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城市空间发展论  第2版
城市空间发展论  第2版

城市空间发展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进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787534548819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融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为一体的论著,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去陈补新的力作,并补充了大量的应用实例、不同理论观念的比较等内容。对城市规划与设计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空间发展论 第2版》目录

导论 1

第1章 空间规划与城市空间研究 4

1.1 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关系 4

1.1.1 空间发展规律与空间规划 5

1.1.2 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 8

1.1.3 空间规划与经济建设规划 10

1.2 当代城市空间研究趋向 12

1.2.1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 12

1.2.2 生态学理念与方法的广泛应用 13

1.2.3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深化 14

1.2.4 从单学科研究走向多学科整合 14

1.2.5 空间安全与抗灾减灾备受关注 15

1.2.6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蓬勃发展 16

1.3 中国区域与城市规划分析 18

1.3.1 现行区域与城市规划体系 18

1.3.2 中国空间规划方面的问题 19

第2章 空间发展研究的内涵与方法 21

2.1 城市规划学科的空间本体论 21

2.1.1 城市规划失语与职业认同危机 21

2.1.2 城市规划师的独特知识领域 24

2.1.3  重新定义与回归物质空间规划 25

2.2 以空间为核心的跨学科城市研究 26

2.2.1 以空间为核心的理论思考 26

2.2.2 城市空间发展涵义的限定 28

2.2.3 空间发展研究与相关学科 30

2.2.3.1 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地理学 30

2.2.3.2 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社会学 30

2.2.3.3 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经济学 31

2.2.3.4 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31

2.2.3.5 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生态学 32

2.3 空间发展研究的方法与特征 32

2.3.1 从机械混合到生态系统 32

2.3.2 从分工协作到整体理论 34

2.3.3 从专项研究到多维整合 34

2.3.4 从理想方案到动态模型 34

2.3.5 从物质规划到社会过程 35

2.3.6 从形态设计到公共政策 35

第3章 发展理论与城市科学发展观 36

3.1 城市建设中发展观方面的问题 36

3.1.1 经济增长与品质发展的混淆 36

3.1.2 规划目标与使用要求的分离 37

3.1.3 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的冲突 37

3.1.4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失衡 37

3.1.5 地方文化与空间秩序的丧失 38

3.2 发展理论与发展观的转变 38

3.2.1 发展理论溯源 38

3.2.2 发展理论历程 39

3.2.3 发展观的发展 43

3.3 区域与城市科学发展观 44

3.3.1 发展观对城乡空间发展的战略作用 44

3.3.2 科学的区域与城市发展观 47

3.3.2.1 增长与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 47

3.3.2.2 赶超与超越——成长模式的突破 47

3.3.2.3 工业与农业——二元对立的整合 48

3.3.2.4 极化与结构——不平衡发展机制 48

3.3.2.5 环境与生态——持续发展的保证 49

3.3.2.6 技术与人文——以人为本的思想 50

3.3.2.7 调控与引导——科学决策的方法 52

3.3.2.8 特色与创新——全球化本土问题 52

第4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深层结构 53

4.1 空间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 53

4.1.1 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 53

4.1.1.1 社会关系与空间联系 54

4.1.1.2 社会分化与空间分离 58

4.1.2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63

4.1.2.1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 63

4.1.2.2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 65

4.2 空间发展的经济技术结构 67

4.2.1 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 67

4.2.1.1 生产方式与空间形态 67

