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读解《金匮》
读解《金匮》

读解《金匮》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再良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17091510
  • 页数:5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提纲归类方式整理《金匮》全部原文,通过提纲使读者对每篇内容一目了然;对原文的展开只设读解栏,文字尽量简约,观点尽量平实,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必要处作些发挥,发表个人见解;每篇设概述与结语,以示病证源流。
上一篇:电员针运动疗法下一篇:中医学
《读解《金匮》》目录
标签:读解 编著

原文读解篇 1

绪言 1

一、沿革 1

(一)宋以前仲景书的流传 2

(二)宋代《金匮要略方论》的校订 5

(三)宋以后《金匮要略方论》的刊行 7

二、内容 12

(一)具体病证 12

(二)诊断方法 16

(三)治法方剂 21

(四)论治特色 25

三、注释、研究和学习 26

(一)注释 27

(二)研究 30

(三)学习 3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33

一、发病 34

1.病因、预防及早治 34

2.疾病分类与五邪中人 35

3.气候反常 36

4.阴阳失衡 37

二、诊断 38

1.面部望诊 38

2.观察呼吸 39

3.闻诊举例 39

4.脉诊举例 40

5.预后判断 41

三、治则 42

1.已病防传与虚实异治 42

2.表里同病,宜分缓急 43

3.新病痼疾,治有先后 44

4.审视五脏喜恶 44

5.治当随其所得 45

结语 45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47

一、痉病 47

(一)脉症 47

1.痉分刚柔 47

2.痉有热化 48

3.主脉 49

4.预后 49

(二)证治 50

1.柔痉 栝蒌桂枝汤 50

2.刚痉 葛根汤 50

3.里热成痉 大承气汤 51

(三)误治成痉 52

二、湿病 52

(一)主症及治法 52

1.湿痹 52

2.湿郁发黄 53

3.治当微汗 53

4.误下变证 54

(二)证治 54

1.头中寒湿 54

2.寒湿在表 麻黄加术汤 55

3.风湿袭表 麻杏薏甘汤 55

4.风湿兼表气虚 防己黄芪汤 56

5.风湿兼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57

6.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 甘草附子汤 58

三、暍病 58

(一)主症及治禁 58

(二)证治 59

1.热盛 白虎加人参汤 59

2.湿重 一物瓜蒂汤 60

结语 60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64

一、百合病 65

(一)病机、主症及预后 65

(二)治则 66

(三)证治 66

1.正治 百合地黄汤 66

2.权变 67

(1)变渴 百合洗方 67

(2)渴甚 栝蒌牡蛎散 67

(3)发热 百合滑石散 67

3.救误 68

(1)汗后 百合知母汤 68

(2)下后 滑石代赭汤 68

(3)吐后 百合鸡子汤 69

二、狐惑 69

1.主症及治法 69

(1)内服 甘草泻心汤 69

(2)外洗 苦参汤 70

(3)外熏 雄黄熏方 70

2.酿脓 赤豆当归散 71

三、阴阳毒 72

1.阳毒 升麻鳖甲汤 72

2.阴毒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72

结语 73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6

一、病机和治则 76

二、疟母 鳖甲煎丸 77

三、瘅疟 78

四、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 79

五、牝疟 蜀漆散 79

附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 80

结语 8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83

一、中风 83

(一)脉症与病机 83

1.脉症 83

2.僻不遂的机理及中风轻重不同的表现 84

3.中风与瘾疹 85

(二)证治 85

(附方:)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 85

二、历节 87

(一)病机 87

1.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87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87

