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晓云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0939988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深层影响。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剖析了中国文化及其变迁性质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目录

第1章 走向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背景深处——文化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视野的确定 5

1.2.1 文化概念的界定 5

1.2.2 文化变迁的类型及机制 9

1.2.3 文化对社会、人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24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34

1.3.1 思维方式 34

1.3.2 理性思维方式 35

1.3.3 高等教育制度 40

1.4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1.4.1 以解释为研究立场 43

1.4.2 具体研究方法 46

1.5 研究思路 47

第2章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古近变迁的历史轨迹 50

2.1 重用轻体:高等教育学科制度的变中之恒 52

2.1.1 从西周辟雍“四科”到汉代太学“五经”:重用轻体特征初显 55

2.1.2 从律博士到算学馆:“重用轻体”在“实科教育”中延续 64

2.1.3 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重用轻体”在近代学科制度中蔓延 68

2.2 政教不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易中之常 82

2.2.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82

2.2.2 政教不分:教育管理机构的依附性 85

2.2.3 官师不分:教师职业的显著特征 90

2.2.4 “君子不器”所蕴涵的反专门化倾向 94

2.3 道势相依:书院制度盛衰循环的内在脉络 97

2.3.1 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书院制度的双重性格 98

2.3.2 “道”、“势”内在相依:书院制度的依附性 103

2.4 现实对理想的恒久背离:科举制度万变万难的演变历程 107

2.4.1 从乡举里选制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变迁 108

2.4.2 万变万难的科举制:现实对理想的背离依旧 111

第3章 中国古代文化特质对古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22

3.1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124

3.1.1 “天人合一”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精神追求,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126

3.1.2 “天人合一”表征着一种主客相融的思维立场 128

3.2 “取象比类”:古代中国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32

3.2.1 “象”与“观物取象” 133

3.2.2 “类比推衍”与“据象归类” 137

3.3 “和”与“和而不同”:古代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念及其内涵 140

3.4 “圆道”: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 143

3.5 古代文化特质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46

3.5.1 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缺失:“取象比类”整体性思维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46

3.5.2 “和”、“礼”、“善”:古代中国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59

3.5.3 循环发展:“圆道”社会发展观对古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73

第4章 中国近代文化变迁对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175

4.1 “求强”、“法西”:中国近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176

4.1.1 从“师夷长技”到“采西学”:“自强”含义的具体化 179

4.1.2 从“采西学”到“变政体”:“求强”与“法西”范围的扩大 183

4.1.3 从“变政体”到“争民权”、“剖人性”:“求强”与“法西”的深化 191

4.1.4 “求强”与“法西”的局限与矛盾 195

4.2 自觉理性思维的缺失:整体性思维方式在近代的延续 195

4.2.1 理性思维的不自觉运用 196

4.2.2 自觉理性思维的缺失 201

4.3 未完成的文化转型: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性质 213

4.4 中体西用:近代文化变迁对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影响 217

4.4.1 “中体西用”模式的内在悖论及文化内涵 217

4.4.2 近代文化变迁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深层影响 220

第5章 思维方式转换的现实必要性 225

5.1 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变迁与教育理性思维的缺失 226

5.1.1 1911—1949年间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大精神资源 227

5.1.2 1949年后三大资源的重创与修复 232

5.1.3 理性思维在1949年后高等教育变迁中的缺失 239

5.2 思维方式转换的现实可能性 244

5.3 思维方式转换的必要性 249

结语 旧惑才下眉结 新惑却上心头 253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