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腧穴证治学
腧穴证治学

腧穴证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建伟,谢慧君,黄蜀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36483798
  • 页数:854 页
图书介绍:
《腧穴证治学》目录

上编 腧穴证治理论概述 3

第一章 腧穴概述 3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及形成发展 3

一、腧穴的概念 3

二、腧穴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二节 腧穴的基本特性 6

一、腧穴的特殊组织结构性 6

二、腧穴与经络密切相关性 6

三、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性 7

四、腧穴的主治特性 8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及定位方法 8

一、腧穴的分类 8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10

第二章 腧穴主治(基于共性) 12

一、腧穴主治的概念 12

二、腧穴主治的形成 12

三、古典文献对腧穴主治归纳总结的回顾 13

四、现代对腧穴主治作用和主治规律的总结 17

第三章 腧穴证治(基于个性) 20

第一节 穴性——腧穴证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

一、穴性的概念 20

二、对穴性认识的发展 20

三、穴性的特征 22

四、腧穴的穴性归类 25

五、穴性的临床意义 36

第二节 辨证纲要 37

一、八纲辨证 37

二、经络辨证 40

三、病因辨证 41

四、脏腑辨证 43

五、气血津液辨证 49

第三节 腧穴证治——据“证”选穴施治 52

一、腧穴证治的概念 52

二、腧穴证治临床模式 52

三、腧穴证治提纲 56

上编主要参考文献 60

中编 腧穴穴性与应用 65

第一章 解表穴 65

列缺 65

阳溪 69

支正 70

玉枕 71

天柱 73

大杼 74

风门 75

风池 77

陶道 80

大椎 81

风府 84

太阳 86

印堂 88

第二章 清热穴 91

第一节 清热泻火穴 91

一、清心泻火穴 91

少海 91

少府 93

小海 95

筑宾 96

曲泽 97

劳宫 99

二、清热泻肺穴 101

尺泽 101

鱼际 104

前谷 105

灵台 107

上星 108

三、清泻肝胆穴 109

五处 110

上关 111

颔厌 112

悬颅 113

悬厘 114

曲鬓 115

浮白 116

头窍阴 117

完骨 118

阳白 119

头临泣 120

脑空 121

阳辅 122

足临泣 124

地五会 125

侠溪 126

足窍阴 128

行间 129

四、清胃肠热穴 132

三间 132

合谷 133

下廉 137

手三里 138

曲池 139

下巨虚 144

解溪 146

冲阳 148

内庭 150

厉兑 152

大都 154

小肠俞 157

阑尾 158

五、清三焦热穴 159

肓门 159

液门 160

阳池 161

外关 162

支沟 164

天井 166

消泺 168

瘈脉 169

第二节 清热解毒穴 170

二间 170

温溜 172

阳谷 173

角孙 174

耳尖 175

八邪 177

八风 177

第三节 清热利湿穴 178

商丘 178

腕骨 180

胆俞 182

大肠俞 184

中膂俞 186

白环俞 187

阳纲 188

意舍 190

秩边 191

阴谷 193

带脉 195

五枢 196

阳陵泉 197

中封 199

蠡沟 201

曲泉 203

阴包 205

足五里 206

会阴 207

长强 209

腰俞 211

至阳 212

胆囊 214

第四节 清热凉血穴 214

血海 215

委中 216

郄门 218

第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穴 220

中府 220

云门 222

天府 223

经渠 225

天鼎 226

扶突 227

缺盆 229

屋翳 230

丰隆 232

肩中俞 234

肺俞 235

魄户 237

譩譆 239

神藏 241

彧中 242

俞府 243

鸠尾 244

紫宫 246

华盖 247

身柱 248

定喘 249

第四章 理气穴 250

第一节 宽胸理气穴 250

侠白 250

人迎 251

气舍 253

气户 254

库房 255

膺窗 256

乳根 257

胸乡 259

周荣 260

步廊 261

神封 262

灵墟 263

天池 264

天泉 265

中庭 266

膻中 267

玉堂 269

天突 270

第二节 理气和胃(肠)穴 273

不容 273

承满 274

关门 275

太乙 276

滑肉门 277

天枢 279

大巨 282

上巨虚 283

太白 286

