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副主编;郑杰文;李梅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1334885
  • 页数:6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自先秦至清有关学术思想发展的人物、事件、活典等摘要编录,逐一考证,重点评价,并概述每一历史阶段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目录

秦汉学术思想史概述 1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3

始皇帝二十六年 庚辰(公元前221年) 3

议帝号,称始皇帝,除谥法 3

尚水德 3

定官制,行郡县 4

统一制度 5

改《大武》之舞为《五行》之舞 6

法令一统 6

始皇帝二十七年 辛巳(公元前220年) 7

作极庙 7

始皇帝二十八年 壬午(公元前219年) 7

封禅泰山 7

秦有博士官 8

始皇东巡祭齐地八神 9

始皇求仙 10

秦博士用儒家之言为始皇解说湘君 10

始皇帝二十九年 癸未(公元前218年) 11

下邳圯上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 11

始皇帝三十年 甲申(公元前217年) 12

军吏喜卒,以竹简随葬 12

始皇帝三十一年 乙酉(公元前216年) 13

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13

始皇帝三十二年 丙戌(公元前215年) 14

始皇复东巡求仙 14

方士卢生进谶言 14

始皇帝三十三年 丁亥(公元前214年) 15

域外 15

始皇帝三十四年 戊子(公元前213年) 15

焚书禁百家言 15

孔鲋藏书 17

私学随焚书而罢 17

始皇帝三十五年 己丑(公元前212年) 17

方士说始皇恬淡微行 17

坑儒 18

域外 19

始皇帝三十六年 庚寅(公元前211年) 19

造谶言 19

始皇帝三十七年 辛卯(公元前210年) 20

望祀舜禹 20

始皇求仙,杀海鱼 20

胡亥即位 21

二世元年 壬辰(公元前209年) 21

春,二世东巡 21

九月,沛公祠黄帝,祭蚩尤 22

议尊始皇庙 22

叔孙通为秦博士 23

年末,孔鲋为陈涉博士 23

二世二年 癸巳(公元前208年) 24

腊月,孔鲋卒 24

七月,李斯被杀 25

域外 25

二世三年 甲午(公元前207年) 26

二月,刘邦轻儒 26

秦礼序名山大川 27

秦有史官 29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33

汉王元年 乙未(公元前206年) 33

十月,刘邦入关,约法三章 33

十月,萧何收秦图籍 33

汉王二年 丙申(公元前205年) 34

二月,立汉社稷,置乡三老 34

立黑帝祠 35

叔孙通归汉王 35

域外 35

汉王三年 丁酉(公元前204年) 35

域外 35

汉王四年 戊戌(公元前203年) 36

作《武德》之舞 36

高祖五年 己亥(公元前202年) 36

二月,刘邦称帝定制 36

刘邦封儒士随何 36

叔孙通请为汉起朝仪 37

高祖君臣议得天下之由 38

娄敬论立都 38

萧何作律九章 39

域外 40

高祖六年 庚子(公元前201年) 40

夏五月,尊太公为太上皇 40

申培至楚 41

曹参学黄老术于盖公 41

蒯通为曹参客 42

蒯通《蒯子》 42

张良学仙道 42

张苍封侯 43

张苍定律历 44

作《昭容乐》、《礼容乐》 44

高祖礼序各地神祗而祠 44

孔臧生 45

域外 45

高祖七年 辛丑(公元前200年) 45

十月,叔孙通实施朝堂之礼 45

二月,高祖发节俭之论 46

叔孙通作《仪品》 46

叔孙通制庙乐 47

贾谊生 48

晁错生 48

公孙弘生 48

高祖八年 壬寅(公元前199年) 48

立灵星祠 48

高祖九年 癸卯(公元前198年) 49

叔孙通为太傅 49

田何传《易》 49

张苍明图书计籍 49

高祖十一年 乙巳(公元前196年) 50

二月,高祖诏求贤者 50

陆贾始奏《新语》 50

陆贾《新语》 51

高祖十二年 丙午(公元前195年) 52

十一月,刘邦以太牢祠孔子 52

申培见高祖 52

叔孙通掌宗庙祭祀 52

惠帝元年 丁未(公元前194年) 53

域外 53

惠帝二年 戊申(公元前193年) 53

七月,曹参以黄老术治国 53

惠帝四年 庚戌(公元前191年) 53

三月,除挟书律 53

伏生传《尚书》 54

欧阳生从伏生习《尚书》 55

鲁高堂生传《士礼》 55

颜贞出《孝经》 56

惠帝五年 辛亥(公元前190年) 56

曹参卒 56

惠帝七年 癸丑(公元前188年) 57

弛困辱商贾之律 57

孔鲋弟子襄为博士 57

高皇后元年 甲寅(公元前187年) 57

申培游学长安 57

高皇后三年 丙辰(公元前185年) 58

域外 58

高皇后四年 丁巳(公元前184年) 58

域外 58

高皇后七年 庚申(公元前181年) 58

陆贾说陈平 58

文帝元年 壬戌(公元前179年) 58

三月,尊高年 58

三月,楚元王刘交卒 59

贾谊为博士 59

司马季主与贾谊论道 60

申培为博士 60

文帝去繁礼 61

张苍授贾谊《左氏传》 61

贾谊欲改正朔 61

太中大夫贾谊上书论积贮 62

司马相如生 62

淮南王刘安生 63

陆贾《楚汉春秋》 63

文帝二年 癸亥(公元前178年) 63

十一月,贾山上《至言》 63

十二月,诏举直言者 64

博士申培失官 64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65

贾谊作《吊屈原赋》 65

文帝四年 乙丑(公元前176年) 65

十二月,张苍为丞相 65

董仲舒生 66

文帝五年 丙寅(公元前175年) 66

贾山上书谏除盗铸钱 66

贾谊作《鹏鸟赋》 66

文帝六年 丁卯(公元前174年) 67

鲁穆生离楚 67

贾谊言鬼神之本 67

贾谊上《治安策》 68

文帝八年 己巳(公元前172年) 68

贾谊谏王淮南王诸子 68

晁错学《尚书》 69

文帝十一年 壬申(公元前169年) 70

六月,晁错上《言兵事疏》 70

域外 70

文帝十二年 癸酉(公元前168年) 70

晁错上《论贵粟疏》 70

贾谊卒 71

贾谊《新书》 72

文帝置一经博士 73

文帝十三年 甲戌(公元前167年) 73

夏,除秘祝 73

文帝十四年 乙亥(公元前166年) 74

汉德之争 74

文帝十五年 丙子(公元前165年) 75

春,汉改土德 75

九月,晁错对策 75

晁错言削藩 75

新垣平设渭阳五帝庙 76

文帝十六年 丁丑(公元前164年) 76

四月,文帝议封禅 76

淮南王刘安立 77

文帝十七年(文帝后元元年) 戊寅(公元前163年) 77

冬十月,夷新垣平三族 77

文帝后元二年 己卯(公元前162年) 78

张苍免相 78

文帝后元三年 庚辰(公元前161年) 78

伏生卒 78

东方朔生 79

文帝后元五年 壬午(公元前159年) 80

枚乘至梁国 80

域外 80

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公元前158年) 80

文翁兴学 80

文帝后元七年 甲申(公元前157年) 81

六月,文帝卒 81

韩婴为博士 82

《老子河上公章句》 82

景帝元年 乙酉(公元前156年) 83

冬十月,景帝诏论文帝之德 83

晁错为左内史 83

胡毋生为博士 84

董仲舒为博士 84

孔安国生 85

域外 85

景帝二年 丙戌(公元前155年) 85

春三月,河间献王立 85

六月,晁错贵幸用事 85

秋八月,晁错为御史大夫 86

申培退居家教 86

景帝三年 丁亥(公元前154年) 87

晁错削藩 87

诛晁错 87

枚乘复说吴王 88

丁宽作《易说》 88

景帝五年 己丑(公元前152年) 89

