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民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9058451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按时代先后排列,由先秦到清末,包括中国美学史研究涉及的各个阶段。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目录

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美学思想发展概述&于民  1

原始至春秋 3

《左传》 3

一 文物昭德 3

二 九功之德皆可歌 3

三 铸鼎象物 4

四 春秋之称 4

五 乐以安德 4

六 文以足言 4

七 季札观乐 4

八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 5

九 和与同异 5

十 子产论礼 6

《国语》 7

一 政象乐,乐从和 7

二 情与文 8

三 乐以风德 8

四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8

五 伍举论美 9

《尚书》 10

一 诗言志,歌永言 10

二 玩物丧志 10

《周易》 11

一 说卦 11

二 系辞上 12

三 系辞下 13

《老子》 14

一 美与恶 14

二 五色令人目盲 14

三 绝圣弃智 14

四 有与无 14

五 大音、大巧、信言 15

孔丘 16

一 论乐(读月) 16

二 论诗 17

三 论文 18

四 美与大 18

五 论乐(读勒) 19

战国 23

《墨子》 23

一 非乐 23

二 声乐害政 25

三 不修文采,不为观乐 25

四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26

孟轲 28

一 充实之谓美 28

二 目之于色有同美 28

三 与民同乐故能乐 29

四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 30

五 浩然之气 30

六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 30

七 《小弁》之怨 30

八 论知言 30

九 言近指远 31

十 仁义与乐 31

十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31

十二 论观水之术 31

十三 西子蒙不洁 31

《庄子》 32

一 礼乐文章有失性命之情 32

二 美与大 33

三 自美则不美 34

四 论西施矉美 34

五 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 34

六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34

七 黄帝答北门成问《咸池》之乐 35

八 天乐、人乐、至乐 35

九 天籁、地籁、人籁 36

十 梓庆削木为鐻 37

十一 痀偻者承蜩 37

十二 庖丁解牛 37

十三 北宫奢为卫灵公制钟 38

十四 工倕旋而盖规矩 38

十五 宋元君将画图 38

十六 道与技 38

十七 “真”能动人 38

十八 意与言 39

十九 论庄周文辞风格 39

《考工记》 40

一 画缋之事 40

二 梓人为筍虡 40

三 知者创物 41

荀况 42

一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42

二 论至文 43

三 论观水 43

四 君子以玉比德 43

五 耳目之辨,生而有之;声色之好,人所同欲 43

六 心有徵知,必缘天官 44

七 论情欲与治乱 44

八 重己轻物,方能养乐 45

九 论诗、书、礼、乐 45

十 驳墨子“非乐” 47

十一 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 48

十二 礼乐文章之用 48

十三 论性与伪 48

十四 太庙之堂贵文 48

《乐记》 49

一 乐本篇 49

二 乐论篇 50

三 乐礼篇 51

四 乐施篇 52

五 乐言篇 53

六 乐象篇 53

七 乐情篇 54

八 乐化篇 55

九 魏文侯篇 56

十 宾牟贾篇 56

十一 师乙篇 57

韩非 58

一 文学者用之则乱法 58

二 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 58

三 文章奢侈则失国 59

四 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59

五 千金之玉巵而无当,不可以盛水 59

六 大巧者巧为輗,拙为鸢 60

七 文与道 60

八 情恶者恃貌,质不美者待饰 60

九 宋人以象为楮叶 60

十 郑人买椟还珠 60

十一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 61

十二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 61

十三 射稽之讴贤于癸 61

《吕氏春秋》 62

一 适音 62

二 大乐 63

三 古乐 63

四 音初 64

五 侈乐 65

六 物以养性,非以性养 66

七 遇合无常 67

八 举大木者 67

九 论知美恶 67

十 应同 67

十一 乐不适则不可以存 67

《礼记》 68

一 哀乐与服饰 68

二 礼乐起源 68

三 礼乐相成 69

四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69

五 三至、五至、三无、五起 69

六 礼、乐、刑、政 70

七 温柔敦厚,诗教也 70

八 播乐以安之 71

九 礼之文与质 71

十 礼之尊、乐、贵、美 72

十一 文饰与德行 72

十二 诚在其中,志见于外 73

十三 致中和 73

两汉 77

《淮南子》 77

一 论美丑 77

二 论无形与无声 78

三 人之所以能视丑美赖于神气 79

四 人之情,感于物而动 79

五 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 79

六 载哀者闻歌声而泣 79

七 耳目之乐 80

八 人得其得之谓乐,以内乐外之谓乐 80

九 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80

十 圣人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 80

十一 道德衰,然后声调容饰 81

十二 五色乱目,五声哗耳 81

