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国英,李运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3087914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古代汉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及训诂等的详细讲析,各章后均附有问题讨论、补充资料及文选阅读。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目录

第一章 汉字 1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1

一、汉字的性质 1

二、汉字的特点 2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4

一、汉字的起源 4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字体 6

1.甲骨文 6

2.金文 8

3.大篆 9

4.小篆 11

5.古隶 12

三、汉字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13

1.简化 13

2.标音化 13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15

一、汉字的结构类型 15

1.六书说 15

2.三书说 22

二、利用汉字构形探求本义 22

1.了解字形结构的特点 23

2.与文献相互印证 25

第四节 汉字的字际关系 25

一、古今字 25

二、异体字 27

三、繁简字 29

四、通假字 31

问题讨论 32

补充资料 33

文选阅读 36

第二章 词汇 40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外部结构特点 40

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40

1.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单音词 40

2.文言文中的字词对应关系 41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有少量复音词 44

1.单纯词 44

2.合成词 46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48

一、词汇发展的表现 48

1.基本词汇保留 48

2.新词产生 49

3.旧词消亡 51

二、新词产生的方式 52

1.原生造词 53

2.派生造词 53

3.合成造词 54

三、同源词 54

1.同源词的定义 54

2.同源词的系联 56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58

一、“古今词义”的内涵 58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59

1.程度不同 61

2.范围不同 62

3.感情色彩不同 62

4.侧重点不同 63

三、古今词义的沟通 64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67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67

二、词义引申的多向性和多层性 70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 74

1.因果的引申 75

2.时空的引申 75

3.动静的引申 75

4.施受的引申 76

5.实虚的引申 76

6.相似的引申 77

7.通感的引申 78

8.礼俗的引申 78

第五节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79

一、同义词的定义 79

二、同义词的证明 81

1.互用 81

2.对用 81

3.连用 82

4.义训 82

三、同义词的辨析 84

1.语言环境分析法 84

2.对立意义分析法 86

3.探求本源分析法 87

问题讨论 88

补充资料 89

文选阅读 92

第三章 语法 98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98

一、名词 98

1.名词用作动词 98

2.名词作状语 101

二、动词、形容词 103

1.动词 103

2.形容词 105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 107

一、代词 107

1.人称代词 107

2.指示代词 110

3.疑问代词 113

4.无定代词 116

二、副词 117

1.程度副词 117

2.范围副词 119

3.时间副词 122

4.情态副词 123

5.否定副词 124

6.谦敬副词 125

三、介词 128

1.于(於) 128

2.以 130

3.为 132

4.与 133

5.用、由、自、从 134

四、连词 136

1.“与”和“及” 136

2.以 137

3.而 139

4.则 142

5.虽、然、虽然、然而、然则 145

6.如、若、苟、使、令、藉、即、为、微 147

五、语气词 148

1.也 148

2.矣 150

3.乎 152

4.欤(与) 154

5.哉 156

6.夫、唯、其 157

7.语气词连用 159

六、结构助词 160

1.者 161

2.所 162

3.之 165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69

一、判断句 169

二、被动句 172

1.“於(于)”字式 172

2.“见”字式、“见……于……”式 173

3.“为”字式、“为……所……”式 173

4.“被”字式 175

第四节 句法成分的位置 176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176

二、在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 177

三、宾语前置,然后用代词“是”或“之”来复指 179

四、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前置 180

第五节 句法成分的省略 181

一、主语的省略 181

二、宾语的省略 182

三、谓语的省略 183

第六节 数量的表示 184

一、基数 184

二、分数 185

三、约数 186

四、序数 187

五、倍数 188

问题讨论 188

补充资料 188

文选阅读 199

第四章 音韵 203

第一节 等韵学 204

一、等韵图结构的基本原理 205

二、等韵图对韵母结构的分析与安排 207

三、等韵图对声母系统的辨析与安排 209

四、等韵图结构对语音结构的科学分析 212

第二节 今音学 214

一、《切韵》一系韵书的发展 215

1.陆法言《切韵》 215

2.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219

3.孙愐《唐韵》 220

4.李舟《切韵》 220

5.陈彭年等《广韵》 221

二、陈澧对《切韵》音系的分析 224

1.基本条例 224

2.分析条例 227

3.补充条例 229

三、中古音系统 230

1.中古的声母 230

2.中古的韵母 232

3.中古的声调 235

第三节 古音学 236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236

1.先秦韵文的系联归纳 237

2.谐声系统的推绎 241

3.《切韵》音系的离析 242

二、上古音研究的成就和结论 244

1.上古韵部研究 244

2.上古声母研究 256

3.上古声调研究 261

三、上古音系统 263

1.韵部系统 263

2.声母系统 265

第四节 诗词韵律 266

一、诗韵与词韵 267

1.诗韵 267

2.词韵 271

二、近体诗的韵律 273

1.近体诗的用韵 273

2.近体诗的平仄 274

三、词的韵律 285

1.词调与词谱 285

2.词的用韵 289

3.词的平仄格式 290

问题讨论 292

补充资料 292

文选阅读 306

第五章 修辞 310

第一节 古代的修辞理论 310

一、古代修辞学概述 310

二、汉代以前有关修辞的重要学说 313

1.关于修辞的功用 313

2.关于修辞的原则或要求 314

3.关于修辞的手段 318

三、魏晋以后的修辞学专论 320

1.刘勰《文心雕龙》 320

2.刘知几《史通》 324

3.陈骙《文则》 325

4.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327

5.王构《修辞鉴衡》 328

6.章学诚《文史通义》 328

7.刘熙载《艺概》 329

8.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30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普通修辞 331

一、字词句的选择运用 334

1.字形方面 334

2.词语方面 337

3.句式方面 339

二、信息量的调整 342

1.什么是信息的调整 342

2.信息调整的简与繁 344

三、语句的省略 348

1.语句省略的类型 349

2.语句省略的条件 357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修辞 364

一、偏重意义联系的辞格 365

1.双关 365

2.反语 366

3.曲避 368

4.比喻 372

5.借代 375

6.比拟 378

7.夸张 380

二、意义与形式并重的辞格 383

1.对比 383

2.层递 385

3.对偶 388

三、偏重形式联系的辞格 391

1.排比 391

2.顶真 394

3.回文 396

问题讨论 399

补充资料 399

文选阅读 406

第六章 训诂 412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412

一、什么是训诂 412

1.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是训诂产生的主要原因 413

2.关于“训诂”的解释 415

二、什么是训诂学 416

1.关于训诂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417

2.关于训诂学产生的时代 418

三、训诂学的应用 419

1.语文教学 419

2.辞书编纂 420

3.古籍整理 422

第二节 文献注释 422

一、文献注释的体式 424

1.传注类 425

2.章句类 426

3.音义类 426

4.集解类 426

5.义疏类 427

6.补注类 427

二、文献注释的内容 428

1.解释词义 428

2.解释句意 429

3.分析语法 432

4.说明修辞方式 434

5.说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 435

第三节 训诂专书 436

一、训诂专书的性质与分类 436

1.整理编选型 437

2.理论证实型 441

3.集合贮存型 445

二、训诂专书与文献注释的关系 447

1.互为源流,相辅相成 447

2.各有特色,区别显著 448

三、利用训诂专书应注意的问题 450

第四节 词义的求证与考释 452

一、考证的两大类型 452

1.证实类考证 453

2.反驳类考证 454

二、考证的步骤与结构 455

1.发疑 455

2.取证 455

3.释理 457

三、词义考证方法 458

1.以形索义 458

2.因声求义 460

问题讨论 464

补充资料 464

文选阅读 469

参考文献 4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