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向东主编;张树维卷主编;黑龙江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744774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炼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世纪之交黑龙江省人口资源状况。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 1

一、20世纪的黑龙江人口 1

(一)人口总量的变化 1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质的飞跃 4

二、黑龙江省人口变化的特点及成因 10

(一)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接近老年型人口社会 10

(二)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教育结构正逐步向合理化发展 12

(三)省际人口迁移仍保持净迁出的特点 13

(四)人口分布较严重不平衡的格局依然未有明显改变 14

(五)城镇人口比重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15

(六)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16

(七)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家庭结构以二代为主 17

(八)少数民族人口趋向负增长 18

(九)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 19

三、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

(一)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20

(二)逐步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人口环境 22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人口老龄化 24

一、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4

(一)人口性别构成状况 24

(二)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30

二、老年人口与老龄化及特点 37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38

(二)老年人口再就业 42

(三)老年人口的婚姻 45

(四)老年人口养老及社会保障 48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50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过程 50

(一)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50

(二)年龄别生育率的变化 51

(三)妇女活产、存活子女情况 55

(四)生育水平的发展过程 59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各种社会因素分析 61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 61

(二)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调控生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63

(三)城市化水平对生育水平有着综合影响 64

(四)有效的人口政策法规的实施对生育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66

第四章 人口死亡与预期寿命 68

一、人口死亡水平及其变动 68

(一)总死亡率 68

(二)年龄别死亡率 72

(三)婴儿死亡率 75

(四)孕产妇死亡率 77

二、死亡水平的差异 78

(一)城乡差异依然存在 79

(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80

三、人口死因及其变化 82

(一)黑龙江省人口死亡模式变化 82

(二)婴幼儿主要死因及其变化 86

(三)孕产妇主要死因及其变化 88

四、平均预期寿命 89

(一)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89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 90

五、影响人口死亡的因素 93

(一)经济发展对人口死亡水平的双向作用 93

(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95

(三)良好的家庭与社会关系有助于降低死亡水平 98

(四)卫生事业发展为死亡水平的下降提供了条件 98

(五)不良的社会心理行为促使死亡水平上升 100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 103

一、黑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及特点 103

(一)人口婚姻的基本现状 103

(二)不同人口婚姻状况的差异 110

(三)人口婚姻状况变动的趋势 120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123

(一)家庭户的现状 123

(二)家庭户的变化和特点 126

三、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129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129

(二)婚姻家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2

第六章 人口的受教育情况 135

一、人口文化素质概况 135

(一)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 135

(二)各年龄人口文化构成 137

(三)人口文化素质存在性别差别 138

(四)城乡与地区的人口文化构成 139

(五)文盲人口减少较快,扫盲成就显著 141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发展 144

(一)“四普”以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44

(二)存在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147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49

(一)文化程度与妇女生育水平 149

(二)不同时期文化程度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 151

(三)文化素质对妇女生育水平影响的形成 155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155

(一)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现状 155

(二)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59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162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 162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 163

(二)0-14岁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状况 167

二、就业人口状况 168

(一)就业人口的总量变化 168

(二)就业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168

(三)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 170

(四)就业人口受教育状况 170

(五)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171

(六)就业者工作时间 175

(七)未工作人口构成状况 177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18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180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构成 184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184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188

(三)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 196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00

(五)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 204

三、少数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 207

(一)民族法规和政策情况 207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08

第九章 人口迁移 210

一、黑龙江人口分布 210

(一)人口静态分布 211

(二)人口动态分布 212

(三)人口分布特点 214

(四)人口分布变动原因 216

二、黑龙江人口迁移和流动 217

(一)建国后黑龙江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 218

(二)当代黑龙江人口迁移流量 219

(三)当代黑龙江迁移人口构成 227

(四)人口流动概况 231

(五)当代黑龙江人口移动特点 234

(六)当代黑龙江人口移动的变化原因 236

三、黑龙江人口移动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 243

(一)黑龙江移民在中国的位置与研究的社会意义 244

(二)对黑龙江人口移动研究探讨 247

(三)黑龙江人口移动管理与控制设想 250

第十章 黑龙江省人口的城镇化 253

一、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历史变迁 253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演变 253

(二)建国以来的四个发展阶段 256

(三)黑龙江省市镇人口数量的变化 258

二、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水平及地区差异 262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率较高,但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趋缓 262

(二)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但分布不平衡,城镇化率差距大 264

三、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模式 269

(一)从总体上看所具有的特点 269

(二)不同类型城镇所具有的特点 273

(三)小城镇发展上具有的特点 276

(四)中外城市化模式类型 282

(五)黑龙江省城镇化模式 283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 286

一、居住水平 286

(一)家庭户大部分住房间数少 286

(二)人均住房面积少 287

(三)住房方便性、私密性水平较低 288

(四)有相当多的家庭住房老、旧 288

二、家庭户住房数量的差异 289

(一)黑龙江省各市、县家庭户人口居住状况差异 289

(二)黑龙江省各市、县(市)人口家庭户住房数量差异 291

(三)黑龙江省各市、县镇人口家庭户住房数量差异 293

(四)黑龙江省各市、县乡村人口家庭户居住状况差异 295

(五)黑龙江省各市、县家庭户住房数量的城乡差异 297

三、住房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 303

(一)厨房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 303

(二)自来水和洗浴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 304

(三)厕所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 306

四、住房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 308

(一)厨房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 308

(二)自来水和洗浴设施的城乡差别 311

(三)厕所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 314

五、住房来源、购建住房费用与租房费用的城乡差别 317

(一)住房来源的城乡差别 317

(二)购建住房费用的城乡差别 319

(三)租房费用的城乡差别 320

六、因户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不同而导致的住房状况差别 321

(一)因户主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来源上的差别 321

(二)因户主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购建房费用上的差别 322

(三)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来源的差别 322

(四)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购建住房费用上的差别 323

(五)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状况差异 323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25

一、黑龙江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325

(一)人口基本状况和特点 325

(二)资源现状和特点 330

(三)环境现状和特点 334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335

(一)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335

(二)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341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47

(一)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347

(二)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 349

(三)坚定实施计划生育和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353

(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推进生态省建设 354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355

(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政管理 356

(七)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358

(八)加大社会投入,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效益 359

(九)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统计体系 360

第十三章 黑龙江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361

一、主要技术路线及预测过程 361

(一)技术路线和分析方法 361

(二)预测模型、参数选择及主要预测结果 362

二、未来人口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5

(一)人口自然增长与主要年龄结构的变化 365

(二)劳动力资源的增长态势与供求关系 370

(三)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教育发展 372

(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致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74

(五)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376

(六)未来人口发展战略选择 3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