十三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 81

十四 音乐上通九天 81

十五 论文与质 81

十六 论情与声 82

十七 论君形者 82

十八 善歌者中有本主 82

十九 论瞽师之放意相物 83

二十 艺巧乃服习积贯之所致 83

二十一 画者谨毛而失貌 83

二十二 论声歌之宜 83

二十三 鼓舞者 83

董仲舒 84

一 同类相动 84

二 山水之观 85

司马迁 86

一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作 86

二 屈原之文辞微约,志行廉洁 86

三 论乐 87

刘向 89

一 琴说 89

二 乐者德之风 89

三 君子之好乐与小人之好乐 90

四 自乐与乐人 90

五 孔子论北鄙之声 90

六 志通金石 90

七 论文与质 90

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91

九 玉有六美 91

十 目悦、耳悦、心悦 92

扬雄 93

一 论赋 93

二 论乐之雅正 93

三 书恶淫辞之淈法度 93

四 事辞称则经 94

五 论圣人之言与书 94

六 圣人之质以文见 94

七 言不文不成经 94

八 言必有中,行必有称 94

九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94

桓谭 95

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 95

王充 97

一 疾虚妄 97

二 论贵是而不务华 98

三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 98

四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99

五 图画不如文章 99

六 乐不能乱阴阳 99

七 治久文繁 100

八 国君圣而文人聚 100

九 德盛者文缛 100

十 经艺之增,与传语异 100

十一 精诚由中,其文感人 101

十二 言是人不能皆信 101

十三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101

十四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101

十五 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 101

班固 102

一 屈原可谓妙才,但非明智之器 102

二 诗赋略论 103

许慎 104

论文字之起源 104

《毛诗序》 105

毛诗序 105

王逸 106

楚辞章句序 106

蔡邕 108

书者散也 108

魏晋南北朝 111

曹丕 111

一 典论论文 111

二 文章品评 112

曹植 113

一 论鉴赏与批评 113

二 画赞序 113

三 画说 113

四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114

阮籍 115

乐论 115

嵇康 119

一 声无哀乐论 119

二 琴声感人,触类而长 126

陆机 127

一 文赋 127

二 存形莫善于画 129

左思 130

美物者贵依其本 130

卫夫人 131

笔阵图 131

王廙 133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133

郭璞 134

山海经序 134

葛洪 136

一 非染弗丽,非和弗美 136

二 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美多也 136

三 美玉出乎丑璞 137

四 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 137

五 见美然后悟丑 137

六 论好恶之不同 137

七 驳文章不及古之说 137

八 论辞义 139

九 文章非余事 139

十 德行粗而易见,文章精而难识 140

王羲之 141

一 论书 141

二 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 141

顾恺之 142

一 论画 142

二 以形写神 143

三 魏晋胜流画赞 143

宗炳 144

论画山水 144

王微 146

论画的创造 146

《世说新语》 147

一 人物品藻 147

二 山水之赏会 150

三 重其神骏 151

四 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151

五 论文赋 151

王僧虔 153

一 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153

二 评各家书 153

谢赫 154

一 论图绘六法 154

二 画品 154

沈约 156

通声律始可言文 156

刘勰 157

一 原道 157

二 宗经 158

三 神思 158

四 体性 159

五 风骨 159

六 通变 160

七 定势 161

八 情采 162

九 比兴 163

十 夸饰 164

十一 隐秀 164

十二 时序 165

十三 物色 165

十四 知音 166

十五 丽辞 167

十六 辨骚 167

十七 明诗 167

十八 附会 168

十九 总术 168

二十 熔裁 168

二十一 议对 168

萧衍 169

一 书评 169

二 运笔 169

三 观钟繇书法十二笔意 170

钟嵘 171

一 诗的本源与作用 171

二 论兴比赋 171

三 古今胜语皆由直寻 172

四 拘于声律则伤文之真美 172

五 以品论诗 172

六 诗品 173

萧统 175

一 文选序 175

二 评陶渊明诗 176

姚最 177

一 论绘画创作 177

二 评谢赫等各家画 178

颜之推 179

一 发引性灵,使人忽于持操 179

二 文章创作须有天才 180

三 为文虽有逸气,但须节制 180

四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 180

五 华实不可偏废 180

六 文章当从三易 181

刘昼 182

一 正赏 182

二 殊好 183

三 物有美恶,施用有宜 184

四 质美曲和,方能动目惊耳 184

隋唐五代 187

虞世南 187

一 叙体 187

二 辩应 187

三 释草 187

四 契妙 188

王通 189

一 诗者民之情性 189

二 讲究声律为诗之末流 189

三 续诗之用 189

四 续诗有四名五志 189

五 论古今之文史 190

六 文不及理则天下无文 190

七 学必贯道,文必济义 190

李世民 191

一 求骨力而形势自生 191

