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
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

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沧海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2
  • ISBN:9571130273
  • 页数:688 页
图书介绍:
《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我国宪政发展历程的回顾 1

一、宪政体制的纷扰与定制 1

二、行宪与戡乱的二元宪政制度 3

第二节 威权体制的解体与蜕变 6

一、时代潮流的转变与影响 6

二、后威权时期的台湾本土化政治 10

第三节 九○年代宪改背景与发展 13

一、两岸分治的宪法适用问题 14

二、政治价值取向的转化 16

三、三次修宪概述 20

第二章 第四次修宪的外在环境 31

第一节 总统直选后的政治情势 31

一、首任民选总统的效应 31

二、政党政治生态的演变 33

第二节 国家发展会议与宪改共识 37

一、国发会的先期作业 37

二、国发会的会议概况 41

三、国发会的性质与成效 44

第三节 修宪集会的政治义涵 48

一、香港回归前完成修宪的谜思 48

二、连署召集国民大会的玄机 50

第三章 第四次修宪的过程与争议 61

第一节 开议与修宪审查的纷扰 61

一、修宪提案纷陈,一读会草草朗读 62

二、委员会不作決定,审查流於形式 64

三、第一○七号案复议风波,民进党愤而退席 67

第二节 反修宪代表的抗衡 68

一、对审查结果提修正案,垃圾提案充斥 68

二、修宪无共识,代表提出停止修宪动议 69

三、決议延会,九七大限前完成修宪落空 71

第三节 二读议決时各党策略运用 74

一、再付审查引发暴力冲突,新党退出二读会 74

二、总统选制与公投入宪,民进党增添筹码 75

三、两阶段修宪保战果,国民党退求其次 77

第四节 两党妥协完成修宪 79

一、两党运用议事技巧,重要议案延后议決 79

二、避免节外生枝,放任次要提案闯关 81

三、关键议案集中表決,最后決战互有得失 82

第五节 修宪前后宪改内容的比较 84

一、国家发展会议的修宪议题 84

二、国民党的修宪提案 87

三、修宪条文比较 89

第四章 第四次修宪的情势与演变 111

第一节 修宪议题的決策与争议 111

一、国民党的宪改方向及其问题 111

二、民进党的修宪方案与決策过程 116

三、新党的宪改态度与策略 120

第二节 国民党的修宪阻力及排除策略 123

一、精省议题的争议 124

二、修宪会议前的道德劝说 128

三、修宪会期中的压制策略 130

第三节 民进党的路缐斗争及其派系运作 150

一、中央政府体制议题的争论 150

二、修宪期间派系的角力 154

三、党中央的整合策略 158

第五章 第四次修宪过程的政党协商 177

第一节 政党协商的背景 177

一、国民党的宪改方案与反弹 180

二、民进党的体制与路缐之争 182

三、各界对修宪的反应 184

第二节 政党协商机制及程序性协商 189

一、三党协商的机制与模式 189

二、议事程序协商纪要 193

三、议事程序协商评议 196

第三节 三党的修宪议题协商 198

一、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党团协商 198

二、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党对党协商 198

三、国民党与新党的政党协商 216

四、民进党与新党的党团协商 221

第六章 总统行政立法的关系 229

第一节 政府的权力与结构模式 229

一、权力分立的义涵 229

二、三权分立的辨正 232

三、权能区分的要义 236

第二节 现行宪法的行政立法关系 241

一、形式的权能区分体制 241

二、实质的三权分立内涵 243

三、最高行政权力的虚实 246

第三节 修宪后的权力重整关系 249

一、以总统为中心的修宪原则 249

二、最高行政权的归属问题 252

三、行政与立法的制衡问题 261

第七章 省级组织的精简 281

第一节 地方制度概说 281

一、宪法的地方制度规范 281

二、修宪前的地方制度 285

三、昙花一现的地方自治法制化 287

四、修宪后的地方制度 294

第二节 精省的決策思维 299

一、外在的环境情势 299

二、精省的逻辑辨证 302

三、一国两区与叶尔钦效应 305

第三节 精省的法制与实际 309

一、省的地位问题 309

二、台湾省功能业务与组织的调整 318

三、精省的实际义涵 321

第八章 司法制度的改革 335

第一节 九七宪改的司法改革条款 335

一、司法改革的修宪提案 335

二、司法改革提案的审议过程 340

第二节 我国司法制度的演变 342

一、行宪前的司法组织 342