3.阳气虚弱,风湿相合 88

4.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88

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89

(二)证治 89

1.风湿 桂枝芍药知母汤 89

2.寒湿 乌头汤 90

(附方:)矾石汤 91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91

结语 9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5

一、血痹 95

1.病机及轻症 95

2.重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 96

二、虚劳 97

(一)脉症 97

1.典型脉象 97

2.阴虚阳浮 97

3.阴阳两虚 98

4.虚劳盗汗 98

5.虚劳无子 98

6.大脉兼症 99

7.脾肾两虚 99

8.精血亏损 100

(二)证治 100

1.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00

(附方:)天雄散 101

2.里急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101

3.腰痛 八味肾气丸 102

4.兼风 薯蓣丸 103

5.失眠 酸枣仁汤 104

6.夹瘀 大黄?虫丸 105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 106

结语 10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10

一、肺痿 110

(一)主症及病机 110

(二)证治 111

1.虚寒 甘草干姜汤 111

2.虚热 麦门冬汤 112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12

二、肺痈 113

(一)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病机 113

(二)证治 114

1.脓成 桔梗汤 114

2.喘甚 葶苈大枣泻肺汤 115

附方:《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116

三、咳嗽上气 117

(一)辨别虚实 117

(二)证治 118

1.寒饮郁肺 射干麻黄汤 118

2.痰浊黏肺 皂荚丸 118

3.饮热迫肺 厚朴麻黄汤 119

4.饮停水泛 泽漆汤 120

5.饮热壅肺 越婢加半夏汤 120

6.寒饮夹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 121

结语 122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24

一、病因及主症 124

二、证治 125

(一)肝郁奔豚 奔豚汤 125

(二)误汗奔豚 126

1.阳虚寒甚 桂枝加桂汤 126

2.阳虚饮动 苓桂甘枣汤 126

结语 12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29

一、胸痹 129

(一)病机 129

(二)证治 130

1.典型证治 栝蒌薤白白酒汤 130

2.重症 栝蒌薤白半夏汤 131

3.虚实异治 131

(1)胸胃气逆 枳实薤白桂枝汤 131

(2)中焦虚寒 人参汤 132

4.轻症 132

(1)饮停 茯苓杏仁甘草汤 133

(2)气滞 橘枳姜汤 133

5.急症 薏苡附子散 133

二、心痛 134

1.饮停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134

2.阴寒痼结 乌头赤石脂丸 134

附方:九痛丸 135

结语 13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37

一、腹满 138

(一)病机、脉症及治法 138

1.虚寒 138

2.实热 139

3.寒实内结,里阳虚衰 139

4.表里皆寒 140

5.中寒下利 140

6.寒实可下 141

(二)证治 142

1.邪在太阳阳明 厚朴七物汤 142

2.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 143

3.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 143

4.胀积俱重 大承气汤 144

5.寒实内积 大黄附子汤 145

6.湿滞 附子粳米汤 146

7.虫动 大建中汤 147

8.饮逆 赤丸 148

二、寒疝 149

(一)病机和典型证治 乌头煎 149

(二)表里俱寒 乌头桂枝汤 150

(三)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151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方、《外台》走马汤 152