二 心正则字正 191

三 心与气合,思与神会 191

四 书至王右军则尽美尽善 192

五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192

孙过庭 193

书谱 193

陈子昂 198

文章重风骨兴寄 198

李嗣真 199

一 书后品 199

二 续画品录 199

刘知幾 201

一 模拟 201

二 叙事 202

张怀瓘 204

一 书的起源与作用 204

二 书的创造 205

三 草之微妙 206

四 识书之道,风神骨气者居上 206

五 论书之病及医之方 207

六 神妙能三品 208

七 评行、草、飞白各体书 211

八 评书之道不一 212

九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213

李阳冰 214

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 214

王维 215

一 画道之中,水墨最上 215

二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215

三 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215

四 春夏秋冬四景之画题 215

五 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 216

李白 217

诗贵清真 217

窦蒙 218

语例字格 218

颜真卿 221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221

杜甫 223

一 戏为六绝句 223

二 丹青引 223

张璪 22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25

皎然 226

一 论比兴 226

二 诗有四不 226

三 诗有四深 226

四 诗有二要 226

五 诗有二废 227

六 诗有四离 227

七 诗有六迷 227

八 诗有六至 227

九 文章宗旨 227

十 取境 227

十一 辨体有一十九字 227

朱景玄 229

一 画者,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229

二 神妙能三品之外又有逸品 229

三 论各家画 229

符载 231

论艺与道 231

韩愈 232

一 文为世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232

二 文与道 232

三 文者必有诸其中 233

四 气与言 233

五 文惟其是 233

六 文师古圣贤人之意 233

七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233

八 不平则鸣 234

柳宗元 235

一 文以明道 235

二 论奇味 236

白居易 237

一 论诗 237

二 粹灵之气,散为文章 239

三 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239

四 论画 239

五 论乐诗 240

皇甫湜 242

一 论奇正 242

二 行文之大略 242

杜牧 244

论李贺诗 244

张彦远 245

一 叙画之源流 245

二 论画六法 246

三 论画体 247

四 论顾、陆、张、吴用笔 247

司空图 249

一 诗品二十四则 249

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51

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52

荆浩 253

一 画有六要 253

二 论神、妙、奇、巧 253

三 笔有四势 254

四 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254

五 论华实 254

六 论似真 254

七 评各家画 254

欧阳炯 255

画须形似气韵兼备 255

宋元明 259

黄休复 259

画之逸、神、妙、能 259

欧阳修 260

一 弹虽在指声在意 260

二 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 260

三 学书之寓意乐心 261

四 知之与好之 261

五 颜书初见则畏之,久则愈可爱 261

六 爱其书兼取其为人 262

七 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262

八 事信言文,且所恃者大,乃能传世 262

九 文与道 263

十 积习成俗,文风难于骤变 263

十一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263

十二 文章必得于自然 263

十三 画鬼神亦难工 264

十四 梅诗老有余态 264

十五 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264

十六 古画画意不画形 264

十七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 264

十八 韩孟如宫商,合奏乃锵锵 265

十九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265

郭熙 266

山川训 266

邵雍 270

一 观物者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理 270

二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 270

三 作诗与观物 271

四 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 271

五 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 271

六 诗史善记事,长于造其真 272

七 诗史善记意,诗画善状情 272

八 画笔善状物形,诗画善状物情 272

九 善赏花者爱花妙 272

郭若虚 273

一 叙自古规鉴 273

二 叙制作楷模 273

三 论气韵非师 274

四 论妇人形相 274

五 论黄徐体异 274

王安石 276

文以适用为本,刻镂绘画为容 276

沈括 277

一 识画当以神会 277

二 学书须自法度入 277

三 山水之法,以大观小 278

四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78

五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278

