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聊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7104708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药源性疾病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我国,特别是近年发生的康泰克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及头孢曲松钠、中药注射用制剂等安全性问题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1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 1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3

一、患者因素 3

二、药物因素 4

第四节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7

一、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7

二、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基本类型 8

第五节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9

一、诊断 9

二、治疗原则 9

三、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10

第二章 药源性肝脏疾病 18

第一节 药源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18

一、发生状况 18

二、病因学 18

第二节 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19

一、药源性肝损害的基本原理 19

二、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 19

三、药物代谢酶系统 19

四、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途径 20

五、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20

第三节 影响药源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21

一、药物因素 21

二、个体因素 21

三、原发病的影响 22

四、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22

五、疗程、剂量、给药方式及联合用药的影响 22

六、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23

第四节 药源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分型 23

一、药源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 23

二、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24

第五节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5

一、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 26

二、药源性肝损害的鉴别诊断 27

第六节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与预防 28

一、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原则 28

二、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 28

第七节 药源性黄疸 29

一、药源性黄疸的致病机制 29

二、药源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31

第八节 各类药物所致肝损害 31

一、抗菌药物 31

二、非甾体抗炎药 32

三、心血管系统药物 33

四、抗结核药 34

五、抗癫痫药 35

六、抗抑郁药 35

第三章 药源性肾脏疾病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一、危险因素 36

二、肾毒性的认识和评价 37

第二节 肾脏对药物毒性敏感性的机制 37

一、血流丰富和特异的肾血流动力学 37

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38

三、药物代谢成有毒物质 38

四、肾小管细胞对能量的高需求 38

五、肾小管腔内溶质的浓缩 39

六、尿液酸化 39

七、个别肾单位功能增强以适应慢性肾功能低下状态 39

八、与年龄有关的肾功能下降 39

第三节 药源性肾病的预防原则 40

第四节 药源性肾脏疾病的分类 41

第五节 假性肾衰竭 41

第六节 血流动力学介导的肾衰竭 42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压力降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42

