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论纵横
伤寒论纵横

伤寒论纵横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钧天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37749503
  • 页数:480 页
图书介绍:作为运城市名老中医,闫钧天老中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毕业生所学,共辑书六册,本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对学习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作者将耳有所闻,目有所睹,心有所思,付之于笔端,于习医者大有帮助。
《伤寒论纵横》目录
标签:伤寒论 伤寒

续论 1

凡例 1

伤寒论原文剖解(卷上)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1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57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79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107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110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11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126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141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144

伤寒论脉证辨解(卷中) 148

六气精义 148

一、太阳、太阳病 148

(一)何为太阳? 148

(二)何为太阳病? 149

二、阳明、阳明病 151

(一)何为阳明? 151

(二)何为阳明病? 152

三、少阳、少阳病 155

(一)何为少阳? 155

(二)何为少阳病? 155

四、太阴、太阴病 156

(一)何为太阴? 156

(二)何为太阴病? 156

五、少阴、少阴病 157

(一)何为少阴? 157

(二)何为少阴病? 157

六、厥阴、厥阴病 158

(一)何为厥阴? 158

(二)何为厥阴病? 159

脉证辨识 160

一、辨恶寒、恶风 160

(一)表证恶寒恶风 160

(二)里证恶寒恶风 161

二、辨发热 162

(一)发热 162

(二)太阳发热 162

(三)少阳发热 162

(四)阳明发热 163

(五)阳虚发热 163

(六)两感发热 163

(七)厥热胜负发热 163

(八)亡阳发热 163

(九)劳复发热 163

(十)病愈发热 163

(十一)发热微甚 164

(十二)大热 164

(十三)无大热 164

(十四)微热 164

(十五)潮热 165

(十六)蒸蒸发热 165

(十七)烦热 165

(十八)翕翕发热 165

(十九)热所在 166

三、辨寒热 166

(一)发热恶寒 166

(二)恶寒发热 167

(三)寒热多少 167

(四)若形似疟 167

(五)身热恶风,发热恶风 167

(六)往来寒热 167

四、辨汗 168

(一)有汗辨 168

(二)无汗辨 173

五、辨痛 174

(一)头痛辨 174

(二)胸腹胁痛辨 175

(三)腹痛、腹中痛 176

(四)身体骨节疼痛辨 178

(五)腰痛 180

(六)咽痛 180

(七)不知痛处 180

(八)动则为痛 180

六、辨呕、吐、哕 180

(一)呕、呕逆 181

(二)干呕 182

(三)欲呕 182

(四)不呕 182

(五)呕家 183

(六)吐 183

(七)欲吐、欲吐不吐、复不能吐 184

(八)朝食暮吐 184

(九)哕、干噫食臭、噫气不除 184

七、辨大便 184

(一)大便排出不利辨 185

(二) 188

(三)大便泄泻 188

八、辨小便 193

(一)小便量次辨 193

(二)小便利不利辨 194

(三)小便颜色辨 197

九、辨渴与不渴 198

(一)渴 198

(二)不渴 201

(三)口中和 202

十、辨神志 202

(一)辨烦 202

(二)辨躁 207

(三)辨惊、狂、痫 209

(四)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210

(五)辨语言音声 210

十一、辨心悸、心中悸、心动悸、悸 212

(一)心悸、心中悸 212

(二)心动悸 212

(三)心下悸 213

(四)脐下悸 213

十二、辨瘛疭 213

十三、辨脚挛急 213

十四、辨振、栗、瞤 213

(一)振振摇 214

(二)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214

(三)蒸蒸而振 214

(四)寒栗而振 214

