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世俊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7145849
  • 页数:5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专门史文库》系列之一,为中国古代气象通史类著作。本书从各方面叙述了人与气象关系的历史,从史前人类到氏族社会,再到秦汉时代,介绍了各种气象知识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过程及由此形成的古代气象科学,从中揭示了古代气象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化艺术的关系,以及气象科学发展的条件与经验。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气象学史的发展阶段 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气象学史与人类文明 6

一、古代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主要内容与经验 7

二、气象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 9

三、气象科学与文学艺术 11

四、气象科学与哲学和社会科学 15

第三节 研究古代气象学史的意义 19

一、了解我国古代气象科学对人类的贡献 19

二、继承和发扬古代科学遗产 20

三、树立气象科学现代化的信心 22

四、学习前人的治学经验和方法 23

第四节 研究古代气象学史的方法 24

第一章 史前人类对气象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29

第一节 气候变化促进了“人猿相揖别” 31

一、人类起源地及其气候条件 31

二、气候变化使古猿离开森林 33

三、人猿分化前后地质气候的巨大变迁 34

第二节 受自然气候驱使的“原始群” 35

一、大旱教会古猿向大自然索取 36

二、自然气候变化驱使“原始群”提高劳动本领 37

三、对付天灾敌害打开了人类意识发展之门 38

第三节 懂得改造自然的前氏族社会 40

一、建立防雨避风所和驾驭自然火 40

二、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第一个胜利 42

三、前氏族社会人类经历了最大的气候变迁 43

附传 初民传说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45

一、盘古之君·烛龙 45

二、女娲 47

三、昊英氏与有巢氏 48

第二章 氏族社会气象科学的萌芽 50

第一节 与自然斗争初获自由的“古人” 51

一、人类第一次征服了一种自然力 53

二、发明衣服以御风霜 54

三、氏族社会早期不知天 55

第二节 人类开始有财富积累和科学知识萌芽 56

一、因气象环境分化出现代主要人种 58

二、“山顶洞人”对自然气候的朴素认识 59

三、“新人”经历的寒冷气候考验 60

第三节 氏族公社对气候“节以制度” 61

一、自然气候环境与各地产业 62

二、季节观念的萌发与气候规律的掌握 64

三、原始宗教图腾反映的气象知识 73

四、生产活动中应用的气象知识 85

五、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气候知识发展小结 88

第四节 五帝“治历明时”的传说与史实 89

一、炎帝蚩尤氏与《连山》 90

二、黄帝有熊氏创制《调历》 94

三、少昊金天氏以鸟名官 98

四、颛顼高阳氏“裁时以象天” 102

五、帝喾高辛氏“序三辰以固民” 105

六、唐尧虞舜“敬授人时” 106

附传 有功于气象的英雄群神 112

一、遂人氏 112

二、伏牺氏 113

三、祝融氏(含共工、宿沙) 113

四、神农(蚩尤氏) 114

五、黄帝 115

六、有倕 117

七、仓颉 117

八、羲和、常仪 118

九、大挠、隶首 119

十、臾区 120

十一、容成 120

十二、师旷 121

十三、风后 121

十四、少昊(契) 122

十五、颛顼 122

十六、帝喾 124

十七、重、黎 124

十八、后稷 125

十九、帝尧 126

二十、帝舜(附幕、夔) 128

第三章 夏代气象科学知识的发展 130

第一节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对气候学的要求 131

第二节 夏代与洪水和干旱的斗争 135

一、夏禹治水的科学 136

二、夏禹治水的功绩 141

三、夏代两次干旱的影响 142

第三节 “世室”里的气象活动和民间的节气测量 145

一、“世室”里的气象活动 146

二、地方和民间的节气测量 150

第四节 物候知识系统化的成果《夏小正》 153

第五节 夏历的天文证据和科学性 157

一、夏历与今天阴历的比较 158

二、《夏小正》里的天象观测 159

三、“要之以太岁”和十二辰 160

第六节 天气谚语的起源 164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与神 169

一、阏伯、实沈 169

二、鲧、禹 170

三、伯益(后益) 171

四、后羿、夸父 172

五、羲和 173

六、昆吾“列神” 174

七、玄冥、帝予 176

八、公刘 176

九、终古 177

十、廪君、盐神 177

第四章 商代前期对气象的观测与揆卜 179

第一节 甲骨卜辞中的气象记载 180

一、甲骨卜辞及其所形成的档案 180

二、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和认识 181

第二节 最早的气象预报及验证 185

一、“腊月占岁”与卜年的物证 185

二、“贞旬”的十天预报及其验证 188

第三节 殷礼与殷历 190

一、礼教宗法与天地四时 190

二、殷人纪时与纪日 192

三、殷人纪月与纪祀 195

第四节 殷人的天道观·汤祷 196

一、殷人崇奉的上帝 196

二、殷人崇奉的诸神列祖 199

三、殷代的天人关系·汤祷 201

第五节 人间社会上天与二十八宿形成 204

一、殷人“清祀”诸神之星 205

二、“傅说据辰”与殷人命星 206

三、从四象到二十八宿的发展 209

四、二十八宿本身提供的证据 212

第六节 殷代官方和民间的观天活动 216

一、重屋与四单里观天的收获 216