二、抑制前列腺素依赖性全肾血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44

三、非特异性肾血管收缩剂 45

四、血管渗透性增高 47

五、胶体渗透压力和血液黏度增大 48

第七节 肾血管炎、血栓形成和胆固醇栓子 48

第八节 肾小球疾病 49

第九节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 50

一、渗透肾病 51

二、急性肾小管坏死 51

第十节 肾小管间质疾病 59

一、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 60

二、慢性间质性肾炎 61

三、肾乳头坏死-镇痛药肾病 62

第十一节 阻塞性肾病 64

一、肾小管阻塞 64

二、肾外的尿路阻塞 65

第十二节 肾结石 65

第十三节 药源性肾脏疾病的药物治疗学原则 66

第四章 药源性皮肤病 67

第一节 概述 67

第二节 药源性皮肤病的实用分类及临床表现 68

一、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68

二、光敏感性皮炎 70

三、过敏症 72

四、发疹型药疹 73

五、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型反应 73

六、固定型药疹 74

七、多形性红斑型与Stevens-Johnson综合征型反应 75

八、结节性红斑样药疹 76

九、紫癜型药疹 77

十、血清病样综合征型反应 78

十一、湿疹型反应 78

十二、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样反应 79

十三、变应性血管炎型反应 80

十四、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反应 81

十五、剥脱性皮炎型反应 82

十六、苔藓样反应 83

十七、玫瑰糠疹样反应 84

十八、水疱-大疱型药疹 84

十九、脱发 84

二十、痤疮样发疹 84

二十一、色素性反应 85

二十二、皮肤角化 85

二十三、氨苄西林反应 85

二十四、黑色棘皮症样反应 86

二十五、黑毛舌 86

二十六、阿弗他性口炎 86

二十七、齿龈增生 86

二十八、银屑病样反应 86

二十九、溴疹和碘疹 87

第三节 药源性皮肤病的诊断 87

一、临床诊断标准 87

二、与药理学不良反应的鉴别 88

三、病因诊断——致病药物的分析 88

四、皮肤试验 90

五、体外检测 91

第四节 药源性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 92

一、药源性皮肤病的治疗 92

二、药源性皮肤病的预防 96

第五章 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102

第一节 概述 102

一、致病因素 102

二、发病机制 102

三、病理改变 10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03

五、治疗原则 104

六、预防措施 104

第二节 药源性心律失常 105

一、致病机制 105

二、易感因素 105

三、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症状与体征 106

四、致病药物 10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07

六、药源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107

第三节 药源性心力衰竭 108

一、致病机制 108

二、临床特征 109

三、致病药物 10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09

五、治疗与预防 109

第四节 药源性心肌梗死 110

一、致病机制 110

二、致病药物 11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11

四、治疗与预防 111

第五节 药源性心绞痛 112

一、致病机制 112

二、致病药物 113

三、诊断 113

四、治疗与预防 113

第六节 药源性高血压 113

一、致病药物及致病机制 114

二、诊断 114

三、治疗与预防 115

第七节 药源性低血压 115

一、致病机制 115

二、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 116

三、诊断 117

四、治疗与预防 117

第八节 药源性心电图异常 118

一、洋地黄所致的心电图改变 118

二、抗心律失常药所致的心电图改变 118

三、其他药物所致心电图改变 119

第六章 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121

第一节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121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21