程颢 程颐 279

一 静观 279

二 温润含蓄气象 279

三 学诗妨事,作文害道 279

四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280

五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 280

苏轼 281

一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281

二 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282

三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282

四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283

五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283

六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 283

七 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283

八 物之无常形者必有常理,画者须得其理 283

九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284

十 传神之妙在于得人意思之所在 284

十一 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284

十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84

十三 离画工之度数,得诗人之清丽 285

十四 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 285

十五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285

十六 忘声而后能言,忘笔而后能书 285

十七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285

十八 与可画竹,身与竹化 286

十九 书之短长肥瘠各有所美 286

二十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286

二十一 评唐氏六家书 286

二十二 论大小字之难处 287

二十三 书之有意无意 287

二十四 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287

二十五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287

黄庭坚 288

一 书画当观韵 288

二 学书胸次须高 289

三 怨忿怒骂,失诗之旨 289

四 自成一家始逼真 289

五 不烦绳削而自合 290

六 子美诗之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290

七 评李西台等人书 290

八 妙于形似无可赏 290

九 文章好恶止系于人 291

十 点铁成金 291

十一 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291

董逌 292

一 画者观物 292

二 形与理 293

三 形与神 293

四 论法 293

五 论真水 294

郑樵 295

一 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声之本在兴 295

二 辞章之学与义理之学 296

三 书画同出 296

四 图、书相错而成文 296

五 制器尚象 296

张戒 298

一 言志与咏物 298

二 用事与押韵 298

三 意、味、韵、气 299

四 诗贵不迫不露而有余蕴 299

五 世间一切皆诗 300

六 韵度矜持、冶容太甚乃邪思之尤 300

七 状溢目前,情在词外 300

八 诗坏于苏黄 301

朱熹 302

一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302

二 圣人之言,因言以明道 303

三 苏韩及今人之文,与道理了无干涉 303

四 文字之设,须达意得理 303

五 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 304

六 有德而后有言 304

七 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 304

八 识得古今雅俗,洗涤心胸,而后可为诗 304

九 书札细事,而与人德性相关密切 305

十 诗有工拙之论,则言志之功隐 305

十一 国初文章严重老成,宣政间则穷极华丽 305

十二 苏氏文辞矜毫谲诡,与道甚远 306

十三 为文须去轻扬诡异之态,树沉潜温厚之风 306

十四 屈原为文皆生于缱绻恻怛 306

十五 学诗之大旨与诗之用 306

十六 志者诗之本,乐者诗之末 307

十七 论兴 307

十八 论理与象 308

十九 《易经》阴阳之说,可观人事文章 308

陆九渊 309

一 道与艺 309

二 文以明道 309

姜夔 310

一 诗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310

二 诗有四种高妙 310

三 诗要有余味余意方善 310

四 词之意尽与不尽 311

五 自然与学到 311

六 文之工与妙 311

七 雕刻与敷衍 311

八 一家风味 311

九 魏晋书法潇洒飘逸,各尽字之真态 311

十 墨之润、燥与笔之长、劲、圆 312

十一 字之向背要在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 312

十二 字之各部使相副为妙 312

十三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312

十四 方圆相参 312

十五 肥瘦露藏 313

十六 书之风神 313

严羽 314

一 诗辨 314

二 诗评 316

三 诗法 317

王若虚 318

一 论苏黄诗 318

二 论白居易诗 319

三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 319

元好问 320

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 320

二 诗贵刚健豪壮 320

三 豪华落尽见真淳 320

四 心声只要传心了 321

五 俳谐怒骂非诗宜 321

六 诗不可俯仰随人 321