(五)振寒 214

(六)振栗 214

(七)筋惕肉瞤、肤瞤、经脉动惕 215

十五、辨气息 215

(一)喘 215

(二)咳 216

(三)短气 217

(四)不得息 217

十六、辨血证 217

(一)吐血 217

(二)衄血 218

(三)便血、清血、下血 218

(四)唾脓血 219

(五)蓄血证 219

(六)热入血室 220

十七、辨胸腹 220

(一)胸 220

(二)心下 221

(三)胁下 223

(四)腹 224

十八、辨逆与厥 226

(一)四逆 226

(二)四逆厥者 227

(三)手足逆冷 227

(四)手足寒、手足厥寒 227

(五)厥 227

(六)厥逆、手足厥逆 228

(七)手足厥冷 229

(八)不逆冷 229

十九、辨发黄 229

(一)火热发黄 230

(二)湿热发黄 230

(三)太阴发黄 230

(四)瘀血发黄 230

二十、辨痒 231

(一)实痒 231

(二)虚痒 231

二十一、辨冒 231

(一)邪气蒙蔽而冒 231

(二)正虚欲脱而冒 231

《伤寒论》方证广解(卷下) 232

运气方证当知 232

风木病类方 233

桂枝汤 233

一、身热自汗 234

二、太阳中风证 234

三、下利 234

四、发作性腹痛(奔豚) 234

五、发热恶风自汗 234

六、发热头痛自汗 234

七、夏日发冷 235

八、盛夏畏寒 235

九、暑天恶寒头痛 235

十、暑天形寒下利 236

十一、脑疽 236

十二、肝郁脾虚月经后期 237

十三、表郁谵妄不便 237

十四、自汗证 237

十五、畏风头痛 238

十六、感冒胸闷欲呕 238

十七、产后感冒发热 238

十八、感冒动则汗出 238

十九、头汗溱溱 238

二十、动则出汗 静则麻木 239

二十一、流行性感冒 239

二十二、产后发热夜汗多 239

二十三、剖腹产后高烧 239

二十四、宫外孕高热 240

二十五、心悸 240

二十六、大病后期康复 240

二十七、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240

二十八、妊娠恶阻 240

二十九、过敏性鼻炎 241

三十、多形红斑 241

三十一、湿疹、皮肤瘙痒、冬季皮炎,荨麻疹 241

三十二、顽固性荨麻疹 241

三十三、空调病(腰痛) 241

三十四、肛周炎 242

三十五、产后身痛腰腿痛 242

三十六、夜游病、舞蹈病 242

桂枝加葛根汤 242

背强 24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42

一、昏困喘息 242

二、头痛身痛寒热脘闷 243

三、咳嗽形寒 243

桂枝加附子汤 243

一、产后风 243

二、汗后汗漏足挛屈 243

三、汗后汗出不止 243

四、服汗药汗出不止 243

五、动则汗出 244

桂枝去芍药汤 244

一、寒热咳嗽 244

二、形寒咳嗽,头痛口渴 24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44

一、阳虚感冒 244

二、产后高热 245

桂枝附子汤 245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 245

一、头目眩重 246

二、寒厥心痛 246

三、头痛寒热,自汗身痛 246

四、风湿 246

五、体痛气逆便结 246

葛根汤 247

葛根加半夏汤 247

一、项强 247

二、颈项肩背酸痛 247

三、项背强痛 247

四、太阳穴痛口渴 248

五、阴虚背痛(太阳温病) 248

六、瘄疹 248

七、麻疹初起、疫痢初起 249

八、项强 249

九、荨麻疹 249

十、化脓性两足汗泡状白癣 249

十一、眼科病 249

十二、头项强痛,大便泄泻 250

十三、上呼吸道感染 250

十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50

十五、颈肌风湿 250

十六、其他多种病 250

大青龙汤 251

一、伤寒烦躁 251

二、头身剧痛壮热烦躁 251

三、身疼烦躁 252

四、温病 252

五、春温内发 252

六、荣卫俱病 252

七、二阳并病 253

八、寒热无汗烦躁 253

九、溢饮 253

十、溢饮挟热 253

十一、肺胀、天行赤眼、风眼 253

十二、上呼吸道感染 253

十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53

桂枝麻黄各半汤 254

一、恶风便不通 254

二、寒热如疟 254

三、产后感冒 25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55

一、恶寒脉紧言蹇肢冷 255

二、寒热战栗每日一发 25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56

燥气内伏风寒外感 256

芍药甘草汤 256

一、足肿痛而筋挛 256

二、右足拘挛痛 257

吴茱萸汤 258

一、头痛干呕吐沫 258

二、呕吐胸满 258

三、食毕噫醋 258

四、头痛吐痰肢冷 258

五、寒疝腰痛牵引睾丸 258

六、心痛 258

七、头痛如破 258

八、脑髓寒痛 259

