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芦恒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789377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追问“东亚社会的协调发展建基于何种公共性”这一基本问题基础上,将东亚两大重要经济体的中国和韩国视为东亚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将中国社会学者较少关注的“韩国社会转型”作为反思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框架,通过审视两者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经验,认为“公共性”与“社会发展”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皆为共生互促的关系。公共性自身具有的可视性、开放性、整体性、主体性、互动性、平衡性、互动性、生活性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范围、内在要求、方向、动力以及新趋势等方面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代东亚社会转型的逻辑应遵循一种从“对抗性公共性”转换为“均衡性公共性”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即强调在“国家—市场—社会”的框架下诸如民族国家、公民团体、政治团体、工会团体、民众、社会阶级等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二元式的对抗性、矛盾性和对立性关系,而是积极倡导运用正反消融和谐融通的东方智慧,建构一种既保障主体性权益,又保持相互之间的对话理解甚至宽恕的关系,其本身也是一种均衡性公共性的实质所在。均衡性公共性的建构将会成为东亚新发展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也是东亚现代性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目录

导言 1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

二 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5

三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社会发展反思 16

四 东亚社会发展的“韩国视角”及其独特性 25

五 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29

第一篇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危机及其社会后果 37

第一章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公共性危机 37

一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韩国社会自主空间扩大的外在推动力 37

二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与公民社会发展 40

三 国家与社会的“双缺失”与第二次公共性危机 49

第二章 公共性危机与青年“工作贫困”的社会风险 66

一“工作贫困”释义与内在逻辑 66

二 国家公共性弱化与韩国的新型贫困 68

三 贫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73

四 青年“工作贫困”衍生的社会风险 76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82

第三章 公共性危机与“房地产阶级社会” 87

一 韩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87

二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阶层定型化社会 89

三 “国家公共性的回归”与房地产阶级社会的治理良策 91

四“房地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意义 92

五 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95

第二篇 韩国社会发展的反思与公共性重建 105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反思与“东亚”的回归 105

一近现代韩国的东亚意识 105

二 “东亚的回归”与发展的反思 108

三 韩国学术界内部关于“东亚论”的争论与回应 117

四 东亚视角的再认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120

第五章 东亚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124

第六章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 131

一 东亚三国的公共性差异 131

二 韩国“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 133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以韩国经济增长时期的底层女工为例 138

一韩国的女性工人与快速现代化 139

二 寻找真实的工人:“女性”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义 140

三女工日常生活文化与阶级认同 146

四 底层的真实叙述与底层研究 150

五结语 153

第八章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154

一从“东亚模式”到“东亚新发展主义” 154

二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156

第三篇 中国社会的相同困境与公共性重建 166

第九章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 166

一 中国“工作贫困”趋势 166

二 “工作贫困”的治理与内在逻辑 171

三 “工作贫困”的中国式解读与反思 173

第十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 179

一棚户区释义与公共性逻辑 180

二边缘区域的改造与公共性构建 182

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棚户区化”过程与“公私两无”困境 187

四 均衡性公共性与实践模式 190

第十一章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 193

一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 193

二 衰败单位社区自救与“单位人再组织化” 197

三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 200

四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限度 202

五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和公共性构建的路径选择 204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 206

一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 206

二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 208

三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 210

四 结论 216

第十三章 农村内生性志愿力量与新乡土公共性 217

一公共精神:缺失与传统根源 217

二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缺陷与内生性志愿力量的现实意义 219

三 内生性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220

四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的农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想 223

五 多元协治新型乡土公共性的成效 225

六 多元协治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社会治理意义 228

七 结语 229

第十四章 “屌丝”现象与中下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公共性 231

一 网络社会与“屌丝”群体 231

二公私关系与中国式网络社会的生活公共性 233

三公私转化与网络生活公共性的内在机制 236

四讨论与结语 257

第十五章 “流动公共性”与“老漂族”的精准治理 260

一 引言 260

二“流动公共性”的内在属性及其必要性 261

三“老漂族”类型划分及其动态转换 265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与精准化治理 269

结语 274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