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卫根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4162831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阐述了《黄帝内经》的刺血疗法理论,全面总结了作者数十年来将刺血疗法应用于临床的实践经验。分为总论、各论、名医医案、刺血疗法论文共四部分,对于研究推广简便实用的中医刺血疗法,使之惠及广大基层群众具有重要价值。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目录

上编 总论 1

一、刺血的机理 1

1.络脉的识别 1

1.1 手三阴三阳经之络脉 5

1.1.1 手太阴之络脉 5

1.1.2 手少阴之络脉 7

1.1.3 手厥阴之络脉 7

1.1.4 手太阳之络脉 8

1.1.5 手阳明之络脉 9

1.1.6 手少阳之络脉 10

1.2 足三阴三阳经之络脉 10

1.2.1 足太阳之络脉 10

1.2.2 足少阳之络脉 11

1.2.3 足阳明之络脉 11

1.2.4 足太阴之络脉 12

1.2.5 足少阴之络脉 13

1.2.6 足厥阴之络脉 14

1.3 任督二脉之络脉 14

1.3.1 任之络脉 14

1.3.2 督之络脉 15

1.4 脾之大络 16

1.5 孙络 17

1.6 十二皮部 19

1.6.1 手足三阳络脉 19

1.6.2 手足三阴络脉 22

1.6.3 十二皮部 24

1.7 根结 26

2.望络脉诊病 27

2.1 根据络脉的色泽变化诊察病情 27

2.2 经脉病变和络脉病变的诊治方法 29

2.3 诊尺肤血脉 31

2.4 诊手鱼络 32

2.5 诊目络 33

2.6 诊耳间青脉 34

2.7 望络之形态 34

2.8 诊血络 35

3.刺血的作用机制 36

3.1 泻热祛邪 37

3.2 化瘀通络 37

二、刺血原则 38

1.治则治法 38

1.1 宛陈则除之 38

1.2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39

1.3 盛而血者疾诛之 39

1.4 治病必先去其血 40

1.5 泻其血络,血尽不殆 40

1.6 久病有瘀先泻血 41

1.7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42

1.8 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 43

1.9 病在腰者取之腘 43

1.10 用针者,必先明辨虚实 44

1.11 解结法 45

1.12 血实宜决之 45

1.13 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 46

1.14 病在血,调之络 48

1.15 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49

2.经脉气血多少与刺血 49

3.脉象与刺血 50

3.1 六种脉象的不同刺法 50

3.2 人迎脉、寸口脉脉象与刺血 52

4.四季与刺血 55

三、刺血工具 58

1.镵针 58

2.锋针 60

3.铍针 61

4.大针 62

5.砭石 63

四、刺血的手法 64

1.阳刺 64

2.豹文刺 65

3.络刺、大泻刺 67

3.1 络刺 67

3.2 大泻刺 67

4.缪刺 69

5.赞刺 74

6.三刺 77

7.三变 78

8.五节刺法 79

8.1 振埃 80

8.2 去爪 82

8.3 彻衣 83

9.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84

五、刺血的部位 85

1.四肢井穴或腧穴 85

2.络脉 86

3.动脉 86

4.八虚 87

六、刺血的适应证 89

七、刺血后的反应 89

1.昏倒 89

2.血出而射 89

3.血少黑而浊 90

4.血出清而半为汁 90

5.局部肿起 91

6.面色苍白 92

7.心胸烦闷 92

8.出血很多而人不虚弱 93

9.滞针现象 93

八、刺血的禁忌证 94

1.五脏六腑及重要部位禁刺 94

2.七种人禁刺 98

3.刺中血脉的变证 98

4.针刺过深引起的变证 100

5.气有余不足勿放血 101

6.刺大脉无出其血 103

7.夺汗者无血 103

8.诸阴之井无出血 103

9.疟脉缓大虚,不宜用针 104

10.热病禁刺证 105

11.刺之禁 106

12.五禁 108

下编 各论 109

一、脏腑病 109

1.脏病 109

1.1 心病 109

1.1.1 心病 109

1.1.2 邪在心 110

1.1.3 心疝病 110

1.2 肝病 111

1.2.1 肝病 111

1.2.2 邪在肝 112

1.3 脾病 112

1.3.1 脾病 112

1.3.2 邪在脾胃 113

1.4 肺病 114

1.4.1 肺病 114

1.4.2 邪在肺 115

1.4.3 肺热病 116

1.5 肾病 117

1.5.1 肾病 117

1.5.2 邪在肾 118

1.6 五脏有邪(八虚) 118

1.7 邪客于五脏之间 119

2.腑病 120

2.1 呕胆 120

3.神、形、志病 121

3.1 神(心)虚实病变 121

3.2 形(脾)虚实病变 123

3.3 志(肾)虚实病变 124

二、邪客于手足络脉 125

1.邪客于手少阳之络(喉痹舌卷) 125

2.邪客于手阳明之络(气满胸中) 126