九、寒霍乱 259

十、头腹俱痛,呕厥大汗 259

十一、头痛不举呕吐清汁 259

十二、不知饥饱,勉进饮食 259

十三、痰厥头痛 259

十四、顽固性头痛 260

十五、眼疾 260

十六、高血压 260

十七、神经性呕吐 260

十八、原发性青光眼 260

十九、呕吐涎沫 261

二十、幽门痉挛 261

二十一、呃逆 261

二十二、奔豚 261

二十三、产后偏头痛(厥阴寒浊上扰) 262

二十四、巅顶重痛(高血压) 262

小柴胡汤 263

一、但头汗出心下满 263

二、两胁夹脐痛 263

三、心下痞痛 263

四、两侧头痛目中红影 264

五、惊惧难瞑 264

六、腹痛谵狂昼夜不眠 264

七、咳痰气逆日久羸瘦 264

八、风疟 264

九、疟疾大汗不止 265

十、疟疾呕利并作 265

十一、一身面目浮肿 265

十二、通身洪肿 265

十三、男女诸热出血 265

十四、呕恶呃逆干咳 265

十五、黄疸 265

十六、赤斑痒痛 266

十七、腹痛 266

十八、胁痛脐痛不可忍 266

十九、顽固性呕吐 266

二十、产后发热 266

二十一、热入血室 267

二十二、外感发热 268

二十三、慢性肝炎 269

二十四、胆囊炎、胆石症 269

二十五、胆道蛔虫症 269

二十六、精神分裂症 269

二十七、疟疾 270

二十八、内耳眩晕症 270

二十九、胸膜炎 270

三十、流行性腮腺炎 270

三十一、高血压 271

柴胡桂枝汤 271

一、汗多亡阳 271

二、产后寒战头痛 271

三、失表两便不通 272

大柴胡汤 272

一、下利呕哕,嘘唏嗳气 273

二、疫而结胸 273

三、卒然气急腹痛 273

四、腹痛气短,头汗不止 273

五、呕不能食,夜则谵语 273

六、神乱视妄 273

七、胸胁胀痛 274

八、吐血 274

九、大怒后两腿汗出胸满拘急 274

十、胆囊炎 274

十一、急性胰腺炎 275

十二、糖尿病 275

十三、痢疾 275

十四、高血压 276

十五、瘙痒症 276

十六、秋令胸脘痞痛 276

十七、胁脘剧痛难止(胆囊炎、胆结石) 277

十八、腹痛四十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277

十九、刺期门法 血结胸 277

四逆散 278

一、痰火相搏证 278

二、脐旁疝块 278

三、鼻渊 278

四、瘕疾 278

五、胆囊炎 279

六、胆道蛔虫症 279

七、传染性肝炎 280

八、蛔虫性肠梗阻 280

九、溃疡病 280

十、急性阑尾炎 280

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 281

十二、痢疾 281

十三、风痹 281

十四、慢性乳腺炎 282

十五、痛经 282

十六、发作性精神痴呆症 282

十七、神经官能症 283

十八、肢厥昏眩 283

乌梅丸 283

一、蛔厥心痛吐酸水 283

二、渴饮不止,胸中热痛 283

三、腹痛吐蛔 284

四、虫积腹痛 284

五、气逆呕吐,胸中热痛 284

六、阴阳欲绝,邪火内炽 284

七、胆道蛔虫 284

八、慢性结肠炎 285

九、过敏性结肠炎 285

十、术后呕吐 286

麻黄升麻汤 286

下利头痛喉头白腐 286

暑火病方 287

栀子豉汤 287

栀子甘草豉汤 288

栀子生姜豉汤 288

一、心腹胀痛 288

二、蛤蟆黄 288

三、小儿身热,昏迷不食 288

四、出痘烦躁 288

五、暑热霍乱 288

六、呃逆不止 288

七、怫郁证 289

八、不寐 289

九、心烦不眠 289

十、下血烦热 289

十一、下血小腹痛 289

十二、鼻衄 289

十三、肋痛冲脘烦惋莫奈 289

十四、心下痛(气格) 290

十五、纳谷哽噎 290

十六、胸痛 290

十七、纳呆,便烂,胸闷痛(暑湿夹食) 290

十八、烦热不寐 290

十九、胸中满闷 懊?欲吐 291

二十、不眠好笑 291

二十一、虚烦呕吐 291

二十二、肛周瘙痒 291

二十三、懊?欲吐 291

栀子干姜汤 292

一、咽膈噎塞 292

二、心疝寒痛 292

葛根黄芩黄连汤 292

一、麻疹下利 292

二、舌生疮 293

三、便滞尿数阴痛 293

四、小儿热泻 293

五、痢疾 294

六、时疫 294

七、火证热疮汤火伤 294

八、项强,心下痞,牙痛口舌烂 294

九、大热下痢 295

十、小儿腹泻(中毒性肠炎) 295

十一、慢性肠炎 295

十二、肠伤寒 295

十三、乙型脑炎 296

十四、麻疹 296

十五、口疮 296

小陷胸汤 297

一、胸痹 297

二、胸痛 297

三、呃忒 297

四、烦谵尿痛胸痞便结 297

五、胸腹满面如金 297

六、嘈杂 297

七、胸膈滞塞 298

八、产后呕吐 298

九、下午发热左胁胀痛 298

十、疹出未半心下结痛 298

十一、疳劳 298

十二、哑 299

十三、食积痰喘 299

十四、痫惊风 299

十五、惊风 299

十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99

十七、胃痛 299

十八、胃脘痛(胃热型) 300

十九、感冒 300

二十、慢性胆囊炎 300

二十一、急性胰腺炎 300