三、宿食 153

(一)脉症 153

(二)证治 154

1.下法 大承气汤 154

2.吐法 瓜蒂散 155

结语 156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59

一、五脏风寒 159

(一)五脏中风 159

(二)五脏中寒 160

二、五脏及三焦病证 161

(一)肝着 旋覆花汤 161

(二)脾约 麻子仁丸 162

(三)肾著 甘姜苓术汤 163

(四)心伤 164

(五)癫狂 164

(六)三焦病证 164

(七)积聚 165

三、五脏死脉 166

结语 167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68

一、分类、脉症、病因、治则及预后 168

(一)分类与主症 168

(二)五脏饮 169

(三)留饮与伏饮 170

(四)病因与脉象 171

(五)治则 172

(六)预后 172

二、证治 173

(一)痰饮 173

1.短气 173

(1)健脾 苓桂术甘汤 173

(2)温肾 肾气丸 173

2.下利 甘遂半夏汤 174

3.眩冒 泽泻汤 175

4.腹满 己椒苈黄丸 175

5.悸动 五苓散 175

(附方:)《外台》茯苓饮 176

6.呕吐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177

(二)悬饮 十枣汤 178

(三)溢饮 180

1.表寒里热 大青龙汤 180

2.表寒里饮 小青龙汤 180

(四)支饮 181

1.咳喘痞坚…… 181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181

2.胸满 厚朴大黄汤 182

3.喘甚 葶苈大枣泻肺汤 182

4.治验 183

(1)外寒内饮 小青龙汤 183

(2)冲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汤 183

(3)支饮复作 苓甘五味姜辛汤 184

(4)饮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184

(5)水去形肿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184

(6)水饮夹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185

结语 186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88

一、消渴 188

(一)病机 188

(二)证治 189

1.肾虚下消 肾气丸 189

2.热甚伤津 白虎加人参汤 189

3.其他 文蛤散 190

二、小便不利 191

1.气不化津 五苓散 191

2.水热互结 猪苓汤 191

3.下寒上燥 栝蒌瞿麦丸 192

4.其他治法 192

(1)清热化瘀 蒲灰散 192

(2)消瘀利窍 滑石白鱼散 193

(3)益肾健脾 茯苓戎盐汤 193

三、淋病 193

(一)主症 193

(二)治禁 194

结语 194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96

一、分类、主症、病机、治则及预后 196

1.分类与主症 196

2.五脏水 199

3.血分与水分 201

4.病机 202

(1)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202

(2)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203

(3)脾肾阳虚 203

(4)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203

(5)其他 204

5.治则 205

6.脉症与预后 207

二、证治 207

(一)风水 207

1.表虚 防己黄芪汤 207

2.热郁 越婢汤 208

3.其他 麻黄附子汤、杏子汤 209

(二)皮水 210

1.夹热 越婢加术汤 210

2.肿甚 防己茯苓汤 210

3.阳郁 蒲灰散 211

4.其他 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 211

(三)黄汗 212

1.营郁湿阻 芪芍桂酒汤 212

2.气虚湿盛 桂枝加黄芪汤 213

(四)气分 214

1.阳虚寒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4

2.饮停气滞 枳术汤 216

(五)治验 217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218

结语 218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21

一、病机(湿热黄疸) 221

二、分类与主症 222

1.谷疸、酒疸、女劳疸 222

2.寒湿与湿热 224

三、证治 225

(一)湿热黄疸 225

1.湿热俱盛 茵陈蒿汤 225

2.热盛 226

(1)热郁于上 栀子大黄汤 226

(2)邪实于下 大黄硝石汤 227

3.湿盛 茵陈五苓散 227

(二)女劳疸夹瘀 硝石矾石散 228

(三)虚黄 小建中汤 229

(四)其他治法 230

1.发表 桂枝加黄芪汤 230

2.润燥 猪膏发煎 230

3.和解 柴胡汤 231

四、误治变证 231

1.黑疸 231

2.热盛 232

3.呃逆 小半夏汤 233

五、预后 234

附方:瓜蒂汤、《千金》麻黄醇酒汤 235

结语 235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38

一、惊悸 238

(一)病机 238

(二)证治 239

1.火劫致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39

2.水饮致悸 半夏麻黄丸 239

二、吐衄下血 240

(一)病机、脉症、治禁及预后 240

1.衄血与季节 240

2.酒客吐衄 240

3.内伤失血 241

4.亡血脉症 241

5.衄家误汗 241

6.亡血误汗 242

7.衄血预后 242

8.吐血预后 242

(二)证治 243

1.虚寒吐血 柏叶汤 243

2.实热吐衄 泻心汤 243

3.远血 黄土汤 244

4.近血 赤小豆当归散 244

三、瘀血 245

1.判断基准 245

2.脉症治法 246

结语 24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48

一、呕吐 248

(一)治则 248

(二)寒证 249

1.胃反 大半夏汤 249

2.胃虚寒凝 吴茱萸汤 250

3.阴盛格阳 四逆汤 251

4.饮停致呕 251

(1)饮停气逆 小半夏汤 251

(2)吐后思水 猪苓散 252

