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过程与实在  卷1
过程与实在  卷1

过程与实在 卷1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A. N. 怀特海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21072477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学术专著。全书分“思辩哲学”、“讨论与应用”等部分,旨在表明,“思辩哲学就是要构建一个由诸一般观念构成的一致的、逻辑的、且必然的联系”,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就必须回答“世界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什么”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过程与实在 卷1》目录
标签:过程

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第一章 思辨哲学  3

第一节 思辨哲学  3

一致的、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对经验的解释第二节 洞察力和语言的缺陷  5

观察的条件僵硬的经验主义,想象,概括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创造性,机体哲学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教条主义  9

作为母体的体系,真假命题,对体系这一母体的应用试验性的探险第四节 哲学和科学,各级一般性概念  12

数学的教条主义影响哲学的进步第五节 语言的缺陷 14

命题及其背景形而上学的预设对语言的过分依赖形而上学和实践形而上学和语言表达第六节 思辨哲学及其过大的野心 18

过大的野心,教条主义及进步阐释及形而上学经验的更高级成分主观性及形而上学的修正道德,宗教,科学,被哲学联系在一起,宗教和科学的对比结论第二章 机体哲学的范畴体系  23

第一节 四个概念:现实实有,摄入,联系,本体论原理  23

笛卡尔与洛克哲学只可解释抽象而不可解释具体第二节 四组范畴  26

终极性范畴联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创造性,新颖性,创造性进展的原理共在,合生八个存在性范畴二十七个解释性范畴第三节 九个范畴性义务 35

第四节 预先的说明 37

完全抽象是自相矛盾的不安和相关性原理现实实有从不变化事态的消亡和它们的客观不朽性终极因果关系和直接动因关系复合体实体第三章 一些派生概念  41

第一节 上帝的原初性质  41

关联,神性安排上帝的继生性质创造性及它对特性的获得创造物,客观不朽性,欲望,新颖性,关联性欲望和精神,概念性摄入,纯与不纯的摄入同义语和类比,即概念性摄入,欲望,直觉,物质目的,洞见,展视第二节 群集秩序,定义特征,实体形式 45

个体秩序,系列性的继承,持久客体微粒群集第三节 关于时间的古典观念,独一无二的系列性 47

生成的连续性,连续性的生成,芝诺原子论和连续性光的微粒学说和光波学说第四节 意识、思想及感官知觉都是经验事例中的非本质成分 48

第二部分 讨论与应用第一章 事实与形式  53

第一节 诉诸事实,欧洲的传统 53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内在的合理性对柏拉图的脚注柏拉图式的宇宙论参加的形式神性安排本体论原理事实,唯一的理由事实和过程摄入,满足第二节 唯理论,一种信念,希望的冒险 57

理论的局限,假定性,A.E.泰勒教授论柏拉图切断,本体论原理实有与过程,现实实有与切断不能回避的顽固事实第三节 柏拉图的形式,理念,实质,永恒客体 59

潜在性和假定性假设物的独有性主体-超体,生成和存在不明确性在合生中的蒸发满足,明确的和独有的合生的偶极潜在性,假定性,不可能性生存第四节 在内部被规定而在外部是自由的现实事态 63

历史进程并非必然的,并非完善的动因关系及终极反应上帝的原初自由确定的、自由的开始与确定的、自由的结束二者间的每一合生,前者是客观宇宙的,后者是微观宇宙的第五节 共相和殊相,有谬误含义的不合适的术语 65

来自笛卡尔和休谟的解释笛卡尔的又一学说,客观实在,观察,直觉,判断世界,不能用主词和谓词,实体和质量,殊相和共相来描述广义相对论第六节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机体哲学与它一致的地方 70

用“经验”替换“理解”观念和摄入洛克关于观念的两种学说,特殊事物的观念知觉的表象理论逻辑的简明不等于遗传的优先实体,外物,群集宇宙的统一体第七节 洛克关于“能力”的学说,能力和实体 78

