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暨南大学史  1906-2016
暨南大学史  1906-2016

暨南大学史 1906-2016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晓辉,夏泉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66819451
  • 页数:611 页
图书介绍:
《暨南大学史 1906-2016》目录
标签:主编 大学

序 1

上编(1906—1949) 2

第一章 南京初创时期(1906—1923) 2

第一节 暨南学堂的创办 3

一、晚清侨教政策的调整与海外华侨教育的兴起 3

二、南洋查学与暨南学堂的兴办 6

三、暨南学堂的拓展 8

四、学习与生活 10

五、暨南学堂与辛亥革命 12

第二节 暨南学校的恢复与发展 14

一、暨南学校的恢复 14

二、师范科与商业科并举 17

三、商科迁沪与合设商科大学 20

四、创设女子部 22

五、组建校董会 23

六、真如建校,扩大与南洋华侨的联系 25

第二章 真如发展时期(1923.9—1937.8) 28

第一节 真如初期的发展 29

一、迁校真如与兴建暨南村 29

二、初展宏图与江浙军阀混战的冲击 31

三、学务扩充与学术熏陶 33

四、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37

第二节 创建暨南大学 38

一、创建大学计划与校舍扩建 38

二、大学组建与教学体制 41

三、设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 46

四、南洋华侨教育会议的召开 48

五、学术演讲与学术团体 51

六、中学部的改组 57

七、文体盛况 57

八、“一·二八”事变与暨南的分合 59

九、创建大学五年来的财务概况 63

十、在民主与救亡运动初期 64

第二节 校长更迭与新的开端 65

一、校长更迭与办学新主张 65

二、文理商三院的基本概况与专题讲座的设立 70

三、加强体育教学与暨南体育的新气象 73

四、改进附属中学的教学 74

五、海外文化事业部的新开端 76

六、暨南大学与抗日救亡运动 78

第三章 上海“孤岛”时期(1937.8—1941.12) 83

第一节 移址“孤岛” 84

一、在租界内迁徙办学 84

二、内迁之努力 87

第二节 战时机构设置与经费 91

一、学校行政组织 91

二、院系调整 93

三、战时经费开支 95

第三节 战时教学体制与学术活动 96

一、学制管理与课程设置 96

二、学生管理与学生状况 101

三、学术活动与成果 108

四、暨南师生与“孤岛”文艺 111

第四节 投身抗日爱国运动 115

一、参加“八一三”抗战后援活动 115

二、组建“暨南大学学生救亡团” 116

三、“最后一课” 118

第四章 建阳时期(1941.夏—1946.夏) 121

第一节 内迁福建建阳的历史背景 122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学校在“孤岛”办学的艰难处境 122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孤岛”的不复存在 122

三、建阳具备办学的各种有利条件 123

第二节 尽笳吹弦诵在建阳——内迁建阳始末 124

一、设立暨南大学福建建阳分校 124

二、暨南大学整体南迁 125

三、暨南大学的校舍建设与师生生活 127

四、抗战胜利与复迁上海 133

第三节 学校的稳步发展与教学、科研活动 134

一、院系机构设置与学校的稳步发展 134

二、教学科研工作和导师制 136

三、建阳时期的侨生 141

四、何炳松担任校长10周年纪念活动 143

第四节 民主堡垒,革命摇篮——建阳时期学校师生的爱国民主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 144