4.2.1.2 经济规律与空间发展 71

4.2.2 科技水平与空间形式 73

4.2.2.1 科技发展与城镇结构 73

4.2.2.2 相关技术与空间构成 75

4.3 空间发展的建设环境结构 78

4.3.1 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 78

4.3.1.1 自然条件与空间特征 78

4.3.1.2 自然观与空间生态 80

4.3.2 人文环境与空间建构 83

4.3.2.1 建成环境与空间肌理 83

4.3.2.2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 84

4.4 空间发展的政治政策结构 86

4.4.1 政治制度与空间行为 86

4.4.1.1 政治制度与空间格局 86

4.4.1.2 政府干预与空间规划 88

4.4.2 政策法规与空间建设 88

4.4.2.1 技术政策与城市发展 88

4.4.2.2 建设法规与空间设计 89

第5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93

5.1 规模门槛律 93

5.1.1 规模效应与门槛 93

5.1.2 规模门槛与城市规模分布 94

5.1.2.1 序列大小分布 94

5.1.2.2 首位式分布 97

5.1.2.3 集群式分布 98

5.1.2.4 城市内部规模布局 100

5.1.3 城市规划与规模预测 101

5.1.3.1 合理规模问题 101

5.1.3.2 城市发展的规模预测 102

5.2 区位择优律 104

5.2.1 区位与区位论 104

5.2.2 空间区位与城市发展 106

5.2.2.1 城市区域发展区位 106

5.2.2.2 城市内部发展区位 110

5.2.3 城市规划与区位择优 112

5.2.3.1 综合择优区位 112

5.2.3.2 积极开拓新区位 112

5.3 不平衡发展律 114

5.3.1 不平衡增长论 114

5.3.2 空间生长 116

5.3.3 不平衡发展与空间差异 116

5.3.3.1 聚散演替 116

5.3.3.2 空间差异 117

5.3.4 城市规划与空间时序 120

5.3.4.1 促进增长极与优势区 120

5.3.4.2 组织空间发展时序 121

5.4 自组织演化律 122

5.4.1 自组织理论 122

5.4.2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演化 123

5.4.3 自组织演化的发生机制 125

5.4.4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 127

5.4.4.1 自组织与他组织 127

5.4.4.2 城市空间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 129

5.4.5 城市规划与自组织演化互动 134

5.4.5.1 城市规划的干预作用 134

5.4.5.2 自组织系统的异变 135

第6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137

6.1 空间互动与区域城市形态 139

6.1.1 空间互动与城市体系 139

6.1.1.1 空间互动原理 139

6.1.1.2 空间互动的作用 140

6.1.2 城市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140

6.2 空间发展与城市外部形态 142

6.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143

6.2.1.1 均匀分布型结构 143

6.2.1.2 交通辐射型结构 143

6.2.1.3 主轴线型结构 143

6.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144

6.2.2.1 物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144

6.2.2.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 144

6.2.2.3 发展轴与整体生长 148

6.3 空间演替与城市内部形态 150

6.3.1 城市内部用地形态 150

6.3.1.1 空间功能类型 150

6.3.1.2 空间演替与用地结构形态 152

6.3.2 中心位移与节点镶嵌 154

6.3.2.1 空间中心与空间节点 154

6.3.2.2 空间中心的区位特征 154

6.3.2.3 空间演替与中心位移 155

6.3.3 空间关系与网络演进 155

6.3.4 城市空间的三维特征 158

6.4 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 160

6.4.1 空间网络分析 160

6.4.2 形态分形研究 161

6.4.3 图形特征值法 163

第7章 城市规划干预与空间战略模式 165

7.1 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模式分析 165

7.1.1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66

7.1.1.1 按战略目标选择分类 166

7.1.1.2 按战略的层次结构分类 167

7.1.2 不平衡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168

7.1.2.1 理论渊源 168

7.1.2.2 不平衡发展模式 168

7.1.2.3 评析 170

7.1.3 内发型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171

7.1.3.1 理论渊源 171

7.1.3.2 内发型发展战略模式 171

7.1.3.3 评析 172

7.2 区域空间形态规划的多种取向 173

7.2.1 空间形态的集中与分散 174

7.2.1.1 空间形态的集中规划 174

7.2.1.2 空间形态的分散规划 177

7.2.2 空间结构的封闭与开放 178

7.2.2.1 空间封闭规划 178

7.2.2.2 空间开放规划 179