因果客观化和表象客观化变化意味着永恒客体的历险实在本质,抽象本质关于机体的学说以及关于现实实有生成的学说第二章 广延连续统  83

第一节 连续统和实在潜在性,被现实事态原子化 83

连续统为何被经验,表象直接性,感觉资料实在的椅子和椅子的形象感觉资料的复杂进入第二节 一般潜能和实在潜能 88

由主观目的起始阶段决定的事态的立足点广延关系时间的时期说,芝诺,威廉·詹姆斯第三节 牛顿的《批注》 95

第四节 牛顿的《批注》与机体哲学和笛卡尔的比较 99

“身体的证据”,身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对于牛顿、笛卡尔和机体哲学来说,空间的本体论地位第五节 实体的不分化持续性及被动性:错误的根源 105

第六节 总结 108

第三章 自然秩序  112

第一节 秩序和已知性的对比 112

秩序的四个特点目的的达到,感受的诱惑自因第二节 释“群集” 120

定义特征及继承群集的、宽容的环境宇宙时期,群集等级体系第三节 群集的演化,衰亡,混沌 124

《蒂迈欧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批注》密尔顿第四节 这个宇宙期中的群集 130

广延群集,几何群集,电磁群集波,电子,质子第五节 持久客体,微粒群集,有结构的群集 133

第六节 稳定性,特别化 135

第七节 稳定的困难,排除细节,概念的主动精神,生命 136

第八节 生命的无机器官 139

第九节 生命,作为对群集的反作用 140

独特性第十节 生命和食物,虚空空间中的生命,催化作用 142

第十一节 有生命的个体 144

对生命的疏导仅是片面的主导人格第四章 机体与环境  149

第一节 环境对现实事态的反作用 149

狭度和广度,取决于群集,有序的要素混沌,琐细性,有序性,深度琐细性,模糊性,狭度,广度不一致性,对比琐细性,过度的区分模糊性,过度的不区分作为“一”的联系,模糊性,狭度,深度混沌、模糊性、狭度、广度的协调第二节 强度,狭度 152