张苍卒 89

桑弘羊生 90

公孙弘学《春秋》 90

胡毋生传《春秋》 91

域外 91

景帝七年 辛卯(公元前150年) 91

邹阳为梁孝王求方略 91

司马相如游梁 93

王臧为太子少傅 93

景帝中元元年 壬辰(公元前149年) 94

域外 94

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公元前148年) 94

董仲舒论五行 94

韦贤生 95

辕固生论受命 95

黄生言黄老 96

董仲舒论尧舜汤武得位 96

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公元前147年) 97

辕固生斥黄老 97

景帝中元四年 乙未(公元前146年) 98

域外 98

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公元前145年) 98

韩婴为常山王太傅 98

司马迁生 99

景帝中元六年 丁酉(公元前144年) 101

十二月,议定廷尉、奉常等官名 101

十二月,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101

五月,再减笞刑,定箠令 101

景帝后元二年 己亥(公元前142年) 102

毛亨作《毛诗故训传》 102

景帝后元三年 庚子(公元前141年) 103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 103

武帝建元元年 辛丑(公元前140年) 104

十月,诏举贤良 104

秋七月,武帝召用儒生,议立明堂 104

丞相卫绾奏请罢治刑名纵横之术者 105

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 105

辕固生复以贤良征 105

严助擢为中大夫 106

东方朔待诏公车 106

枚乘卒 107

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公元前139年) 107

十月,淮南王刘安献《内篇》 107

十月,窦太后贬儒臣 108

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公元前138年) 109

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 109

司马相如因赋而为郎 110

武帝建元五年 乙巳(公元前136年) 111

置五经博士 111

司马迁读古文 111

武帝建元六年 丙午(公元前135年) 112

武帝用儒生 112

司马谈为太史令,论六家要旨 113

汲黯倡黄老术 115

申培卒 115

域外 117

武帝元光元年 丁未(公元前134年) 117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 117

五月,诏问贤良 118

五月,董仲舒对策 118

韩婴与董仲舒论于武帝前 122

董仲舒论仁人 123

五月,公孙弘被征 123

杨何因学《易》被征 123

主父偃入关见卫青 125

武帝元光二年 戊申(公元前133年) 125

十月,武帝祠五畴 125

八月,董仲舒作《止雨》 125

武帝好神仙 126

武帝祠太一诸神 127

裸葬之争 127

武帝元光四年 庚戌(公元前131年) 128

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 128

武帝元光五年 辛亥(公元前130年) 129

冬十月,河间献王献雅乐 129

春正月,河间王刘德卒 130

公孙弘对策,复为博士 132

张汤、赵禹定律令 134

孔安国献古文《尚书》 134

域外 135

武帝元光六年 壬子(公元前129年) 135

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 135

主父偃上疏 135

徐乐上书 136

庄安(严安)上疏 137

域外 137

武帝元朔元年 癸丑(公元前128年) 138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 138

董仲舒言灾异获罪 138

庄安(严安)复上疏 140

孔安国为博士 140

武帝元朔二年 甲寅(公元前127年) 141

正月,颁推恩令 141

孔臧、孔安国纲纪古训 142

武帝元朔三年 乙卯(公元前126年) 142

主父偃被诛 142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143

张汤用治《尚书》、《春秋》者为廷尉史 143

兒宽为廷尉文学卒史 144

司马迁游大江南北 144

武帝元朔五年 丁巳(公元前124年) 145

冬,公孙弘封侯拜相 145

六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145

太常孔臧免 146

吾丘寿王诎公孙弘 146

汲黯毁儒 148

贡禹生 148

武帝元朔六年 戊午(公元前123年) 148

《公羊春秋》兴 148

董仲舒为胶西相 149

申公弟子周霸为议郎 149

孔臧卒 150

武帝元狩元年 己未(公元前122年) 150

十一月,淮南王自杀 150

淮南王好神仙方术 151

《淮南子》内、外篇 152

淮南八公 153

淮南九师之《易》 153

吕步舒以《春秋》断狱 154

会稽太守朱买臣为主爵都尉 154

终军为谒者给事中 155

东方朔说驺牙 155

庄助(严助)被诛 155

武帝元狩二年 庚申(公元前121年) 156

三月,丞相公孙弘卒 156

董仲舒免胶西相 157

武帝元狩三年 辛酉(公元前120年) 157

兒宽为奏谳掾 157

立乐府 158

少翁以方术干谒武帝 159

司马相如作《大人赋》 159

域外 159

武帝元狩四年 壬戌(公元前119年) 159

官盐铁 159

诛少翁 160

武帝元狩五年 癸亥(公元前118年) 160

武帝祠神君以却病 160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 161

武帝元狩六年 甲子(公元前117年) 161

六月,使博士褚大、徐偃等循行天下 161

司马相如卒 162

武帝元鼎元年 乙丑(公元前116年) 163

终军诘徐偃 163

有司议建元 163

武帝元鼎二年 丙寅(公元前115年) 164

十一月,张汤自杀 164

十一月,立后土祠 165

夏,方士栾大封乐通侯 165

秋,公孙卿言黄帝 166

武帝元鼎五年 己巳(公元前112年) 167

十月,司马迁游空同 167

十一月,武帝祭太一 167

九月,诛栾大 168

武帝元鼎六年 庚午(公元前111年) 168

冬,公孙卿言见仙人 168

武帝元封元年 辛未(公元前110年) 168

兒宽对汉武帝 168

褚大议封禅 169

司马迁游西南 169

太史公司马谈卒 169

诸生议封禅 170

三月,武帝祠八神求仙 171

四月,武帝封禅泰山 171

四月,武帝复至齐燕海上求仙 172

域外 172

武帝元封二年 壬申(公元前109年) 172

夏,司马迁始作《河渠书》 172

秋,作明堂于泰山下 173

武帝元封三年 癸酉(公元前108年) 173

六月,司马迁为太史令 173

武帝元封五年 乙亥(公元前106年) 173

三月,武帝祠明堂 173

萧望之生 174

武帝元封六年 丙子(公元前105年) 174

孔安国卒 174

武帝太初元年 丁丑(公元前104年) 175

五月,诏命造太初历 175

儒生夏侯始昌为昌邑王太傅 176

东方朔言化民之道 176

方士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 177

司马迁始编排《史记》 177

司马迁与壶遂论史书 178

董仲舒卒 180

武帝太初二年 戊寅(公元前103年) 182

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 182

武帝太初三年 己卯(公元前102年) 183

