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2  决策卷·用人卷·政工卷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2  决策卷·用人卷·政工卷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2 决策卷·用人卷·政工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藩,胡彬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27743X
  • 页数:101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2 决策卷·用人卷·政工卷》目录

决策卷——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3

第一部分 决策古今 3

一、决策意义 3

(一)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3

(二)科学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6

(三)领导决策的特点 12

二、决策史话 17

(一)中国古代决策 17

(二)近现代决策 21

(三)决策思想的历史发展 21

(四)《孙子兵法》的决策思想 23

(五)古代决策成败的启示 25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决策实践 28

(一)毛泽东的决策思想与实践 28

(二)周恩来的决策思想与实践 36

(三)刘少奇的决策思想与实践 39

(四)邓小平的决策思想与实践 40

(五)陈云的决策思想与实践 46

(六)中国领导层的决策程序 50

(七)科学决策与群众路线 52

(八)决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59

(九)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 60

第二部分 决策基础 63

一、决策概念与特征 63

(一)决策概念 63

(二)决策特征 71

(三)决策类型 75

(四)现代决策观念 80

(五)领导者就是决策者 84

(六)决策理论的作用 86

二、决策哲学 88

(一)运用哲学指导决策 88

(二)哲学修养与科学决策 89

(三)决策的哲学本质 90

(四)科学决策的方法论 92

(五)决策过程中的矛盾 94

(六)领导决策的认识论 95

三、决策思维 100

(一)决策与思维的关系 100

(二)决策的心理效应 105

(三)决策中领导者的意志因素 110

四、决策体制 112

(一)现代决策体制的特点 112

(二)决策体制改革 114

五、决策素养 118

(一)领导者素养在决策中的作用 118

(二)决策者素质类型 120

(三)决策者素质的自我修养 122

(四)决策者的谋略 125

(五)决策者把握机遇 126

(六)决策者信息处理的负效应 127

(七)决策者的性格 127

(八)决策者的创造性素质 129

第三部分 决策过程 130

一、调研是前提 130

(一)决策的前提是调查 130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133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四)调查研究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136