七 杜诗之妙在学至于无学 321

八 诚为诗之本 321

九 学诗之诫 322

郝经 323

内游 323

方回 325

一 境存乎心,治其境莫如治其心 325

二 《离骚》之蕴与楚辞之蕴 326

三 诗之意味自然者为清新 326

四 诗不厌寒、瘦,惟不可轻、俗 327

五 熟而不新则腐烂,新而不熟则生涩 327

六 奇峭悲壮要出白天成 327

七 诗要天真自然,而不在学问言语 327

八 诗之音可哀则哀,可伤则伤 328

九 太白诗自有朴处 328

十 小字大字都要可喜,都要有神 328

十一 画闻不如画见 328

十二 昌黎备四时之气 328

十三 死法与活法 328

王履 329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329

祝允明 331

一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情俟于才而成艺 331

二 宣豁风抱,必得大境;内观心语,必得小境 332

三 事之形有美恶,而后人之情有爱憎 332

四 师楷化机,取象形器,与韵格过象者不同 332

五 为诗要趍识卓,齐量充,去四病 332

王守仁 334

一 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334

二 礼之见于外者为文,文之存于中者为礼 335

三 论志于道 335

四 论复古乐 335

五 乐是心之本体 336

六 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336

七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 336

八 论博学于文 336

九 天下无心外之物 336

杨慎 337

一 文不论繁简难易,惟求其美 337

二 画似真,真似画 337

三 比兴景也,筋节情也 338

四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338

五 诗不可以兼史 338

六 论清新 338

七 论老成 338

八 清妙与丰艳 339

九 文当求新鲜 339

十 感在心者物已微 339

十一 文之工与神 339

十二 深于文者一切皆文 339

十三 为文不可欲世人皆好 340

谢榛 341

一 兴、趣、意、理 341

二 体、志、气、韵 341

三 诵、听、观、讲 341

四 情与景 342

五 虚与实 342

六 奇与正 343

七 浓与淡 343

八 古淡与富丽 343

九 作诗妙在含糊,逼真反失奇观 343

十 诗有造物 343

十一 做手不同,诗味有别 343

十二 诗人养气与诗之风格 344

徐渭 345

一 与两画史 345

二 画病不病,在于生动与不生动 345

三 启南画稚中藏老,秀中见雅 345

四 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 346

五 运笔之妙,心手尽之 346

六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346

七 画竹难画风竹哭 346

八 墨色淋漓,不求形似 346

九 诗贵自得其意 347

王世贞 348

一 形模与气韵 348

二 山水画至关仝、董源、巨然辈,方以真趣出之 348

三 逸品自应置三品之外 348

四 书与画通 349

五 才、思、格、调 349

六 李杜之不同 349

七 主气主意,各有所至 349

八 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 350

九 兴与境诣,神合气完 350

十 西汉以来,文格代降 350

十一 为文须先熟读汉以前文及六朝、韩柳佳文 350

十二 文章九命 350

十三 论北曲南曲之不同 351

十四 《拜月亭》有三短 351

十五 高剧之妙,不唯其琢句之工 351

李贽 352

一 童心说 352

二 化工与画工 353

三 世之真能文者,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 354

四 论忠义归于水浒 354

五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 355

六 画不徒写形,诗不在画外 355

七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 356

八 琴者所以吟其心 356

九 二十分识 357

汤显祖 358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358

二 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359

三 文章与灵性 359

四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文章有生气 360

五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 360

六 诗以若有若无为美 361

七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361

八 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361

九 文不真,不足行 362

胡应麟 363

一 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 363

二 骨肉、气韵、意象、声色 364

三 悟与法 364

四 理障与事障 364

五 七言律之全美 364

六 大家与名家 365

七 古诗大要不过二格 365

八 诗最可贵者清 365

九 论诗之壮 366

十 论李杜 366

十一 诗之体以代变 366

十二 诗之风格系诸世运 367

董其昌 369

一 画当以天地造化为师 369

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69

三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369

四 画与山水 370

五 画之高手 370

六 文要得神气 370

七 作画须绝去甜俗蹊径 370

八 为文须擒得真种子 370

九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370

十 作文要得解悟则能动人心窍 371

十一 画要有八面玲珑之巧,又要虚实互用 371

十二 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 371

十三 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371