正月,武帝巡东海求仙 183

公玉带言禅东泰山 183

四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 183

武帝天汉元年 辛巳(公元前100年) 184

王卿传《齐论语》为御史大夫 184

武帝天汉二年 壬午(公元前99年) 184

春,武帝巡东海 184

武帝天汉三年 癸未(公元前98年) 184

三月,武帝东巡求仙封禅 184

司马迁遭腐刑 184

司马迁论古人著书 185

武帝太始元年 乙酉(公元前96年) 186

司马迁为中书令 186

武帝太始三年 丁亥(公元前94年) 186

二月,武帝东巡海上祠八神 186

武帝太始四年 戊子(公元前93年) 186

三月,武帝复东封泰山 186

武帝征和二年 庚寅(公元前91年) 187

太子巫蛊狱 187

司马迁作《报任安书》 187

武帝征和四年 壬辰(公元前89年) 188

正月,武帝东巡求仙 188

三月,武帝罢神仙事 188

武帝后元二年 甲午(公元前87年) 189

二月,武帝卒 189

武帝大兴众神之祠 189

犍为文学《尔雅注》 189

昭帝始元元年 乙未(公元前86年) 190

儒者公户满意以经术责燕王 190

司马迁卒 191

《史记》 192

昭帝始元四年 戊戌(公元前83年) 194

杜延年议举贤良,罢盐铁 194

昭帝始元五年 己亥(公元前82年) 194

六月,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 194

昭帝始元六年 庚子(公元前81年) 195

二月,开盐铁会议 195

七月,罢榷酤官 195

昭帝元凤元年 辛丑(公元前80年) 196

桑弘羊以谋反被杀 196

昭帝元凤二年 壬寅(公元前79年) 197

孟卿教授于兰陵 197

刘向(刘更生)生 198

昭帝元凤三年 癸卯(公元前78年) 198

正月,眭孟说灾异 198

蔡义为汉昭帝说《韩诗》 199

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议历 199

昭帝元凤四年 甲辰(公元前77年) 200

京房生 200

昭帝元凤五年 乙巳(公元前76年) 201

韦贤授汉昭帝《诗》 201

昭帝元平元年 丁未(公元前74年) 201

王吉、龚遂数谏昌邑王 201

王武以《诗》谏昌邑王 202

夏侯胜以《洪范五行传》谏昌邑王 202

夏四月庚午,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203

宣帝本始二年 己酉(公元前72年) 203

五月,诏尊武帝庙 203

夏侯胜下狱 203

黄霸从夏侯胜学经 204

后苍为少府 204

后苍传《礼》 204

长孙氏传《孝经》 205

后苍传《孝经》 205

戴德、戴圣从后苍习《礼》 206

宣帝本始三年 庚戌(公元前71年) 207

韦贤为丞相 207

宣帝本始四年 辛亥(公元前70年) 207

大赦时夏侯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207

域外 207

宣帝地节二年 癸丑(公元前68年) 208

刘向为辇郎 208

域外 208

宣帝地节三年 甲寅(公元前67年) 208

萧望之言灾异 208

丞相韦贤以老病罢归 209

疏广通《春秋》 209

宣帝地节四年 乙卯(公元前66年) 209

梁丘贺为太中大夫 209

王式授经 210

宣帝元康元年 丙辰(公元前65年) 211

褚少孙补《史记》 211

域外 212

宣帝元康二年 丁巳(公元前64年) 212

选郎十人受《穀梁春秋》 212

宣帝元康三年 戊午(公元前63年) 213

疏广归故里 213

夏侯胜撰《尚书》、《论语说》 213

域外 214

宣帝元康四年 己未(公元前62年) 214

正月,诏令举茂材 214

宣帝神爵元年 庚申(公元前61年) 214

夏侯胜卒 214

王吉上疏言得失 215

宣帝征能正读《苍颉》者 216

孟喜授《易》 217

宣帝神爵二年 辛酉(公元前60年) 217

九月,盖宽饶自杀 217

刘向为谏大夫 218

召用善琴者赵定、龚德 219

王褒以辞赋为谏大夫 219

杨恽为诸吏光禄勋 220

域外 220

宣帝神爵三年 壬戌(公元前59年) 220

三月,丞相魏相卒 220

四月,丙吉为丞相 221

梁丘贺遣子临受学于施雠 221

域外 222

宣帝五凤元年 甲子(公元前57年) 222

王褒奉诏求神,卒于道 222

刘向以铸伪黄金下狱 222

张敞请斥方士 223

张敞识鼎上古文 223

萧望之为太子太傅 224

宣帝五凤二年 乙丑(公元前56年) 225

蔡癸《蔡癸书》 225

宣帝五凤三年 丙寅(公元前55年) 225

征刘向受《穀梁》 225

域外 225

宣帝五凤四年 丁卯(公元前54年) 225

杨恽坐诽谤罪被诛 225

宣帝甘露元年 戊辰(公元前53年) 226

召大儒议《公羊》、《穀梁》异同 226

严彭祖撰《春秋公羊传》 227

尹更始撰《春秋穀谷梁传章句》 227

宣帝与太子论霸道王道 227

刘歆生 228

宣帝甘露二年 己巳(公元前52年) 228

扬雄生 228

域外 228

宣帝甘露三年 庚午(公元前51年) 229

三月,石渠阁会议 229

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230

戴圣撰《石渠礼论》 230

宣帝甘露四年 辛未(公元前50年) 231

域外 231

宣帝黄龙元年 壬申(公元前49年) 231

增博士弟子员十二人 231

费直传《易》 231

桓宽《盐铁论》 232

元帝初元元年 癸酉(公元前48年) 233

翼奉言六情十二律 233

散骑谏大夫刘向为宗正 234

匡衡因善说《诗》为郎中 235

征儒生王吉、贡禹 236

元帝初元二年 甲戌(公元前47年) 236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斗争 236

翼奉因地震言事 237

张禹授太子《论语》 239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再次斗争 239

元帝初元三年 乙亥(公元前46年) 240

四月,翼奉上书请徙都 240

六月,诏举明阴阳灾异者 241

周堪为光禄勋 242

匡衡上疏言改革 242

焦延寿与焦氏《易》 243

元帝初元四年 丙子(公元前45年) 244

京房以孝廉为郎 244

域外 244

元帝初元五年 丁丑(公元前44年) 244

四月,诏博士弟子不限员 244

六月,贡禹为御史大夫 244

十二月,贡禹卒 245

薛广德为长信少府 245

华阴守丞荐朱云 245

严彭祖精《公羊春秋》 246

褚少孙卒 247

京房言五声六律 247

域外 248

元帝永光元年 戊寅(公元前43年) 248

二月,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之士 248

欧阳地馀为少府 249

刘向上封事 249

周堪、张猛被贬 250

域外 251

元帝永光二年 己卯(公元前42年) 251

三月,诏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 251

京房奏考功课吏法 251

韦玄成为丞相 252

域外 252

元帝永光三年 庚辰(公元前41年) 252

十一月,置博士弟子员千人 252

元帝永光四年 辛巳(公元前40年) 253

刘向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 253

秋,议罢郡国庙 254

议毁庙 254

元帝永光五年 壬午(公元前39年) 255

欧阳地馀卒 255

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 256

诸儒议定祭时 256

元帝建昭元年 癸未(公元前38年) 257

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 257