(五)以调研成果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 138

(六)调查研究要解决问题 140

二、信息是基础 141

(一)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141

(二)提高信息采用率 145

(三)决策与信访信息 146

(四)决策与档案信息 146

(五)决策与信息调研 147

(六)注重经济信息 148

(七)信息误导对决策的影响 148

三、决策须预测 149

(一)领导决策的预见性 149

(二)预测原理 151

(三)预测程序 151

(四)预测方法 152

四、决策的原则 153

(一)实事求是原则 153

(二)可行性原则 154

(三)对比选优原则 155

(四)创新原则 157

(五)系统原则 157

(六)效益原则 158

(七)民主原则 158

(八)法律原则 160

五、决策的方法 161

(一)经验判断法 161

(二)数学模型法 161

(三)判断预测法 166

(四)系统分析法 167

(五)决策树方法 167

(六)智囊方法 167

(七)信息论与控制论方法 170

(八)非逻辑方法 170

六、决策的程序 171

(一)决策的一般程序 171

(二)党委决策基本程序 175

(三)行政决策的一般程序 180

七、决策的实施 182

(一)领导决策实施要点 182

(二)指挥下属实施决策 182

(三)决策实施方法 184

(四)实施决策的领导者心理 188

(五)决策行为 189

(六)实施决策中的监督 193

(七)追踪决策 196

(八)决策的效益 198

第四部分 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统一 200

一、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200

(一)促进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 200

(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紧密相联 202

(三)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 205

(四)决策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 207

(五)树立新的决策观念 212

(六)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 214

二、决策的可行论证 214

(一)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214

(二)决策的可行性分析 216

(三)决策中的层次分析法 218

(四)决策的价值判断和寻求优解 219

(五)群体决策的论证 222

三、决策艺术 222

(一)决策艺术是领导艺术的核心 222

(二)领导决策艺术的含义和特点 223

(三)决策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分析 225

(四)城市建设的决策艺术 227

(五)决策艺术举例种种 229

(六)决策的“十要”、“十忌” 236

(七)“超前决策”艺术 238

(八)“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艺术 239

(九)副职决策的艺术 240

(十)决策失误 240

四、决策的法律责任 244

(一)实行领导决策责任制 244

(二)决策的法制化 247

(三)建立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 249

第五部分 战略决策 252

一、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战略问题 252

(一)战略决策是领导的首位职责 252

(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战略意识 254

(三)领导者要善于做战略决策 259

(四)战略决策的特征 259

(五)战略研究 261

(六)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化 262

二、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 264

(一)摸清摸准情况 264

(二)把握原则、方法 266

(三)战略决策中的超前意识 268

(四)审时度势是第一要义 269

(五)战略决策实施 273

(六)战略决策一例:“计划生育”的战略决策 274

三、县级领导的战略决策 277

(一)县级战略决策的涵义及前提 277

(二)县级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77

(三)县级经济战略决策 279

第六部分 政策决策 281

一、决策与政策 281

二、政策制定 288

三、政策执行 289

用人卷——领导者用人之道 301

第一部分 领导用人观 301

一、领导用人的战略地位与重要地位 301

(一)领导选人用人是个战略问题 301

(二)领导用人关系着事业的成败 304

(三)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306

二、选人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311

(一)选人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之一 311

(二)领导者要努力提高用人水平 317

(三)要加强对领导者用人的考核 322

三、领导用人的社会性、历史性 329

(一)领导用人的社会性 329

(二)领导用人的历史性 333

四、领导用人的社会环境 335

(一)社会环境对领导用人的制约和影响 335

(二)领导对用人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 338

(三)创造良好的用人社会环境 341

第二部分 领导用人原则与方针 353

一、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353

(一)无产阶级政党要有一条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353

(二)任人唯贤是与任人唯亲对立的用人路线 355

(三)全面理解和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357

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366

(一)德才兼备的含义 366

(二)坚持德才的辩证统一 370

(三)德与才都要体现在实绩上 374

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事业化 379

(一)新时期干部“四化”方针的形成 379

(二)新时期干部“四化”方针的内涵 380

(三)正确贯彻执行干部“四化”方针 382

四、党管干部的原则 387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 387

(二)党管干部原则的内涵 390

(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 392

第三部分 干部成长规律探索 397

一、人才成长规律概述 397

(一)人才成长的制约因素 397

(二)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 399

二、时代造就与环境影响 401

(一)时代需要对人才成长的导向作用 401

(二)社会大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 402

(三)社会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 403

(四)社会小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 404

(五)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中成长 406

三、能级渐进与曲折前进相伴 408

(一)人才成长的一般过程 408

(二)人才成长中易出现的障碍及对策 411

(三)在逆境与挫折中成长 415

四、个人修养与组织培养相结合 417

(一)人才成长需要两方面的合力 417

(二)个人修养是人才成长的内在主导因素 417

(三)组织培养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423

五、学习与实践互补、知识与能力共长 427

(一)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 427

(二)学习中增知识 428

(三)实践中长才干 431

第四部分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434

一、选任人才的方针与原则 434

(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434

(二)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435

(三)注重实绩 438

(四)优化整体效益 439

二、选任人才的方法与途径 442

(一)选任人才的基本方法 442

(二)选任人才的具体方法 456

(三)分类选任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461

三、选任人才的制度与程序 467

(一)选任人才的制度 467

(二)选任人才的程序 471

(三)正确认识德能勤绩的辨证关系 476

(二)选任人才上的误区 479

(四)纠正选任人才的不正之风 481

第五部分 干部的培养与管理 483

一、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与总体规划 483

(一)加强培养管理,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迫切性 483

(二)培养管理工作应以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 485

(三)培养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 490

二、人才的教育 493

(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493

(二)抓好理论学习 495

(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497

三、人才的培训 498

(一)培训的原则 498

(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500

(三)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校的作用 502

四、干部的管理 504

(一)管理的基本原则 504

(二)管理的主要方式 506

(三)管理的主要内容 509

(四)监督是管理的关键环节 511

五、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512

(一)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512

(二)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要求 513

(三)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516

六、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 519

(一)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应从多方面入手 519

(二)着眼于整个年轻一代的成长 523

(三)注意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年轻干部的培养 525

第六部分 领导用人方法与艺术 528

一、历史、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人才 528

(一)对待人才要作深入的考察 528

(二)要正确看待人才的长处和短处 533

(三)通过政绩识别人才 537

二、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538

(一)重视培养 提高素质 538

(二)用养并重 合理使用 542

三、领导群体的最佳组合 545

(一)合理搭配 讲求整体效应 545

(二)新老交替 注重年龄结构 550

四、跨世纪人才培养 552

(一)跨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 552

(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途径 557

(三)重视培养党外跨世纪干部 564

(四)重视培养农村跨世纪干部 566

第七部分 领导用人制度改革 567

一、用人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567

(一)用人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567

(二)用人制度改革的原则 568

二、用人制度改革的内容方法 569

(一)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用工机制 569

(二)实行人才分类管理 570

(三)改革考核制度 572

(四)改革选拔干部制度 575

(五)改革干部任用制度 580

(六)改革干部管理制度 590

三、用人制度的民主化法制化 598

(一)坚持用人制度的民主化 598

(二)实现用人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 600

(三)建立用人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 602

第八部分 人才市场 60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人才市场 605

(一)建立人才市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605

(二)市场经济要求确定人才的价值、开发与配置的新观念 607

二、我国人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610

(一)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610

(二)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认识 612

(三)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 618

三、我国人才市场的构建与完善 620

(一)人才市场构建的总原则与架构 620

(二)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625

(三)人才市场建设的宏观配套工程 629

(四)区域性、人才市场的建设 633

政工卷——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641

第一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与规律 641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641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646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 646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特点 650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 653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654