公孙 288

冲门 291

府舍 292

腹结 293

大横 294

腹哀 295

胃俞 296

膈关 298

胃仓 299

商曲 300

石关 301

阴都 303

腹通谷 304

幽门 305

第三节 疏肝理气穴 307

气冲 307

食窦 309

天溪 310

大包 311

督俞 312

肝俞 312

魂门 316

肩井 317

渊腋 319

辄筋 320

日月 321

外丘 322

丘墟 323

太冲 325

急脉 328

章门 329

期门 331

第五章 理血穴 335

第一节 止血穴 335

孔最 335

隐白 337

承山 340

交信 342

中都 343

第二节 活血穴 345

外陵 345

归来 346

地机 348

极泉 349

膈俞 351

气海俞 354

至阴 354

水泉 356

四满 357

中注 359

肓俞 360

维道 361

阴廉 362

第六章 消食导滞穴 364

梁门 364

梁丘 365

建里 367

上脘 368

四缝 370

第七章 安神穴 372

灵道 372

通里 373

神门 375

厥阴俞 378

心俞 379

神堂 381

飞扬 383

申脉 384

间使 386

内关 388

大陵 391

本神 394

阳交 394

巨阙 395

神道 397

强间 399

后顶 400

神庭 401

四神聪 403

安眠 405

第八章 开窍醒神回厥穴 407

少冲 407

少泽 409

天窗 411

眉冲 412

金门 413

涌泉 414

中冲 417

关冲 419

大敦 421

百会 423

素髎 426

水沟 427

兑端 429

龈交 430

十宣 431

第九章 平肝息风穴 433

束骨 433

翳风 434

颅息 436

耳和髎 437

率谷 438

天冲 440

正营 441

筋缩 442

哑门 443

脑户 445

前顶 446

第十章 利水渗湿穴 448

偏历 448

水道 449

陷谷 451

漏谷 453

阴陵泉 454

箕门 457

三焦俞 458

膀胱俞 460

委阳 462

胞肓 463

京门 464

石门 465

水分 467

第十一章 祛风除湿通络穴 470

第一节 祛风除湿穴 470

阴市 470

犊鼻 472

肩贞 474

臑俞 475

天宗 476

秉风 477

肩髎 478

环跳 479

风市 481

中渎 483

膝关 484

膝眼 485

第二节 疏散外风穴 486

肩髃 486

巨髎 489

地仓 491

大迎 492

颊车 493

下关 495

后溪 497

颧髎 499

附分 500

足通谷 501

承浆 502

牵正 504

夹承浆 504

第三节 通经活络穴 505

上廉 505

肘髎 506

手五里 507

臂臑 509

巨骨 510

髀关 511

伏兔 512

条口 514

青灵 515

曲垣 516

肩外俞 517

承扶 518

殷门 519

浮郄 520

合阳 520

承筋 522

跗阳 523

昆仑 525

仆参 527

京骨 528

三阳络 530

四渎 531

清冷渊 532

臑会 533

天髎 534

居髎 535

膝阳关 536

夹脊 537

第十二章 补益穴 539

第一节 补气穴 539

太渊 539

足三里 542

上髎 547

次髎 548

中髎 550

下髎 551

志室 552

横骨 554

气穴 556

中极 557

气海 559

中脘 562

子宫 565

第二节 补血穴 566

三阴交 567

肝俞 571

脾俞 575

第三节 补阴穴 577

阴郄 578

膏肓 579

然谷 581

太溪 583

大钟 586

照海 587

复溜 590

悬钟 593

第四节 补阳穴 595

肾俞 596

关元俞 599

会阳 600

大赫 601

关元 603

腰阳关 606

命门 607

第十三章 温里穴 610

曲骨 610

阴交 612

神阙 613

下脘 616

悬枢 618

脊中 619

中枢 620

第十四章 利窍穴 622

第一节 利目窍穴 622

承泣 622

四白 624

头维 625

养老 627

睛明 628

攒竹 629

曲差 632

承光 633

丝竹空 634

瞳子髎 635

目窗 637

光明 638

球后 639

鱼腰 640

第二节 利鼻窍穴 641

禾髎 642

迎香 643

通天 645

承灵 646

囟会 647

第三节 利耳窍穴 648

天容 648

听宫 650

络却 651

中渚 652

会宗 654

天牖 655

耳门 656

听会 658

第四节 利口舌咽喉穴 659

少商 660

商阳 662

水突 664

璇玑 665

廉泉 666

金津、玉液 668

中编主要参考文献 670

下编 常见证候及病证证治 675

第一部分 常见证候证治 675

第一章 基本虚证类 675

第一节 气虚证 675

第二节 气陷证 675

第三节 气脱证 676

第四节 血虚证 676

第五节 阴虚证 677

第六节 阳虚证 677

第七节 气血两虚证 678