机体哲学,康德,洛克第三节 感觉材料,最低范畴的永恒客体,定义  154

感觉材料,感觉材料的诸对比,强度高低范畴中的对比,模式永恒客体,简单性,复杂性被情感地经验的感觉材料第四节 传送,不同的路径,抑制,强化 157

矢量特性,能量形式物理科学第五节 知觉中的环境资料 159

视觉知觉,最高级的知觉形式由动物身体的先行状态所源生,休谟动物身体和外部环境,放大器第六节 知觉和动物身体,因果效验 162

第七节 因果效验,内部感觉 164

表象直接性,难以捉摸的知觉,第二属性,广延,身体的偕同性休谟,康德第八节 知觉揭示的轨迹 167

共时区域,因果过去,因果将来直接当前,生成的一致性,合生的一致性,持续体直接当前和被表象的持续体之间的区分被表象的轨迹第九节 被表象轨迹和生成一致性 171

被表象轨迹,与动物身体的系统关系,应变轨迹,外部共时事件的独立性,直线,度量生成一致性,持续体第十节 总结 174

第五章 洛克和休谟  176

第一节 休谟,知觉,实体,结合的原理 176

观念,印象的摹本,想象的自由第二节 休谟和“重复”,原因和结果 181

记忆,强度和生动性第三节 时间,休谟,笛卡尔,系列事态的独立性 184

客观不朽性第四节 主词-谓词概念的影响 187

休谟,笛卡尔,洛克,特殊存在第五节 休谟和洛克,过程和形态学 190

情绪情感的错误衍生感觉主义的学说桑塔亚那第六章 从笛卡尔到康德  196

第一节 笛卡尔,三种实体:广延的,精神的,上帝的  196

三种变化,持续实体偶性的变化:持续实体的源生,单个实体存在之终止偶然关系,描述性观念,外部世界的非本质经验第二节 洛克,经验主义,充分性,不一致性 198

特殊存在物,实体,能力相关性,永恒消亡第三节 与机体哲学的类似和对比 201

第四节 休谟与过程,康德,桑塔亚那 206

第五节 机体哲学和康德彼此步骤间的对比 208

第七章 主观主义原理  214

第一节 主观主义原理和感觉主义原理 214

感觉主义的学说结合了二者洛克,休谟,康德对原理的陈述主观主义原理的三个前提机体哲学否定这两个原理和三个前提笛卡尔“那块灰色石头”,实体和属性,感觉器官笛卡尔的主观主义的修正“知觉到那块石头是灰色的”不能提供修正了的范畴休谟第二节 知识,它的变异,它的模糊性 219

否定知觉,一般情况,意识便是否定的感觉,新颖性意识,一种主观形式,只存在于复杂整合的后期派生阶段意识只说明派生类型的客观资料,被清晰性和分明性误导的哲学第三节 原始类型的身体经验是情感性的 221

感受的矢量传播,情感脉动,波长人类情感是经解释过的情感,并非单纯的情绪感觉第四节 调节永恒客体进入的切断,旧与新相遇 223

感觉的三个阶段:共形的、概念性的和比较性的永恒客体和主观形式阶段的继续客观统一性范畴第五节 经改革过的主观主义原理只是对相关性原理的又一种陈述 227

过程即经验的生成接受休谟的原理,这一方法只是在细节上有误“规律”无助于“因果关系”现代哲学使用了错误的范畴两种错误观:(ⅰ)空洞现实观,(ⅱ)实体固有属性观第八章 符号参照  229

第一节 两种纯粹知觉方式,符号参照 229

共同基础,整合,创造性自由,错误共同基础,被呈现轨迹,以因果效验方式表现的几何的明晰性例外,动物身体,身体的同在性第二节 共同基础,共同感觉材料 233

现代经验主义,作假,休谟来自身体效验的感觉材料投射第三节 错误的认为表象直接性是知觉的基本事实,讨论,因果效验是原始的 236

第四节 进一步的讨论 239

因果关系和感官知觉第五节 方式间的比较 243

以符号参照方式进行的整合第六节 符号参照的原理,语言 246

第九章 命题  251

第一节 纯概念性摄入和纯物质性摄入的结合形成了不纯摄入 251

物质性目的命题的区分见解对于判断并非是首要的,对感受的诱惑客观诱惑终极原因一般命题和单称命题逻辑主词,复杂谓语命题的真伪诱向新颖被感受到的“对立物”就是萌芽状态的意识判断和采用等级展视第二节 真与伪,命题和事实的经验同在性 258