二十二、胸膜炎 300

二十三、脘痛起包 301

大黄黄连泻心汤 301

一、吐血衄血 301

二、三焦积热 301

三、男子五劳七伤女子带下寒热 301

四、伤寒烦躁大便难 301

五、麻疹赤白痢 302

六、噤口痢 302

七、内黄证 302

八、黄疸 302

九、湿温发痞 302

十、湿热内蒙心包 302

十一、痫证 302

十二、失精 302

十三、子痫、损伤 303

十四、倒经 303

十五、中风卒倒、不省人事 303

十六、骨蒸热极 303

十七、卒发腹满胀痛 303

十八、卒厥如死 303

十九、遗精 303

二十、赤丁(疔) 303

二十一、恶疮 304

二十二、牙根烂 304

二十三、目赤痛 304

二十四、中脘巨块 304

二十五、吐血 304

二十六、咯血 304

二十七、衄血 305

二十八、出血性紫癜 305

二十九、肾炎尿毒症 306

三十、疮疽 306

三十一、急性结膜炎 306

三十二、心悸胸塞 306

三十三、心烦不寐 306

桂枝甘草汤 307

心悸而痛 307

炙甘草汤 307

一、脾胃虚寒 脉结心悸 307

二、心中动悸 307

三、燥热乘肺喀唾脓血 308

四、骨蒸劳嗽 308

五、怔忡 308

六、风湿性心脏病所致之心律失常 308

七、冠心病所致之心律失常 309

八、期前收缩 309

九、脉结代心悸 310

十、下利脉结代 310

十一、心脏期前收缩 310

十二、半身不遂 311

十三、产后血虚 31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12

一、狂躁发疯 312

二、心悸惊惧不寐 312

三、梦魇惊呼 313

四、肝郁失志 313

五、胸满烦惊谵语身重 313

抵当汤 314

一、身黄发狂 314

二、壮热发狂 314

三、郁热发狂 314

四、经闭腹胀肢削 315

五、少腹胀目昏(男子蓄血) 315

六、经停腹胀(妊娠腹胀) 316

抵当丸 316

一、身黄发狂 316

二、腹中有块攻痛 316

桃核承气汤 317

一、月事不行 317

二、产后瘀痛 317

三、产后恶露涩滞、胎死腹中、胞衣不下 317

四、月事先期痛、经闭 317

五、痢疾、淋痛、跌打损伤 317

六、胞衣不下 318

七、长夏痢疾 318

八、癫狂 318

九、痢疾 318

十、慢性前列腺炎 319

十一、闭经 319

十二、阴道血肿 319

十三、胃痛 320

十四、便秘 320

十五、腹胀便血 320

十六、经闭发狂 321

十七、倒经症块 321

十八、如狂 322

十九、哭笑无常 322

二十、狂躁骂詈 322

二十一、两腰偻痛 322

二十二、腰痛 323

二十三、脘胁痞胀 323

栀子柏皮汤 323

一、身黄便结 323

黄连阿胶汤 323

一、虚烦不眠胸中痛 324

二、温病心烦不得卧 324

三、舌干唇燥,烦悸不寐 324

四、诸失血胸悸身热 324

五、五心烦热 324

六、少阴下利脓血、疳泻 324

七、痘疹烦渴不寐 324

八、胸热心痞,不得眠 324

九、淋漓茎中痛 324

十、温毒下利脓血 324

十一、痫厥 324

十二、咳呕上气心中热 325

十三、苔剥不生 325

十四、便细 325

十五、呕逆消渴便阻 325

十六、小便流血 325

十七、经来过多 325

十八、经漏下利 326

十九、经断复来 326

二十、鼻衄 326

二十一、伤寒肠出血 326

二十二、便血 326

二十三、痢疾 326

二十四、失眠 326

白头翁汤 328

一、温病下利 328

二、利肠 328

三、热利下重 328

四、血痢脱肛 328

五、带下后重 329

六、眼目赤肿而痛 329

七、阴虚肝热 329

八、产后泄泻 329

九、产后泻利后重 329

十、急性细菌性痢疾 329

十一、慢性休息痢 330

十二、急性阿米巴痢疾 330

十三、慢性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 330

十四、慢性阿米巴痢疾 330

十五、溃疡性结肠炎 331

十六、急性结膜炎 331

十七、急性附件炎 331

十八、慢性肠道疾病 332

十九、下利脐痛懊? 332

二十、热利下重,夜不安寐 332

甘草汤 332

一、小儿摄口发噤 332

二、肺痿多涎唾 332

三、毒肿瘭浆 332

四、咽痛 333

五、瘦 333

六、痈疽漏疮 333

七、诸痈大便秘 333

八、小儿遗尿 333

九、小儿尿血 333

十、肿毒发背 333

桔梗汤 333

一、肺痈 334

二、喉痹 334

三、喉肿痛,肺痈 334

四、胸中结气,咽喉不利 334

五、咽喉郁结,声音不闻 334

六、发斑胸膈不快 334

七、咳则心痛喉介如梗 334

苦酒汤 334

一、舌肿满口 335

二、喉痹 335

三、咽中如有物咽唾不得 335

四、卒心痛 335

五、喉戳伤 335

湿土病方 33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35

一、腰痛下血 335

二、郁冒怵惕 336

三、脐下动悸眩冒头重 336

四、痿躄肉瞤 336

五、目痛视昏 336

六、卒然失明 336

七、胸前板冷 336

八、十二指肠溃疡 337