十四 论晋、宋、唐人书 371

袁宏道 372

一 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 372

二 淡是文之真性灵、真变态 373

三 时有变化,文有古今 373

四 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 374

五 真人真声,任性而发,是可喜而不可废 374

六 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375

七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 375

八 古诗不必高,今诗不必卑 376

九 物贵其真 376

十 吐之者不诚,则听之者不跃 376

十一 诗但恐不达,而不病怼露 376

十二 论文章新奇 377

十三 青莲能虚,工部能实,苏公虚实兼包 377

十四 花之清赏 377

十五 花之整齐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377

十六 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 377

王骥德 379

一 本色与文词 379

二 曲之美听,在于声调 379

三 论用事 380

四 套数不在快人,而在动人 380

五 咏物贵不即不离,写其风韵 380

六 俳谐之曲须以俗为雅 380

七 戏曲不欲脱空杜撰 381

八 唱曲欲其无字 381

九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381

十 曲之本色,在能入众 381

十一 南调柔婉,北调沉雄 381

袁中道 382

一 文章有必变之势,胆胜者始变之 382

二 以意役法,而诗文之精光始出 382

三 古今异调,而不失为可传 383

四 文贵直摅胸臆,不为中行,则为狂狷 383

五 诗以发抒性灵为主 384

六 情与景 384

七 情景之新故 384

八 识、才、学、胆、趣 385

九 真诗在民间 385

十 深于隐者不假物以适 385

十一 慧则流,流极而生趣 385

十二 园圃之胜,天地之美,大都有其缺陷 386

十三 神愈静而泉愈喧,泉愈喧而神愈静 386

十四 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 386

十五 峰岩之色、骨、态、饰 386

十六 太和山如一美丈夫,诸胜皆全 387

十七 水予石以色,石予水以声 387

十八 岳阳楼之观,得山而壮,得水而妍 387

徐上瀛 388

溪山琴况 388

叶昼 395

一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作家借笔墨拈出 395

二 《水浒传》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 396

三 《水浒传》刻画人物逼真传神 396

计成 397

一 兴造论 397

二 借景 398

张岱 399

一 西湖、鉴湖、湘湖三者之性情风味不同 399

二 为亭榭楼台曲径回廊而山水风月益增其妙 400

三 山水之间以石胜者妙,以土胜者亦妙 400

四 《寓山注》超越前人,非其笔墨之妙,特其见闻之真 400

五 西湖七月半之看月者,亦可作五类看之 400

六 瓜州龙船的装饰趣味 401

七 鲁藩烟火之妙,妙在与灯互为变幻 401

八 灯不演戏则灯意不酣,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 401

九 青藤诸画,苍劲中姿媚跃出 401

十 空灵妙诗难于入画,有诗之画未免板实 402

十一 可一师作画善以坚实为空灵 402

十二 柳敬亭说书 402

十三 《琵琶》、《西厢》于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 402

十四 彭天锡串戏 403

十五 女戏以布景出神奇境界,使人忘其为戏 403

十六 弹琴作文,皆藉此一口生气 403

清 407

金圣叹 407

一 存耐庵之书其事小,存耐庵之志其事大 407

二 略水浒之形迹,伸水浒之神理 408

三 《西厢记》一书,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 408

四 《西厢记》一书是天地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的妙文 409

五 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 409

六 《水浒》一书写出一百八人性格,故百读不厌 409

七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09

八 词家写景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 410

九 行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 410

十 《西厢记》一书,有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妙 410

十一 《水浒》一书,有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之妙 412

十二 写宋江以李逵相衬,不料反成李逵之妙 412

十三 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 412

十四 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413

十五 论诗的原本 413

十六 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 413

黄宗羲 415

一 诗与性情 415

二 文之理与情 417

三 论风雷之文 417

四 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 418

五 论兴、观、群、怨 418

毛宗岗 419

一 造物自然之文 419

二 天然奇妙之事与奇妙之文 420

三 《三国》叙实,真而可考,故胜于《西游记》 421

四 《三国》叙事不一味直写,而有无数衬染 421

五 《三国》写出三奇人,故人喜读《三国》胜于诸史 421

六 《三国》写妙人,善于从无处写 422

七 《三国》叙事,善于用避,又善于用犯 422

八 《三国》叙事,善于用逆 423

九 《三国》叙事,善于用衬 423

十 《三国》叙事,善于用虚,有无数曲折点染 423

十一 《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424

