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长庚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10061238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下:首次给出了劳动产权的确切定义,说明了劳动产权的理论基础,使联合产权牢固地建立在企业制度的改革基础上,特别强调了联合产权下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创新,使联合产权制度更贴近经济现实,更具有操作性,重新诠释了企业成长理论,梳理了企业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企业治理结构由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的演进过程,提出了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素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实现途径,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微观基础的建成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稿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把联合产权制度放在企业组织演化过程中加以研究,这在对企业产权结构演变、要素产权制度的演变、企业组织的演变研究中显得更加突出,由于本书稿是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突出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设置,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出版意义。
《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目录

第一章 企业的联合产权制度性质 1

一、企业是最大化合作剩余的生产性组织 1

二、企业是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生产性组织 2

三、企业是创造、控制与分配合作剩余的生产性组织 3

四、企业是以要素产权联合与劳动者产权联合相结合的生产性组织 4

五、联合产权制度理论有较强的解释力 7

六、联合产权制度与其他企业理论的比较 7

七、联合产权制度理论所要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8

第二章 企业产权的决定与演进 13

一、企业剩余的定义及其源泉 14

(一)企业剩余的定义 14

(二)企业净合作剩余的源泉 16

二、企业产权的构成及其分配的决定 19

(一)企业产权各个组成部分的分配特征 19

(二)企业成员行为模式与组织剩余分配的决定 21

三、企业产权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与演进趋势 24

(一)企业产权结构变迁的主导变量 24

(二)企业产权结构变迁历程的解释 27

四、结论 31

第三章 企业要素产权结构的博弈分析 34

一、市场里的企业——一个创造合作剩余的组织 35

二、要素产权——对企业合作剩余的索取权 38

三、要素产权结构的博弈分析 41

(一)要素产权结构的决定因素 41

(二)要素产权结构的博弈分析 43

四、要素产权结构演进趋势 52

五、结论 55

第四章 劳动产权 59

一、劳动产权的理论渊源 59

二、劳动产权的定义与形成 65

(一)劳动产权的定义和特点 65

(二)劳动产权形成的原因 70

三、劳动产权与联合产权 75

(一)劳动产权与要素产权的关系 76

(二)劳动产权在联合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80

(三)劳动产权对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家约束机制的影响 84

第五章 联合产权制度下的企业治理结构 89

一、对“单边”企业治理模式的分析及评论 90

(一)对物质资本控制型企业治理模式的分析 90

(二)以工人自治为典型的劳动控制型企业治理模式的分析 92

二、联合产权制度的形成与企业治理结构 95

(一)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对企业的新认识 95

(二)联合产权制度的形成 99

三、联合产权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 104

(一)联合产权制度的设计原则 105

(二)联合产权制度下的合作剩余分配方法 106

(三)联合产权制度下的企业权利结构 108

(四)联合产权制度下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的企业治理模式 112

(五)联合产权制度下的企业治理模式与两种单边治理模式的比较 113

四、结论 117

第六章 联合产权的实现路径 121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121

(一)早期制度变迁理论(1960~1981):新古典经济学的扩展 123

(二)近期制度变迁理论(1981~):向历史——制度主义传统复归 124

二、联合产权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28

(一)主体因素的动力机制分析 130

(二)客体因素对联合产权制度创新的影响 133

三、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路径 137

(一)联合产权制度变迁前的萌芽阶段 137

(二)联合产权制度变迁的起步阶段 138

(三)联合产权制度变迁的推广与扩散阶段 142

四、结论 146

第七章 企业组织的演变——联合产权制度的阶段演化论分析 148

一、企业组织起源与演变的文献回顾 149

(一)传统经济理论忽视对企业组织的研究 150

(二)现代主流企业理论对企业组织演变的论述 150

二、企业组织演变分析框架的构建 156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156

(二)结合产权制度分析企业组织演变的原因 158

(三)企业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联合产权制度及其阶段演化 162

三、企业组织的演变 167

(一)古典企业组织的形成:手工工场制的出现 167

(二)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分离 170

(三)企业组织的未来形式与联合产权制度 174

四、我国企业组织革新与联合产权制度 178

五、结论 179

第八章 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企业成长研究 184

一、企业成长的制约因素 185

二、企业成长模型 189

三、联合产权制度与企业成长 196

(一)企业成长与联合产权制度的变迁 197

(二)小结 206

四、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 209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现状的分析 210

(二)联合产权制度与高科技企业成长 215

第九章 有效防治内部人控制的博弈分析 222

一、引言 222

二、内部人控制现象剖析 224

三、探寻联合产权制度的中心核 226

四、利益相关者监督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31

五、结论 234

第十章 联合产权框架下的企业多边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236

一、引言 236

二、联合生产与企业治理 237

(一)联合生产及联合生产的分配 237

(二)联合生产的企业治理 243

三、企业治理的多种模式 247

(一)单边企业治理模式 248

(二)多边企业治理模式 249

(三)多边治理结构中的劳动产权 251

四、企业多边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253

(一)企业外部治理结构的比较 254

(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多样性表现 256

五、两种模式有效性的反思和有关改革措施 265

(一)英、美模式的有效性和一些改革措施 265

(二)德、日模式的有效性及近来的反思 268

六、结论 270

第十一章 联合产权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276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276

(一)第一阶段(1979~1992):放权让利 276

(二)第二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79

二、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理论观点述评 280

三、联合产权的提出及其完善 285

(一)联合产权理论的提出 285

(二)联合产权理论的完善 287

四、联合产权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290

(一)要素联合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290

(二)劳动联合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291

(三)治理结构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293

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94

后记 2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