九、胃溃疡胃下坠 337

十、胸腹满痛 337

十一、耳源性眩晕 337

十二、高血压眩晕 338

十三、脑震荡及其后遗症 338

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339

十五、慢性支气管炎 339

十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339

十七、舞蹈病 340

十八、心脾阳虚,水气不化 34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40

蓄水发热 34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341

一、泄泻腹胀 341

二、胃切除后腹胀满 341

小建中汤 341

一、腹痛喜按 341

二、腹痛则经水行 342

三、脘痛吐酸得食则缓 342

桂枝人参汤 342

一、痢后便白沫 342

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42

半夏泻心汤 343

一、胸痞颅胀 343

二、呕而肠鸣,心下痞 343

三、下利谷不化,肠鸣脘痞 343

四、腹痛肠鸣,呕利脘痞 343

五、癥瘕积聚 343

六、呕吐,哕逆,或下利 344

七、伤食吐泻 344

八、霍乱 344

九、呕利肢逆,心烦,息将绝 344

十、休息痢 344

十一、下利腹胀反复不愈 344

十二、中满二便不爽 344

十三、痫 345

十四、中鼠毒后遗症 345

十五、经年大便十余日一行 345

十六、湿疟 345

十七、脘痞身黄,干呕 345

十八、呕吐痞闷 345

十九、腹泻 346

二十、慢性下利 346

二十一、术后呕吐 346

二十二、呃逆 347

二十三、肝炎 347

二十四、胃功能失调 347

二十五、妊娠恶阻 347

二十六、暑热 347

生姜泻心汤 348

一、卒痫干呕 348

二、大病新差,水谷停积 348

三、左胁下凝结 348

四、鼓胀 348

五、带下 348

六、留饮痞鞭 348

七、嘈杂 348

八、产后下利 349

九、僻囊(吐水) 349

十、胸中痞满,腹中水奔 349

十一、噫气干呕嘈杂吞酸 349

十二、吐、噤口痢 349

十三、慢性胃炎 349

十四、胃下垂嗳气 349

十五、肠鸣下利 349

十六、慢性胃肠炎之脾胃虚寒型 350

十七、胃神经官能症、妊娠呕吐 350

十八、久年下利 350

十九、腹鸣微利 350

二十、气痞 350

二十一、呕腐吞酸,食入即吐 350

甘草泻心汤 351

一、狐惑病 351

二、噤口痢 351

三、下后腹满心痞 351

四、外感下后肢冷食不下 351

五、疹出不畅,痞满心烦 351

六、右胁下癖块 352

七、产后口糜 352

八、产后下利,痞满口糜 352

九、口糜泻 352

十、夜间窃舞 352

十一、昼夜吐涎沫 352

十二、夜间昏冒 353

十三、发酒疯 353

十四、走马牙疳 353

十五、慢惊风 353

十六、便燥腹胀痛 353

十七、白塞氏病 353

十八、慢性腹泻 354

十九、溃疡病 354

附子泻心汤 354

一、寒热不和,心下痞结 354

二、寒热烦躁 354

三、欲寐甚、手指冷 354

四、中风卒倒 355

五、阴气乘阳 355

六、外感数月不愈 355

七、急性胃炎 355

八、饮郁食厥 355

九、全腹胀满 355

十、齿痛 355

十一、食物中毒 355

十二、急性胃炎兼心机能不正常 355

十三、半身发热,半身恶风 356

十四、吐血畏寒 356

旋覆代赭汤 356

一、呕吐便秘 356

二、呕粪 356

三、膈气 356

四、膈证 357

五、神经性呕吐 357

六、幽门不全梗阻呕吐 357

七、妊娠恶阻 357

八、噎隔 357

九、呃逆 357

十、眩晕 358

十一、梅核气 358

十二、痰喘 359

十三、肝胃气痛 359

十四、脘痞嗳气,心烦便秘 359

十五、脘痞嗳气,呕吐食少 36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60

一、格食气壅 360

二、呕吐 361

瓜蒂散 361

一、齁喘病 361

二、痰饮频发 362

三、气上冲胸 362

四、现代研究资料 362

黄连汤 362

一、呕吐 362

二、腹痛而呕 362

三、泄泻 363

黄芩汤 36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63

一、痢疾 363

二、阿米巴利 363

茵陈蒿汤 364

一、疫病发黄 364

二、身黄浮肿 364

三、水药入口即吐 364

四、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364

五、重症病毒性肝炎 365

六、肝硬化 365

七、胆道感染 365

八、蚕豆病引起溶血性黄疸 366

九、口腔炎 366

十、荨麻疹 366

十一、皮肤病 366

十二、带下 366

十三、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36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67

