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施一满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50079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大学生“道德银行”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尝试。本选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了大学生“道德银行”建设本质及特点,梳理了“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分析了“道德银行”产生的动因和面临的发展困境。着重论述了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依据、主体原则、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功能定位,并以成功实践案例为范本,提炼出了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提出大学生“道德银行”绩效评估的标的,设计了大学生“道德银行”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基本程序。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概论 22

第一节 “道德银行” 22

一、“道德银行”的定义及其演进 22

二、“道德银行”的本质 25

三、“道德银行”的主要特点 27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银行” 30

一、大学生“道德银行”的概念 30

二、大学生“道德银行”的本质 36

三、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特点 41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建构 47

一、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的内涵 47

二、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功能 52

三、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旨探讨 55

第二章 国内“道德银行”建构的实践考察 59

第一节 “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 59

一、萌芽和产生——社区“道德银行” 59

二、形成和发展——中小学“道德银行” 62

三、丰富和创新——高校“道德银行” 65

第二节 “道德银行”发展的动因与困境 67

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 67

二、时代发展:呼唤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68

三、现实冲突:“道德银行”实践发展中的多维困境 71

第三节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考察 74

一、定位准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74

二、体制顺畅:院系班三级管理职责分明 76

三、方法得当:虚实结合与层级统筹并重 77

四、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举 79

五、功能完善:储蓄业务与贷款支出齐全 80

六、效果明显:素质提升与社会反响俱佳 81

第三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依据 8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 84

一、道德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理论 8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86

第二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论 90

一、道德观教育的原理与方法 91

二、思政实践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93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 95

第三节 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 98

一、“德得相通”理念 98

二、“德福一致”思想 100

三、“道德回报”观念 102

四、教化实施理论 103

第四节 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借鉴 107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07

二、弗里肯纳的“新德育”模式 110

三、行为主义学说(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 114

第五节 理论对现实难点问题的应有诠释 119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诠释 119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理论诠释 121

三、优秀文化传统中思想道德教化的理论诠释 122

四、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诠释 122

第四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原则 124

第一节 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 124

一、道德提升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出发点 124

二、思想升华是建构“道德银行”的逻辑归属 127

三、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是建构“道德银行”的方向性准则 129

第二节 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 132

一、价值导向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功能理念 133

二、实践体验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功能要求 134

三、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是建构“道德银行”的主导性准则 137

第三节 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 140

一、引导激励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理念 140

二、规范养成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目的 142

三、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性准则 144

第五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思路 148

第一节 建构基础:厘清理论依据确立基本原则 148

一、厘清理论依据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前提 148

二、确立基本原则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行动指南 153

第二节 建构目标:开发主体功能注重价值拓展 155

一、开发“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是其建构的主要任务 156

二、注重“道德银行”价值的拓展是其建构的现实目标 161

第三节 建构关键:搭建组织框架揭示主要方法 165

一、搭建“道德银行”的组织框架是其建构的结构关键 166

二、揭示“道德银行”的组建方法是其建构的技术关键 168

第四节 建构保障:完善运行机制 实施绩效评估 172

一、完善“道德银行”运行机制是其建构的保障性环节 172

二、实施“道德银行”绩效评估是其建构的保障性手段 176

第六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要方法 179

第一节 主体方式:虚实结合·层级统筹 179

一、虚实结合是建构“道德银行”框架的基本组合方式 179

二、层级统筹是建构“道德银行”体系的基本结构方式 183

三、虚实结合、层级统筹是“道德银行”管理的有效方式 187

第二节 基本途径:网络运行·道德实践 188

一、网络运行是建构“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 189

二、道德实践是建构“道德银行”目标的实现途径 191

三、网络运行是激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特色 196

第三节 主要手段:思想教育·道德评价 199

一、思想教育是建构“道德银行”理念的基本手段 199

二、道德评价是建构“道德银行”机制的主要手段 203

三、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实施多方联动评价 206

第七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框架 212

第一节 决策机关:学校“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 212

一、“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的内涵 213

二、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215

三、指导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217

第二节 指挥机关:校级“道德银行” 218

一、校级“道德银行”的内涵 218

二、校级“道德银行”的主要职责 219

三、校级“道德银行”的管理方式 220

第三节 执行机构:院(系)基层“道德银行” 222

一、院(系)基层“道德银行”的内涵 222

二、院(系)基层“道德银行”主要职责 223

三、基层“道德银行”的具体运行方式 223

第八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 226

第一节 “道德储蓄”——提升道德品位 226

一、“道德储蓄”的含义 226

二、“道德储蓄”使大学生“积德”过程生活化 230

三、“道德收支”是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233

第二节 “道德贷款”——持续道德行为 236

一、“道德贷款”的含义 237

二、“道德贷款”使大学生道德诚信显性化 240

三、“道德借贷还贷”是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 244

第三节 “道德奖励”——激发道德追求 246

一、“道德奖励”的含义 246

二、道德奖励使大学生“道德回报”人性化 250

三、道德奖励是激发大学生道德追求的主要动力 253

第四节 “道德处罚”——规范道德行为 256

一、“道德处罚”的含义 257

二、道德处罚使大学生道德行为责任化 259

三、道德处罚是规范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方式 262

第九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运行机制 266

第一节 以“道德币”为载体的运行平台 266

一、“道德币”的基本含义 266

二、“道德币”是“道德银行”日常运行的基本载体 270

三、“道德币”流通运行的实践机理 273

第二节 以“道德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275

一、道德激励机制的内涵 276

二、道德奖励在道德激励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277

三、道德奖励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279

第三节 以“道德处罚”为核心的约束机制 285

一、“道德银行”约束机制的内涵 285

二、道德处罚在约束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286

三、道德处罚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289

第四节 以“道德利息”为核心的回报机制 291

一、“精神回报”:道德利息的本质内涵 291

二、“道德储蓄”:道德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 295

三、“道德利息”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297

第十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绩效评估 300

第一节 绩效校验的标的 300

一、大学生对“道德银行”的认同度 300

二、社会公众对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认可度 304

三、“道德银行”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贡献度 306

第二节 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309

一、绩效评估的总体指标分类 309

二、“道德银行”的运行机制及道德评价系统 310

三、“道德贷款”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314

四、“道德赏罚”的运作绩效评估标准 317

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效果的评价指标 321

第三节 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 325

一、确立评估项目宗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325

二、分类确立评估权重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330

三、归一分析评价结论 反馈公布评价结果 333

结 语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39

附 录 3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