京房借奏灾异弹劾宦官 257

京房试用考功课法 258

冬,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258

元帝建昭二年 甲申(公元前37年) 259

京房被杀 259

朱云下狱 261

元帝建昭三年 乙酉(公元前36年) 261

六月,韦玄成卒 261

议复诸毁庙 262

元帝建昭四年 丙戌(公元前35年) 262

三月,谷永说灾异 262

四月,诏遣博士循天下,举茂材 262

元帝建昭五年 丁亥(公元前34年) 263

尽复诸所罢寝庙园 263

元帝竟宁元年 戊子(公元前33年) 263

三月,复孝惠皇帝等庙 263

五月,毁太上皇诸庙 263

翟方进为议郎 264

成帝建始元年 己丑(公元前32年) 264

五鹿充宗被贬 264

冯商续《史记》 265

梁丘临善京房《易》,为少府 265

成帝尊师 266

张禹荐彭宣 266

博士许商度治河费用 267

刘更生更名为刘向 267

匡衡论婚制 267

匡衡等议郊祀之制 269

成帝建始二年 庚寅(公元前31年) 270

匡衡奏罢诸淫祀 270

杜钦谏成帝戒色 270

成帝建始三年 辛卯(公元前30年) 272

十二月,诏举贤良 272

杜钦以灾异谏成帝慎后宫 272

谷永对策 273

刘向言不当罢甘泉泰畴 274

域外 275

成帝建始四年 壬辰(公元前29年) 275

夏,杜钦对策 275

夏,谷永对策 276

成帝河平元年 癸巳(公元前28年) 276

平当上书言宜复太上皇寝庙园 276

成帝河平二年 甲午(公元前27年) 277

刘歆为黄门侍郎 277

平当等论河间献王之《乐记》 278

域外 279

成帝河平三年 乙未(公元前26年) 279

诏求遗书于天下 279

刘向等校中秘书 279

刘向《别录》 280

刘向著《洪范五行传论》 281

东平王求诸子及《太史公书》 282

成帝河平四年 丙申(公元前25年) 282

张霸上百两篇《尚书》 282

成帝阳朔二年 戊戌(公元前23年) 283

九月,诏举可充博士位者 283

九江太守戴圣免 283

桓谭生 284

刘向上封事贬王氏 285

成帝阳朔三年 己亥(公元前22年) 286

严君平隐于蜀 286

严遵《道德指归》 287

成帝鸿嘉元年 辛丑(公元前20年) 288

丞相张禹去相 288

朱云直谏 288

成帝鸿嘉二年 壬寅(公元前19年) 289

域外 289

成帝鸿嘉三年 癸卯(公元前18年) 289

翟方进为京兆尹 289

胡常与翟方进同讲经 290

域外 291

成帝鸿嘉四年 甲辰(公元前17年) 291

域外 291

成帝永始元年 乙巳(公元前16年) 291

刘向上疏谏起延陵 291

九月,日食,谷永对灾异 292

刘向上《列女传》、《新序》、《说苑》 292

杜邺说王音 293

成帝永始二年 丙午(公元前15年) 294

二月,日食,陨星,谷永对灾异 294

十一月,翟方进为丞相 295

成帝永始三年 丁未(公元前14年) 296

十月,复甘泉泰畴等祠 296

扬雄待诏承明之庭 296

谷永说成帝禁祭祀方术事 296

罢百两篇《尚书》 297

域外 297

成帝永始四年 戊申(公元前13年) 298

域外 298

成帝元延元年 己酉(公元前12年) 298

七月,光禄勋平当被贬 298

七月,星孛东井,谷永言灾异 298

杜邺议复长安南北郊 300

成帝元延三年 辛亥(公元前10年) 300

刘向以山崩说灾异 300

李寻说王根 302

成帝绥和元年 癸丑(公元前8年) 303

封孔吉为殷绍嘉侯 303

谷永卒 304

刘向说成帝兴辟雍 305

刘向卒 306

刘歆为中垒校尉 307

域外 307

成帝绥和二年 甲寅(公元前7年) 307

二月,翟方进因灾异被责而自杀 307

六月,下诏罢乐府淫乐 308

议毁武帝庙 309

《汜胜之书》 310

哀帝建平元年 乙卯(公元前6年) 310

刘歆继父业校书,作《七略》 310

刘歆改名秀 311

刘歆请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 311

刘歆作《移让太常博士书》 312

大司空师丹免 314

李寻以待诏黄门对策 315

哀帝建平二年(太初元将元年) 丙辰(公元前5年) 317

六月,从夏贺良言改元 317

八月,诛夏贺良,徙李寻敦煌郡 319

张禹卒 319

“张侯论” 320

黄门侍郎扬雄、李寻说灾异 321

哀帝建平三年 丁巳(公元前4年) 321

三月,平当卒 321

十一月,罢南北郊 322

域外 322

哀帝建平四年 戊午(公元前3年) 322

春,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 322

杜邺以行西王母筹进谏 323

鲍宣上书 324

域外 325

哀帝元寿元年 己未(公元前2年) 325

扬雄作《太玄》 325

《太玄》 325

杜邺上书斥外戚 326

杜邺卒 327

景卢受《浮屠经》 328

哀帝元寿二年 庚申(公元前1年) 328

五月,正三公官分职 328

王莽执权柄 329

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 329

扬雄作《法言》 330

平帝元始元年 辛酉(公元1年) 330

正月,王莽为安汉公 330

六月,封周公、孔子后 330

平帝元始二年 壬戌(公元2年) 331

桥仁作《礼记章句》 331

刘歆为太中大夫行太常事 331

平帝元始三年 癸亥(公元3年) 331

春,刘歆杂定婚礼 331

夏,王莽请定车服田宅学校之制 331

王莽杀吴章 332

班彪生 333

平帝元始四年 甲子(公元4年) 333

夏,王莽奏立明堂、辟雍 333

桓谭为司空掾 334

阳成子长作《乐经》 334

平帝元始五年 乙丑(公元5年) 335

十二月,王莽造符命居摄 335

刘歆、王恽等为列侯 335

征天下能文之士 335

《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立于学官 335

孺子婴居摄元年 丙寅(公元6年) 337

桓谭不媚王莽 337

孺子婴居摄二年 丁卯(公元7年) 337

王莽作《大诰》 337

王莽杀高康 338

孺子婴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戊辰(公元8年) 339

刘歆等议王莽母服 339

王莽为假皇帝 339

王莽篡位称真天子 340

新莽始建国元年 己巳(公元9年) 341

正月,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341

夏,行井田制 341

秋,颁《符命》 342

扬雄为大夫 343

扬雄校书天禄阁 344

桓荣离京授徒 344

桑钦从涂恽习古文《尚书》 344

王璜传古文《尚书》、《费氏易》 345

新莽始建国二年 庚午(公元10年) 345

二月,初设六筦之令 345

推行“五均”法 345

行赊贷法 346

十二月,陈钦为厌难将军 346

十二月,王莽改币制 347

十二月,甄寻、刘棻以言符命被杀 348

扬雄自杀几死 349

兴神仙事 349

新莽始建国三年 辛未(公元11年) 349

为太子置师 349

新莽始建国四年 壬申(公元12年) 350

王莽授诸侯茅土 350

废井田制 351

新莽天凤元年 甲戌(公元14年) 351

七月,王莽变官制 351

王莽改历 352

陈钦免 352

新莽天凤二年 乙亥(公元15年) 352

陈钦自杀 352

刘歆欲夺扬雄《方言》 353

新莽天凤四年 丁丑(公元17年) 353

域外 353

新莽天凤五年 戊寅(公元18年) 354

扬雄卒 354

新莽天凤六年 己卯(公元19年) 355

募有奇术可攻匈奴者 355

新莽地皇元年 庚辰(公元20年) 356

立《周礼》于学官 356

新莽地皇三年 壬午(公元22年) 357

包咸讲授于东海 357

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 癸未(公元23年) 357

