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国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95011
  • 页数:5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相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包含那些部门和这些部门应当具有什么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性质 1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术语和概念 1

一、法律体系的术语 1

二、“法律体系(法的体系)”的概念 4

三、立法体系(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与法的体系的区别 5

四、一种混合法的体系与立法体系的观点 7

五、几点建议 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 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 10

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近似的概念 1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阶级、社会本质 1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系归属 17

一、法系的概念和归类 17

二、我国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有悠久的制度关联史 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 23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 24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24

二、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26

三、追求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 27

四、从当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 27

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 28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过程 3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过程概述 30

一、新中国法律体系雏形形成时期 30

二、法制建设缓慢、曲折直到停滞的时期 34

三、社会主义法制遭受严重破坏,法制建设完全停止时期 35

四、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大发展时期 3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的标志 43

一、社会主义法律正在逐渐获得应有的权威,依法治国方略业已确立 43

二、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4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局部问题 4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重大意义 53

一、使立法有了较好的基础 53

二、使法的实施有了依据,依法治国方略更加落实 53

三、使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54

四、有助于国家间的司法协助与合作,促进国家间的法律文化交流 54

五、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55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5

二、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57

三、正确处理法律体系与其他社会调整系统之间的关系 64

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 66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前瞻 68

一、更加注重法律创制的科学性、民主性 68

二、更加注重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75

三、将长期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7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8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81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哲学基础 8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基础 9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学基础 99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 108

第一节 以人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上下有序原则 111

第三节 内外协调原则 115

第四节 动态均衡原则 119

第五节 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原则 128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原则 131

第五章 公私法的划分和法的内在结构 135

第一节 公私法划分的历史 135

第二节 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根据 138

一、利益说 138

二、主体说 139

三、权力服从说 139

四、综合说 140

第三节 明确公法与私法划分根据的重大理论、现实意义 142

一、公私法划分反映着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 143

二、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也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45

三、公法的私法化与私法的公法化问题 147

四、公私法划分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秩序均衡 148

五、认识公私法划分的根据和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151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 154

第一节 法的部门的概念和划分法的部门的意义 154

第二节 关于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的争论 157

第三节 划分法的部门的依据和标准 159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 164

一、三大部门群的划分 164

二、五大基本部门和分化组合的部门 16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宪法部门 172

第一节 宪法部门与宪法典的区别与联系 172

第二节 宪法部门的调整对象和违宪责任 175

第三节 宪法部门的形式渊源 177

一、宪法典(宪法修正案) 177

二、与宪法相关的法律 178

第四节 宪法部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81

一、关于宪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 181

二、关于宪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问题 183

第五节 法经济学视角的宪法与宪政 192

第六节 宪法部门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 19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行政法部门 196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和调整功能 196

一、行政法的概念 196

二、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197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的立法体系(形式渊源体系) 198

一、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198

二、行政法的法源(形式渊源) 199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

一、现行行政法理论有违法源基本理论 201

二、现行行政法理论有违宪法、组织法的规定 202

三、当今行政法理论割裂了法律体系 20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立法体系的重构 206

一、承认“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源地位 206

二、承认不成文法的法源地位 208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法部门 210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210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10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211

第二节 民法部门的构成 212

第三节 民法与商法 213

第四节 民商法与经济法 216

一、社会成本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 217

二、学科本位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 218

第五节 民法的渊源 220

第六节 民法部门存在的基本问题 221

一、宪法能否作为民法的(形式)渊源 221

二、民法法典化及其结构体系 222

三、民法典体系 223

四、婚姻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223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刑法部门 225

第一节 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25

一、刑法部门的定位 225

二、刑法部门定位的学说史考察 226

三、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 22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刑法体系的创建与发展 240

