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2025027
  • 页数:10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中国从远古到民国时期的舞蹈历史发展情况。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目录

远古三代舞蹈史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二章 远古的舞蹈艺术 10

第一节 舞蹈起源的社会背景 1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舞蹈的形式与内容 19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至夏代舞蹈艺术的考古发现 23

一、空心陶球 23

二、骨笛 24

三、陶鼓 25

四、陶埙 26

五、石磬 27

六、岩画表现的舞蹈艺术 28

第四节 远古舞蹈的文化内涵 30

一、舞蹈艺术与物质文化 30

二、舞蹈艺术与原始宗教 31

三、舞蹈艺术与审美观念 35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舞蹈艺术 40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40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王室乐舞 43

一、黄帝的《云门》乐舞 47

二、唐尧时期的《大章》乐舞 48

三、虞舜时期的纪功舞蹈《大韶》 49

四、夏禹时期的王室乐舞《大夏》 57

五、夏代的四夷舞 60

六、夏代舞蹈印象 61

第三节 商代舞蹈艺术的发展 62

一、商代的代表性祭祖舞——《大濩》、《桑林》 62

二、商代名目众多的求雨舞 67

三、商代的巫师与巫舞 72

四、商代的军旅舞蹈——振旅 82

第四节 民间舞蹈的发展及演变 84

先秦舞蹈史 91

第一章 概述 91

第二章 西周时期统治者的“制礼作乐”及主流舞蹈文化——雅乐舞蹈 96

第一节 封建礼乐制度背景 96

第二节 上古乐舞的集大成——《六代舞》 105

第三节 雅乐舞教育体制和舞蹈教材《六小舞》 115

第三章 周代民间舞蹈的多样化与流变 120

第一节 关于“万舞” 123

第二节 《诗经》中反映的周代民间舞 125

一、周代的采诗制度与《诗经》中的舞蹈 125

二、民间节日中的舞蹈场面和民俗生活中的舞蹈 126

三、贵族生活中的舞蹈现象 127

四、女巫艺人的舞蹈活动 128

第三节 周代的代表性祭祀舞蹈和南方荆楚一带的巫舞 129

一、腊祭中的舞蹈 129

二、雩祭中的舞蹈 131

三、傩祭中的舞蹈 132

四、《九歌》中反映的南方巫舞 135

五、荆楚地区的文化渊源和《九歌》的艺术特色 138

第四章 周代乐舞的考古发现 142

第一节 西周乐器的考古发现 142

一、编钟 142

二、编磬 144

第二节 东周乐舞的考古发现 145

第五章 “礼崩乐坏”时的东周舞蹈 147

第一节 动荡的东周社会与雅乐体系的萎缩溃败 147

第二节 女乐歌舞的职业化滥觞 149

第三节 女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150

第六章 诸子百家的主要乐舞思想 154

第一节 以孔子、公孙尼子为代表的儒家乐舞观点 154

第二节 墨子的“非乐”理论 157

第三节 道家对乐舞的彻底否定 160

第七章 舞蹈在交流变动中逐渐形成新格局 162

第一节 社会生活动荡与舞蹈交流 162

第二节 先秦舞蹈的终结——雅乐古舞与女乐俗舞并存的新格局 164

秦汉舞蹈史 167

第一章 概述 167

第二章 秦、汉时代的民间乐舞 169

第一节 以手、袖为容的舞蹈 169

第二节 手执武器的舞蹈 173

第三节 手执乐器的舞蹈 176

第三章 歌、舞、乐间奏的相和大曲 181

第一节 相和歌的七种曲式 182

第二节 相和歌(大曲)的演奏方式及其乐器 183

第三节 汉代的相和大曲 186

第四章 角抵百戏与舞蹈 193

第一节 角抵的起源与角抵戏 193

第二节 汉画像中的角抵百戏 199

第三节 角抵百戏对舞蹈的影响 201

第五章 中、外各族的乐舞交流 203

第一节 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 203

第二节 中原与东夷地域的乐舞交流 207

第三节 中原与西南夷地域的乐舞交流 208

第六章 宫廷女乐及其表演艺术 216

第一节 秦、汉宫廷的倡优女乐 216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著名舞人 217

第三节 《盘鼓舞》舞人的表演技巧 221

第七章 宴饮生活中的舞蹈 230

第一节 宴饮中的即兴歌舞 230

第二节 宴饮中的交谊舞“以舞相属” 233

第八章 秦、汉宫廷的典礼乐舞 235

第一节 制礼作乐与雅乐舞的形成 235

第二节 秦、汉的郊祀乐舞 236

第三节 《五行舞》与五行学说 244

第四节 板盾蛮与《巴渝舞》 247

第九章 民俗祭祀舞蹈 251

第一节 逐疫仪《大傩舞》 251

第二节 求雨仪《舞雩》与《龙舞》 261

第三节 祭稷神仪《灵星舞》 266

第十章 国家的乐舞机构 269

第一节 分掌雅、俗乐舞的太乐署与乐府 269

第二节 乐府促进了秦、汉俗乐舞的兴盛 271

魏晋南北朝舞蹈史 277

第一章 概述 277

第二章 清商乐舞 279

第一节 清商乐的来源及其发展 279

第二节 曹魏三祖与清商乐 282

第三节 吴声歌曲与西曲舞歌 288

第四节 杂舞与歌舞 308

第三章 宫廷女乐 337

第一节 曹魏时代的“铜雀伎” 337

第二节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女乐 339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女乐 340