刘歆自杀 357

刘昆避难河南 358

欧阳歙事更始帝 359

桓荣抱经避世 359

域外 359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63

光武帝建武元年 乙酉(公元25年) 363

六月,刘秀借谶言即位 363

光武郊天祭地 363

崔篆著《周易林》 363

班彪作《王命论》 364

班彪《王命论》 366

班嗣论庄周 366

包咸归乡里教授 367

光武帝建武二年 丙戌(公元26年) 367

正月,博士丁恭议缩列侯封地 367

正月,光武帝正火德 368

正月,立郊兆于洛阳城南 368

薛汉受诏校图谶 369

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369

牟长为博士 370

范升为议郎 370

宋弘荐桓谭 370

桓谭上疏陈时政所宜 371

光武帝建武三年 丁亥(公元27年) 372

寇恂修乡校 372

苏竟说刘龚 372

张玄举明经 374

王充生 375

光武帝建武四年 戊子(公元28年) 375

正月,议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 375

伏恭为剧令 377

许淑注《左氏传》 378

光武帝建武五年 己丑(公元29年) 378

二月,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 378

十月,使大司空祠孔子 378

十月,起太学 378

光武帝建武六年 庚寅(公元30年) 379

杜林以明经为侍御史 379

郑兴、卫宏、徐巡从杜林受古文 380

李忠于丹阳兴学 381

朱浮因日食上疏 381

贾逵生 382

光武帝建武七年 辛卯(公元31年) 382

三月,郑兴因日食上疏 382

五月,杜林等议郊祀制 383

太仆朱浮请广博士之选 383

郑兴不为谶 384

光武帝建武八年 壬辰(公元32年) 384

班固生 384

光武帝建武十年 甲午(公元34年) 385

王充入馆学 385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乙未(公元35年) 385

洼丹为大鸿胪 385

高诩为大司农 385

少府丁恭儒徒数千 385

光禄勋杜林广举贤才 386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丙申(公元36年) 386

班彪为司隶茂材 386

郑兴为莲勺令 387

王隆作《汉官篇》 388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 戊戌(公元38年) 388

杜林议省刑罚 388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己亥(公元39年) 389

十一月,欧阳歙下狱死 389

贾逵诵六经 389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庚子(公元40年) 390

伏恭为博士 390

域外 390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辛丑(公元41年) 390

洼丹卒 390

戴凭说经 390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癸卯(公元43年) 391

九月,周防十六岁为汝南郡守丞 391

杜林为东海王傅 391

桓荣说《尚书》 392

包咸入授皇太子《论语》 392

张纯等议宗庙之礼 393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 甲辰(公元44年) 394

王充师事班彪 394

钟兴以《春秋》授皇太子 394

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 乙巳(公元45年) 394

域外 394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 丁未(公元47年) 395

班彪奏请为太子、诸王置师保 395

杜林卒 395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 己酉(公元49年) 396

班昭生 396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庚戌(公元50年) 396

张纯言禘祫之制 396

域外 397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 壬子(公元52年) 397

桓荣为太子少傅 397

崔骃与班固、傅毅在太学 397

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 癸丑(公元53年) 398

崔骃作《达旨》 398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 甲寅(公元54年) 398

桓荣为太常 398

张纯奏请封禅 398

班彪卒 399

光武帝中元元年 丙辰(公元56年) 399

二月,封泰山,禅梁父 399

封禅之礼 400

起明堂、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 401

诏议减省《五经》章句 401

周泽通《公羊严氏春秋》 401

桓谭卒 402

桓谭《新论》 402

光武帝中元二年 丁巳(公元57年) 403

杜抚为骠骑将军西曹掾 403

赵晔作《吴越春秋》 403

明帝永平元年 戊午(公元58年) 404

樊鲦等以谶记正《五经》异说 404

博士董钧善为礼 405

郑众、贾逵从杜子春受《周礼》 405

许慎生 405

明帝永平二年 己未(公元59年) 406

正月,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 406

十月,明帝幸辟雍行养老礼 406

东平王苍定礼仪制度 407

明帝永平三年 庚申(公元60年) 408

八月,改太乐为《太予乐》 408

域外 408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公元61年) 408

伏恭删《齐诗》章句 408

域外 409

明帝永平五年 壬戌(公元62年) 409

诏班固除兰台令史 409

班固《汉书》 409

诏杨岑署弦望月食官 410

明帝永平七年 甲子(公元64年) 410

明帝遣使求佛 410

域外 411

明帝永平八年 乙丑(公元65年) 412

正月,郑众使匈奴 412

楚王刘英喜黄老,尚佛学 412

包咸卒 413

域外 413

明帝永平九年 丙寅(公元66年) 413

为四姓小侯置《五经》师 413

明帝永平十年 丁卯(公元67年) 414

樊鲦卒 414

丁鸿为侍中 414

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经》 415

域外 416

明帝永平十一年 戊辰(公元68年) 416

尹敏为郎中 416

域外 416

明帝永平十二年 己巳(公元69年) 416

五月,诏令俭葬 416

命张盛、景防署弦望月食 417

明帝永平十三年 庚午(公元70年) 417

魏应通《鲁诗》 417

域外 417

明帝永平十五年 壬申(公元72年) 417

三月,明帝祠孔子 417

春,贾逵为王苍《中兴颂》训诂 417

乡里建制 418

桓郁入授皇太子经 419

诏使马严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 419

明帝永平十六年 癸酉(公元73年) 420

班固上《汉书》 420

明帝永平十七年 甲戌(公元74年) 420

贾逵上《左氏传国语解诂》 420

十月,班固等对明帝《史记》之问 421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公元75年) 422

