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手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手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天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2778
  • 页数:1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政治、法律理论工具书。全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辞书的形式系统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知识。全书共分十四部分,共900余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手册》目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

社会 2

社会特征 3

社会形态 3

社会功能 3

社会阶层 4

社会关系 5

社会规范 5

社会基本矛盾 5

社会主义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

和谐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13

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20

科学判断当今的国际形势 22

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 25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6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7

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 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9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4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3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41

马克思列宁主义 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4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4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45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 46

列宁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47

毛泽东思想 47

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 49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 51

十大关系 52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54

邓小平理论 55

邓小平经济思想 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7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9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6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3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65

社会主义本质论 66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6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8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70

共同富裕 71

“三个有利于”标准 72

发展才是硬道理 73

“两个大局”思想 74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76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79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80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1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 8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4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86

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思想 87

邓小平新时期外交思想 89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90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3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4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95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9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99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0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1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10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05

发展之本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0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08

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110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113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15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16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117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18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9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0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22

科学发展观 12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6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29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130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132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34

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35

树立全面发展观 137

树立协调发展观 138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39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中 139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142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144

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146

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149

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152

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156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 158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 159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160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 161

五个始终牢记 165

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 166

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67

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168

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69

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70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71

胡锦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 173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174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176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178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179

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180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8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18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185

切实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规律 189

“六个必须” 190

必须坚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191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9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94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196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197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8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199

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 200

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1

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0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2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04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主要内容 206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突出特点 210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211

“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215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17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17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1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220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21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23

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2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6

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 227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和经验 229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31

坚持“五个统筹” 232

统筹城乡发展 232

统筹区域发展 233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23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34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3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235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35

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235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236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36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237

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37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38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39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40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 242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242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43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244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46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49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251

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5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 252

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5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金融业抗风险能力 253

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254

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55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55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56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56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258

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 260

发展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61

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62

发展股份制经济 264

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 266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67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268

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配套办法 269

加快清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私人财产法律保护制度 269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 270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金融支持 271

建立健全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272

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宏观指导 273

发展个体经济 273

发展私营经济 274

发展外资经济 275

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障碍 276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278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281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83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283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 284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84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85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285

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为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286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86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任务 28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88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289

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29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93

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294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295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96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299

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 301

积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301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304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05

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308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11

加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 313

加强企业资产重组 313

加强企业并购 314

推进国有企业改组重组 315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315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317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318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三创新” 320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制度改革 321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322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制度 323

加强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 325

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325

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326

继续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328

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29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330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33

“三农”问题 336

七个“一号文件” 338

“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339

“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341

“三农”工作的新举措 342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 343

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345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47

长期稳定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48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350

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 351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52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54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355

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356

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创新 357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358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360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意义 362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战略 363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项目 363

实施粮食直补政策 365

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366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367

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368

加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 368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70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371

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 372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373

“三个确保” 374

推进各项农村税费配套改革 375

实施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 377

加强涉农收费管理 377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378

实现农业现代化 380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81

建设农业“七大体系” 382

农业“七大体系”的战略目标 384

农业“七大体系”的主攻方向 386

农业“七大体系”建设重点 387

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原则 387

种养业良种体系 388

农业良种工程 389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390

加强农业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 39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393

坚持科教兴农 394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 395

动植物保护体系 39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398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99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00

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401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402

启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 404

全面推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405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 405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407

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408

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409

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411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412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413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414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416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16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17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418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19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420

继续实施农村“六小工程” 421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22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423

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 424

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425

促进种粮农民收入增长 426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427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28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43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31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32

搞好“六个对接”,促进农民增收 433

健全“四大服务”体系,全力发展打工经济 435

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 436

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437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438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4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442

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442

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 443

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443

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444

继续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 444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446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448

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450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451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5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453

城市群 454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455

“东西互动,带动中部”战略 456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456

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457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45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459

增加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入 461

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 462

扩大西部对外对内开放 463

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 463

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465

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67

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468

促进西部社会事业发展 469

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 470

长江三峡工程 470

西电东送工程 472

青藏铁路工程 472

西气东输工程 474

南水北调工程 474

继续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47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 47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 478

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合作 480

从战略上调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 480

重点发展东北装备制造业 482

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 483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484

继续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战略 485

开发珠江三角洲 486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 487

推进开发长江三角洲战略 489

开发环渤海经济圈 491

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 491

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492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493

支持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494

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496

全面落实投资体制改革 496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97

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498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500

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 501

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 502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503

公共财政 504

公共服务均等化 504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505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07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507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508

深化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510

清理和规范行政性收费 511

积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512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513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516

积极稳妥深化税收改革 517

燃油税 518

物业税 518

全面实施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519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20

金融业综合经营 520

资本充足率 520

存款保险制度 521

推进人民银行改革 521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52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523

推进银监业改革 525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527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528

继续推进证券业改革 529

继续推进保险业改革 532

让保险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护航 532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534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5

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537

继续积极合理利用外资 539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540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543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45

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应对机制 546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47

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4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549

民主 551

民主的基本原则 551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552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553

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554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5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55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任务 55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58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60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561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561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564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64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 566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567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569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570

