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永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83144
  • 页数:262 页
图书介绍: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目录

第一章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空间与创新路径 1

一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 2

(一)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权力边界渐趋清晰 3

(二)行政权力的规范化行使程度大幅提升 4

(三)行政权力监督体系日趋严密 7

(四)依法行政的考核和问责基本落实 7

二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8

(一)政府治理和服务方式转变任务艰巨 8

(二)行政决策程序有待完善 9

(三)行政执法改革仍需突破 9

(四)行政复议作为矛盾化解主渠道的功能尚未体现 9

(五)法制工作人才队伍亟待充实 10

三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0

(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10

(二)实现国家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战略的及时回应 11

(三)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位于“全国第一方阵”的内在要求 11

(四)规范和协调多元复杂利益关系的必然选择 12

四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创新路径 12

(一)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依法明确权力职责 12

(二)规范权力行使过程,建立健全权力规程 18

(三)建立行政权力监督网络,齐力防控权力异化 25

(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落实纠错问责 27

(五)加强法治队伍和法治文化建设 29

第二章 宁波市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及其示范价值 31

一 宁波试点地区的主要创新实践 32

(一)延伸监管网络,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32

(二)动员社会力量,突出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 34

(三)建立责任体系,落实公共安全监管责任 35

(四)健全工作制度,提高监管运行效能 36

二 创新实践取得的初步绩效 37

(一)安全生产事故率明显降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7

(二)基层执法能力有了改观,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38

(三)新型的工作关系正在形成,行政成本呈降低趋势 39

(四)民间力量被吸纳整合,社会治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39

三 创新实践的示范价值 40

(一)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模式 40

(二)健全公共安全监管的基层组织 41

(三)建立政府—社会的合作关系 42

(四)明确各级各线的工作职责 42

(五)完善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43

四 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44

(一)法律制度的跟进 44

(二)工作制度的健全 46

(三)社会参与范围的拓展 47

第三章 宁波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研究 49

一 政府决策咨询与政府决策咨询机制 50

(一)政府决策咨询的内涵及范围 50

(二)政府决策咨询机制的内容框架 50

(三)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53

二 宁波政府决策咨询的主要问题 54

(一)领导决策咨询意识淡薄 54

(二)决策咨询机构分散和职能交错 54

(三)民情民意反馈机制功能不强 56

(四)决策的民主、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56

三 宁波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的具体对策 57

(一)整合现有力量,建立政府决策咨询的组织机构 57

(二)界定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将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化 59

(三)拓宽民意征集渠道,建立民情反映制度 62

(四)建立和健全决策的监督和纠错机制 63

第四章 镇海区人才开发与政策创新研究 65

一 镇海区人才开发的基础 66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现状 67

(二)镇海区人才发展的经验 69

二 镇海区人才开发问题和原因 70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70

(二)原因分析 72

三 镇海区人才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74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的优势 74

(二)镇海区人才开发的劣势 75

(三)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机遇 76

(四)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挑战 77

四 人才开发的国内外经验比较 77

(一)国内人才发展的经验 77

(二)国外人才开发的经验 82

五 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政策创新对策 87

(一)优化人才结构,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 87

(二)健全人才投入机制,保障人才优先发展 89

(三)创新激励机制,留住高层次优秀人才 91

(四)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地位,拓展高层次人才的开发渠道 92

(五)根据实际需求,培养中、高技能人才 95

(六)重视党政人才开发,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96

(七)培育和引进社会管理人才,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97

(八)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区 98

第五章 镇海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101

一 “十二五”镇海区创新能力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102

(一)主要成效 102

(二)存在的问题 109

二 “十三五”镇海区创新能力建设的环境分析 111

(一)面临的机遇 111

(二)面对的挑战 113

三 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内外经验比较 114

(一)国内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114

(二)国外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118

四 镇海区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121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引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122

(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23

(三)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25

(四)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 127

(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28

(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29

(七)发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科技惠民 131

第六章 宁波市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34

一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概述 134

(一)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135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的体系构成 145

二 宁波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150

(一)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实践与经验 150

(二)文化事业发展中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155

三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 159

(一)以追求社会公平和自身效率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价值目标 159

(二)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 161

(三)建立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162

四 宁波市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163

(一)服务主体创新:鼓励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民营化 163

(二)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 165

(三)资金投入机制和运作方式创新 167

(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169

(五)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机制的科学化 170

第七章 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研究 172

一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界定 173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173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 175

(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模式 178

二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形势与需求 180

(一)落实公民文化权利的主要途径 180

(二)应对社会文化发展失衡的客观要求 181

(三)培育共同文明准则和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 182

三 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182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实践与经验 182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与挑战 188

四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191

(一)多方统筹,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191

(二)提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服务 192

(三)培育文化专才和发挥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 193

(四)继续优化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益 194

(五)实现信息化平台服务,全面整合文化服务资源 194

第八章 宁波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196

一 宁波各地区的养老服务实践 196

(一)宁波市养老服务的背景 196

(二)宁波市养老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 199

(三)宁波市养老服务实践的效果 209

二 宁波市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0

(一)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210

(二)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211

(三)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 212

(四)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仍然偏低 213

(五)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缺位 213

三 比较研究:国外养老服务的实践与经验 213

(一)英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福利模式 213

(二)美国:市场主导的社会化模式 215

(三)日本:家庭自助、社会互助与社会福利结合的模式 216

(四)借鉴和启示 218

四 宁波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 220

(一)明确养老服务的重点内容:“养什么?” 220

(二)养老服务的责任分担:“谁来养?” 223

(三)养老服务的机制创新:“怎么养?” 224

第九章 江东区“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示范意义 230

一 人大票决“实事工程”制产生的背景 230

二 地方人大代表票决制的规范基础 232

(一)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 232

(二)地方性法规的依据 233

三 江东区人大代表票决“实事工程”的基本做法 235

(一)先广泛征集遴选,再由党、政会议确定备选项目 236

(二)人大代表公开票决,确定实事工程项目 237

(三)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跟踪监督实事工程的进展 237

(四)先由各方评议,再由人大代表测评项目完成质量 237

(五)人大代表参与项目成效检验,督促政府整改不足 238

四 人大代表票决“实事工程”的制度价值 238

(一)找到了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切入点 238

(二)填补了地方人大在公共治理中缺位的体制性短板 239

(三)标示了地方重大决策民主化的发展方向 240

(四)促进了民众对政府重大决策的信任和支持 241

(五)推进了政府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和规范化 241

五 “实事工程”人大票决制的发展空间 242

(一)人大实事工程决定权行使程序被动化 242

(二)人大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仍不明确 242

(三)人大实事工程票决欠缺理性交涉的程序 243

(四)人大监督项目实施过程的手段偏少偏软 243

六 地方人大票决制进一步创新的路径 244

(一)确立地方人大主动界定重大事项的审议程序 244

(二)界分人大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之类型 245

(三)健全地方人大票决的讨论、决定程序 247

(四)完善票决后项目实施的监督机制 248

第十章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体系下的执法机制建设 250

一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50

(一)过程与背景 250

(二)主要做法 251

(三)取得的成效 254

二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255

(一)执法程序和文书要求不一,监管执法很难统 255

(二)执法力量配置不足,专业人员匮乏 256

(三)体制改革不彻底,机构职能上下不一 256

(四)人心尚未融合,工作缺乏积极性 257

三 浦东新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57

(一)基本做法 257

(二)启示 259

四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机制建设的对策 260

(一)力量下沉,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261

(二)实行“人事匹配”的事权配置 261

(三)营造促进融合的文化氛围 261

(四)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系 262

(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262

(六)完善社会化监管手段 2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