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基于GIS物流配送线路优化与仿真
基于GIS物流配送线路优化与仿真

基于GIS物流配送线路优化与仿真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子侠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5864924
  • 页数:1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衡量配送线路实际工作量的“广义工作量”指标入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以提高网点客户满意度和降低配送成本为至要目标,进行物流本着中心末端配送线路优化课题的工作。
《基于GIS物流配送线路优化与仿真》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基于工作量均衡理论企业送货车辆路线问题的提出 1

1.1.1 物流配送企业末端配送面临的问题 1

1.1.2 基于工作量均衡理论的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车辆路线问题 2

1.1.3 车辆路线问题的遍历性 3

1.2 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VRP的研究现状 4

1.2.1 国外末端配送VRP研究 5

1.2.2 国内末端配送VRP研究 7

1.3 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 13

1.4 本书的结构 14

第2章 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线路优化问题一般描述 16

2.1 末端配送VRP问题的计算复杂度 16

2.1.1 末端配送基本VRP问题的描述 16

2.1.2 末端配送VRP问题的分类 17

2.1.3 VRP问题的计算复杂度 18

2.2 末端配送VRP问题的求解策略 20

2.2.1 精确算法 20

2.2.2 启发式算法 22

2.3 大规模末端配送VRP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23

2.3.1 启发式初始解法 24

2.3.2 传统交换改善法 26

2.3.3 现代优化算法 29

2.4 几种VRP算法的分析对比 30

2.5 物流配送中心送货线路实际应用算法描述 32

第3章 基于工作量均衡的配送线路划分系统模型与算法 34

3.1 广义工作量的提出 34

3.1.1 广义工作量的定义 34

3.1.2 工作量均衡的定义 35

3.1.3 企业真实送货过程跟踪分析 35

3.1.4 权值的确定与调整 39

3.2 网点间的送货经济距离 40

3.2.1 送货经济距离概念的提出 40

3.2.2 两点间送货经济距离的求解 41

3.3 配送线路划分系统模型建立 42

3.3.1 线路划分的基本原则 42

3.3.2 线路划分系统的运行前提 43

3.3.3 线路划分系统的模型建立 43

3.4 线路划分系统的求解算法研究 45

3.4.1 一阶最邻近算法与二阶最邻近算法 46

3.4.2 插入算法对划分初始解的改进 50

第4章 基于真实街道单车线路优化问题的模型与算法 53

4.1 单车线路优化问题动态网络模型 53

4.2 最节约插值法 55

4.3 混合遗传算法 55

4.3.1 基本遗传算法 55

4.3.2 爬山算法 56

4.3.3 混合遗传算法 56

4.4 最节约插值法与混合遗传算法的结合 61

4.5 考虑道路畅通度的单车线路优化随机模型与算法 62

4.5.1 路网流量分析 62

4.5.2 考虑道路畅通度的最佳路径算法 67

第5章 基于GIS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68

5.1 系统基础设计 68

5.1.1 GIS与MapInfo技术应用 68

5.1.2 道路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70

5.2 系统集成结构设计 71

5.2.1 系统集成设计 71

5.2.2 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72

5.3 系统总体设计 73

5.3.1 系统功能设计 73

5.3.2 数据库设计 75

5.3.3 系统基本输出设计 78

第6章 应用案例分析与电子排单系统可视化输出 81

6.1 杭烟配送网络车辆线路优化问题 81

6.1.1 问题描述 81

6.1.2 杭烟配送主要流程分析 82

6.1.3 杭烟末端配送课题的求解思路 84

6.2 电子排单系统的可视化输出 88

6.2.1 主界面输出 88

6.2.2 线路划分结果输出 89

6.2.3 单车线路优化结果输出 89

6.3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91

6.3.1 线路划分仿真结果分析 91

6.3.2 单车线路优化仿真结果分析 97

6.3.3 考虑道路畅通度因素的单车线路优化仿真结果分析 101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4

7.1 主要研究结论 104

7.2 主要关键性问题 105

7.3 主要技术理论创新 106

7.4 研究展望 107

附录F1 线路划分与单车线路优化求解算法关键源代码分析 108

附录F2 杭烟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实验数据仿真流程 119

参考文献 128

本书主要支撑成果 138

一、论文著作 138

二、相关研究课题 139

三、相关获奖成果 140

后记 1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