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展主编;杨颖红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22282217
  • 页数:171 页
图书介绍: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目录

上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 3

第一章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3

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3

二、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3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4

第二节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5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5

二、新能源产业 5

三、新材料产业 6

四、新医药产业 6

五、信息产业 7

六、节能环保产业 7

七、海洋产业 8

第三节 辽宁与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9

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综合对比 9

二、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10

三、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11

四、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11

五、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12

第二章 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17

第一节 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7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界定 17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意义 18

三、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价回顾 20

第二节 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1

一、参与国家级试点联盟的情况 31

二、组建辽宁省级联盟的情况 36

第三节 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

一、存在的问题 39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40

三、推进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41

第三章 伙伴选择模型 43

第一节 联盟稳定性测度模型 43

一、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二、模型设计 45

三、稳定性测度模型应用展望 47

第二节 联盟企业与高校间信任模型 48

一、企业与高校间信任的影响因素 48

二、信任评价模型 49

三、企业与高校间信任模型应用展望 50

中篇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 55

第四章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55

第一节 副省级城市产业选择趋同问题 56

一、产业选择 56

二、简要评价 59

第二节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61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61

二、信息产业 63

三、生物医药产业 64

四、新材料产业 65

五、新能源产业 66

六、节能环保产业 67

七、培育和发展的重点骨干企业 67

第五章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73

第一节 主攻方向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73

一、构建原则 73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 74

第二节 沈阳市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的选择 77

一、横向数据分析 77

二、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 82

第三节 沈阳市各产业的主攻方向 83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83

二、信息产业 91

三、生物医药产业 96

四、新材料产业 100

五、新能源产业 104

六、节能环保产业 106

第六章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应评价及发展路径选择 109

第一节 政策促进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机理 109

一、企业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 109

二、基本模型 110

第二节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114

一、三级政策体系 115

二、财政政策的影响 117

三、产业技术政策的影响 119

四、地方政策性投融资的影响 119

第三节 沈阳典型企业的政策评价案例 120

一、对政策的总体评价 120

二、对财政政策的评价 121

三、对产业技术政策的评价 122

四、对地方政策性投融资的评价 122

第四节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3

一、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123

二、产业布局尚需优化 123

三、差异化竞争意识亟须提高 124

四、政策体系尚待梳理 124

五、政策的实施效果尚欠科学考量 124

六、资金短缺问题必须面对 125

七、高技术服务业支撑能力需要加强 125

第五节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125

一、优化特色新兴产业布局 125

二、创新特色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26

三、进一步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主导作用 126

四、提高特色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27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127

六、解决资金瓶颈 127

七、提升高技术服务业支撑能力 128

下篇 2011协同创新载体与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模型 131

第七章 2011协同创新的基础模式及衍生模式 13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 13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二、影响要素及模式 132

第二节 辽宁高校与县域的协同创新模式 139

一、概况 139

二、辽宁高校与县域协同创新的特点 143

三、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的现有模式 144

第八章 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协同创新模型 146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146

一、辽宁高校作为供给侧 146

二、基本模型 147

三、低位均衡状态 148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选取 148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标准 148

二、影响要素框架图 149

三、调研及处理 151

第三节 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154

一、供给侧——辽宁高校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154

二、需求侧——辽宁县域企业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156

三、服务侧——县域政府的政策作用剖析 159

第三节 对策建议 162

一、供给侧——对辽宁高校的建议 162

二、需求侧——对县域企业的建议 164

三、服务侧——对县域政府的建议 165

参考文献 1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