十二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 424

十三 《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424

十四 《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425

十五 《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425

十六 不相反则后事不奇,不相引则后事不现 425

十七 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 425

李渔 426

一 传奇三美:情、文、有裨风教 426

二 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 427

三 传奇贵显浅 427

四 戒讽刺 427

五 脱窠臼 428

六 变旧成新 428

七 辞意新奇,足以移人 429

八 论情景 430

九 作词当一气如话 431

十 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 431

十一 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 432

十二 作诗词不可表里如一 432

十三 开卷当以奇句夺目,终篇当以媚语摄魂 432

十四 重机趣 433

十五 剂冷热 433

十六 唱曲宜解明曲意 434

十七 科诨贵自然 434

十八 审虚实 434

十九 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 435

二十 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 435

二十一 途径要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 436

二十二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 436

二十三 窗棂栏杆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436

二十四 取景在借 436

二十五 一花一石之位置,能见主人之神情 438

二十六 山要气魄胜人,无补缀穿凿之痕 438

二十七 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 438

二十八 峭壁之设,要有万丈悬崖之势 439

二十九 草木之娱观者,或以花胜,或以叶胜 439

三十 鸟声之悦人者,以其异于人声 439

三十一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440

《尺牍新钞》 441

一 同是园趣而有荡乐悲戒之不同 441

二 浈阳峡如古逸书,耐人思索 441

三 西湖之妙与西湖之病 442

四 牡丹花以干大者为佳 442

五 戏与真 442

六 歌不必定要绕梁遏云,但要得当年作者意 442

七 印章之妙,原不一趣 442

八 印章可见其人本色胸次 443

九 极琐屑处写出须眉生动 443

十 篆镌诗画,动人则传 443

十一 画妙在行条理于粗服乱头中 443

十二 画罗汉眉目要如恒人,而生人敬畏心 443

十三 画莫妙于用松 444

十四 性情为诗文之枢轴 444

十五 佳诗与真诗 444

十六 事业与文章 444

十七 古今能文之士,皆胸中无物,眼底无人 444

十八 学古人而不可学学古人 444

十九 兼并古人与自成一家 445

二十 引诗者可不合作者之志,却不可舍自身之情 445

二十一 论诗之理色 445

二十二 空怀平气,则文章可以百年 445

二十三 难与易 446

二十四 易与老 446

二十五 虚与实 446

二十六 去邪祟之奇,归平正之奇 446

二十七 文不可太粘,亦不可太离 447

二十八 象意与不象意 447

二十九 声与情 447

三十 《离骚》妙在乱辞无绪 447

三十一 论批评圈点 447

三十二 诗之草稿与清稿 448

三十三 八面锋与专主中锋 448

三十四 诗与文 448

三十五 诗与禅 448

三十六 君子之得与于诗者,莫不有其遇合 449

三十七 剧技与真实 449

三十八 士不可无豪,文不可无英 449

三十九 作文作人,只以老实为主 450

四十 作诗作文之法,有同有异 450

四十一 作文如打鼓 450

四十二 作诗如写照,贵在得神 450

四十三 诗之美者,情文兼至,格调双谐 451

四十四 注古人者,当以古人还古人 451

四十五 人品与文品 451

四十六 山林宫阙之美与文章之美 451

四十七 道理文章,原是一事 451

四十八 诗须有谓而作 451

四十九 入与变 452

五十 文如龙 452

五十一 典与凿 452

五十二 中与边 453

五十三 繁与减 453

五十四 相文与相人 453

顾炎武 454

一 文须有益天下 454

二 古人图画,皆指事为之 454

三 形而下者谓之器 455

四 巧言 455

五 文辞欺人 455

六 诗韵 455

七 诗题 456

八 文人摹仿之病 456

九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457

十 诗与乐 457

王夫之 458

一 文与质 458

二 真与假、诚与幻、空灵与实际 461

三 形与神、笔墨与物体 462

四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462

五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 463

六 情与景,比与兴 463

七 意、象、势 466

八 诗与理,诗与议论 468

九 诗与史,诗与乐 469

十 静燥、雅俗、贞淫 472

十一 雄浑、悲壮、旖旎、整丽、高、润、平 473

十二 兴、观、群、怨 474

贺贻孙 475

一 作者之旨,皆由不平 475

二 以哭为歌 475

三 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 476

四 壮士之言多怒,清士之言多适,逸士之言多冷 476

五 真与假 477

六 血痕和墨痕 477

七 诗不可说理谈禅 477

八 飞扬跋扈之诗,猖狂恣睢之文 478

九 厚、秀、远、肆 478

十 蕴藉 479

十一 奇与平 480

十二 炼胆与炼气 480

十三 论趋时之弊 481

十四 水田三乐 481

叶燮 483

一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483

二 理、事、情 484

三 才、胆、识、力 486

