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规划  理论、案例与方法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规划  理论、案例与方法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规划 理论、案例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一洲,应四爱,王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12190768
  • 页数:3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聚焦于“产业”和“空间”两大维度,首先从城市产业转型的背景入手,进而对城市产业、产业空间和产业布局的相关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理清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演变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其次,收集和整理了全球性大城市、新兴大都市和中国大城市的典型案例,对其产业与空间发展演化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中的差异性。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规划 理论、案例与方法》目录

1绪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重构 1

1.1 发展背景 2

1.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内容 3

1.4 分析框架 5

2城市产业空间的相关理论 7

2.1 城市产业相关的理论基础 8

2.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8

2.1.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9

2.1.3 产业分工理论 9

2.1.4 产业创新理论 11

2.2 城市产业体系概述 11

2.2.1 城市产业体系 11

2.2.2 城市产业结构 12

2.3 城市产业空间演化理论 16

2.3.1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16

2.3.2 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16

2.3.3 产业空间布局类型模式 22

2.4 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趋势 23

2.4.1 城市新产业空间现象概述 23

2.4.2 城市新产业空间研究进展 24

2.4.3 新产业空间与多中心网络(POLYNET) 25

2.4.4 新产业空间基本特征和类型 26

2.4.5 新产业空间发展趋势 29

3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理论基础 33

3.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 34

3.2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 35

3.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35

3.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36

3.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38

3.3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格局相关研究 39

3.3.1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趋向 40

3.3.2 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区位模式 44

3.3.3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进展 47

3.4 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相关理论 48

3.5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相关研究 50

3.5.1 东京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0

3.5.2 德国鲁尔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1

3.5.3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1

3.5.4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1

3.5.5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2

3.5.6 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2

3.5.7 东营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53

3.6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模式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54