人大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57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7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 574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75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 576

人大代表 577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578

保障和规范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 579

人民代表大会 580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 581

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 582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 583

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 583

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免权 583

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程序 58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8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85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86

支持专门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 587

加强人大立法工作 587

扩大公民参与人大立法 588

加强人大监督工作 589

加强人大对司法的监督 589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 590

创建学习型人大机关 592

尊重和保障人权 592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594

提高全社会的人权意识 595

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596

中国政党制度 598

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598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60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00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 601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 602

人民政协委员会的组织原则 603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604

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 605

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 606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08

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609

民族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611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3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14

全面实施《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616

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617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18

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619

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621

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点工作 622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23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625

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626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26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628

正确处理同宗教人士的关系 629

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630

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631

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 632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633

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634

完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635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636

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制度 637

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638

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640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 641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 642

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643

加强村民自治委员会建设 644

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645

扩大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646

全面推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648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650

加强社区自治 651

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则 652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652

促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措施 652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653

推行厂务公开制度 655

厂务公开的指导原则 655

实行厂务公开的总体要求 656

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656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657

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658

军队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贡献 659

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62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665

加强国防建设 667

坚持我国的国防政策 669

加强国防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670

加强国防教育 671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 673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675

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676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678

坚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方针 680

政治合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 680

军事过硬是军队建设的核心 681

作风优良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681

纪律严明是军队建设的显著标志 681

保障有力是军队后勤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682

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682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683

加快武器装备发展 684

培养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 686

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 687

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 688

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689

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690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691

实施“一国两制” 692

“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践 693

“一国两制”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践 694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69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96

反分裂国家法 696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697

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699

发展两岸关系四点主张 701

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看法 703

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看法 704

完善民主监督体系 706

加强党的监督 706

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 708

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 709

加强行政监督 710

加强民主监督 710

加强舆论监督 711

加强群众监督 711

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713

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 713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714

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 715

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 717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719

有法可依 719

有法必依 720

执法必严 720

违法必究 721

依宪治国 722

依宪治国的基本原则 724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725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 726

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27

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 728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729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731

立法的原则 731

加强全国人大立法 733

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 733

加强国务院立法 734

加强国务院各部门立法 734

加强地方立法 734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735

加强经济特区立法 735

加强特别行政区立法 736

按照立法程序立法 736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738

推进依法行政的主要经验 741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 742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 744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744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747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747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749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751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751

坚持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752

国家主权原则 752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75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75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54

司法公正原则 755

司法公开原则 756

坚持公正司法 756

推进人民法院体制改革 757

实施“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方针 758

不断增强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 759

人民陪审员制度 761

“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 762

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764

完善法官制度 765

推进人民检察院体制改革 765

加强检察官队伍建设 768

完善侦查制度 769

加快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770

完善劳动教养制度 771

建立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772

完善律师制度 772

完善公证制度 773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775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777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778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778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779

健全法律监督制度 780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781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78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783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84

以德治国的含义 78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786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推进以德治国 788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7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79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 79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 794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 796

爱祖国 796

爱人民 796

爱劳动 797

爱科学 797

爱社会主义 797

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798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原则 800

大力倡导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801

爱国守法 802

明礼诚信 803

团结友善 805

勤俭自强 806

敬业奉献 807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808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809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810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811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813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814

广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 816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816

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817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819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819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820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 82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821

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822

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82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2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826

按照和谐社会标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827

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82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不良倾向 831

发展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 832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834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基本要求 834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36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837

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838

坚持“三贴近”和“三创新” 839

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思路 840

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841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842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 844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846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847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849

创新是全民族的时代责任 851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853

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 853

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和建设 85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856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858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纲领教育 858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经验教育 859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860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86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864

弘扬团结统一精神 865

弘扬爱好和平精神 865

弘扬勤劳勇敢精神 866

弘扬自强不息精神 866

民族精神的创新与发展 866

五四精神 867

井冈山精神 868

长征精神 870

延安精神 871

红岩精神 871

西柏坡精神 872

抗美援朝精神 873

大庆精神 874

“两弹一星”精神 876

“六十四字”创业精神 878

五种精神 879

见义勇为精神 880

抗洪精神 880

雷锋、李素丽、徐虎精神 881

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精神 884

发扬奉献精神 887

提倡服务精神 889

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892

崇尚科学精神 895

抗击“非典”精神 898

载人航天精神 899

许振超精神 900

任长霞精神 902

牛玉儒精神 903

宋鱼水精神 904

杨业功精神 904

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905

弘扬集体主义思想 906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908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910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针 911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 914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915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916

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 917

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917

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917

关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918

帮助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918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918

说服教育法 918

感化教育法 918

典型教育法 919

激励教育法 919

环境熏陶法 920

冲突缓解法 920

心理咨询法 920

后进转化法 921

寓教于乐法 921

自我教育法 921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92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923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92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925

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926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 927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928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 929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929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930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931

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932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932

按时代要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934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 936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937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939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940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940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941

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942

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94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45

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基 946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 948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949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952

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954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956

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 958

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960

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 962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963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964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966

推进科学技术自主创新 967

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 968

加快建设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969

文化建设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970

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972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973

