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10060762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核心,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沿革,就社会保障理论支柱中的经济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人权思想、国家干预主义等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潮与经济思潮、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方案论证中的种种结果与现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技术经济变量与参数、社会保障与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分析论证,其间采用了调查论证、个案研究、模拟估计或经验分析等方法,得出了较为符合社会实践的结论。本书以人的基本需求为主线,侧重于公平与效率分析,并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即: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本书体系宏大,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可以说是近年来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原稿质量较好,但由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为了使全书结构更为紧凑,突出重点,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改,这也得到了作者的同意和理解。此外,由于本书历时几年才最终完成,书中部分资料现在看来难免有些陈旧,编辑提请作者更新或者补充了最新资料。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目录

前言 1

上篇 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3

第一章 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3

1.1 原始社会的保障制度 4

1.1.1 原始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4

1.1.2 原始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解体与传承 6

1.2 奴隶社会的保障制度 7

1.2.1 古埃及的保障制度 7

1.2.2 古代两河流域的保障制度 8

1.2.3 古代希腊的保障制度 11

1.2.4 古印度的保障制度 12

1.2.5 古罗马的保障制度 14

1.2.6 先秦时期中国的保障制度 16

1.3 西方封建社会的保障制度 19

1.3.1 封建社会初期的保障制度 19

1.3.2 封建社会中期的保障制度 22

1.3.3 封建社会末期的保障制度 26

1.4 近代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0

1.4.1 社会经济背景 30

1.4.2 早期的济贫 35

1.4.3 英国的相关保险和新济贫法 37

1.4.4 现代社会保障的雏形——商业性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0

1.5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5

1.5.1 社会保险在德国的产生 45

1.5.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49

第二章 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62

2.1 感性主义伦理思想 62

2.2 理性主义伦理思想 67

2.2.1 人的功能在于理性 67

2.2.2 善即真,真即善 68

2.2.3 提倡人人平等的世界主义泛爱 68

2.2.4 道德德性以中道为核心 69

2.2.5 德行可教 69

2.2.6 强调人的本性的利他特点 70

2.2.7 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71

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伦理思想 71

2.3.1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16~17世纪) 72

2.3.2 过渡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18世纪) 73

2.3.3 批判性的空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19世纪) 75

2.4 怜恤观 78

2.5 人权观 80

第三章 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经济理论 83

3.1 边际效用递减论 83

3.2 人的需要本质论 85

3.2.1 生存需要 86

3.2.2 相互需要 87

3.2.3 多种需要 87

3.3 再生产论 89

3.4 市场失灵论与政府干预论 92

3.4.1 市场失灵理论 92

3.4.2 政府干预理论 96

3.5 持久收入假说论 101

3.6 生命周期假说论 104

3.7 老年论 107

3.7.1 老年的本质特征 107

3.7.2 老年经济问题论 110

3.8 过早死亡论 115

3.8.1 过早死亡引发的社会问题 115

3.8.2 过早死亡问题的处理 116

3.9 “动力真空”论 118

3.9.1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动力真空”现象 118

3.9.2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动力真空”现象 118

3.9.3 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动力真空”现象 119

3.10 供款缺口论 120

3.11 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论 121

3.11.1 社会保障多维化 122

3.11.2 社会保障商业化 123

3.11.3 社会保障产业化 125

3.11.4 社会保障一体化 127

3.11.5 社会保障网络化 128

第四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 130

4.1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31

4.2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43

4.2.1 经济增长水平决定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范围、形式和内容 144

4.2.2 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 145

4.3 社会保障与一些微观变量的关系 150

4.3.1 社会保险与储蓄 150

4.3.2 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 158

4.3.3 社会保险基金的劳动构成: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164

4.3.4 社会保障与按需、按劳分配 167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法律保障 174

5.1 社会保障制度的架构与实施 174

5.1.1 目标体系的确定 174

5.1.2 保障对象的确认 175

5.1.3 项目体系的设计 176

5.1.4 筹资模式的选择 177

5.1.5 社会服务的提供 178

5.2 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与自我完善 179

5.2.1 社会保障制度管理 180

5.2.2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 188

5.2.3 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190

5.2.4 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水平 193

5.3 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保障 197

5.3.1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立法 197

5.3.2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199

5.3.3 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203

5.3.4 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和形式 204

下篇 社会保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211

第六章 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宏观背景 211

6.1 西方社会保障思潮与中国社会保障 211

6.2 中国国情呼唤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16

6.2.1 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216

6.2.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二元经济结构并存 217

6.2.3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218

6.2.4 贫困与弱势群体大量增加 219

6.3 经济全球化促使加快社会安全网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21

6.3.1 社会安全网的含义及其背景 221

6.3.2 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中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222