二、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22

第二节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24

一、基本概念及分类 124

二、致病机制 125

三、致病药物 127

四、临床表现 128

五、预防与治疗 128

六、预后 130

第三节 药源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30

一、致病机制 130

二、致病药物 131

三、治疗 131

第四节 药源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31

一、致病机制 131

二、致病药物 131

三、治疗 132

第五节 药源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32

一、致病机制 132

二、致病药物 133

三、治疗 133

第六节 药源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33

一、致病机制 133

二、致病药物 134

三、治疗 134

第七节 药源性白血病 134

一、致病机制 134

二、致病药物 134

三、治疗 135

第八节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135

一、致病机制 135

二、临床表现 136

三、致病药物 136

四、治疗 138

第九节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139

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39

二、药物中毒性血小板减少症 142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42

第十节 药源性紫癜 142

一、致病机制 142

二、致病药物 143

三、治疗 143

第十一节 药源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143

一、致病机制 143

二、临床表现 143

三、致病药物 144

第十二节 药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5

一、致病机制 145

二、致病药物 146

三、治疗 146

第十三节 药源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147

一、致病机制 147

二、致病药物 147

三、治疗 147

第七章 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及防治 149

第一节 肺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功能 149

一、肺对药物及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功能 150

二、肺对药物的处置 153

三、药物所致肺毒性机制 156

第二节 药源性支气管哮喘 156

一、致病药物 157

二、致病机制 161

三、预防措施 162

四、治疗原则 162

第三节 药源性肺水肿 163

一、致病机制 163

二、治疗原则 16

三、致病药物 163

第四节 肺血栓-栓塞性疾病 165

第五节 肺动脉高压症 166

第六节 肺血管炎 167

第七节 药源性呼吸抑制 167

第八节 药源性肺炎 168

一、药物相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炎 168

二、游走性肺炎 169

三、脂质性肺炎或局限性肉芽肿 169

四、纵隔淋巴结病及纵隔脂肪沉积症 169

五、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169

六、机会性肺部感染 170

第九节 其他药源性肺病 171

一、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171

二、氧的肺毒性 172

三、肺出血与咯血 172

四、肺癌 172

五、支气管阻塞 172

六、胸膜病变 173

七、血胸、气胸 173

第十节 药源性肺疾病的防治和预后 174

一、预防 174

二、诊断 174

三、治疗 174

四、预后 174

第八章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176

第一节 药源性消化道出血及溃疡 176

一、致病机制 176

二、致病药物和临床表现 17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80

四、预防 180

五、治疗 180

第二节 药源性肠梗阻 180

一、致病机制 180

二、临床表现 181

三、致病药物 18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82

五、预防 182

六、治疗 182

第三节 药源性腹泻 182

一、致病机制 183

二、致病药物和临床表现 18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85

四、预防 185

五、治疗 185

第九章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187

第一节 药源性头痛 187

一、引起头痛的药物 187

二、致病机制 187

三、诊断 188

四、预防及治疗 188

第二节 药源性癫痫发作 188

一、致病药物 189

二、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189

三、预防及治疗 190

第三节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191

一、致病药物及机制 191

二、临床表现 192

三、预防及治疗 193

第四节 药源性脑血管病 193

一、引起药源性脑血管病的药物 193

二、致病机制 195

三、危险因素 197

四、诊断 197

五、预防及治疗 197

第五节 药源性颅内压增高症 197

一、临床表现 197

二、致病药物 198

三、致病机制 198

四、预防及治疗 198

第六节 药源性昏迷和脑病 198

一、致病药物 198

二、致病机制 198

三、危险因素 199

第七节 药源性周围神经疾病 199

一、临床表现 199

二、致病药物及致病机制 199

三、危险因素 202

四、预防及治疗 202

第八节 药源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202

一、临床表现 202

二、致病药物 202

三、致病机制 203

四、危险因素 203

五、诊断 203

六、预防及治疗 203

第九节 药源性无菌性脑膜炎 204

一、临床表现 204

二、致病药物 204

三、致病机制 204

四、预防及治疗 205

第十章 药源性精神障碍 206

第一节 药源性抑郁症 206

一、症状和体征 206

二、致病药物 206

三、发病机制 207

第二节 药源性精神病 207

一、症状和体征 207

二、致病药物 207

三、发病机制 207

第三节 药源性躁狂症 208

一、临床表现 208

二、致病药物 208

三、发病机制 209

四、预防和治疗 209

第四节 药源性精神错乱和谵妄 209

一、临床表现 209

二、致病药物 209

三、症状和体征 209

四、危险因素 210

五、发病机制 210

六、预防和治疗 210

第五节 撤药性精神障碍 210

一、致病药物及致病机制 210

二、症状和体征 210

三、发病机制 210

四、预防和治疗 212

第六节 药源性5-羟色胺综合征 212

一、流行病学 212

二、致病药物 212

三、临床表现 213

四、诊断 214

五、治疗 214

六、预防 215

第七节 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 215

一、NMS的诊断标准 215

二、NMS的病理机制 216

三、危险因素 217

四、不典型表现与鉴别诊断 218

五、治疗及预后 219

第八节 药源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原则 219

第十一章 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221

第一节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 221

一、药源性甲状腺毒症 221

二、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222

三、药源性甲状腺功能试验异常 223

第二节 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 224

一、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224

二、药源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撤药综合征) 224

三、药源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 225

第三节 药源性性腺功能障碍 226

一、药源性性激素分泌紊乱 226

二、药源性男性乳腺增生症 226

三、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 227

第四节 药源性性功能障碍和不孕症 228

一、药源性不孕症 228

二、药源性性功能障碍 230

第五节 药源性抗利尿激素分泌紊乱综合征 233

一、可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紊乱的药物 234

二、药源性SIADH的临床症状和特征 234

三、机制 234

四、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 234

五、防治 234

第六节 药源性低血糖 235

一、诱因、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235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235