联系性和一贯性的理论命题的真伪,判断的正确、不正确或悬而未决直觉判断和派生判断与派生判断有关的逻辑错误第三节 每一命题预设的系统性背景 264

众关系,关系组成的陈述体系命题和陈述体系演示,语言的不足之处第四节 形而上命题 269

一加一等于二第五节 归纳,盖然性,统计理论,根据,取样,有限数目 272

第六节 归纳中隐含的前提,预设需要确定环境类型的确定的现实类型 277

更广泛的归纳是无效的相关环境中的统计学盖然性第七节 客观化从环境中取样 280

第八节 可能的非统计学的基础 282

分级的欲望,上帝的原初性质关于上帝诸作用的概念之世俗化第十章 过程  284

第一节 流动和永恒 284

生成和实体空间化两类流动:宏观的和微观的,从事态到事态,以及在每一事态之内第二节 合生,新颖性,现实 288

微观合生第三节 微观合生的三个阶段 290

矢量特点表现宏观过渡情感,以及主观形式一般说来就是微观源生中的标量和宏观过渡的资料第四节 微观合生的更高阶段 292

第五节 总结 293

第三部分 关于摄入的理论第一章 关于感受的理论  299

第一节 遗传学和形态学的分析 299

遗传学的理论是对合生的分析,现实实有的形成形态学的分析就是将现实实有看成是具体的、空间化的、客观化的而作的分析第二节 有限的真理,化分成摄入 301

相继诸阶段,形成过程中的整体摄入五个因素:主体,原始资料,排除,客观资料,主观形式感受是明确的第三节 感受不能脱离它的主体 303

主体,瞄准触角,终极因,自因第四节 主体统一性、客观同一性以及客观多样性等范畴 304

第五节 主体统一性范畴 305

那一主体就是规定每一感受的终极目标,自我生产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前定和谐,命题的自我一致,主观目的客观同一性范畴,一事有一作用,不能表里不一,不相容性的一个根据客观多样性范畴,不存在具有同一功能的不同要素,不相容性的又一基础第六节 作为传送媒介的世界 309

解释具有主观形式的否定摄入第七节 诸范畴的应用 310

第八节 应用(续) 312

第九节 联系 314

第十节 主观形式 317

根据资料对感受进行的分类简单物质性感受,概念性感受,嬗变感受主观形式不由资料决定,而被它们所规定第十一节 主观形式,性质模式,量的模式 319

强度对声音的倾听第十二节 摄入并非原子形式的,相互感受性 322

无数的摄入作为满足构成成分的摄入以及它们的遗传性生长对满足进行的分析的公平性,第八和第九个解释性范畴第二章 初级感受  324

第一节 简单物质性感受,原始资料是一个现实实有,客观资料是被那一现实实有采纳的感受 324

因果作用,客观资料就是因,简单物质性感受就是果同义的“原因感受”知觉的原始作用,原始资料是被知觉的现实实有,客观资料是透视,总的说来不是意识知觉“透视”的理由感受的矢量传送,再现,共形时间的不可逆转性洛克,永恒客体的关联性,双向作用,矢量的转移,再生,恒定性被转移感受的量,物理学中的量子论,身体记忆原子说,持续性,因果关系,记忆,知觉,质,量,广延第二节 概念性感受,肯定和否定摄入 328

创造冲动的两极资料是一个永恒客体永恒客体作为决定因素的排它性,确定性,不相容性第三节 概念性摄入的主观形式是评价 330

整合将评价引入不纯感受,强度评价的三个特点:(ⅰ)主观形式的相互感受(ⅱ)评价决定整合的步骤(ⅲ)评价决定深层的价值第四节 意识是主观形式 331

它需要它的独特资料回忆,柏拉图,休谟意识感受总是不纯的,它需要物质性感受和概念性感受的结合肯定和否定的对比并非所有的不纯感受都是有意识的第三章 感受的传送  335

第一节 本体论原理,对感受初始的决定 335

合生的诸阶段上帝,毫不留情的评价,主观目的处于起源阶段的自我决定是想象出来的,重现第二节 纯物质性感受,混合物质性感受 337

混合感受嬗变为纯物质性感受避免了身心灾难性的分离休谟的原理,以上帝为资料的混合感受第三节 第一范畴性义务的应用 339

来自概念源生的补充阶段第四和第五范畴性义务的应用概念性逆转同一性的基础,追求对比的目的第四节 嬗变 343

将联系作为“一”来感受,嬗变了的物质性感受嬗变中不偏倚的概念性感受的作用,嬗变范畴,进一步的解释概念性感受修正物质性感受否定摄入是重要的第五节 主观和谐性,第七个范畴义务 349

第四章 命题和感受  351

第一节 意识,命题性感受,并非必然是意识的  351

命题性感受是物质性感受和概念性感受结合的产物永恒客体并不能解释现实事态命题有可能用来解释逻辑主词命题无论真假,都不能解释它自己,它需要理由来解释概念性感受提供谓词模式,物质性感受提供逻辑主词,整合对逻辑主词的说明,真假所需的那一假设要素第二节 命题并非必然被判断 355