杨仁为什邡令 422

章帝建初元年 丙子(公元76年) 422

贾逵论《春秋》三传优劣 422

大旱,杨终上疏 423

王充因大旱奏郡守去奢 424

鲁丕为议郎 425

李育为议郎 425

章帝建初二年 丁丑(公元77年) 425

崔瑗生 425

许慎举孝廉 426

章帝建初三年 戊寅(公元78年) 426

程曾著书解经 426

杜笃卒 426

傅毅与班固等同校书 427

张衡生 427

章帝建初四年 己卯(公元79年) 427

十一月,白虎观会议 427

杨终倡导论《五经》异同 428

魏应于白虎观会议中掌难问 428

李育问难贾逵 428

丁鸿参加白虎观会议 429

刘羡参与白虎观会议 429

班固作《白虎通德论》 429

马融生 430

王符生 430

域外 431

章帝建初五年 庚辰(公元80年) 431

杨终受诏删《史记》 431

章帝建初六年 辛巳(公元81年) 431

贾逵整理《书》、《诗》、《周礼》 431

郑众为大司农 432

章帝建初七年 壬午(公元82年) 432

郑众作《春秋删》 432

章帝建初八年 癸未(公元83年) 432

正月,东平王苍卒 432

十二月,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学古文经 432

十二月,诏四科取士 433

尚书令李育免 433

郑众卒 434

章帝元和元年 甲申(公元84年) 434

王充作《论衡》 434

鲁丕授经 435

伏恭卒 435

孔僖为兰台令史 436

章帝元和二年 乙酉(公元85年) 437

二月,行《四分历》 437

三月,章帝以太牢祠孔子 438

冬,孔僖为临晋令 439

博士曹褒上疏请定文制 439

杨终作《春秋外传》 439

章帝元和三年 丙戌(公元86年) 440

王充为从事 440

曹褒复上疏请定文制 440

丁鸿封马亭乡侯 441

章帝章和元年 丁亥(公元87年) 441

正月,曹褒受诏条正《汉仪》 441

曹褒杂定汉礼仪制度 441

章帝章和二年 戊子(公元88年) 441

召驯为光禄勋 441

曹褒作《新礼》章句 442

和帝永元元年 己丑(公元89年) 442

桓郁为长乐少府 442

和帝永元三年 辛卯(公元91年) 442

胡广生 442

和帝永元四年 壬辰(公元92年) 443

闰三月,丁鸿因日食上封事 443

丁鸿言郡国举孝廉人数 444

贾逵论历 444

崔骃卒 444

班固卒 445

曹褒为射声校尉 446

班昭始续《汉书》 446

和帝永元五年 癸巳(公元93年) 446

桓郁卒 446

和帝永元六年 甲午(公元94年) 447

李固生 447

崔瑗入太学 447

和帝永元七年 乙未(公元95年) 448

张衡入太学 448

和帝永元八年 丙申(公元96年) 448

贾逵奉诏校定古文 448

班昭入宫讲学 448

王充卒 449

域外 449

和帝永元九年 丁酉(公元97年) 450

张奋上疏请定礼乐 450

和帝永元十年 戊戌(公元98年) 450

马严卒 450

和帝永元十一年 己亥(公元99年) 451

鲁丕辩经 451

和帝永元十二年 庚子(公元100年) 451

许慎作《说文解字》 451

杨终卒 452

楼望卒 452

域外 452

和帝永元十三年 辛丑(公元101年) 453

正月,和帝幸东观 453

张奋复上疏请定礼乐 453

贾逵卒 453

和帝永元十四年 壬寅(公元102年) 454

徐防上疏请策试时从其家法 454

曹褒卒 455

和帝永元十五年 癸卯(公元103年) 456

张霸删《严氏春秋》 456

和帝元兴元年 乙巳(公元105年) 457

蔡伦献纸 457

安帝永初元年 丁未(公元107年) 457

樊准上疏请举明经及旧儒子孙 457

三月诏举贤良方正等 459

安帝永初二年 戊申(公元108年) 459

七月,诏举明灾异阴阳天文之士 459

邓骘召马融为舍人 459

安帝永初四年 庚戌(公元110年) 460

二月,刘珍校书东观 460

马融校书东观 461

班诏作《女诫》 461

马融从班昭受读《汉书》 461

域外 461

安帝永初五年 辛亥(公元111年) 462

赵岐生 462

安帝永初六年 壬子(公元112年) 462

鲁恭卒 462

安帝永初七年 癸丑(公元113年) 462

张衡作《南阳文学儒林书赞》 462

崔瑗作《南阳文学官志》 463

安帝元初元年 甲寅(公元114年) 463

刘毅上《汉德论》并《宪论》 463

张衡论《太玄》 463

安帝元初二年 乙卯(公元115年) 464

马融上《广成颂》 464

安帝元初三年 丙辰(公元116年) 464

王逸为校书郎 464

安帝元初四年 丁巳(公元117年) 465

胡广为尚书郎 465

蔡伦监典刘珍等校书 465

汉人祭山川求甘雨 465

李固寻师游学 466

安帝元初五年 戊午(公元118年) 466

阳城县长吕常造中岳泰室崇高阙 466

崔瑗狱中问《礼》 467

安帝元初六年 己未(公元119年) 467

马融自劾归 467

安帝元初七年(永宁元年) 庚申(公元120年) 467

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受诏撰《汉记》 467

班昭卒 468

安帝永宁二年(建光元年) 辛酉(公元121年) 469

九月,许慎上《说文解字》 469

马续续《汉书》 469

域外 469

安帝延光二年 癸亥(公元123年) 470

正月,选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者 470

张衡等论历 470

朱宠造开母庙石阙 471

域外 471

安帝延光三年 甲子(公元124年) 472

张衡作浑天仪,著《灵宪》、《筭罔论》 472

马融作《东巡颂》 473

张衡作《巡狩诰》 473

安帝延光四年 乙丑(公元125年) 473

四月,马融上书陈消灾之术 473

域外 474

顺帝永建元年 丙寅(公元126年) 474

刘珍卒 474

张衡上封事 474

王逸作《楚辞章句》 475

顺帝永建二年 丁卯(公元127年) 476

窦章为东观校书郎 476

郑玄生 477

顺帝永建三年 戊辰(公元128年) 477

荀爽生 477

顺帝永建四年 己巳(公元129年) 477

张衡复为太史令而作《应间》 477

何休生 478

顺帝永建五年 庚午(公元130年) 478

马续善《九章筭术》 478

张衡因地震上疏 478

域外 479

顺帝永建六年 辛未(公元131年) 479

九月,缮起太学 479

域外 479

顺帝阳嘉元年 壬申(公元132年) 480

七月,张衡造候风地动仪 480

七月,以太学新成举明经 480

十一月,初行限年察举法 480

蔡邕生 481