三、症状 236

四、预防与治疗 236

五、预后 237

六、并发症 237

第七节 药源性糖尿病 237

一、发病机制 237

二、致病药物和临床表现 23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239

四、防治 240

第八节 药源性尿崩症 240

一、发病机制 240

二、致病药物和临床表现 241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241

四、预防 241

第九节 药源性血脂异常 241

一、发病机制 242

二、致病药物 242

第十二章 药源性肌肉、骨关节疾病 244

第一节 药源性肌痛和肌痉挛 244

一、致病机制 244

二、临床表现 244

三、致病药物 245

四、诊断 247

五、鉴别诊断 248

六、预防 248

七、治疗 248

第二节 药源性横纹肌溶解症 248

一、致病机制 248

二、临床表现 249

三、致病药物 24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50

五、预防与治疗 250

第三节 药源性骨质疏松症 250

一、致病机制 251

二、临床表现 251

三、致病药物 251

四、诊断 252

五、鉴别诊断 252

六、预防和治疗 253

第四节 药源性骨坏死 253

一、致病机制 254

二、临床表现 254

三、致病药物 255

四、诊断 256

五、鉴别诊断 257

六、预防 257

七、治疗 257

第五节 药源性关节痛和关节炎 257

一、致病机制 257

二、临床症状 258

三、致病药物 258

四、诊断 259

五、鉴别诊断 259

六、预防和治疗 259

第六节 药源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 259

一、致病机制 259

二、临床症状 260

三、致病药物 261

四、诊断 262

五、鉴别诊断 262

六、预防 263

七、治疗 263

第十三章 药物变态反应 265

第一节 药物变态反应概述 265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 266

二、流行病学 270

第二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270

一、抗原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270

二、药物中的完全抗原 271

三、半抗原或抗原决定基 271

四、抗体 271

五、药物变态反应的引发 272

第三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好发因素 272

一、用药方面的因素 272

二、病人方面的因素 273

三、疾病方面的因素 273

第四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 274

第五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275

一、药物变态反应的诊断 275

二、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 279

三、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 280

第六节 几种严重过敏反应 282

一、过敏性休克 282

二、心性变态反应 286

三、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 286

第十四章 药物依赖性 290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90

一、药物依赖性 290

二、药物成瘾性与药物习惯性 291

三、药物耐受性 291

四、药物滥用 292

第二节 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和特征 292

一、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292

二、药物依赖性的主要类型特征 293

第三节 药物依赖性形成有关的神经机制 296

一、强化效应和奖赏 296

二、奖赏效应与奖赏系统 296

三、药物依赖性的形成机制 297

第四节 药物滥用的危害 297

一、对个人的危害 297

二、对社会的危害 299

第五节 药物滥用的管制与防治 299

一、药物滥用的预防 300

二、药物依赖性的治疗 301

第十五章 抗菌药物相关药源性疾病 303

第一节 毒性反应 303

一、肾脏 303

二、神经精神系统 305

三、肝脏 307

四、血液系统 308

五、胃肠道 310

六、局部 310

七、其他 310

第二节 变态反应 312

一、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 312

二、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313

第三节 二重感染 316

一、二重感染的发生机制 316

二、临床表现及防治 316

第十六章 中药药源性疾病 319

第一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发展简史 319

第二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制 320

一、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320

二、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322

第三节 影响中药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325

一、药物因素 325

二、机体因素 326

三、用药过程 328

第四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330

一、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330

二、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救治方法 333

第五节 我国中药ADR监测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监控 338

一、中药品种和产地 339

二、药物的剂型 340

三、药物的炮制 340

四、临床药物的使用 340

五、患者的个体因素 341

六、中药ADR的管理和防范 342

第十七章 特殊人群用药 345

第一节 孕期用药 345

一、畸形的发生 345

二、历史回顾 345

三、目前预防胎儿暴露于致畸药的方法 348

四、建立孕期用药安全性或风险的方法 348

五、FDA的畸形发生分类 352

六、孕期药物选择 352

第二节 哺乳期妇女的用药 355

一、乳儿药源性毒性风险的评价 355

二、需要仔细评价风险的药物 357

三、哺乳期妇女的药物选择 363

第三节 儿童用药 364

一、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364

二、儿童用药的特点 364

三、小儿剂量的计算方法 3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