6.3.3 中国社会保障的体制性与结构性缺陷 224

6.3.4 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构筑社会安全网 232

6.4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234

6.4.1 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235

6.4.2 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6

6.4.3 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制度创新 238

6.4.4 测定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241

6.4.5 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科学方法 243

第七章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247

7.1 中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48

7.1.1 1995年至1997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式改革 248

7.1.2 加快个人账户“空账”向“实账”的转化 256

7.1.3 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 261

7.1.4 规范养老金发放与调节收入差距 263

7.1.5 稳定并逐步降低统筹费率 266

7.2 中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 269

7.2.1 建立企业年金的意义与现实背景 269

7.2.2 企业年金的性质 271

7.2.3 企业年金的地位与发展 272

7.2.4 企业年金的管理 274

7.2.5 如何实施中国企业年金计划 276

7.3 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个人储蓄寿险 280

7.3.1 发展适宜个人投保的保险与投资性保险品种 280

7.3.2 个人储蓄寿险的管理 280

7.3.3 积极推进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 282

7.3.4 寿险资金与开放式基金接轨 283

第八章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 285

8.1 统制前典型的医疗保险改革模式 285

8.1.1 “三段通道式”医疗保险模式 286

8.1.2 “双轨并行式”医疗保险模式 287

8.1.3 “大病统筹”类医疗保险模式 288

8.2 多层次的医保体系 289

8.2.1 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290

8.2.2 商业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 291

8.3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的政策选择 294

8.3.1 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开核算 294

8.3.2 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295

8.3.3 实施医疗保险基金预算与财政专户管理 296

8.3.4 对离休人员与公务员医疗费用实施有效调控 296

8.3.5 多元化筹措医疗保险基金 296

8.3.6 设立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 297

8.3.7 完善定点医院的仲裁制度及结算制度 298

8.4 医疗保险费用平衡分析 299

8.4.1 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决定 300

8.4.2 借鉴“他山之石”,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301

8.4.3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及降低医疗费用分析 304

8.4.4 医药体制改革对降低医疗费用的效用分析 307

8.4.5 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具体措施 309

第九章 中国失业保险改革 312

9.1 中国失业保险的沿革 312

9.1.1 中国就业压力加大的具体表现形式 312

9.1.2 失业的分类与中国当前的失业类型 314

9.1.3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轨迹 316

9.1.4 中国失业保险的具体规定及与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比较 317

9.2 中国失业保险改革的思路 322

第十章 中国城市制度性扶贫体制改革与并轨转制 326

10.1 城市贫困问题与城市制度性扶贫体制 326

10.1.1 城市贫困人口悄然增加,成为消灭贫困的又一主战场 327

10.1.2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与社会保障的缺陷 328

10.1.3 “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轨 329

10.1.4 消贫帮困,深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 329

10.1.5 推进城市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与变迁 334

10.2 三条保障线向二条保障线并轨转制 338

10.2.1 各级财政仍然要在并轨转制中担当重要角色 338

10.2.2 在并轨转制过程中改革失业保险制度 340

10.2.3 城市就业要向实现多元化就业与创造性就业的发展战略转化 342

10.3 优化分配体制缩小贫富差距 344

10.3.1 财税体制改革 345

10.3.2 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改革 346

10.3.3 社会保障分配体制改革 347

10.3.4 积极利用转移支付政策缩小贫富差距 348

第十一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49

11.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决策 349

11.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乏力的原因探析 349

11.1.2 政府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确立的微观基础 353

11.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府决策建议 357

11.2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360

11.2.1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 360

11.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是与非 362

11.2.3 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发展前景 365

11.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的历史、现实与重构 367

11.3.1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考察 367

11.3.2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现实问题 371

11.3.3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重构的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 373

11.4 中国农村非灾害救济 377

11.4.1 我国农村非灾害救济现状 377

11.4.2 我国农村非灾害救济的特点 380

11.4.3 我国农村非灾害救济的发展趋势 380

11.4.4 我国农村非灾害救济的发展条件 382

11.5 中国农村灾害救济 383

11.5.1 我国的灾害救济工作 383

11.5.2 灾害救济资金来源 385

11.5.3 灾害救济的基本方针 385

11.5.4 灾害救济款的包干及分级负担体制 386

11.5.5 我国灾害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86

11.5.6 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改革:引入保险机制的尝试 388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基金及其管理和运营 391

12.1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与筹集形式 391

12.1.1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392

12.1.2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 396

12.2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保值与增值 398

12.2.1 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 401

12.2.2 通过商业保险途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 406

12.2.3 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 409

12.3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410

12.3.1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的变革 410

12.3.2 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 412

12.3.3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模式与财务监督 419

参考文献 4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