域外 482

顺帝阳嘉二年 癸酉(公元133年) 482

正月,郎顗上书言灾异 482

五月,诏言地震之异 484

李固对地震之异 485

马融因地震之异尚俭 485

张衡因地震之异言官员任免之制 486

胡广等坐谬举免 486

左雄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 487

顺帝阳嘉三年 甲戌(公元134年) 487

张衡上疏请收禁图谶 487

顺帝阳嘉四年 乙亥(公元135年) 488

张衡作《思玄赋》 488

张衡欲补《汉记》 488

张衡作《周官训诂》 489

崔瑗作《太公庙碑》 489

顺帝永和元年 丙子(公元136年) 490

诏使伏无忌、黄景校定中书 490

张衡出为河间相 490

顺帝永和三年 戊寅(公元138年) 490

马融为武都太守 490

郑玄为乡啬夫 490

吴佑识戴宏 491

顺帝永和四年 己卯(公元139年) 491

张衡卒 491

域外 492

顺帝永和六年 辛巳(公元141年) 492

延笃举孝廉,注《左传》 492

顺帝汉安元年 壬午(公元142年) 493

张楷告疾不应召 493

张陵入蜀 493

崔瑗卒 494

顺帝汉安三年(建康元年) 甲申(公元144年) 495

马融注《周官》 495

宫崇上《太平清领书》 495

《太平经》 496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 497

《周易参同契》 497

冲帝永憙(嘉)元年 乙酉(公元145年) 498

皇甫规始居家教授 498

质帝本初元年 丙戌(公元146年) 498

四月,令郡国举明经 498

朱穆推灾异说梁冀 499

桓帝建和元年 丁亥(公元147年) 499

马融为梁冀写奏章诬李固 499

诏课试诸学生 500

郑玄游学求师 500

支楼迦谶译佛经 501

桓帝建和二年 戊子(公元148年) 502

荀悦生 502

张楷作《尚书注》 502

安清译佛经 502

桓帝建和三年 己丑(公元149年) 503

荀淑卒 503

许慎卒 503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公元151年) 504

十一月,崔寔作《政论》 504

崔寔著作东观 506

边韶、崔寔、伏无忌、朱穆、延笃撰《汉记》 506

伏无忌作《伏侯注》 506

邯郸淳作《曹娥碑》 507

桓帝元嘉二年 壬辰(公元152年) 507

马融徙朔方 507

郑玄、卢植从马融受业 508

桓帝永兴元年 癸巳(公元153年) 508

六月,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 508

应奉为武陵太守 509

刘陶等千余太学生请愿 510

孔融生 510

桓帝永寿元年 乙未(公元155年) 510

张奂为安定国属都尉 510

崔寔撰《四民月令》 511

曹操生 511

域外 512

桓帝永寿二年 丙申(公元156年) 512

诏复课试诸生 512

桓帝永寿三年 丁酉(公元157年) 512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 512

郑玄东归 513

桓帝延熹元年 戊戌(公元158年) 513

京兆尹延笃以病免归 513

管宁生 514

桓帝延熹二年 己亥(公元159年) 514

八月,初置秘书监 514

荀悦能说《春秋》 514

崔寔免 515

蔡邕被征,称疾归 515

延笃论仁孝 515

桓帝延熹三年 庚子(公元160年) 516

赵岐始作《孟子章句》 516

域外 518

桓帝延熹四年 辛丑(公元161年) 518

域外 518

桓帝延熹五年 壬寅(公元162年) 518

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请愿 518

王符见皇甫规 518

王符《潜夫论》 519

王符论五帝之德 519

王符言相术 520

域外 520

桓帝延熹六年 癸卯(公元163年) 520

朱穆卒 520

桓帝延熹八年 乙巳(公元165年) 521

正月,遣中常侍至苦县祠老子 521

八月,桓帝遣人祠王子乔 521

十一月,复遣中常侍至苦县祠老子 522

边韶作《老子铭》 522

李膺惩杀宦官张让之弟 522

桓帝延熹九年 丙午(公元166年) 523

正月,沛国戴异、龙尚作符书被杀 523

正月,荀爽对策 523

七月,祠黄、老于濯龙官 524

十二月,党祸起 524

张升去官 525

马融卒 526

襄楷上疏 527

赵岐作《御寇论》 528

刘陶作《中文尚书》 529

域外 529

桓帝永康元年 丁未(公元167年) 529

六月,初赦党人 529

党人表谱 530

延笃卒 530

武荣卒 531

彭汪撰《左传奇说》及旧注 531

灵帝建宁元年 戊申(公元168年) 532

党人与外戚谋诛宦官 532

九月,曹节矫诏杀陈蕃等 532

魏朗自杀 533

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 533

崔寔卒 534

域外 534

灵帝建宁二年 己酉(公元169年) 534

张俭惩治宦官侯览 534

十月,钩党狱起 535

部党名号 535

孔融入狱 536

党魁李膺下狱死 536

灵帝建宁三年 庚戌(公元170年) 536

蔡邕辟司徒桥玄府 536

徐干生 537

域外 537

灵帝建宁四年 辛亥(公元171年) 537

域外 537

灵帝熹平元年 壬子(公元172年) 537

三月,胡广卒 537

胡广《汉制度》 538

五月,鲁峻卒 538

七月,段颎收系太学生 539

灵帝熹平二年 癸丑(公元173年) 539

蔡邕校书东观 539

蔡邕作《独断》 539

祢衡生 540

灵帝熹平三年 甲寅(公元174年) 540

十月,令天下系囚罪未决者入缣赎罪 540

曹操举孝廉 540

李巡请刻《五经》于石 540

灵帝熹平四年 乙卯(公元175年) 541

三月,诏刻石经 541

卢植请立古文博士 542

杨修生 543

域外 544

灵帝熹平五年 丙辰(公元176年) 544

十二月,试太学生六十岁以上者百余人除官 544

灵帝熹平六年 丁巳(公元177年) 544

七月,蔡邕上封事言七事 544

王粲生 546

卢植补续《汉记》 546

域外 546

灵帝光和元年 戊午(公元178年) 547

二月,置鸿都门学生 547

卢植上封事言日食之变 547

蔡邕、刘洪补续《律历志》 548

刘洪作《乾象法》 548

蔡邕徙朔方 548

蔡邕上书奏其所著十意 549

灵帝光和二年 己未(公元179年) 551

四月,大赦天下党人 551

蔡邕遇赦至吴会 551

竺佛朔译佛经 551

