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
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

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泽双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1945816
  • 页数:2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趋于无限供给困扰下的城乡就业状况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和转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相关就业理论、借鉴其它发达国家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经验,对宏观经济走势与就业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的增长域。
《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目录

绪论 1

1.1 论题的研究背景 1

1.1.1 论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1

1.1.2 论题研究的经济背景 2

1.2 论题研究的意义 3

1.3 论题研究的现状 5

1.3.1 城乡统筹的研究现状 5

1.3.2 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模式 6

1.4 研究方法 8

2.相关理论概述 10

2.1 就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

2.1.1 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 10

2.1.2 凯恩斯就业理论 11

2.1.3 新保守主义就业理论 12

2.1.4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 15

2.1.5 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 16

2.2 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就业概念 19

2.2.1 城乡统筹的内涵 19

2.2.2 城乡统筹就业的定义 20

2.2.3 和谐社会就业的概念 21

2.3 决策支持系统 22

3.城市就业与失业 23

3.1 城市就业的长、短期问题 24

3.2 城市就业总量及就业结构 25

3.2.1 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迅速上升 27

3.2.2 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继续扩大 29

3.2.3 各行业就业容量呈现显著差异 31

3.3 城市失业现状 33

3.3.1 城市失业人口和失业率 33

3.3.2 城市失业群体特征 36

4.农村就业和隐性失业 42

4.1 农村的就业状况 42

4.1.1 农村的就业总量 45

4.1.2 农村的就业结构 46

4.2 农村的隐性失业 51

4.2.1 形成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原因 51

4.2.2 农村隐性劳动力的显性化 53

4.2.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 54

4.3 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制约就业 59

4.3.1 劳动者素质的内涵 59

4.3.2 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的现状 61

5.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和转移 63

5.1 农村劳动者向城市转移的动因 63

5.1.1 经济原因 63

5.1.2 社会原因 65

5.1.3 制度性原因 65

5.2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 66

5.2.1 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66

5.2.2 制约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根本原因 67

5.2.3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与收入关系 69

5.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结构 70

5.3.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龄结构 70

5.3.2 就业的产业结构效果较差 72

5.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 74

5.4.1 向大城市转移 74

5.4.2 向东部地区大城市转移 76

6.就业的增长领域 78

6.1 经济增长与就业 78

6.1.1 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增长的挑战 79

6.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互补性 80

6.1.3 就业弹性的产业差异 81

6.1.4 就业弹性的行业差异 84

6.2 产业结构与就业 85

6.2.1 房地产业与就业 87

6.2.2 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与就业 88

6.2.3 社会服务业与就业 89

6.2.4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金融业与就业 89

6.2.5 建筑业与就业 90

6.3 城市化与就业 90

6.3.1 城市化的衡量 90

6.3.2 城市化发展规律 91

6.3.3 城市化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92

6.3.4 我国应采取的城市化战略 93

6.4 其他几个有效扩大就业容量的途径 97

6.4.1 劳务输出 97

6.4.2 非正规就业 100

6.4.3 外商直接投资 102

6.4.4 中小企业的发展 103

7.城乡统筹就业发展模式 105

7.1 城乡统筹就业发展模式提出的动因 106

7.2 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关系 108

7.3 城乡统筹就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110

7.3.1 产业结构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 110

7.3.2 就业能力的提高体现城市化战略的要求 115

7.3.3 城市化战略对产业结构的反作用 117

7.4 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调整 121

8.城乡统筹的就业模型 123

8.1 农业部门劳动力配置子模型 126

8.1.1 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因素 126

8.1.2 城乡统筹制度的拉力因素 129

8.2 非农部门劳动力配置子模型 130

9.和谐社会的就业指数矩阵系统 132

9.1 和谐社会的就业 132

9.1.1 古人对美好社会的设想 132

9.1.2 和谐社会就业的现实含义 135

9.2 和谐社会就业指数系统的研建 137

9.2.1 研建原则 137

9.2.2 和谐社会就业的数量指数 138

9.2.3 和谐社会就业的质量指数体系 138

9.3 全国就业的和谐指数矩阵研建 140

9.3.1 数量指标的衡量 141

9.3.2 质量指标的衡量 142

9.3.3 就业的和谐指数矩阵 142

9.4 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预警系统研建 143

9.4.1 扩散指数 145

9.4.2 预警指标的选取 146

10.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148

10.1 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的培养 149

10.1.1 建立统筹城乡的教育体制 149

10.1.2 大力发展职前职业培训 151

10.1.3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巩固基础教育 152

10.2 就业结构的调整 154

10.2.1 协调发展第三产业 154

10.2.2 大力发展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型产业 156

10.2.3 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 157

10.3 推进改革,保障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159

10.3.1 改革户籍制度 159

10.3.2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60

10.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61

11.和谐社会的城乡统筹就业决策支持系统 164

11.1 EMHURDSS设计思想及功能 164

11.2 EMHURDSS的决策原理 165

11.2.1 城乡统筹就业模型决策子模块 165

11.2.2 和谐社会就业的指数矩阵决策子模块 175

11.3 EMHURDSS的决策支持 176

11.3.1 城乡统筹就业模型的决策支持 176

11.3.2 和谐社会就业的指数矩阵的决策支持 178

12.以西安市就业为例对模型的验证分析 180

12.1 西安市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180

12.2 对城乡统筹模型的验证分析 182

12.3 对和谐社会的就业指数矩阵的验证分析 184

12.3.1 数量指数的确定 184

12.3.2 质量指数的确定 184

12.3.3 西安市的失业预警 187

12.4 西安市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建议 1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