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2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2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一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7417263
  • 页数:9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亨利·福特晚年隐退之后的回忆性作品,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理念,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福特汽车公司奉为圭臬。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2卷》目录

第二篇 区域经济规划 445

第一章 区域经济规划分类 445

第一节 区域经济规划的任务 445

一、明确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 445

二、提出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 445

三、确定规划区域的重点发展部门、重点发展地域和重大建设项目 446

四、制定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方案 447

第二节 区域经济规划的分类方法 447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448

一、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449

二、县域规划 449

第四节 区域开发规划 450

一、区域国土规划 450

二、区域产业规划 451

三、区域布局规划 451

第五节 区域空间规划 451

一、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与乡村居民点规划 451

二、基础设施规划 452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453

第六节 各类区域规划关系系统 453

第二章 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455

第一节 政治因素 455

一、政府的主体地位 455

二、政府影响力涉及的领域和范围 457

三、影响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因素 459

第二节 经济因素 461

一、区域经济增长 461

二、人口和劳动力 464

三、资金 465

四、市场 465

五、运输 466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因素 466

一、区域的技术开发能力 466

二、区域的适用技术选择 467

三、技术的地域转移规律 467

第四节 资源环境因素 467

一、自然因素 468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469

第三章 区域经济规划程序 472

第一节 区域经济规划过程的一般模式 472

一、直线发展的规划过程 473

二、周期循环的规划过程 473

三、三级式的规划过程 474

第二节 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过程 475

一、确定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对象的阶段 475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案设计阶段 476

三、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案评价、实施与监督阶段 477

第四章 区域经济规划指标与区域调查 479

第一节 区域经济规划指标 479

一、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479

二、指标体系设立的主要内容 481

第二节 区域经济规划方案设计与分析 486

一、模型分析的主要内容 487

二、模型的结构 489

三、模型预测的方法 490

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区域调查 491

一、区域调查内容 491

二、抽样调查的调研报告写作 492

三、项目说明书与规划文本写作 495

第五章 区域定位与目标选择 500

第一节 区域定位 500

一、从发挥地区优势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500

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501

三、从获取区域经济效益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501

第二节 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模式 501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特点 501

二、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模式类型 503

三、我国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模式类型 505

第三节 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507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507

二、经济结构出现全球性的战略调整,国内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508

三、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508

四、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508

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508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509

一、自然资源评价 509

二、经济社会要素条件评价 510

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评价 513

第五节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设立程序 515

一、规划目标的性质 515

二、确定区域经济规划目标的一般程序 515

第六节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设立基础 516

一、系统性基础 516

二、效益基础 516

三、人口、资源基础 517

四、体制基础 517

第七节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分类 517

一、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目标 518

二、以社会公平为主的目标 518

三、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的目标 518

第八节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分解 518

一、总量目标 518

二、分阶段目标 519

三、分区域目标 519

四、分产业目标 520

第九节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方法 520

一、线性规划法 520

二、动态规划法 521

三、投入产出规划方法 521

第六章 中心城市与外围吸引区域 522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 522

一、节点 522

二、轴线 523

三、域面 523

四、空间要素的作用和空间系统 523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524

一、区域类型 525

二、区域空间类型划分 526

三、我国落后地区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531

第三节 区域增长中心的确定 533

第四节 中心城市与外围吸引区域的关系协调 535

第五节 区域发展轴、发展带的确定 536

第六节 产业园的区位选择 537

一、产业园的布局要求 538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布局要求 538

三、产业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539

第七节 其他功能区的确定 540

一、主要农牧业区 540

二、主要旅游区 541

三、主要生态保护区 541

第八节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因素 541

一、经济领域 541

二、政治法律领域 542

三、社会文化领域 542

第九节 实施空间结构规划的政策措施 543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 543

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 543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543

四、区域城市化与就业政策 543

五、区域户籍制度政策 544

六、保护耕地政策 544

七、区域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 544

第七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545

第一节 区域城镇体系特点 545

一、关联与聚集性 545

二、整体与层次性 546

三、动态与变化性 546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条件 547

一、区位条件 547

二、自然条件 548

三、人口条件 548

四、经济发展条件 549

五、基础设施条件 549

第三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 550

一、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550

二、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550

三、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550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550

五、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550

六、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550

七、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551

八、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 551

九、城镇区域基础设施总体布局规划 551

十、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关政策措施 551

第四节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551

一、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理论模型 551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553

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表 554

第五节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555

一、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555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现状分析 557

三、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559

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表 559

第六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560

一、规划原则 560

二、空间布局 561

三、规划图 562

第七节 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 562

一、城镇建设用地统计 563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用地控制指标 563

三、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 563

四、城镇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表 564

第八节 城镇主要规划技术指标 565

一、建设用地规划技术指标 565

二、道路交通规划技术指标 568

三、公共建筑规划技术指标 570

四、居住小区规划技术指标 575

五、基础设施规划合理水平和定量化指标 579

六、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技术指标 592

附录: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标准 595

一、中心镇规划基本原则 596

二、中心镇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598

三、规划阶段 600

四、中心镇规划内容与深度 601

五、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原则 612

六、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 613

七、规划的实施 615

八、《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的各类用地规划建设标准 618

第八章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647

第一节 规划区域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647

一、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类型 647

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特点 648

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 649

四、规划产业发展的条件 649

第二节 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652

一、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652

二、比较优势的类型 653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654

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654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655