四 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488

五 体格、声调、苍老、波澜 490

六 正、变、盛、衰 491

七 诗无一格,雅无一格 493

八 志士之诗与才人之诗 494

九 诗以人见,人以诗见 494

十 画中有诗则深,诗中有画则显 496

十一 物之美本乎天 496

十二 天地之至文 496

十三 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恶 497

十四 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 497

石涛 498

一 一画 498

二 了法 499

三 变化 499

四 尊受 500

五 笔墨 500

六 运腕 501

七 絪缊 501

八 山川 501

九 皴法 502

十 脱俗 502

十一 兼字 503

十二 资任 503

廖燕 505

一 借彼物理,抒我心胸 505

二 意也者,万物之始,图画所出 505

三 愤气者天地之才 506

四 风流蕴藉中寓牢骚肮脏之意 506

五 悲借泪以出,非有泪而始悲 506

六 作文须从三十三天上发想 507

七 读于无字之书 507

郑板桥 508

一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508

二 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 508

三 写其神,写其生,不拘成局 508

四 不立一格,不留一格 509

五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 509

六 维新特立,乱之方妙 509

七 有成竹,无成竹,一个道理 509

八 大小难易,在人之意境何如 509

九 极工而后能写意 510

十 师意不师迹 510

十一 一室小景,情味历久弥新 510

十二 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 510

十三 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 511

十四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 511

十五 为文须想春江之妙境 512

曹雪芹 513

敷彩之要,光居其首 513

脂砚斋 515

一 论典型人物 515

二 人物描写要合乎情理 516

三 论人物语言 516

四 论情节 516

五 论作者和读者都要有亲身经历 517

袁枚 518

一 诗者,各人之性情 518

二 文章随化工为运转,不可貌古人而袭之 519

三 奇平艳朴,皆可采取 521

四 论才、学、识 522

五 情景、刚柔、直曲、苦甜、厚薄、奇偶 523

六 文之佳恶不系乎有用与无用 524

七 论山水园林 524

八 续诗品三十二首 525

姚鼐 529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529

章学诚 531

一 象与比兴 531

二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532

三 文与道 533

四 辞与理 534

五 述事明理与悦目娱心 534

六 文辞与志识 534

七 才、学、识 535

八 气与情 535

九 得义理之所齐 536

十 神妙 536

十一 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537

十二 论好古 537

十三 学人之诗,才人之诗,诗人之诗,文人之诗 537

十四 清真 538

黄钺 539

二十四画品 539

但明伦 542

一 论“蓄” 542

二 论“转” 543

三 论《莲香》篇写鬼与狐 543

四 论《婴宁》篇写花与笑 544

华琳 545

论画中之白 545

刘熙载 546

一 文概 546

二 诗概 548

三 赋概 550

四 词曲概 551

五 书概 552

梁启超 556

一 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中之最要者 557

二 诗歌中的悲和喜都是美的 557

三 骈俪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 557

四 歌谣与诗——自然美与人工的美 557

五 美术产生科学,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558

六 论写字的美 560

七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562

八 论情感与情感教育 563

九 小说支配人道之四种力 564

十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565

十一 趣味之源泉 566

十二 美术的趣味 566

十三 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 567

十四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568

十五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568

十六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569

十七 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570

王国维 572

一 美和艺术可使人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 572

二 优美与壮美 574

三 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故优于自然美 575

四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575

五 论人间嗜好,高尚者为文学艺术 578

六 论美术之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 580

七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582

八 文学为知识道理之表以情感与求诸想象者 583

九 屈子文学之精神 585

十 观物、造境、境界 587

蔡元培 591

一 以美育代宗教说 591

二 美感之教育为世界观教育 5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