二、民间测天经验的积累 218

第七节 殷代的气候变化与抗灾活动 222

一、殷代的气候与旱涝灾害 222

二、“不常厥邑”与抗灾的井田 22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227

一、汤 227

二、伊尹 228

三、伊陟 230

四、巫咸、巫贤 230

五、甘盘 231

六、傅说 231

第五章 商周之际的气象科学思想体系 234

第一节 《周易》中的气象科学体系 235

一、构成《易》卦的基本要素是气象 237

二、八卦的气象含义及其推广 243

第二节 《洪范》五行与气象实践 247

一、气象在“九畴”中的地位和作用 248

二、“五行”思想的实践 251

第三节 《禹贡》的地理与气候特征 256

一、从九州贡物看气候特点 257

二、从九州土地看燥湿情况 259

第四节 《周髀》的早期测天原理 260

一、《周髀》的观测方法 261

二、《周髀》测天地四时 263

三、节气影长的粗疏计算 26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266

一、箕子 266

二、文王、武王 267

三、周公 269

四、太公望 272

五、鬻熊、散宜生等 273

六、史佚 273

第六章 西周到春秋气象知识系统形成 275

第一节 周代的司天职官与天人关系 276

一、《周礼》中与观天候气有关的职官 277

二、“三礼”中的天人观及其实践 284

三、反“天命论”思想的兴起 291

第二节 《管子》的节气系统和气象知识 295

一、《幼官》的节气系统 296

二、《轻重》的节气系统 301

三、《管子》的自然观和气象知识 303

第三节 《月令》的物候与异常气候知识 311

一、《月令》所记物候及气候 312

二、《月令》中的节气 314

三、《月令》的异常气候知识 314

四、《月令》对古代天物象和气候知识的发展 317

第四节 《诗经》及“三代”民间测天的总结 320

一、《豳风·七月》的物候历 321

二、《诗经》的天文节气知识 324

三、《诗经》的气象知识及测天经验 328

四、“三代”民间测天的总结 335

第五节 医疗气象理论系统的雏形 338

一、医药学溯源 338

二、医和的“六淫”致病说 339

三、程本的“阴阳”医理说 341

第六节 《春秋》灾异现象的统计分析 343

一、分类统计分析 344

二、春秋时代气候特点 346

三、雹、鸟、龙的典故 348

第七节 《计倪子》的长期气候预测 350

第八节 《孙子》、《司马法》的军事气象思想 353

一、《孙子》的军事气象思想 353

二、《司马法》的军事气象思想 35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356

一、管仲 356

二、苌弘 358

三、史墨 359

四、子韦 359

五、子产 359

六、裨灶 360

七、梓慎 360

八、臧文仲 361

九、展禽 361

十、伶州鸠 362

十一、单子 363

十二、叔兴 364

十三、计然、范蠡 364

十四、子华子 366

十五、医和 366

十六、老子 367

十七、孔子 368

十八、晏子 369

十九、关尹子 370

二十、左丘明 370

二十一、孙武 371

二十二、田穰苴 371

第七章 战国时代气象科学思想的发展 372

第一节 围绕“天道观”的争鸣 373

一、列御寇的天道观 374

二、庄子的天道观 375

三、墨子的天道观 378

四、孟轲的天道观 380

五、荀况的天道观 383

六、韩非的天道观 387

第二节 《易传》对气象科学体系的僵化 388

一、“三易”中的变易 389

二、由“变易”到“不易” 390

三、气象规律与“中庸之道” 392

第三节 《内经》的医疗气象理论体系 394

一、运气学说的气象内涵 395

二、《内经》关于气的学说 399

三、五运六气的动态平衡系统 402

四、天道观与医疗气象理论模型 405

五、医疗气象与辩证施治 410

第四节 《逸周书》的节气系统及其实践 414

一、二十四节 气系统的排列 415

二、二十四节 气系统的应用 416

第五节 军事气象知识的发展 418

第六节 星空的精密测量与二十四节 气的天文定位 420

第七节 《吕氏春秋》及先秦气象科学的总结 423

一、天文气象物象观测 425

二、对大气现象的理论解释 429

三、农业气象知识 436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439

一、列御寇 439

二、庄周 440

三、墨翟 440

四、孟轲 441

五、荀况 441

六、韩非 441

七、甘德 442

八、石申 442

九、鹖冠子 442

十、尸佼 443

十一、驺衍 445

十二、孙膑 445

十三、吴起 446

十四、吕不韦 446

第八章 秦汉时代古代气候学体系臻于完善 448

第一节 围绕“天人感应”的思想斗争 449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 450

二、王充的自然观及其对“天人感应”的批判 454

第二节 《论衡》中的气象知识 458

一、物象测天知识 459

二、十二生肖与天文气象 461

三、对大气现象成因的探讨 466

第三节 天文律历等志的气象知识体系 471

一、《史记》中的几项天文气象知识 471

二、《汉书》所志十二律与气象 475

三、《太初历》中的节气与置闰 478

四、《续汉书》所志灵台、缇室及雨泽网 481

五、《五行志》对灾异现象的记载和认识 485

第四节 《五星占》帛书的天文气象预测 488

一、木星司岁及预测 489

二、金星司日及预测 490

三、水星主四时及预测 490

第五节 秦汉农书中的农业气象知识及谚语 492

第六节 二十四节 气之外的杂节 495

第七节 《淮南子》及二十四节 气的定型 498

一、《淮南子》的自然观及对大气现象的解释 498

二、二十四节 气的发展和定型 501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 505

一、张苍 505

二、刘安 505

三、董仲舒 505

四、司马谈、司马迁 506

五、班彪、班固、班超、班昭 506

六、王充 507

七、扬雄 508

八、落下闳 508

九、张衡 508

十、京房 509

十一、汜胜之 509

十二、崔寔 510

致谢 5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