第四章 歌舞戏、百戏与俳优 345

第一节 角抵百戏与俳优 345

第二节 歌舞戏 349

第五章 中、外各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357

第一节 特善诸国的《龟兹乐》 357

第二节 称为“国伎”的《西凉乐》 366

第六章 石窟艺术中的舞蹈形象 376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 377

第二节 云冈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385

第三节 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390

第七章 宗教活动中的乐舞 391

第一节 佛教和道教活动中的乐舞 391

第二节 巫舞 395

第三节 傩仪 398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雅乐舞 404

第一节 文舞与武舞的沿用和改变 404

第二节 郊祀乐舞与郊庙乐舞 406

隋唐五代舞蹈史 411

第一章 概述 411

第二章 隋唐宫廷舞蹈 414

第一节 成套系列乐舞 414

一、部伎诸乐 414

二、“龟兹”、“西凉” 424

三、《破阵》、《龙池》 427

四、《上元》、《圣寿》 429

第二节 刚柔类属之舞 432

一、《剑器》、《胡旋》、《柘枝》 433

二、《屈柘》、《绿腰》、《春莺》 438

第三节 歌舞戏弄 440

一、“全能”伎艺 440

二、“假面”、“胡戏” 442

第四节 《霓裳》大曲 445

第三章 社会生活舞蹈 449

第一节 饮宴舞蹈 449

一、尽意之舞 449

二、后妃之舞 451

三、行令之舞 452

四、侍宴之舞 454

第二节 民俗舞蹈 461

一、节庆百戏 461

二、振袖踏歌 464

第四章 宗教舞蹈 467

第一节 寺院佛事舞蹈 468

一、信徒供佛之舞 468

二、“天国”事佛乐舞 471

第二节 崇道尚仙之舞 472

一、“紫极”、“八卦” 472

二、《凌波》、《云韶》 474

第三节 国家郊庙之舞 475

一、《凯安》仿《武》 475

二、《七德》颂功 477

第四节 民间祭祀舞蹈 480

一、群灵鼓舞 480

二、索室逐疫 482

第五章 皇家乐舞机制 484

第一节 机构制度 484

一、太常寺 484

二、梨园 486

三、教坊 487

第二节 乐伎舞人 488

一、乐舞朝官 488

二、宫廷舞女 490

第六章 舞谱舞论 494

第一节 舞论 494

一、舞者乐之容 494

二、舞以象功德 497

三、舞以成教化 498

四、舞以摅情志 499

五、悲悦在人心 500

六、知乐为君子 502

七、礼乐宁邦国 503

第二节 舞谱 505

一、敦煌舞谱残卷 505

二、“宗教活动所用舞谱”之说 507

三、“酒令舞谱”之说 508

第七章 五代十国舞蹈 512

第一节 基本状貌 512

一、宴乐必舞 512

二、伎人歌舞 515

三、太常雅乐 516

第二节 承唐启宋 516

一、从“舞头”到“花心” 516

二、从“舞队”到“队舞” 517

宋辽金夏舞蹈史 521

第一章 概述 521

一、宋辽金夏舞蹈概况 522

二、宋辽金夏舞蹈的主要成就及发展趋势 524

第二章 勾栏瓦舍:京瓦伎艺之舞 527

第一节 宋代民俗舞蹈的生存土壤 527

一、宋代民俗舞蹈生存的社会条件 527

二、社会分工的确立与宋代民俗舞蹈的发展 529

三、宋代民俗舞蹈的表演环境 530

第二节 京瓦伎艺中的民俗舞蹈 533

一、城市文娱与京瓦伎艺 533

二、京瓦伎艺中的民俗舞蹈 535

三、京瓦伎艺中民俗舞蹈之历史地位 544

第三节 年关时节的城乡舞队 545

一、宋代舞队之名称 545

二、宋代舞队之艺术 547

第三章 广袤天地:民间习俗之舞 553

第一节 汉族民间乐舞 553

一、祭祀类乐舞 553

二、节庆、娱乐之舞 555

第二节 南方边疆民俗舞蹈的发展 562

一、宋代瑶、苗等族民俗歌舞 563

二、宋代壮、黎等族民俗舞蹈 568

第四章 宋代宫廷乐舞 572

第一节 宋代宫廷乐舞概况 572

一、宋代宫廷乐舞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572

二、宋代宫廷乐舞的机构和表演机制 576