灵帝光和三年 庚申(公元180年) 552

六月,诏举通经者拜议郎 552

八月,令系囚罪未决者入缣赎 552

仲长统生 552

刘廙生 552

域外 553

灵帝光和四年 辛酉(公元181年) 553

张奂卒 553

诸葛亮生 553

刘梁卒 553

张角为太平道 554

张修行五斗米道 554

安玄、严佛调译《法镜》 555

灵帝光和五年 壬戌(公元182年) 555

何休卒 555

灵帝光和六年 癸亥(公元183年) 556

刘陶受诏次第《春秋》条例 556

徐干读《五经》 557

灵帝光和七年(中平元年) 甲子(公元184年) 557

二月,黄巾起义 557

六月,高彪卒 558

尽赦党人 558

灵帝中平二年 乙丑(公元185年) 558

十月,刘陶下狱死 558

域外 559

灵帝中平三年 丙寅(公元186年) 559

郑玄不应何进辟 559

缪袭生 559

灵帝中平四年 丁卯(公元187年) 560

冬,曹丕生 560

康巨译佛经 560

灵帝中平五年 戊辰(公元188年) 560

陆绩生 560

服虔作《春秋左氏传解》 561

严佛调译佛经 562

灵帝中平六年(少帝光熹元年昭宁元年献帝永汉元年) 己巳(公元189年) 562

董卓辟蔡邕 562

孔融为北海相 562

邴原至辽东 563

荀爽批纬书 563

献帝初平元年 庚午(公元190年) 564

五月,荀爽卒 564

蔡邕封高阳乡侯 565

应璩生 565

公卿举郑玄为赵相 565

王粲至长安 565

阮瑀学于蔡邕 566

蔡琰没于南匈奴 566

牟子《理惑论》 566

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公元191年) 567

蔡邕对董卓问地震 567

蔡邕议宗庙迭毁 568

蔡邕追正郭皇后谥 568

献帝初平三年 壬申(公元192年) 568

夏,蔡邕死狱中 568

卢植卒 570

曹植生 571

笮融起浮屠寺 571

献帝初平四年 癸酉(公元193年) 572

九月,试儒生四十余人而赐官 572

献帝兴平元年 甲戌(公元194年) 572

孔融谋迎天子 572

康孟祥译佛经 572

献帝兴平二年 乙亥(公元195年) 573

献帝东归,书籍泯尽 573

孔融为青州刺史 573

王肃生 573

域外 574

献帝建安元年 丙子(公元196年) 574

应劭上《汉仪》 574

郑玄作书戒子 575

孔融为将作大匠 576

祢衡游许昌 576

郑玄受刘洪《乾象法》 576

谢该作《谢氏释》解《春秋左传》 577

何晏生 577

荀悦作《申鉴》 578

荀悦论导引 578

傅毅论冶术 578

《东观汉记》 579

献帝建安二年 丁丑(公元197年) 580

三月,竺大力译佛经 580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580

应劭《汉官仪》 581

应劭《风俗通》 582

郑玄见袁绍 583

诸葛亮避居荆州 583

域外 584

献帝建安三年 戊寅(公元198年) 584

刘表兴学于荆州 584

刘表《易章句》 585

宋忠作《易注》 585

诸葛亮与徐庶等学于荆州 585

祢衡被杀 586

献帝建安四年 己卯(公元199年) 587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 587

献帝建安五年 庚辰(公元200年) 587

六月,郑玄卒 587

孔融对献帝问祭礼 592

荀悦撰《汉纪》 592

荀悦论史 593

仲长统游学 593

刘熙于交州讲学 593

域外 594

献帝建安六年 辛巳(公元201年) 594

赵岐卒 594

赵岐《三辅决录》 595

张鲁为汉宁太守 595

域外 596

献帝建安七年 壬午(公元202年) 596

任安卒 596

蔡琰归汉 597

曹植习《齐诗》 597

域外 597

献帝建安八年 癸未(公元203年) 597

七月,曹操作《修学令》 597

虞翻以所著《易注》示孔融 598

域外 599

献帝建安九年 甲申(公元204年) 599

九月,孔融请行古王畿之制 599

献帝建安十年 乙酉(公元205年) 600

九月,曹操作《整齐风俗令》 600

高诱为濮阳令,始注《淮南子》 600

仲长统至并州 600

献帝建安十一年 丙戌(公元206年) 601

曹操作《求言令》 601

杜畿于河东开学宫 602

仲长统为尚书郎 602

献帝建安十二年 丁亥(公元207年) 602

蔡琰默写家传典籍 602

诸葛亮陇中对策 603

昙果译佛经 604

献帝建安十三年 戊子(公元208年) 604

六月,曹操为汉丞相 604

曹操杀孔融 604

仲长统参丞相军事 605

仲长统《昌言》 605

域外 606

献帝建安十四年 己丑(公元209年) 606

荀悦卒 606

献帝建安十五年 庚寅(公元210年) 606

曹操下令求贤 606

任嘏应曹操举 607

任嘏《任子道论》 607

阮籍生 608

献帝建安十六年 辛卯(公元211年) 608

徐干为五官将文学 608

域外 608

献帝建安十七年 壬辰(公元212年) 609

高诱补足《淮南子》注 609

阮瑀卒 609

王肃从宋忠读《太玄》 609

域外 609

献帝建安十八年 癸巳(公元213年) 610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 610

袁涣请曹操大收篇籍 610

王粲改定巴渝舞歌 610

秦宓作书答王商 611

献帝建安十九年 甲午(公元214年) 611

刘备使诸儒典掌旧文 611

献帝建安二十年 乙未(公元215年) 612

十一月,张鲁降曹操 612

刘劭为太子舍人 613

刘劭作《爵制》 613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公元217年) 614

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卒 614

曹丕作《典论》 616

董遇至邺 617

傅玄生 618

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戊戌(公元218年) 618

曹丕作《与吴质书》 618

域外 619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文帝黄初元年) 庚子(公元220年) 619

曹丕作《与锺繇书》 619

曹操卒 619

附录 621

两汉经学传授系统 621

古代文献 631

研究文献 637

后记 6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