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升祥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6882308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的初步探索,阐述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探讨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研究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目录

第一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的初步探索 1

第一节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

一、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创性探求 1

二、党在发展模式转型中的理论与路线 5

三、党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新实践 9

第二节 党在探寻发展道路中的创造与曲折 10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10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究 12

三、在初步探索中国发展问题中的曲折 1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基本经验 18

一、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曲折中继续探索 18

二、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深入探讨和挫折 20

三、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经验 24

第二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 28

第一节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新探索 2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 28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0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32

第二节 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飞跃 34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 34

二、党的初级阶段理论和重大发展战略 38

三、在严峻考验中继续开拓发展新道路 41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和发展的新经验 44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44

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47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经验 49

第三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 53

第一节 党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 53

一、对中国全面发展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53

二、为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54

三、为实现人民利益提出新的理论要求 56

第二节 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线 58

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58

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68

三、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72

第三节 新世纪初党领导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83

一、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83

二、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85

三、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87

第四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9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90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91

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95

三、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9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化规律的寻索 99

一、它是对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创造性探求 100

二、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104

三、它是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07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 108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 108

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南 111

三、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两大纲领的有机统一 115

第五章 党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新要求 1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物质文明建设 117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注重物质文明建设 118

二、物质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12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 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 123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124

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新型的政治文明 125

三、全面建设小康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1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30

一、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30

二、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32

三、全面建设小康对精神文明的新要求 1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137

一、建设和谐社会是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 137

二、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使命的需要 138

三、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需要 140

第六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的认识与新判断 145

第一节 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5

一、机遇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及认识历程 146

二、历史经验证明发展机遇的重要作用 148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历史机遇 150

第二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152

一、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善于发现机遇 152

二、抓住机遇的关键是把握和利用机遇 154

第三节 要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57

一、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现实依据 157

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才能大有作为 159

三、抓住战略机遇期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162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要加快建设全面小康 165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 165

二、机遇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167

三、机遇思想指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 169

第七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探析与新概括 171

第一节 国外发展理论与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171

一、发展主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171

二、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172

三、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174

四、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175

第二节 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77

一、我们党提出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 177

二、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80

三、对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探索 181

四、对经济社会发展标准的科学判断 186

第三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89

一、科学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的新要求 189

二、科学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新要求 190

三、科学发展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新要求 191

第四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 193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93

二、实现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195

三、坚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96

四、保证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199

第五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202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平稳较快发展 202

二、以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和谐社会建设 203

三、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的增长方式转变 204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6

五、落实区域发展战略要形成协调机制 207

第八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与新定位 211

第一节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想与实践 211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构想 211

二、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三阶段的思考 214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设想 215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217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21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涵 218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小康的目标 219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是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22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定位的依据 22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定位的诉求 22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方位 231

第九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探索和新论断 235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西方社会主体的新变化 235

一、西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 236

二、中间阶层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 237

第二节 要科学把握分析阶级阶层的新方法 240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240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的互补性 24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论断 245

一、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呈现出的新变化 245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的主要原因 247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主体和历史新定位 249

第四节 充分调动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252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252

二、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254

三、发展主体应是财富的创造者与享有者 256

第十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探求与新拓展 258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探索的历史回溯 258

一、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回顾 258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60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262

第二节 理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64

一、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65

二、注重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266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268

第三节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0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70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要求 273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 274

第四节 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79

一、制度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体制性保障 279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的主要动力 281

三、制度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285

第五节 文化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287

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文化创新 287

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文化创新 288

三、构建思想道德体系要推进文化创新 291

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推动文化创新 293

第十一章 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坚持探索与新认识 296

第一节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296

一、对当代世界主题的新探索与新认识 297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征变化的新探究 298

三、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特征的新判断 300

第二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总结 303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 303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 308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 312

第三节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思考和新概括 315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315

二、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性任务 319

三、深化对“三情”的认识与执政规律研究 321

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与执政规律研究 330

第四节 把握三个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333

一、三个规律具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 333

二、坚持不懈地深化对三个规律认识 334

三、把握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336

第十二章 党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39

第一节 制度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339

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内涵与类型 339

二、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1

三、制度安排过程中要把握的主要环节 342

第二节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探索 343

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344

二、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348

三、关于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 354

第三节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求制度创新 357

一、制度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57

二、制度创新是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要求 359

三、制度创新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362

第四节 制度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363

一、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清除体制性障碍 364

二、国家与社会互动协调促进制度创新 365

三、必须按照科学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 367

第十三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探索与新部署 370

第一节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发展 370

一、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37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372

三、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初步实施 374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思考和新发展 376

第二节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拓展 381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提出与逐步推进 381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发展 383

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 386

第三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布局 389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实施 389

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390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392

第四节 我国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新举措 394

一、实施改革战略的主要历程与新成就 394

二、深入实施改革战略的举措和新布局 396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与显著的成效 398

四、新世纪我国积极扩大开放的新战略 400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新战略 402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0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拓展 40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 406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与新任务 409

第十四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求与新开拓 413

第一节 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413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中的多种视角 414

二、坚持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导向 416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419

第二节 开创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424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424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425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建设道路的新开拓 426

第三节 开创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实践基础 427

一、科学判断世情是开创发展道路的前提 427

二、深刻总结经验是开创发展道路的依据 428

三、深入分析国情是开创发展道路的基础 429

第四节 中国发展道路的新内涵与新拓展 431

一、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内涵 431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拓展 434

三、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特征 437

后记 4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