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向市而生
向市而生

向市而生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金山著
  • 出 版 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6819321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南方日报》等媒体发表的短篇经济时评80篇,主题是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解读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主线是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剖析,体现了经济行为主体要面向市场而生存、成长、发展的核心观点,故本书取名为《向市而生》。主要分为六篇:市场之美、产业之兴、政策之力、宏观之妙、发展之势、粤地之生、读思之乐。
《向市而生》目录
标签:

前言 1

第一篇 市场之美 1

1.理解市场经济 2

2.市场决定价格的目标是形成好的社会 5

3.提升市场化的“质” 8

4.要素市场化的“质” 12

5.转方式应首倡市场理性 15

6.谋求市场经济的制度红利 19

7.以市场决定性审视企业区位选择 23

8.构建小店主新时代的支持系统 26

9.需要并期待着民资焕发活力 29

10.启动农村消费需企业家、先行资本与配套服务齐下乡 32

11.政府职能在于推进市场化进程 35

第二篇 产业之兴 39

1.以全球化思维夯实“中国梦”的产业基础 40

2.中国制造2025:设备为先 44

3.重视新工业革命的先行资本投资 48

4.实体经济发展要超越微笑曲线 52

5.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共享体系 55

6.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新思维 58

7.产业工人应成为中等收入者 61

8.开放型产业园是后发优势的实践者 65

9.富士康的选择是重要转型信号 69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新” 71

1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74

第三篇 政策之力 81

1.改革:从政策到制度 82

2.经济发展理念的理性演进 85

3.政府与市场在更高层次上握手 88

4.新常态:市场与法治同行 91

5.经济自由依赖于税 94

6.间接调控如何抑制地方投资冲动 97

7.我是税收我怕谁 100

8.顶层设计着重优化社会激励结构 102

9.调结构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105

10.结构闯关的路径突破 109

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 112

12.利益协调:形成基于市场的激励与治理结构 115

13.法治与市场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支点 118

第四篇 宏观之妙 121

1.提升潜在增长率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路径 122

2.关注价格走势背后的货币因素 126

3.紧货币近防通胀,松生产远抑通缩 129

4.经济回升:持续复苏还是不确定反弹 133

5.谨防经济走势由W型向U型转变 136

6.经济虽趋好 加息需慎行 139

7.价格:高位运行终有时 142

8.抓住通货膨胀的“源” 146

9.价格背后的转型信号 149

10.构建疏导货币的政策体系 153

11.人民币要远行 157

12.2009年:历冰经暖迎骄阳 160

13.化期待为力量 163

14.成本与货币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物价上涨 166

第五篇 发展之势 169

1.创新引领世界 170

2.复兴模式科学探索的大国案例 172

3.转方式:复兴伟业的科学之路 175

4.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 181

5.理解新常态需要宏观大视野 185

6.双目标:新常态下增长与发展并重 188

7.夯实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191

8.增长活力在于构建收益递增机制 194

9.转型需要新觉醒 197

10.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增长 201

11.稳增长:新常态孕育新奇迹 204

12.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种社会垂直流动机制 207

13.分“蛋糕”的目的在于做大“蛋糕” 211

14.移民潮与“中国梦”的微观基础 214

15.精准扶贫在于引导生产性努力 216

16.“国进民退”:需要厘清表象与趋势 219

第六篇 粤地之生 223

1.复兴伟业需要显示度 224

2.引领与示范:“两个百年目标”中的广东再定位 228

3.创新驱动:寻求后发地区的比较优势 232

4.“双中心”是广东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236

5.全方位资本化与广东经济转型 239

6.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战略 245

7.理解并引领国家战略:广东的选择 248

8.价格与好的社会 252

第七篇 读思之乐 257

1.城市交通的经济学逻辑 258

2.我们为什么需要股市 262

3.熊牛转换现风险 266

4.幸福指标的经济学逻辑 269

5.雾里看花: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272

6.把握新工业革命的脉搏 2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