第四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 656

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656

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657

三、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657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657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657

二、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660

三、区域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663

第六节 区域产业规划方案 670

一、区域产业发展宏观设计 670

二、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选择依据 672

三、区域经济产业布局 673

附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问题 675

一、机械电器工业 676

二、化纤纺织服装工业 677

三、传统产业 677

四、新型产业 678

五、农业 678

第九章 区域基础产业配置 680

第一节 区域基础产业配置原则 680

一、社会基础产业的范围 681

二、社会基础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682

三、基础产业配置基本原则 684

第二节 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685

一、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685

二、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686

三、能源发展的战略规划 687

四、能源发展规模预测 688

第三节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规划 690

一、影响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主要因素 690

二、交通运输规划的战略方针 691

三、交通运输规划的战略目标 692

四、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任务 692

五、主要运输方式规划 692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695

一、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696

二、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 696

三、信息基础设施 696

第五节 防灾抗灾设施规划 697

一、防洪工程 697

二、蓄水工程 697

三、水土保持工程 697

四、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 698

五、疫情、病虫害防治设施 698

第十章 区域经济规划政策设计 699

第一节 区域经济规划政策体系及其类型 699

一、区域经济规划政策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699

二、区域经济规划政策体系的功能 700

三、区域经济规划政策体系类型 704

第二节 区域资源开发规划政策体系 708

一、资源开发中的政策运用 708

二、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709

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711

一、加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711

二、加强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711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713

第四节 区域合作政策 713

第五节 区域经济规划 714

一、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714

二、产业转移的几种模式 715

第六节 区域援助政策 717

一、国外区域援助的方式借鉴 717

二、对我国区域援助的几点建议 717

第七节 区域经济规划中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 719

一、吸引外资的条件分析 719

二、规划地区吸引外资的类型定位 720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开发与利用规划 722

第一节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722

一、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的作用及其意义 722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723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724

第二节 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管理 729

一、规划设计条件确定依据与原则 729

二、规划设计条件的拟定内容与核发程序 730

第三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730

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731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程序 731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内容更改的规定 731

第四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732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依据和核发程序 733

二、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内容 733

三、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735

四、市政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735

第五节 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736

一、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任务 736

二、规划实施的行政检查 736

三、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行政处罚 738

四、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行政强制措施 739

五、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的查处 739

第六节 用地技术指标与用地规模的确定 741

一、镇用地技术指标 741

二、合理用地规模 744

第七节 用地条件评定与用地选择 748

一、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与评定 748

二、建设条件分析与评定 755

三、用地选择 757

第八节 建设用地管理 759

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759

二、建设土地征用 760

三、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与审批 764

四、乡(镇)村建设用地管理 766

第九节 建设节约用地 771

一、建设节约用地的必要性 771

二、建设与节约用地的关系 772

三、建设节约用地途径 775

四、建设节约用地方法 780

附录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787

附录二:某县(市)规划管理局规划意见书 788

附录三:建设用地规划申请书 791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793

附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94

附录六:建设工程规划申请书 795

附录七:某县(市)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申请表 797

附录八: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办理 798

附录九: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 799

附录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 801

附录十一: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 803

附录十二: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办理 808

附录十三:建设工程鉴定通知书 809

附录十四:现场检查笔录 810

附录十五:停止违法建设行为通知书 810

附录十六: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811

附录十七: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 812

附录十八:询问笔录 812

附录十九:送达回证 813

附录二十:行政处罚案件结案审查表 814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815

第一节 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815

第二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内容的基本原理 817

一、基本原理 817

二、环境保护规划 817

三、内容框架 818

第三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类型 819

第四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819

一、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区域经济规划的总体要求 819

二、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820

三、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820

四、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820

五、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环境容量原则 821

六、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可行性原则 821

第五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821

第六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一般程序 822

第七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各阶段主要任务 824

一、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824

二、环境质量预测阶段 824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草案阶段 824

四、与有关部门讨论调整阶段 824

五、决策实施阶段 824

第八节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方法 825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825

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825

三、功能区划方法 827

附录: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专家论点 827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产业经济研讨 827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838

长江三角洲区域整合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845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 854

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 862

城市次区域小城镇的规划模式与理念探析 866

工业区管理模式转型初探—服务型组织之建立与运作 869

经济部工业局所属工业区管理机构设置规程 887

第三篇 区域经济分析 893

第一章 区域经济分析基础 893

第一节 数据指标与类型 893

第二节 数据搜集工作方法 895

一、明确调查目的及内容 895

二、确定调查范围及方法 896

三、设计调查表 898

四、调查组织实施 901

第三节 数据整理方法 903

一、原始数据审核 903

二、原始数据录入 904

三、统计数据整理 907

第四节 简单统计分析 909

一、统计量 909

二、动态指标 912

三、统计表 913

四、统计图 915

第二章 区域经济分析指标体系 91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指标 917

一、人口条件 917

二、资源条件 918

三、社会经济要素条件 92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