黄疸 367

柴胡桂枝干姜汤 368

一、经行脐下痛 368

二、郁冒时发,脐旁动悸 368

三、惊恐动悸,惊后下利 368

四、郁居密室不欲见人 368

五、凛然肢冷 369

六、气逆上冲,昏不知人 369

七、口吃腹动 369

八、头目昏眩,腹中动悸 369

九、独语妄笑,脐上有动 369

十、头面疮痒,春发秋止 369

十一、肩背强痛 370

十二、发热出疹头痛耳鸣 370

十三、肺结核 370

十四、胸膜炎 370

十五、肝炎 370

十六、乳腺囊性增生症 371

十七、腹胀便溏 371

十八、乳癖 371

桂枝加大黄汤 371

一、头痛,大便不行 372

二、风疹块 372

理中丸 372

一、产后阳虚 372

二、腹泻后脾虚 372

三、太阴阴寒腹痛 372

四、疫利舌黑如煤(寒湿疫) 373

五、夏日腹痛吐泻 373

六、阴斑 373

七、口疮 373

八、脾虚萎黄 373

九、白带 374

十、消渴 374

十一、吐血 375

十二、慢性结肠炎 375

十三、溃疡病 375

十四、慢性肝炎 376

十五、肺源性心脏病 376

十六、便秘 376

十七、呕吐 376

十八、崩漏 377

十九、美尼尔氏症 377

二十、寒性腹泻 377

燥金病方 377

白虎汤 378

白虎加人参汤 378

一、心胸大烦,口渴引饮 378

二、三阳合病 378

三、烦躁便干 378

四、心热嗜凉 378

五、瘅证 379

六、劳倦中暑 379

七、暑月呕哕 379

八、上吐下泻,水浆不入 379

九、劳倦中暑 379

十、伏暑实热 379

十一、伤暑 379

十二、热厥 380

十三、疫 380

十四、霍乱 380

十五、中暑 380

十六、消渴 380

十七、麻痘斑疹热毒 380

十八、鼻衄 381

十九、乙型脑炎 381

二十、肺炎 381

二十一、风湿热 382

二十二、风湿性关节炎 382

二十三、糖尿病 382

二十四、疟疾 382

二十五、化脓性脑膜炎 382

二十六、流行性感冒 383

二十七、流行性出血热 383

二十八、高血压 383

二十九、小儿暑热证 383

三十、急性肠炎、牙龈炎、鼻衄 383

三十一、初夏大渴 384

三十二、热渴烦乱 384

三十三、消渴 385

三十四、产后口渴引饮 38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86

一、肺闭 386

二、风温袭肺(肺炎咳嗽) 386

三、表寒肺热 387

四、烂喉痧 387

五、乳蛾双发 387

六、咳嗽面浮 388

七、痰饮喘嗽 388

八、马脾风 388

九、动则作喘 389

十、支饮复发 389

十一、喘烦妄语 389

十二、老年性慢性气管炎 390

十三、小儿慢性气管炎 390

十四、支气管肺炎 390

十五、小儿肺炎 390

十六、小儿支气管肺炎 391

十七、支气管哮喘 391

十八、麻疹 391

十九、百日咳 392

二十、烂喉痧 392

二十一、慢性鼻窦炎 392

二十二、遗尿症 392

大承气汤 393

一、口臭逼人 393

二、痔痛 393

三、疫病昏谵 393

四、二便不利,腹满如鼓 393

五、妄言欲狂 394

六、偏头痛 394

七、谵语狂笑 394

八、尸厥 394

九、热邪内闭 394

十、身厥脉脱 395

十一、粘连性肠梗阻 395

十二、蛔虫性肠梗阻 396

十三、单纯性肠梗阻 396

十四、急性阑尾炎 396

十五、急性胰腺炎 397

十六、术后气胀便秘 397

十七、痢疾 398

十八、胃痛 398

十九、呃逆 398

二十、狂证 399

二十一、阙上痛大便结 399

二十二、头痛干呕 399

二十三、头痛便闭不识人 400

二十四、腹痛下利 400

二十五、口伤烂赤 400

二十六、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证) 401

二十七、腹中剧痛 401

二十八、腹痛腹胀(肠梗阻) 401

二十九、小腹剧痛拒按 402

三十、神志恍惚 402

小承气汤 403

一、中热胃反 403

二、痢疾 403

三、痘 403

四、下利谵语 403

五、疫病胸膈满闷 403

六、日晡潮热,两手撮空,直视喘急 404

七、懊恼腹胀 404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404

九、肠梗阻 404

十、肠功能紊乱 405

十一、阙上痛 405

十二、下利懊? 405

调胃承气汤 405

一、伤寒误治 燥热内结 405