第八节 津液亏虚证 678

第九节 精气亏虚证 679

第二章 基本实证类 680

第一节 外风证 680

第二节 外寒证 680

第三节 暑热证 681

第四节 湿阻证 681

第五节 外燥证 682

第六节 实热证(火邪炽盛证) 682

第七节 痰证(痰浊阻滞证) 683

第八节 气滞证(气机阻滞证) 683

第九节 气逆证 684

第十节 血瘀证(瘀血内阻证) 684

第十一节 食积证 685

第三章 心系证类 686

第一节 心气虚证 686

第二节 心阳虚证 686

第三节 心血虚证 687

第四节 心阴虚证 687

第五节 心脉痹阻证 687

第六节 痰蒙心神证 688

第四章 肺系证类 689

第一节 肺气虚证 689

第二节 肺阴虚证 689

第三节 风寒束肺证 690

第四节 肺热炽盛证 690

第五节 痰浊阻肺证 691

第五章 脾系证类 692

第一节 脾气虚证 692

第二节 中气下陷证 692

第三节 脾阳虚证 693

第四节 脾虚血亏证 693

第五节 脾虚水泛证 694

第六节 脾虚湿困证 694

第七节 胃阴虚证 695

第八节 胃火[热](炽盛)证 695

第九节 寒邪犯胃证 696

第十节 肠热腑实证 696

第十一节 肠道湿热证 697

第十二节 食滞胃肠证 697

第六章 肝系证类 699

第一节 肝阴虚证 699

第二节 肝血虚证 699

第三节 肝阳上亢证 700

第四节 肝郁气滞证 700

第五节 寒凝肝脉证 701

第六节 胆郁痰扰证 701

第七节 肝胆湿热证 702

第七章 肾系证类 703

第一节 肾气虚证 703

第二节 肾虚水泛证 703

第三节 肾阳虚证 704

第四节 肾阴虚证 704

第五节 肾精亏虚证 705

第六节 膀胱湿热证 706

第七节 寒凝胞宫证 706

第八节 瘀阻胞宫证 707

第九节 冲任不调证 707

第八章 脏腑兼证类 709

第一节 肺脾气虚证 709

第二节 肺胃阴虚证 709

第三节 肝火犯肺证 710

第四节 肝肾亏虚证 710

第五节 肝肾阴虚证 711

第六节 肝胃不和证 712

第七节 肝郁脾虚证 712

第八节 脾肾阳虚证 713

第九节 心胆气虚证 713

第十节 心肺气虚证 714

第十一节 心肝血虚证 714

第十二节 心脾两虚证 715

第十三节 心肾不交证 715

第十四节 心肾阳虚证 716

第九章 经脉筋骨证类 717

第一节 风痰入络证 717

第二节 寒凝经脉证 717

第三节 湿热阻络证 718

第四节 瘀血阻络证 718

第二部分 常见病证证治 720

第一章 内科病证 720

第一节 中风 720

第二节 眩晕 722

第三节 头痛 724

第四节 面瘫 727

第五节 面痛 728

第六节 胸痹心痛 729

第七节 心悸 731

第八节 不寐 733

第九节 郁证 735

第十节 癫证 736

第十一节 狂证 737

第十二节 痫病 739

第十三节 痴呆 741

第十四节 感冒 742

第十五节 咳嗽 744

第十六节 哮病 746

第十七节 喘证 748

第十八节 肺痨 750

第十九节 呕吐 752

第二十节 呃逆 754

第二十一节 胃痛 756

第二十二节 泄泻 759

第二十三节 痢疾 761

第二十四节 便秘 763

第二十五节 胁痛 765

第二十六节 水肿 767

第二十七节 淋证 768

第二十八节 癃闭 771

第二十九节 消渴 772

第三十节 阳萎 774

第三十一节 遗精 776

第二章 皮外骨伤科病证 778

第一节 蛇串疮 778

第二节 瘾疹 779

第三节 粉刺 780

第四节 丹毒 782

第五节 乳痈 783

第六节 乳癖 784

第七节 肠痈 785

第八节 痔疮 786

第九节 筋疣 788

第十节 落枕 789

第十一节 肘劳 789

第十二节 漏肩风 790

第十三节 项痹病 791

第十四节 腰痛 793

第十五节 扭伤 794

第十六节 痹证 795

第十七节 痿证 797

第三章 妇儿科病证 800

第一节 月经不调 800

第二节 痛经 805

第三节 闭经 806

第四节 崩漏 808

第五节 绝经前后诸症 810

第六节 带下病 811

第七节 不孕 813

第八节 胎位不正 815

第九节 滞产 816

第十节 乳少 817

第十一节 阴挺 818

第十二节 急惊风 820

第十三节 痄腮 821

第十四节 疳积 823

第十五节 积滞 824

第十六节 小儿遗尿 825

第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 826

第十八节 小儿多动症 827

第四章 五官科病证 829

第一节 麦粒肿 829

第二节 天行赤眼 830

第三节 近视 831

第四节 耳鸣、耳聋 832

第五节 鼻渊 834

第六节 鼻衄 835

第七节 咽喉肿痛 836

第八节 牙痛 838

第九节 口疮 839

第五章 急症 841

第一节 痉证 841

第二节 厥证 842

第三节 脱证 843

第四节 高热 844

第五节 内脏绞痛 845

下编主要参考文献 848

附录一 腧穴归经索引 849

附录二 腧穴拼音字母索引 8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