7.2.3 空间组织的均质与多样 181

7.2.3.1 空间组织的均质性 181

7.2.3.2 空间组织的多样性 181

7.2.4 空间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 183

7.2.4.1 空间分布的平衡规划 183

7.2.4.2 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规划 184

7.3 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实践考察 185

7.3.1 城市规划干预与城市理想模式 185

7.3.2 田园城市理论与新城建设运动 186

7.3.3 带形城市与东京规划 192

7.3.4 堪培拉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发展 197

7.4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200

7.4.1 集约型空间发展的必然性 200

7.4.1.1 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 200

7.4.1.2 城市化发展的制约 201

7.4.1.3 城市扩张力的限制 201

7.4.2 间隙式空间布局的必要性 202

7.4.2.1 控制无序蔓延的手段 202

7.4.2.2 改善空间环境的措施 202

7.4.3 山水化空间形态的中国理念 202

7.4.3.1 生态景观的中国理念 202

7.4.3.2 开放有机的生态系统 203

第8章 现代城市设计与人性场所塑造 205

8.1 全过程的城市设计 205

8.1.1 空间发展全过程中的城市设计 205

8.1.1.1 现代城市设计概念 205

8.1.1.2 现代城市设计对象 206

8.1.1.3 设计过程的整体性 208

8.1.2 “综合规划”与“形体规划”的融合 209

8.2 现代城市设计的准则与目标 211

8.2.1 空间发展目标与评价准则 212

8.2.1.1 城市设计目标特点 212

8.2.1.2 空间设计评价准则 213

8.2.2 优化适住的人性空间场所 214

8.2.2.1 空间区位平等 215

8.2.2.2 环境生态平衡 215

8.2.2.3 亚文化的保护 216

8.2.2.4 发展社会空间 216

8.3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转向 218

8.3.1 空间形体与景观视觉分析 219

8.3.1.1 景观视觉美学 219

8.3.1.2 空间图形关系 220

8.3.1.3 动态视觉秩序 223

8.3.2 空间场所与历史文脉研究 224

8.3.2.1 空间社会场所 224

8.3.2.2 人的认知意象 225

8.3.2.3 人的行为观察 227

8.3.2.4 图式语言方法 227

8.3.2.5 历史文脉研究 227

8.3.3 多层次控制与全过程参与 229

8.3.3.1 法规条例深化 229

8.3.3.2 物质要素设计 231

8.3.3.3 公众参与过程 237

第9章 中国国家空间整体规划 239

9.1 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239

9.1.1 经济全球化理论 239

9.1.1.1 解读全球化 239

9.1.1.2 竞争环境下的空间重组 241

9.1.1.3 公平原则下的利益分配 243

9.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245

9.1.2.1 适度与有限干预 245

9.1.2.2 全球化中的国家利益 246

9.1.2.3 国家战略与国家干预 247

9.1.3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249

9.1.4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50

9.1.4.1 人类聚居学的理念 250

9.1.4.2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 251

9.2 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252

9.2.1 整体与综合原则 252

9.2.1.1 功能上综合规划 252

9.2.1.2 空间上整体规划 252

9.2.1.3 部门间协同规划 253

9.2.2 管理与控制原则 254

9.2.2.1 目标上动态渐近 254

9.2.2.2 时间上远近有别 254

9.2.2.3 规划方案简化有效 255

9.2.3 环境与生态原则 255

9.2.3.1 空间发展与环境共生 255

9.2.3.2 规划创造适宜环境 257

9.2.4 历史与文化原则 257

9.2.4.1 空间发展的历史延续 257

9.2.4.2 空间规划的文化特色 259

9.2.5 使用与参与原则 259

9.2.5.1 空间的社会使用 259

9.2.5.2 设计的公众参与 260

9.2.6 科学与理性原则 260

9.2.6.1 科学的思想方法 260

9.2.6.2 理性的决策行为 260

9.3 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61

9.3.1 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城乡规划融合的体制 261

9.3.2 强化国家级空间规划的干预与协调作用 262

9.3.3 界定不同层级空间规划的重点与职能 264

9.3.4 实施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文化战略 265

9.3.5 坚持“和谐发展”的“三环”原则 267

9.3.6 实行空间整体规划的决策程序 268

9.3.6.1 空间规划决策的观念转变 268

9.3 6.2 空间整体规划决策程序 270

后记 274

注释 276

参考文献 281

图表索引 2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