一、建国初期的单行刑事立法和刑法典的起草准备阶段 241

二、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研究基本停滞、倒退阶段 242

三、1979年《刑法》的创制及适用阶段 242

四、1997年《刑法》的创制与适用阶段 243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 243

一、我国刑法的外部体系 243

二、我国刑法的内部体系 246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诉讼法部门 267

第一节 建构我国现代诉讼法合理体系的法理基础 268

一、诉讼法的宪法化 268

二、现代诉讼观 270

三、程序自治与程序法定原则 272

第二节 我国现代诉讼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274

一、民事诉讼法的体系构成 274

二、行政诉讼法的体系构成 279

三、刑事诉讼法的体系构成 282

四、关于证据法立法体系的争议 284

五、我国诉讼法体系之间的协调 287

第三节 诉的利益——弥补实体法的漏洞 290

一、诉的利益性质 290

二、诉的利益之功能与弥补实体法的漏洞 292

三、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诉讼法 294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婚姻家庭法 297

第一节 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回顾 298

一、婚姻法地位的相关学说回顾及剖析 298

二、婚姻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和区别 303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的变迁 304

一、外国婚姻家庭法地位之变迁 305

二、中国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308

三、国内外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变迁之特征 309

四、如何看待中外婚姻法的定位变迁 310

第三节 相关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314

第四节 影响婚姻法定位若干因素分析 322

一、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及制度功能分析 322

二、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国婚姻家庭本质与功能分析 326

三、婚姻家庭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329

四、婚姻法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30

五、全球化与社会变迁对婚姻法定位的影响分析 331

六、结论 331

第五节 婚姻家庭法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前瞻 332

一、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领域的内部结构 332

二、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领域对立法、司法实践影响之前瞻 332

三、作为独立法律领域对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发展影响的前瞻 33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 335

第一节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部门 335

一、经济法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 335

二、经济法蕴含着独立的价值理念 337

三、经济法是一套符合独特逻辑规则的知识体系 33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构建的理论前提 340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的构成 343

一、经济法的外部体系 343

二、经济法的内部体系 345

三、WTO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 352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财政金融法 355

第一节 财政法的法域属性和部门法地位 355

一、财政法的法域属性 356

二、财政法的部门法地位之争 358

第二节 金融法的法域属性和部门法地位 360

一、金融法的含义和调整对象 360

二、金融法的法域属性分析 361

三、金融法的部门法地位分析 362

第三节 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 363

一、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必要性 363

二、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可行性 364

第四节 财政金融法的原则和体系 366

一、财政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367

二、财政金融法的基本体系 369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373

第一节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界定 373

一、劳动法 373

二、社会保障法 374

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374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独立地位 375

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独立地位的历史实践基础 375

一、劳动方式及其法律调整的历史变迁 375

二、社会保障及其法律调整的演变 38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384

第三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独立地位的逻辑基础 386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 386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对法律调整的要求 387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方法 391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392

第四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394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内部结构体系 394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体系 396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环境法 398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缘起 398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399

第三节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律体系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400

一、环境法还是生态法 400

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402

三、环境法的部门群归属 404

四、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理由 405

第四节 中国环境法的体系构造 406

一、中国环境法的纵向体系构造(形式渊源体系) 406

二、中国环境法体系的横向构造(环境法规范的内在结构) 411

三、与环境法体系构造有关的几个问题 421

第五节 环境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426

一、环境法与经济法 426

二、环境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427

第六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 428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428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430

三、环境责任原则 432

四、公众参与原则 433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形式渊源体系 435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问题 435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435

二、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 439

三、法的形式渊源体系 442

第二节 当前我国法律渊源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 446

一、习惯法的法源地位问题 446

二、司法解释的法源地位问题 447

三、较小的市、县级、乡级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法律渊源的问题 449

第十八章 法典编纂与法律汇编 457

第一节 法典编纂 457

一、法典编纂的术语和概念问题 457

二、大陆法系法典编纂的传统及其影响 459

三、中国古代的法典编纂 461

四、国民政府的法典体系——“六法全书” 461

五、新中国的基本部门法典编纂的历程 462

六、法典化进程中的非法典化 470

七、新中国法典化的贡献 472

八、中国法典编纂的前瞻——全球化时代的法典编纂 476

第二节 法律汇编 477

一、法律汇编术语和概念 477

二、法律汇编的意义 478

三、法律汇编的类型 479

四、西方国家的法律汇编情况 479

五、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的法律汇编 483

六、我国的法律汇编现状 484

七、关于我国法律汇编的一些思考 486

附录:中外法律体系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88

一、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法律文化的基础 491

二、社会转型和法律体系的调整 500

三、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 506

四、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5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