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 973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974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975

正确处理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977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977

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979

规范文化领域引进外资 980

加强营业性演出管理 981

加强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 982

下一代互联网 984

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 985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986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988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989

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 990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990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991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992

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992

发展体育事业的总体要求 993

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 993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995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995

现代社会公平的内容 997

现代社会正义的着力点 998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999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000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1001

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02

必须重视群众工作 1003

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100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005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1006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1008

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010

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 1011

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各种利益关系 1011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1012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1012

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1013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013

建立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效机制 1015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016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1017

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 1017

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1018

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1018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1019

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类型 1019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途径 1020

构建符合社会和谐需要的利益表达机制 1020

加快推进社会的组织化进程 1021

完善社会政策体系 1022

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022

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1024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 1024

必须照顾弱势群体利益 1026

依靠法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1027

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1029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1029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030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1031

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1032

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 1033

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1034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 1034

坚持尊重劳动 1035

坚持尊重知识 1036

坚持尊重人才 1037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037

人才强国战略是第一战略 1039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1041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 1042

坚持尊重创造 1044

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045

弘扬创新精神 1046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1047

推进理论创新 1048

推进体制创新 1049

推进科技创新 1049

推进文化创新 1051

做到三个“解放出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052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052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1055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 1055

突出社会建设的社会性要求 1056

社会和谐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 1057

创建学习型社会 1058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060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1061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062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任务 1063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1065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1065

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1066

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1066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067

现代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职能 106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公共关系 1070

公共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071

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073

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1075

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着眼点 1077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 1077

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环节 1078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1078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1079

转变政府职能 1080

大力推进政企分开 1082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1083

推行政务公开 1085

建设法治政府 1086

建设服务型政府 1088

建设学习型政府 1091

推行电子政务 1093

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1094

推进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 1095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1097

公务员管理基本原则 1098

公务员管理机制 1099

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1100

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110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10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 110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 1105

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106

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109

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1109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111

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11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1115

全面认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 1117

关键要正视矛盾 1118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切入点 1120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关键点 1121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着力点 112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要求 1124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1125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1126

注重科学民主决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1128

注重政策落实,依法化解矛盾 1129

注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矛盾 1130

注重建立健全有效解决矛盾机制 1131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 1132

全面贯彻实施《信访条例》 1133

信访工作的原则 1135

畅通信访渠道 1137

保障信访人权益 1138

维护信访秩序 1138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1139

强化信访工作责任 1139

学习张云泉同志奋发有为地做好信访工作 1140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142

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1142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14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 114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146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48

促进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1149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5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 115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立场及措施 1152

环境友好型社会 1153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154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58

循环经济 1158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59

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1160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1161

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 1162

搞好发展循环经济规划 1163

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结构 1163

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制 1164

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政策 1165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1165

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推广 1166

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管理 1166

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1167

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 1167

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1167

加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 1168

走集约发展的目标模式 1170

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工作 1171

循环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1172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1173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1174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1175

把节约放在首位 1176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177

节约能源资源 1178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1179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180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1180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 1181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183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183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184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184

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1184

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1186

开展“全民节约,共同行动”活动 1188

建设节约型机关 1188

建设节约型城市 1189

建设节约型开发区 1190

推广节能建筑标准 1191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1191

把环保工作全面推向深入 1192

全面开展“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1193

农村面源污染 1194

温室气体 1194

加强生态建设 1195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195

保护生物物种资源 1196

生物产业 1198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1199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消费方式 1199

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1201

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1201

社会稳定 1202

和谐社会建设对维护稳定工作的新启示 1203

和谐社会建设对维护稳定工作的新要求 1204

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 1205

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1207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1209

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1210

构建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 1212

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1213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214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1216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1216

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1217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1218

发挥农村青年在综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219

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 1220

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1220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1221

公安机关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223

开门接访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 1225

公安局长接访制度化 1226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消防环境 1226

保障公共消防安全 1227

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29

全力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 1230

坚持“依法治安” 1231

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1232

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 1233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1234

努力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1235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1235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1236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1236

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12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1239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1240

正确认识和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241

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1242

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1244

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1245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124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保障 1248

实践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途径 1249

实现人际和谐 1250

促进社会阶层和谐 1252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的新途径 1252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1255

实践人与经济和谐的思路 1256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途径 1258

建设和谐城市 1260

城市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 1260

创建和谐社区 1263

创新社区党建,建设和谐社区 1265

建设和谐农村 1267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1269

领导干部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表率 1270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1271

树立正确政绩观 1272

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274

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275

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275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27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79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8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 1284

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128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286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287

构建和谐社会要在政府角色准确定位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1288

构建和谐社会要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提升能力 1290

构建和谐社会要在完善社会调控手段中提升能力 1292

构建和谐社会要在社会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提升能力 1293

构建和谐社会要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中提升能力 1295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1298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1300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1302

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304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点 13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1309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1311

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1312

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1314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 1315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16

全面认识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1319

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1319

必须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1322

必须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1323

必须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1325

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 1326

加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 1327

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 1328

重视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 1330

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 1331

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 1332

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 13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