命题性感受并非必然是有意识的新命题出现“命题范围”内的可能的知觉主体第三节 命题性感受的源生,四个(或五个)阶段,陈述性感受,物质性认可,谓词模式(谓词),谓词感受 357

陈述性感受和谓词感受组成命题性感受第四节 命题性感受的主观形式,取决于源生的诸阶段 359

陈述性感受与物质性认可的同一性情况,感性感受多样性情况,想象感受区别并非必然是分明的感性感受的种类:真正的,直接真正的,间接真正的,非真正的被限制的想象第五节 想象感受,陈述性感受和物质性认可互异,自由想象 361

主观形式取决于源生,评价而不是意识引发创造性的诱饵对物质性感受的批判,真,进行批判的条件第六节 语言及其功能 363

感受的必然系列的源生第五章 经验的更高阶段  365

第一节 比较性感受,意识知觉,物质目的 365

物质目的比命题性感受更原始第二节 理智感受,对一个含有逻辑主词的联系的命题性感受与物质性感受二者的整合 366

客观同一性范畴,肯定-否定对比意识是一种主观形式第三节 信仰,确切性,洛克,直接直觉 367

第四节 意识知觉,扼要重述其本源 368

直接的和间接的真正感受,非真正感受嬗变知觉的错误,新颖性检验,强度和生动性,对起源的分析两种检验方法难免有误第五节 判断,肯定形式的,否定形式的,未定形式的 371

在肯定形式中,模式的同一性,否定形式中的多样性和不相容性,未定形式中的多样性和相容性直觉判断,意识知觉第六节 肯定的直觉判断类似意识知觉,对其区别的解释 375

推理判断,与洛克术语的歧异未定判断第七节 物质目的,原始类型的物质性感受 378

保留价值和目的,排除复杂永恒客体的未定性反应性再现切断第八节 第二类物质目的,相关的逆转 381

第八个范畴义务,主观强度直接主体,相关将来平衡,对比的诸条件作为平衡对比条件的逆转律动,振动范畴条件物质目的和相比较的命题性感受第四部分 广延论第一章 并列分割  389

第一节 遗传方式的分割是对合生的分割,并列分割是对具体物的分割 389

物质时间出现在对“满足”的对等分析中遗传的过程并非时间的连续广延量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广延量就是广延区域并列分割性主观同一性不可分割主观形式来自主观目的作为媒介的世界,可广延地被分割被选择地广延量地未切断性第二节 并列分割和诸感受 391

精神极是绝对不可分的“一”并列分割的主观形式取决于精神极,不能以别样方式来解释一个并列分割就是一个对比,一个命题,虽是不真实的命题,却是一个有用的基体第三节 并列分割,世界作为一个不确定的多重体广延秩序,传送的路径外在的广延关系,内在的广延分割,一个基本体系伪次级机体,伪超级机体,德拉居纳教授的“广延联系” 393

第四节 广延联系就是潜在于感受和观察的传送中的哪个系统性体系 395

调节性条件笛卡尔广延条件的诸级别,维数第五节 自然的分岔 398

公共性和私自性第六节 永恒客体的分类 399

数学形式,感觉材料第七节 对经验主体的排除,合生的直接性 402

第二章 广延联系  404

第一节 对广延联系的概述 404

第二节 假设,即一个演绎体系的公设,公理和命题 405

第三节 广延抽象,几何元素,点,线段 409

第四节 点,区域,轨迹 413

维的不相关性第三章 平面轨迹  416

第一节 欧几里得对“直线”的定义 416

第二节 欧几里得定义的弱点 417

作为最短距离的直线线段,它对度量的依赖对直线、椭圆的新定义第三节 直线的定义,平面轨迹,维 420

第四节 相邻性 423

第五节 扼要重述 425

第四章 张力  428

第一节 对张力的定义,感受,在它们客观资料的确定的形式中含有平面轨迹张力的“基座”张力和物体的行为电磁事态含有张力 428

第二节 表象直接性含有张力 430

身体见证,投射,焦域身体张力的传送,嬗变,终极知觉者,强调感觉材料的投射,因果效验嬗变成表象直接性大规模地简化能的类型休谟象征转移,物质目的第三节 对无关联偶然事件的排除,对系统性秩序的广泛注意 438

