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3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一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7417263
  • 页数:14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亨利·福特晚年隐退之后的回忆性作品,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理念,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福特汽车公司奉为圭臬。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3卷》目录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评估指标 931

一、经济总规模 931

二、经济增长活力 932

三、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934

四、结构转换条件 935

第三节 设置区域发展目标体系 937

一、经济增长目标指标 937

二、社会进步目标指标 93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指标 939

四、目标冲突的协调 939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 942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942

二、产业结构的专门化程度评价 943

三、地区产业结构的区际联系评价 944

第五节 地区布局格局评价指标 945

一、集中度 945

二、均衡度 946

三、地区布局的阶段性与层次性 947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52

一、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52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956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法 962

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主要思路与内容 962

一、主要思路与工作内容 963

二、一元线性回归 963

三、多元线性回归 975

四、逐步回归 977

第二节 用回归分析法进行住房需求量分析 978

一、问题的提出 978

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979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解及检验 980

四、进一步的探讨——逐步回归 981

五、结果分析、预测与区间估计 981

第四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 984

第一节 聚类分析与层次聚类法 984

一、聚类分析方法内容 984

二、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985

三、相似性测度方法 989

四、求新类相似性的方法 992

五、层次聚类法 994

第二节 SPSS软件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996

第三节 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国家地区饮食消费特点分析 1006

一、聚类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 1006

二、对原始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选择 1008

三、对相似性测度方法的分析选择 1009

四、对求新类相似性方法的分析选择 1012

五、R型聚类的应用 1014

第五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法 1017

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法 1017

一、主成分与因子分析的适用范围与基本步骤 1017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内容 1018

三、主成分的合成 1019

四、方差贡献率 1020

五、载荷矩阵 1020

六、50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1020

第二节 因子分析法 1026

一、因子分析法适用范围 1026

二、因子分析模型与因子载荷矩阵 1027

三、因子解释与因子旋转 1028

四、因子抽取个数与因子得分 1030

五、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区别 1030

第三节 SPSS软件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中的应用 1031

第四节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1034

一、城市和指标的选取 1034

二、计算方法和结果 1035

三、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1036

四、城市综合实力排序 1037

第六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线性规划分析法 1042

第一节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1042

一、线性规划与运筹学 1042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 1043

三、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1046

四、线性规划问题的图形解法 1047

五、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解法 1052

六、线性规划的简单实例 1060

第二节 线性规划中的影子价格 1061

一、对偶问题的提出 1061

二、对偶问题的基本定理 1064

三、对偶问题与影子价格 1065

第三节 线性规划中的灵敏度分析 1067

一、问题的提出 1067

二、系数调整 1068

三、最优基分析 1070

四、变量与约束条件调整 1071

第四节 用Mathpr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的方法 1072

一、引入数据 1072

二、计算机线性规划求解 1075

三、应用Mathpro软件求解对偶规划 1075

第七章 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 1078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要点 1078

一、适用范围 1078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 1080

第二节 用Mathpro软件进行决策分析方法 1086

一、用Mathpro软件进行基本决策分析 1086

二、用Mathpro软件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 1090

第三节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经济分析实例 1094

一、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1094

二、综合模型系统在我国经济区划中的应用 1099

附录:决策分析基本方法 1101

一、决策论 1101

二、不确定型决策 1104

三、风险型决策与决策树 1107

四、效用理论与主观概率 1113

第八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市场分析 1118

第一节 影响区域市场潜量的因素 1118

一、经济因素 1118

二、消费倾向 1122

三、竞争环境 1124

第二节 区域市场潜量分析预测方法 1125

一、累加法 1125

二、购买力指数预测法 1128

三、抽样法 1128

四、类推法 1130

五、特尔斐法 1131

第三节 区域市场封锁 1132

一、市场封锁的表现形态 1132

二、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 1134

三、市场封锁的影响效应 1135

第九章 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 1137

第一节 区域人力资源的特征 1137

一、区域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1137

二、区域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1137

第二节 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 1138

一、从广东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比较来看 1138

二、从广东个别市的比较来看 1140

三、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呈正相关性 1141

第三节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1141

一、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141

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1142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1142

第四节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规划 1143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1143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1145

第五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计量分析方法 1148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 1148

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 1151

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应与区域贡献分析 1156

第六节 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方法 1158

一、人才流动必要性模型 1159

二、人才引进效应分析 1161

三、人才引进的实证分析 1163

第十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交通与旅游规划 1164

第一节 区位优势与交通成本的计量分析 1164

一、交通规划的意义 1164

二、两地间货流及客流的测定 1167

三、两点之间线路的选定 1172

四、道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价 1175

五、路网的评价与规划 1178

六、道路的优化区位研究 1184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旅游地的计量评价 1186

一、旅游业的乘数效应 1186

二、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1191

三、旅游资源规模及容量分析 1196

四、旅游地可进入性分析 1200

五、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1202

六、旅游定位规划 1205

第十一章 用计量分析法进行区域城镇经济分析 1211

第一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211

一、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1211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1212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1213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1216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1216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1217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1245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1250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1255

第三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1261

一、矿业城市 1261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1264

三、山地城市 1272

四、港口城市 1276

第四节 城镇规划的两个计量模型 1282

一、引力模型 1282

二、城镇体系模型 1287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中的小城镇规划与发展 1295

一、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 1295

二、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 1298

三、环渤海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 1302

四、不同发展模式的借鉴和融合 1305

五、不同城镇密集区小城镇的发展重点 1306

六、小城镇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基本选择 1307

第六节 城市布局条件的分析评价 1310

一、地质条件 1310

二、水文条件 1312

三、气候条件 1313

四、地形条件 1315

第七节 城市地域结构的结节性分析 1315

一、结节点的界定及构成 1315

二、结节点形成的区位过程 1316

三、结节点规模的计量分析 1317

第八节 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1317

一、城市职能分区与交通主体流向 1317

二、交通规划的分段模式和立体模式 1319

第九节 城市重心转移方法 1325

一、城市重心的界定方法 1325

二、城市重心转移的规律和形式 1325

附录一 分布表 1327

附录二 相关系数检验表 1329

附录三 效用函数数值表 1330

第四篇 区域经济竞争 1341

第一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分析 1341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 1341

二、要素禀赋理论 1342

三、输出基础理论 1343

四、增长极理论 1343

五、累积因果理论 1344

六、核心—外围模式 1344

七、产业集群理论 1344

八、三螺旋理论 1346

第二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微观主体 1347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特性 1347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类型 1349

三、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微观主体 1352

第三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1356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 1356

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1360

第四章 区位优势及其影响因素 1362

第一节 区位优势及其涵义的变化 1362

一、区位优势 1362

二、人才是最重要的区位优势 1363

三、传统要素隐退为区域环境 1363

四、区域要素的多样化 1364

第二节 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1365

一、新技术革命浪潮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365

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模式的转变 1366

三、新技术革命与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 1369

四、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1369

第三节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1373

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 1373

二、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1374

第五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 1377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机制 1377

第二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模式 1382

一、区域发展优势评价 1383

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1384

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拟定 1385

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选择 1386

第三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 1387

一、智力密集主导型 1387

二、产业基础主导型 1390

三、内陆资源型 1393

四、沿海资源主导型 1395

第六章 区域竞争创新与区域学习 1397

一、区域竞争与学习 1397

二、区域创新与学习 1398

三、区域集群学习与区域竞争优势 1401

四、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域学习与竞争力提升的实例 14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