3.6.1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范式 54

3.6.2 空间自相关模型 61

3.6.3 空间密度分析模型 63

3.6.4 区位熵分析方法 63

3.6.5 多目标决策模型 63

4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规律 65

4.1 全球性大都市产业与空间发展演化 66

4.1.1 纽约 66

4.1.2 伦敦 74

4.1.3 东京 84

4.2 新兴大都市产业与空间发展演化 94

4.2.1 新加坡 94

4.2.2 釜山 100

4.2.3 鹿特丹 104

4.2.4 香港 109

4.3 崛起的中国大都市产业与空间发展演化 116

4.3.1 上海 116

4.3.2 广州 122

4.3.3 深圳 126

4.3.4 宁波 131

4.4 国内外现代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 136

4.4.1 城市功能定位特点 136

4.4.2 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139

4.4.3 城市产业结构特征 139

4.4.4 城市中心规模等级 146

4.4.5 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147

4.4.6 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147

4.5 启示与借鉴 153

4.5.1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模式比较 153

4.5.2 “国际城市2.0”与城市定位 156

4.5.3 城市空间组织:寻求新的增长极 157

4.5.4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160

4.5.5 “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建设引导 161

4.5.6 产业发展配套措施与策略 162

5宏观尺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与机制 165

5.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以浙江为例 166

5.2 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168

5.2.1 浙江省工业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168

5.2.2 浙江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 169

5.2.3 浙江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及其机理 170

5.3 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175

5.3.1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 175

5.3.2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空间分布差异对比 185

5.4 城市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 187

5.5 区位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 192

5.5.1 研究影响因子的选择 192

5.5.2 分县市各影响因素分析 194

5.5.3 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197

6微观尺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与机制 201

6.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以杭州为例 202

6.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形态特征 203

6.3 业态规模容量与等级特征 204

6.4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专业化 206

6.4.1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特征 206

6.4.2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地域专业化 207

6.5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208

6.5.1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与服务业的关系 208

6.5.2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 211

6.6 结论与启示 213

7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分行业研究 215

7.1 城市金融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分析:以杭州为例 216

7.1.1 金融服务业概述 216

7.1.2 金融服务业区位模式综述 216

7.1.3 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 218

7.1.4 金融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 220

7.1.5 小结 224

7.2 城市科研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分析:以杭州为例 224

7.2.1 科研服务业概述 224

7.2.2 科研服务业区位模式综述 224

7.2.3 区位影响因子的分析方法 226

7.2.4 科研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 227

7.2.5 科研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 228

7.2.6 小结与建议 233

7.3 城市商务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分析:以杭州为例 234

7.3.1 商务服务业概述 234

7.3.2 空间格局的研究思路 235

7.3.3 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 237

7.3.4 商务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 240

7.3.5 小结 244

7.4 城市信息服务业空间演化格局分析:以杭州为例 245

7.4.1 信息服务业概述 245

7.4.2 信息服务业区位模式综述 246

7.4.3 空间格局的研究思路 247

7.4.4 信息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 248

7.4.5 信息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 252

8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绩效评价与机理研究 257

8.1 产业空间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58

8.2 中心城区产业空间评价单元划分:基于宁波案例 259

8.3 城市产业空间组织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262

8.3.1 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262

8.3.2 各类片区差异分析 267

8.3.3 中心城区产业分析 269

8.3.4 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74

8.4 企业区位选择机理 276

8.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276

8.4.2 企业区位影响要素 276

8.4.3 分析理论与模型构建 280

8.4.4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285

8.4.5 企业区位选择机理分析 292

9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规模与布局优化 295

9.1 城市产业规模预测理论与方法:以宁波为例 296

9.1.1 城市产业规模预测的相关理论依据 296

9.1.2 基于经济社会指标的产业规模影响分析 299

9.1.3 基于动态供求关系的产业规模影响分析 302

9.1.4 基于微观主体需求的产业规模影响分析 306

9.1.5 城市产业规模的预测模型构建 308

9.1.6 城市产业规模的预测方案与比选 312

9.2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型的理论依据 317

9.2.1 经典服务业区位理论 317

9.2.2 三大类现代服务业区位理论 321

9.3 城市服务业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323

9.3.1 以国际经验为借鉴,遵循产业布局区位的客观规律 323

9.3.2 以供需平衡为基点,预测未来都市产业的开发容量 323

9.3.3 以相关规划为参照,构建与政府战略相耦合的方案 323

9.4 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子:以宁波为例 323

9.4.1 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子 323

9.4.2 分配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子 326

9.4.3 消费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子 338

9.5 城市服务业布局优化的空间模型:以宁波为例 342

9.5.1 服务业布局优化模型的基本原理 342

9.5.2 服务业布局与优化模型构建的技术路线 344

9.5.3 服务业布局与优化的区位影响因素体系 345

9.6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以宁波为例 350

9.6.1 GIS-SCENARIO方案模拟技术介绍 350

9.6.2 布局与优化模型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350

9.6.3 产业布局优化的空间模型原理 352

9.6.4 商务办公产业容量布局模拟方案 352

9.6.5 零售商业产业容量布局模拟方案 353

9.6.6 宾馆住宿产业容量布局模拟方案 353

9.7 城市产业容量分配与优化策略分区 357

9.7.1 三类产业近期空间容量分配模拟方案汇总 357

9.7.2 三类产业分区分类优化引导策略 361

10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绩效优化的策略体系 365

10.1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理念转型 366

10.2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空间开发策略 367

10.3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空间组织策略 367

10.3.1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强化联系,优势互补 367

10.3.2 企业空间经济网络(networks)的优化和集聚发展 368

10.3.3 “产业链接发展”与“互动平台”建设 369

10.3.4 创新驱动的服务业发展“触媒” 370

10.4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支撑条件策略 371

10.5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管理体制策略 374

10.5.1 层级管理机制——从“多层级”到“扁平化” 374

10.5.2 绩效评估机制——从“内部控制”到“公众参与” 374

10.5.3 规划编制机制——从“多头矛盾”到“多规合一” 375

10.6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政策建议 376

10.6.1 提升政府效率,建立公平市场 376

10.6.2 加大财政支持,出台激励政策 376

10.6.3 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引入人才 377

10.6.4 加强融资支持,优化市场配置 378

10.6.5 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378

10.6.6 促进产业互动,形成链式发展 378

10.6.7 强化绩效管理,构建评估机制 379

10.7 生产性服务业绩效优化的保障措施 379

10.7.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379

10.7.2 强化事前评估与规划控制 380

10.7.3 明确政策导向与扶持体系 380

10.7.4 实施专业招商与宣传引导 381

10.7.5 提升发展环境与配套水平 381

10.7.6 高效公共服务与经营管理 381

10.7.7 进行动态监测与分类考核 382

附表 383

参考文献 386

后记 39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