对对比的设计现实实有同期独立性的重要性对持久客体的有利性第四节 结构体系,排除单个的变体 440

物体含有张力轨迹第五节 相关的各种轨迹:因果过去,因果将来,共时事态,持续体,一个持续体的部分,一个持续体的将来,被表象的持续体,张力轨迹 441

第五章 度量  445

第一节 张力轨迹和持续体的同一仅仅是近似的 445

诸定义的对比张力的基座,投射者张力轨迹和表象直接性第二节 张力轨迹完全由经验者决定 447

基座和投射者决定焦域动物身体是这一决定中的唯一作用对当前世界实在潜能的生动展示直线的新定义解释了这一学说述说的方式,对直接观察的解释笛卡尔的观察,客观现实和意见第三节 关于个人心理场的现代学说 449

次性质,感觉材料笛卡尔抛弃了“客观实在”科学理论的难题,一切观察都在个人的心理场中说明,休谟结论,数学形式,表象直接性的知觉方式在一种意义上是无结果的,在另一种意义上却具有压倒性的意义第四节 度量取决于计算和恒定性 453

什么被计算,什么是恒定的码尺,恒定的,直的无穷小无法解释“直”是近似的,故“直”是预设的被计算的英寸,不重合的现代的学说就是重合的可能性,对该学说的批判重合是对对等的测定,并非它的意义使用工具便预先假设了它自身的全等说到底,一切度量都取决于对未经检验的工具的恒定性的直接直觉个人心理场的理论使得科学度量毫无意义第五节 根据直线几何,全等的意义 455

几何体系公理集合等义的公理集合,不相容的公理集合三种重要的几何:椭圆几何,欧氏几何,双曲线几何对平面的两种定义三种几何的不同特点全等取决于系统几何第六节 物理度量,最小作用,预设几何度量为先决条件 458

被个体独特性干扰物理度量可用微分几何表示总结第五部分 最终阐释第一章 理念性相对物  463

第一节 哲学的危险是其选择的狭隘性 463

各种相对物:清教徒的严格自我克制与审美快乐,悲伤与快乐宗教热情与怀疑主义的批判,直觉与理性第二节 恒定和流变,时间和永恒 464

第三节 秩序,作为达到优秀的条件 465

秩序,作为扼杀生机的因素秩序的长期统治造成单调乏味,新颖性成为必要居支配地位的有生命事态是动物身体产生新颖性的器官第四节 悖论:既渴望新颖,又害怕丧失过去 467

终极的宗教难题,根本的恶就在于时间是一种“永恒的消亡”终极的相对物:快乐与悲哀,善与恶,分离与连接,流变与永恒,伟大与平凡,自由与必然,上帝与世界除了最后一对是解释性的,其余的这些相对物都具有直接的直觉性第二章 上帝与世界  470

第一节 永恒和流变,上帝作为不动的推动者 470

种种上帝观:帝国统治者,道德力量,哲学原理第二节 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再添一位对话者 472

原初性质的现实性不足,对现实物的爱恨不起作用,来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段引文第三节 上帝的性质是双极的,概念性的和物质性的 474

这一物质性质来自世界两种性质相比较第四节 上帝的继生性质,创造性进展保持了共同的直接性,持久性 475

进一步分析,温柔性,智慧,宽容性世界的诗人,真善美的见解第五节 永恒和流变,上帝与世界的关系 477

一组对偶:上帝和世界都是对方获得新颖性的工具第六节 宇宙得以自我表现它的诸相对物 481

第七节 作为天国的上帝客观不朽性获得持久性,直接性和客观不朽性的和解 482

索引  484

后记  5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