(一)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研究概述 654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657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规律 660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原则的关系 665

第二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668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概述 668

(一)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 66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之间的关系 670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67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671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673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各项业务工作服务的 678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82

(五)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工作的中心环节 683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功能 685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功能概述 685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691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证功能 694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功能 697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制约功能 698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用论与有限论的统一 700

(七)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实现的条件 701

第三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与效益评价 703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703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 703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06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707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709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711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712

(七)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13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评价 713

(一)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含义与形态 713

(二)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特点 718

(三)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评价的原则 721

(四)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评价的标准 722

(五)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评价的方法 725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途径 728

第四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731

一、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概要 731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735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 73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738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740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740

(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741

(三)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743

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745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745

(二)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 746

(三)培养科学的社会价值观 750

五、理想和信念教育 752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点 752

(二)理想的作用和理想教育的意义 758

(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 759

(四)如何搞好理想教育 761

(五)建立正确的政治信念 764

六、道德、纪律与法制教育 766

(一)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766

(二)革命纪律教育 771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773

七、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775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775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776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781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782

(五)集体主义的内涵和地位 785

(六)切实抓好集体主义教育 788

八、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791

(一)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 791

(二)经常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人民 793

九、形势与国情教育 795

(一)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 795

(二)坚持不懈地进行国情教育 798

十、革命传统教育 803

(一)革命传统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803

(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807

(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810

第五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方针 812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812

(一)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812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813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针 815

二、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 819

三、疏导方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820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疏导方针的涵义 820

(二)疏导方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823

(三)贯彻疏导方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24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827

第六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833

一、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概要 833

二、“思想领先”原则 839

三、灌输原则 840

四、党性原则 846

五、实事求是原则 847

六、民主、平等原则 849

七、物质利益原则 852

八、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854

九、“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857

第七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862

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 862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概述 864

三、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概述 873

(一)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的要领 873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说理艺术 876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语言艺术 880

四、灌输的原理与方法 882

五、疏导的方法与艺术 885

六、激励的方法与艺术 887

七、表扬批评的方法与艺术 891

(一)表扬批评(奖惩)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891

(二)奖励的形式、方法与艺术 894

(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898

(四)掌握批评的艺术 900

八、典型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903

(一)典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903

(二)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的必要条件 905

(三)典型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907

九、对比(比较)的方法 909

十、谈心的方法与艺术 913

第八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与领导 918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918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要求概要 918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要求 925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要求 928

(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930

(五)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要求 931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934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939

第九部分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943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943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945

三、新时期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950

(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950

(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959

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974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974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与创新的途径 977

五、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格局 989

六、建立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997

(一)重新构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997

(二)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 1000

(三)建立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机制 1004

(四)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1007

(五)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机制 1011

(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控、制约机制 1012

(七)健全和调适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 10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