一、教师的爱国民主活动 145

二、学生的爱国民主活动 146

三、驱逐盛叙功和许杰风潮 148

四、校园文化生活 150

第五节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的筹办与并入暨南大学 155

一、筹办历史背景 155

二、设立东南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 156

三、筹办始末 156

四、东南联大并入暨南大学 160

第五章 复员回沪时期(1946.3—1951.6) 161

第一节 复员回沪 162

一、迁沪办学及其困境 162

二、校产问题的提出 166

第二节 机构设置与人事制度 167

一、学校行政管理机构 167

二、院系及师资的扩充 169

三、教职员的聘用与待遇 170

第三节 课程设置与图书仪器的增加 173

一、课程设置 173

二、名师荟萃 176

三、图书仪器的多方筹措 178

第四节 严格的学生管理与学生活动 179

一、学生管理制度 179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182

三、丰富的学生活动 186

第五节 暨南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87

一、“壁联”与学生自治会改选 187

二、反美抗暴运动 188

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0

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2

第六节 接管、合并与停办、 193

一、人民政府接管暨南大学 193

二、与他校的合并 195

三、暂时停办 197

下编(1949—2016) 200

第六章 广州重建时期(1957—1970) 200

第一节 重建的历史背景 201

一、新中国成立后侨生负笈祖(籍)国 201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暨南大学的被合并与校名保留 203

三、广东省政协决定在广州筹建一所华侨大学 203

四、成立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 204

五、筹建暨南大学 205

第二节 重建初期 207

一、暨南大学的开学典礼 207

二、成立暨南大学建校委员会 207

三、陶铸任暨南大学校长 208

四、系科专业设置 211

五、教学科研工作 212

六、校园文体活动 217

第三节 初步发展时期 219

一、陈序经、杨康华先后任暨南大学校长 219

二、成立校务委员会和董事会 221

三、重视教学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3

四、科研工作初见成效 230

五、丰富多彩的侨校校园文化 232

六、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办学规模的初步发展 234

第四节 暨南大学被迫撤销 238

一、撤销的历史背景 238

二、撤销始末 239

第七章 广州复办初期(1978.3—1986.8) 241

第一节 暨南大学的复办 242

一、中央决定恢复暨南大学 242

二、恢复董事会 制订发展规划 243

三、筹备就绪 招生开学 244

第二节 学校管理体制的确立 245

一、中央决定重点扶植暨南大学 245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 247

三、健全行政及教学管理机构 249

四、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249

五、董事会工作的改进 250

第三节 专业设置与学校规模 253

一、专业设置 253

二、院系设置 255

三、招生工作 256

第四节 教学科研人员和设施 257

一、师资队伍建设 257

二、教学、科研设施 259

三、基本建设及华侨医院等附属设施 261

第五节 本科教育与管理 262

一、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63

二、教学管理的改进措施 266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67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质量 269

五、学生课外学习和文体活动 271

第六节 其他层次的教育与管理 274

一、研究生教育 274

二、多种形式的办学 275

第七节 科学研究与管理 276

一、科研机构及科研活动 276

二、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280

第八节 对外教育学术交流 282

一、对外教育学术交流概况 282

二、国外及港澳专家学者的来访 284

三、教职员工的出访交流 286

第八章 争创面向21世纪的重点大学(1986.9—1996.6) 290

第一节 庆祝建校80周年 291

一、迎接建校80周年华诞 291

二、庆祝建校80周年典礼 291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改革 293

一、董事会工作 293

二、学校领导班子的调整 296

三、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 298

四、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300

五、校友会的联谊工作 303

第三节 开创对外办学的新局面 306

一、招生制度的改革 306

二、拓展对外合作办学 308

三、创办中旅学院和华文学院 309

第四节 教学科研人员和设施 311

一、师资队伍建设 311

二、改善办学条件 314

第五节 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316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 316

二、专业调整与改革 318

三、课程改革与建设 319

四、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320

五、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321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及改革 322

