集体经济利益论 142

(一)以利益为调节机制的集体利益观 142

(二)以制度为调节机制的集体利益观 153

(三)格雷夫的以文化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论 165

三、马克思主义的集体利益论 167

(一)马克思主义的集体利益论 167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利益论 171

四、比较、评析与借鉴 174

(一)集体利益论的评析与借鉴 174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西方集体利益论者的比较 180

第四章 阶级利益论 184

一、中国传统的阶级利益论 184

二、西方阶级利益论 186

(一)阶级利益对立论 186

(二)阶级利益调和论 192

(三)凡勃伦的阶级利益论 200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利益论 203

四、比较、评析与借鉴 205

(一)对阶级利益论的评析与借鉴 205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利益论与西方的阶级利益论的比较 210

第五章 国家利益论 213

一、中国传统的国家利益论 213

(一)荀子的“富国论”思想 214

(二)刘晏、王安石的国家经济利益理论 216

二、西方国家利益论 218

(一)以国家为思考对象的利益论 218

(二)宏观利益论 235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论 241

四、比较、评析与借鉴 243

(一)对中西方国家利益论的评析与借鉴 243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国家利益论的比较 250

第六章 社会利益论 252

一、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社会利益论 252

(一)墨家的功利主义利益理论 253

(二)《管子》的功利主义利益观 257

(三)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利益观 259

二、西方社会利益论 261

(一)功利主义的社会利益论 261

(二)公共目标倡导者的利益观 269

(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利益论 286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利益论 298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利益论 298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利益论 300

四、比较、评析与借鉴 305

(一)对社会利益论的评析与借鉴 305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利益论与中西方社会利益论的比较 309

第七章 小结与启示 312

一、对利益概念要有正确认识 312

(一)必须从人与财富的结合上认识利益 312

(二)必须从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利益 315

(三)必须在整个经济过程中认识利益 319

二、对利益要作道德判断 320

(一)利益的道德问题 320

(二)经济理性要与道德理性结合 323

(三)要注重利益分配公正问题的研究 326

三、对利益要作辨证思考 331

参考文献 335

后记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