二、久日不大便 406

三、腹胀脚肿不大便 406

四、发斑 406

五、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406

六、疮疡谵狂 406

七、牙痛 406

八、经年大便不畅 407

九、头痛 407

麻子仁丸 407

便结唇裂 407

蜜煎导方 407

大便不通,神昏多睡 407

猪胆汁导法 408

瘀血内结大肠 408

猪苓汤 408

一、血淋 408

二、下血腹满 408

三、淋病阴痛 409

四、淋浊下血 409

五、满身水肿 409

六、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409

七、烦躁溺涩 409

八、慢性肾盂肾炎 409

九、肾结石 410

十、乳糜尿 410

十一、急性膀胱炎 410

十二、尿癃(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积水) 411

十三、淋病(慢性肾盂肾炎) 411

猪肤汤 412

一、喘逆咽痛(一)声飒如哑 412

二、咽痛泄泻 412

竹叶石膏汤 412

一、头痛壮热,口渴而呕 413

二、阴虚夹湿 413

三、小儿口渴尿多 413

四、长期发热不退 414

寒水病方 414

麻黄汤 414

一、伤寒正证 414

二、恶寒欲呕 415

三、妊娠水肿 415

四、寒闭失音 415

五、骨节酸楚烦痛 416

六、伤寒风疹 416

七、喘而胸满 416

八、阴虚感寒 416

九、瘦人感寒 417

十、表寒内热 417

十一、上气喘息 417

十二、冷哮、风寒湿痹 417

十三、目红涕清,泪多畏光 417

十四、风水 417

十五、临产腰痛 417

十六、临产头项腰背痛 418

十七、哮喘 418

十八、初生儿鼻塞 418

十九、狂痫 418

二十、流行性感冒 418

二十一、其他 418

麻黄附子细辛汤 418

一、少阴痢 418

二、壮热谵语(温病酿成死证) 419

三、睡醒身寒腹痛 419

四、肾伤寒 419

五、痘疹 420

六、泪涌如泉 420

七、痛连脑户 420

八、三日疟 420

九、黄疸 420

十、瘀斑 420

十一、久咳 421

十二、浮肿 421

十三、三叉神经痛 421

十四、发作性运动神经麻痹症 421

十五、少阴咳嗽声嘶 422

十六、流行性感冒 422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2

一、寒热发厥无脉 422

二、盛夏畏冷 422

小青龙汤 422

一、溢饮 423

二、咳逆倚息 423

三、吐涎沫 423

四、咳嗽喘急,呕吐涎沫 423

五、脚气上气喘急 423

六、发热咳嗽吐白沫 423

七、肺胀 423

八、表寒内饮 423

九、腹胀水肿 423

十、霍乱呕吐 423

十一、支气管哮喘 424

十二、慢性支气管炎 424

十三、肺气肿 425

十四、肺源性心脏病 425

十五、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衰肺水肿 426

十六、百日咳 426

十七、呼吸道急性炎症 426

十八、急性肾炎 427

十九、金钱癣 427

二十、癫痫 427

二十一、乳寒(乳房小叶增生) 427

二十二、感冒 427

二十三、暑天咳嗽 427

二十四、涎壅痰鸣 428

二十五、痰饮咳喘 428

真武汤 429

一、腹痛下利四肢沉重 429

二、心悸水肿 429

三、手足浮肿,小便难 429

四、痫病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抖 429

五、汗吐下后烦不得眠 429

六、阴盛格阳证 429

七、虚劳嗽利 429

八、痰湿积聚水饮 430

九、湿邪伤脾肿胀 430

十、单腹胀 430

十一、呕吐、水饮 430

十二、虚寒气喘 430

十三、阳虚汗出 430

十四、泄泻 431

十五、误汗惊悸,筋惕肉瞤 431

十六、肾炎 431

十七、肾盂肾炎 432

十八、肺源性心脏病 432

十九、风湿性心脏病 432

二十、眩晕 432

二十一、吐血 433

二十二、喘证 433

二十三、呃逆 434

二十四、脑震荡后遗症 434

二十五、可逆性手足紫绀症 434

二十六、痹证 434

二十七、白带 435

二十八、哮喘 435

二十九、疝痢 435

甘草干姜汤 435

遗尿 435

干姜附子汤 436

一、恶热目赤,口渴引饮 436

二、下厥上竭而出血 436

茯苓四逆汤 436