二、宪草对司法体制的研议 343

三、宪法的司法制度 346

第三节 现行司法制度的问题 351

一、司法院组织的问题 351

二、大法官制度的问题 353

三、司法制度的改革方案 358

第四节 九七宪改司法制度条款的评析 362

一、司法院组织的改革 362

二、过渡时期司法院人事递补的问题 367

三、增修条文文义及其他相关问题 376

四、司法制度改革的建议 378

第九章 教科文预算下限的取消 391

第一节 宪法教科文经费规范的演变 391

一、教科文预算条款产生的背景 391

二、行宪后教科文预算编列问题 397

三、教科文预算条款的性质 400

第二节 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的決策与影响 403

一、教科文预算条款的法理论辩 403

二、修改教科文预算条款的过程 407

三、各界的反应及相关回应 411

第三节 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的法理与实际 407

一、订定教科文预算下限的制宪背景 407

二、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的法理 421

三、取消下限后的教科文预算编列原则 425

第十章 国家机关组织员额的弹性化 439

第一节 机关组织理论与现况概述 439

一、机关组织原理 439

二、政府组织现状 443

第二节 国家机关组织员额弹性的法制化 449

一、入宪決策经纬 449

二、立法研议概况 449

第三节 国家机关组织员额弹性化的评析 455

一、国家机关组织基准法 455

二、中央政府机关总员额法 458

三、针对基准法与总员额法草案的总体建议 460

第十一章 第五次修宪的缘起与过程 467

第一节 国会改革的修宪动机 467

一、国大与立院的争议 467

二、国会制度改革的研究 469

三、延任案与国会改革的挂鉤 471

四、修宪与其他议题的联结 474

第二节 修宪议题的政治角力 477

一、国大开议政治气氛瀰漫 477

二、国民党的宪改基调 479

三、民进党修宪议题的争议 482

四、新党的国大虚级化主张 486

第三节 政党协商与策略运用 486

一、第一階段的党团协商 486

二、第一階段的党对党协商 490

三、宪政改革扩大谘询会议 493

四、两国论的提出及其效应 499

五、第二階段的政党协商 500

第十二章 国代延任案与违宪宪法审查 517

第一节 延任案内容及其法理 517

一、修宪内容要点 517

二、政党比例代表制概述 521

三、国代产生方式论辨 526

第二节 延任案的合宪性疑义 535

一、议事程序问题 535

二、宪政法理问题 537

三、救济途径论述 538

第三节 延任案的违宪审查 541

一、修宪违宪的义理 541

二、释字第四九九号解释评析 545

第十三章 第六次修宪与国民大会虚级化 555

第一节 第六次修宪概述 555

一、修宪的目的与内容 556

二、修宪的決策与过程 558

三、修宪的正当性疑义 560

第二节 修宪与宪法空洞化 564

一、宪法规范本质的变迁 564

二、宪法基本结构的调整 565

第三节 六次修宪后宪政制度探微 568

一、国会制度问题 568

二、宪政体制问题 570

三、政党政治问题 573

第十四章 结论 579

第一节 修宪的程序与決策 579

一、宪法内容不宜频频修改 579

二、修宪程序不宜草率急就 580

三、宪政決策不宜由上而下 581

第二节 现行增修条文的检讨 583

一、中央政府体制方面 583

二、地方制度方面 584

三、司法改革及其他方面 587

四、国民大会延任与虚级化问题 591

第三节 未来修宪发展的观察 592

一、中央政府体制议题 593

二、公民投票入宪议题 594

三、总统选举方式议题 596

四、国会制度改革议题 597

参考书目 601

附録一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619

第一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年制定) 619

第二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一年增订) 622

第三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三年修订) 628

第四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六年修订) 634

第五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八年修订) 642

第六次修宪宪法增修条文(八十九年修订一现行条文) 651

附録二 中华民国宪法改革大事纪(七十八年元月至九十一年八月) 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