三、宫廷乐舞和雇制度与路歧人 581

第二节 宫廷宴乐 583

一、宋代宫廷宴乐之举 583

二、宫廷宴乐队舞 583

三、宋代宫廷大曲和杂剧中的大曲 601

第三节 宋代雅乐及其他 615

一、宋代雅乐 615

二、宋人乐舞观念 618

三、舞谱 623

四、宋代士大夫与宋代舞人的歌舞生活 624

第五章 辽、金、西夏舞蹈 628

第一节 辽代舞蹈 628

第二节 金代舞蹈 634

第三节 西夏舞蹈 638

元代舞蹈史 643

第一章 概述 643

第二章 元朝宫廷乐舞 652

第一节 元朝朝仪乐舞与祭礼雅乐 652

一、元朝朝仪乐舞 652

二、元朝祭祀雅乐 655

第二节 宫廷队舞与宴乐 659

一、队舞 659

二、宴乐 663

第三节 征战乐舞 671

第四节 乐舞机构与乐人 673

第三章 元代民间舞 675

第一节 蒙古族民间舞 675

一、自娱性歌舞 676

二、祭神性乐舞 678

三、表演性舞蹈 683

第二节 各族民间舞 685

第三节 青楼歌舞 691

第四章 元杂剧中的舞蹈 694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694

第二节 元杂剧中的舞蹈 696

第五章 中外乐舞文化交流 702

第一节 国内各族文化交流 702

第二节 中外乐舞交流 706

明代舞蹈史 711

第一章 概述 711

第三章 明代民间舞蹈 715

第一节 繁茂兴盛的汉族民间舞蹈 715

一、节日综合性表演 716

二、丰富多彩的舞蹈品类 720

三、宗教祭祀性舞蹈 746

四、明代文物中的舞蹈形象 753

第二节 渊远流长的少数民族舞蹈 754

一、维吾尔族舞蹈 755

二、傣族舞蹈 757

三、壮族舞蹈 760

四、苗族舞蹈 763

五、彝族舞蹈 765

六、瑶族舞蹈 766

七、土家族舞蹈 767

八、藏族舞蹈 768

九、蒙族舞蹈 769

十、白族舞蹈 771

十一、侗族舞蹈 772

十二、仫佬族舞蹈 773

十三、畬族舞蹈 774

十四、纳西族舞蹈 774

十五、傈僳族、阿昌族舞蹈 775

第三章 朱载堉的舞论和拟古舞谱 777

第一节 朱载堉对乐舞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777

第二节 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创制及深远影响 782

一、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历史价值 782

二、朱载堉编制舞谱的主导思想 783

三、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内容 784

第四章 具有显著汉文化特色的明代宫廷舞蹈 789

第一节 宫廷宴乐舞蹈的编创及雅乐舞蹈的设置 789

第二节 家伎舞蹈的余波 792

第五章 明代戏曲舞蹈的发展 795

第一节 明传奇中的插入性舞段 798

第二节 明代戏曲中舞蹈化的舞台动作 804

清代舞蹈史 819

第一章 概述 819

第二章 汉族民间舞蹈的兴盛 821

第一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令舞蹈的发展 825

第二节 汉族民间祭礼舞蹈的嬗变 831

第三节 神情万种的汉族民间鼓舞 837

第四节 色彩斑斓的汉族民间灯彩舞蹈 847

第五节 千姿百态的其他汉族民间舞蹈 855

第三章 少数民族舞蹈的传衍 871

第一节 东北少数民族舞蹈的迁播 872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882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流变 889

第四节 东南、中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赓续 903

第四章 清宫乐舞的流变 915

第一节 走向式微的宫廷“雅乐” 915

第二节 特色浓郁的清宫“宴乐” 916

第三节 风情各异的宫中“四夷乐” 920

第四节 清代著名舞人 923

第五章 戏曲舞蹈的辉煌成就 929

第一节 民间歌舞向戏曲的发展 931

第二节 融入戏曲中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940