一、大汗亡阳 437

二、烦躁欲死 437

五苓散 437

一、瘟疫 438

二、伏暑饮热 438

三、伤暑表里不解 438

四、暑湿注下 438

五、瘴气温疟、不服水土、中酒恶心 438

六、湿证、伤寒烦渴 438

七、滑注口疮 438

八、足跗肿 439

九、烦渴吐泻 439

十、呕吐 439

十一、暑湿 439

十二、水肿 439

十三、急性肾炎 440

十四、湿疹 440

十五、风湿性心脏病 441

十六、尿崩症 441

十七、急性胃炎 441

十八、酒病 441

十九、淋闭 442

二十、腹胀跗肿 442

二十一、少腹胀 442

二十二、烦渴吐泻饮水即吐 442

二十三、其他 442

大陷胸丸 443

大陷胸汤 443

一、胸背彻痛 443

二、胸腹胀痛 443

三、肩背强而卒死 443

四、胸部如塞,热渴不饮 443

五、胸闷异常 444

六、少腹至心下痞满胀痛 444

七、大便不通全腹痛 445

三物白散 445

一、肺痈 445

二、喘、痫、狂 445

三、喘急胸高 445

四、神识昏糊,两目呆瞪 445

十枣汤 446

一、胸胁胀痛(悬饮) 446

二、痰厥胸痛 447

三、悬饮胸痛 447

四、左侧胸痛 448

桂枝加桂汤 448

奔豚 44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49

误下寒凝腹痛不大便 449

四逆汤 450

一、面青腹满 450

二、唇青面黑,身背痛 450

三、五脏中寒 450

四、汗利不渴身痛 450

五、阴证 450

六、下利清谷腹痛 450

七、伤寒变证 451

八、口干舌燥 451

九、腰痛 452

十、卒脱 452

十一、饮茶后下利 452

十二、支气管肺炎 452

十三、麻疹 452

十四、真寒假热证 453

四逆加人参汤 453

一、真寒假热证 453

二、麻疹收后突然腹泻 454

三、慢惊风 454

通脉四逆汤 455

一、假热真寒 456

二、手足麻痹喘急痰涌 45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456

一、吐泻肢冷,汗出如雨 456

二、吐泻后气阴两脱 457

附子汤 457

一、湿痹缓风 457

二、身体挛痛 457

三、水病身肿 457

四、脚痛不得屈伸 458

五、背屈脚挛 458

六、督脉背痛 458

七、不语不食 458

八、嗜睡 458

九、腰痛 459

十、痹证 459

白通汤 460

白通加猪胆汁汤 460

灼热咽痛,肢冷囊缩 460

桃花汤 460

一、下脓血不止 460

二、冷痢腹痛 460

三、肢厥下利 460

四、伤寒寒利 460

五、小儿疳泻 461

六、下利如鱼脑 461

七、大便溏泄欲失禁 461

八、慢性菌痢 461

九、急性菌痢 462

十、慢性阿米巴痢疾 462

十一、肠伤寒出血 463

十二、子宫功能性出血 463

十三、下脓血 463

当归四逆汤 46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463

一、手足厥寒(肢厥) 463

二、冷结膀胱 464

三、妇人阴缩证 464

四、左胁下积块 464

五、寒疝 465

六、少腹久痛手足挛痛 465

七、腰痛 465

八、冻疮 465

九、足趾紫黑溃烂 465

十、休息痢 465

十一、伤寒下血 465

十二、头痛 465

十三、虚寒身痛 466

十四、厥阴腹痛 466

十五、虚寒下痢 466

十六、寒疝 466

十七、腹胀 466

十八、蚕食性角膜溃疡 466

十九、四肢发冷、鼻流清涕 466

二十、肩关节痛 466

二十一、胆石症、肠粘连 467

二十二、肠梗阻 467

二十三、肢端感觉异常证 467

二十四、闭塞性脉管炎 467

二十五、雷诺氏病 467

二十六、痛经 467

二十七、子宫脱坠 468

二十八、习惯性便秘 468

二十九、冻伤 468

三十、小儿麻痹症 468

三十一、过敏性紫癜 468

三十二、硬皮病 468

三十三、肢冷麻痛 468

三十四、指端冷麻痉挛 469

三十五、嗜睡(运动性癫痫) 469

半夏散及汤 470

一、下利咽痛似伤(肾伤寒) 470

二、霍乱腹胀 470

三、喉痹不得语 470

四、寒中咽痛 470

牡蛎泽泻散 470

水肿右胁汩汩有声 471

条山先生从医记 472

附录 478

一、古今重量换算 478

二、古今容量换算 4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