(3)胃反渴饮 茯苓泽泻汤 252

(4)寒饮内盛 半夏干姜散 253

(5)饮聚气结 生姜半夏汤 253

(三)热证 254

1.湿热中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54

2.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 255

3.少阳邪热 小柴胡汤 255

4.吐后贪饮 文蛤汤 256

(四)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 256

二、哕病 257

1.实证治则 257

2.胃寒气逆 橘皮汤 257

3.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 258

三、总论病机和预后 258

四、下利 259

(一)泄泻 259

1.虚寒 259

(1)阳虚内寒 四逆汤 259

(2)里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 260

(3)气利 诃梨勒散 260

2.实热 261

(1)积滞内停 大承气汤 261

(2)热结旁流 小承气汤 261

(3)热扰胸膈 栀子豉汤 262

(二)痢疾 262

1.虚寒 桃花汤 262

2.实热 263

(1)湿热 白头翁汤 263

(2)热毒 紫参汤 264

(3)休息痢 大承气汤 264

(三)预后 265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 265

结语 266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68

一、疮痈 268

1.初起 268

2.辨脓 268

二、肠痈 269

1.脓已成 薏苡附子败酱散 269

2.脓未成 大黄牡丹汤 270

三、金疮 270

1.出血 270

2.治法 271

(1)止血消瘀续伤 王不留行散 271

(2)行气活血排脓 排脓汤及散 271

四、浸淫疮 272

1.预后 272

2.治法 黄连粉 272

结语 273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274

一、趺蹶 274

二、手指臂肿 藜芦甘草汤 275

三、转筋 鸡屎白散 275

四、阴狐疝 蜘蛛散 276

五、蛔虫病 276

1.脉症 276

2.心痛 甘草粉蜜汤 277

3.蛔厥 乌梅丸 277

结语 278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79

一、恶阻 279

1.阴阳不和 桂枝汤 279

2.胃虚饮停 干姜人参半夏丸 280

二、下血 281

1.癥病 桂枝茯苓丸 281

2.胞阻 胶艾汤 282

三、腹痛 283

1.阳虚寒盛 附子汤(方未见) 283

2.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 283

四、小便不利 284

1.血虚郁热 当归贝母苦参丸 284

2.气化不行 葵子茯苓散 284

五、养胎安胎 285

1.血虚湿热 当归散 285

2.脾虚寒湿 白术散 285

3.伤胎 286

结语 286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87

一、新产三病 小柴胡汤、大承气汤 287

二、腹痛 288

1.血虚里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288

2.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 289

3.瘀血内着 下瘀血汤 289

4.瘀热互结 大承气汤 290

三、发热 290

1.中风 阳旦汤 290

2.热盛 竹叶汤 291

四、烦呕 竹皮大丸 292

五、热利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92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293

结语 29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95

一、病因病机及见症 295

二、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 296

三、情志疾患 297

1.咽中炙脔 半夏厚朴汤 297

2.脏躁 甘麦大枣汤 298

四、月经病变 299

1.虚寒兼瘀 温经汤、旋覆花汤 299

2.瘀阻 土瓜根散、抵当汤 300

3.虚寒 胶姜汤 301

五、带下 301

1.湿热 矾石丸、狼牙汤 301

2.寒湿 蛇床子散 302

六、腹痛 303

1.血凝气滞 红蓝花酒 303

2.肝脾不调 当归芍药散 303

3.中焦虚寒 小建中汤 303

4.水血俱结 大黄甘遂汤 304

七、转胞 肾气丸 304

八、阴吹 膏发煎 305

九、误治 小青龙汤、泻心汤 306

十、小儿疳虫蚀齿证治 小儿疳虫蚀齿方 306

结语 307

杂疗方第二十三 308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312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318

专题发挥篇 323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金匮》 323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327

从《三因方》看《金匮要略方论》 333

谈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 340

试析《金匮》中的脏腑经络观 346

试析《金匮》中的寒热虚实观 354

治气治水治血 通畅五脏元真 361

《金匮》痉病源流析 368

仲景辨治痹证刍议 373

关于阴阳毒病的思考 381

《金匮》虚劳证治浅析 388

痰饮治法方药刍议 397

关于《金匮》中的水饮病证 403

关于《金匮》中的瘀血病证 408

女劳疸刍议 412

若干病证的源流探析 416

清代医家注释《金匮》之概况 467

《金匮》解难析疑的三个环节 472

触摸医学发展的脉搏 477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485

试谈《金匮》中的比较法 490

学习《金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95

我们应该从《金匮》中领悟什么 502

附录 513

后记 513

方剂索引 5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