第三节 戏曲舞蹈的美学创造 946

民国舞蹈史 959

第一章 概述 959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戏曲舞蹈的变革与发展 961

第一节 为戏曲舞蹈作出卓越贡献的梅兰芳、周信芳、杨小楼 963

一、梅兰芳 963

二、周信芳 964

三、杨小楼 965

第二节 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对戏曲舞蹈的创造 965

第三节 勇于戏曲革新的欧阳予倩 966

第三章 民间地方小戏的发展及其舞蹈特点 968

第四章 “五四”运动后的新型校园歌舞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 973

第一节 新型校园歌舞 973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 975

第五章 专业歌舞学校和歌舞团的建立 978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歌舞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978

第二节 中华歌舞团 979

第三节 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和明月歌舞剧社 980

第四节 梅花歌舞团 981

第五节 其他歌舞团、社 982

第六章 苏区红色歌舞概述及其革命作用 983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初期的歌舞的萌生 983

第二节 根据地的群众性舞蹈蓬勃发展 985

第三节 难忘的文艺盛会 987

第四节 又一次难忘的盛会 988

第五节 苏区文艺社团和艺术学校的建立 989

第六节 红军中的女舞蹈家 990

一、李伯钊 991

二、危拱之 991

三、石联星 992

第七节 战斗在长征途中的歌舞活动 993

第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舞蹈活动 996

第一节 “篝火秧歌” 997

第二节 “集体舞” 998

第三节 反映抗联战士现实生活的舞蹈 998

第四节 战略转移,迎接胜利 999

第八章 抗日根据地的舞蹈活动 1000

第一节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1002

第二节 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艺术特色 1005

第三节 新型秧歌剧及其特征 1006

第九章 战斗在民族统一战线上的文艺轻骑队 1008

第一节 抗敌演剧队 1008

第二节 中国少年的一面旗帜——新安旅行团 1011

第三节 抗战中的一支小小生力军——孩子剧团 1013

第十章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国统区的群众舞蹈活动 1015

第一节 新秧歌在山城重庆 1015

第二节 春城昆明的新舞蹈活动 1017

第三节 新舞蹈和秧歌剧传到上海 1019

第四节 北平的进步舞蹈活动 1020

第五节 内蒙古文工团的建立 1021

第六节 新疆青年歌舞团的活动 1021

第十一章 向海外侨胞传播新歌舞艺术的中国歌舞剧艺社 1023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外国舞蹈的传入 1026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几位有影响的专业舞蹈家 1029

第一节 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 1029

第二节 打开民族舞蹈宝库的戴爱莲 1034

第三节 新舞蹈拓荒者之一梁伦 1038

第四节 少数民族舞蹈家康巴尔汗 1040

第五节 为创建中国舞剧呕心沥血的外国人——阿甫夏洛穆夫 1042

一、到中国去从事音乐和舞剧创作 1043

二、中国交响乐《北平胡同》 1043

三、到上海去开创中国舞剧 1044

四、舞剧《古刹惊梦》 1046

五、音乐剧《孟姜女》 10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