第七节 科学研究与管理 325

一、科研机构的调整与管理 326

二、理工医科研项目与成果 327

三、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与成果 330

四、重点学科与文科基地建设 334

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 335

六、学术刊物和暨南大学出版社 335

七、对外教育学术交流 336

第八节 学生工作与文化体育活动 339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39

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341

三、学生体育运动 342

第九节 后勤工作与校办产业 345

一、后勤工作及其改革 345

二、校办产业 346

第九章 进入“211工程”建设时期(1996.6—2006.6) 349

第一节 庆祝建校90周年和95周年 350

一、90周年校庆庆典 350

二、95周年校庆庆典 352

第二节 管理体制和院系设置 354

一、董事会工作 354

二、学校领导成员的更迭 356

三、党政机构设置 358

四、院系专业设置 358

第三节 党政工作 366

一、行政工作 367

二、党群工作 369

三、校友工作 372

第四节 “211工程”建设 374

一、“九五”“211工程”建设 374

二、“十五”“211工程”建设 376

第五节 教学工作与管理 377

一、招生工作 378

二、教职工队伍建设 379

三、教学资源建设 383

四、本科教育 384

五、研究生教育 387

六、华文教育 390

七、预科教育 391

八、成人教育 391

第六节 科学研究及管理 392

一、科研管理工作 392

二、科研工作的快速进展 393

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奖概况 395

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奖概况 397

五、科研成果转化和推介 398

六、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基地建设 400

七、学术期刊 401

第七节 合作办学新局面 402

一、创办珠海学院 402

二、共建附属医院 404

三、开展市校合作 405

第八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405

一、在五大洲建立合作关系 406

二、主要外事活动 407

第九节 学生工作及文体活动 409

一、学生工作的深化 409

二、文艺及科技活动 410

三、体育工作 412

四、承办第一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413

第十节 基建服务后勤治安等工作 414

一、校园基本建设 415

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15

三、后勤管理 417

四、校园绿化及治安工作 417

五、团结一致抗击“非典” 418

第十一节 百年校庆筹备工作 419

第十章 百年侨校的新征程(2006.7—2016.6) 423

第一节 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等系列庆典活动 424

一、庆祝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及系列活动 424

二、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50周年、复办30周年纪念活动 429

三、庆祝建校105周年系列活动 430

第二节 校园基本建设与办学设施 431

一、广州校本部、珠海校区的基本建设 431

二、兴建番禺新校区 433

三、公共服务设施 435

第三节 学校治理体系的新架构 438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438

二、《暨南大学章程》的核准实施 442

三、学校董事会的换届 444

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更迭 447

五、党政管理机构与直属、附属单位 449

六、各校区院系和专业设置 451

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助力学校发展 458

八、海内外校友关心支持母校建设 461

第四节 综合办学实力的新提升 464

一、圆满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 464

二、学科建设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 466

三、“211工程”三期建设 467

四、部部省共建暨南大学协议的签署 468

五、实施“2011计划”,推进协同创新 471

六、迈向高水平大学 472

第五节 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474

一、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474

二、实施“宁静致远工程” 476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477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493

第六节 人才培养的新成就 496

一、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496

二、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核心任务 499

三、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504

四、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509

第七节 科学研究工作的新跨越 510

一、确定科研工作指导方针 510

二、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511

三、平台建设结硕果 512

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513

五、社会服务成效凸显 514

六、重要学术活动 518

七、学术刊物 520

第八节 侨校校园文化的新风貌 521

一、三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521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525

三、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塑造 527

四、校园文体活动 530

第九节 为侨服务的新亮点 532

一、“侨”字是暨南大学立校之本、兴校之源 532

二、打造国内一流的华侨华人研究基地和智库 533

三、开展华文教育,为“留根工程”添砖加瓦 535

第十节 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拓展 537

一、对外合作交流更加密切 537

二、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538

第十一节 喜迎建校110周年 540

暨南大事记 542

附录 569

表1 暨南大学历届校董一览表 569

表2 暨南学堂、学校、大学历任堂长、正副校长一览表 576

表3 暨南大学历任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一览表 578

表4 暨南大学历任秘书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一览表 579

表5 暨南大学各学院院长一览表 581

表6 暨南大学各系系主任一览表 590

表7 暨南大学各研究所(中心、部、研究院)负责人一览表 603

后记 6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