3.邪客于手阳明之络(耳聋) 127

4.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头项肩痛) 128

5.邪客于足太阳之络(拘孪胁痛) 128

6.邪客于足阳明之络(鼽衄) 129

7.邪客于足少阳之络(胁痛) 129

8.邪客于足少阳之络(枢中痛) 130

9.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卒心痛) 131

10.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嗌痛) 131

11.邪客于足厥阴之络(卒疝暴痛) 132

12.邪客于足太阴之络(腰痛) 133

13.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尸厥病) 133

14.邪客于臂掌之间 136

15.邪客于足阳跷之脉(目痛) 137

三、气、血、津液病 137

1.气的失常 137

1.1 气(肺)虚实病变 137

1.2 气乱于手臂足胫部 138

1.3 气逆上 139

1.4 气逆 139

1.5 中热而喘 142

1.6 气满胸中喘息 143

1.7 短气 143

2.血的失常 144

2.1 血(肝)虚实病变 144

2.2 失血证 145

2.3 衄血 148

2.4 下血证 149

3.津液代谢失常 149

3.1 水肿病 149

3.2 风水病 150

3.3 浮肿胀急 151

3.4 肤胀病 153

3.5 臌胀病 154

3.6 癃闭 155

四、热病 155

1.五脏热病 155

1.1 肝热病 157

1.2 心热病 159

1.3 脾热病 160

1.4 肺热病 160

1.5 肾热病 161

2.皮寒热病 161

3.肌寒热病 162

4.骨寒热病 163

5.大热遍身发狂 163

6.热病兼症 164

6.1 热病汗出 164

6.2 热病兼喘 165

6.3 热病挟脐急痛 166

6.4 热病面青脑痛 166

6.5 热病体重肠中热 167

6.6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 168

6.7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 169

6.8 热病始于臂痛 170

6.9 热病始于头首 170

6.10 热病始于足胫 171

6.11 热病先肤痛 171

6.12 热病先身涩 172

6.13 热病先身重骨痛 172

6.14 热病先胸胁痛 173

6.15 热病先眩冒而热 174

7.热病的取穴 174

五、疼痛病症 175

1.头痛 175

1.1 头痛 175

1.2 厥头痛(一) 176

1.3 厥头痛(二) 176

1.4 厥头痛(三) 177

1.5 厥头痛(四) 177

1.6 厥头痛(五) 178

2.目中赤痛 178

3.腮痛 179

3.1 顑痛(一) 179

3.2 顑痛(二) 179

4.腰痛 180

4.1 足太阳脉腰痛 180

4.2 少阳腰痛 181

4.3 阳明腰痛 182

4.4 足少阴腰痛 182

4.5 厥阴腰痛 183

4.6 解脉腰痛 184

4.7 衡络之脉腰痛 184

4.8 会阴之脉腰痛 185

4.9 腰痛夹脊而痛 186

4.10 腰痛中热而喘 187

4.11 腰痛兼症 187

5.腹痛 188

5.1 腹痛 188

5.2 小腹痛肿 189

六、痹证 190

1.痛痹 190

2.著痹 192

3.久痹 193

4.喉痹 193

七、癫狂病 194

1.癫疾 194

1.1 癫疾始生 194

1.2 癫疾始作(一) 194

1.3 癫疾始作(二) 195

1.4 脉癫疾 196

2.狂病 197

2.1 狂始生 197

2.2 狂始发 197

2.3 狂病多食 198

2.4 狂而新发 199

八、疟疾 200

1.足六经疟 200

1.1 足太阳之疟 200

1.2 足少阳之疟 201

1.3 足阳明之疟 201

1.4 足太阴之疟 202

1.5 足少阴之疟 203

1.6 足厥阴之疟 203

2.脏腑疟 204

2.1 肝疟 204

2.2 胃疟 205

2.3 肺疟 205

2.4 心疟 206

2.5 脾疟 206

2.6 肾疟 207

3.风疟 208

4.温疟 208

5.间日疟 210

6.疟疾诸症治疗 210

6.1 疟发身方热 210

6.2 疟方欲寒 211

6.3 疟脉满大急 211

6.4 疟脉满大 212

6.5 疟脉小实 212

6.6 疟之渴与不渴 213

7.疟疾治则 213

7.1 治疟宜早 213

7.2 治疟要抓时机 214

7.3 十二疟的治疗原则 215

7.4 刺疟先刺病之先发 217

九、跌仆外伤及外科疾病 218

1.跌仆外伤 218

2.颈痈 219

3.痈疽 220

4.米疽 221

5.疵痈 221

6.走缓 222

十、杂病 223

1.厥病 223

1.1 厥病 223

1.2 厥痹 223

2.失音 224

2.1 暴瘖气鞕 224

2.2 失音证 225

3.重舌 226

4.齿疾 226

4.1 龋齿病 226

4.2 齿唇寒痛 227

5.耳聋耳鸣 228

5.1 耳聋(一) 228

5.2 耳聋(二) 228

5.3 耳聋、耳鸣 229

6.风痉 230

7.胕髓病 230

8.奇病 231

9.男子如蛊,女子如怚 232

10.积证 233

10.1 积证的形成 233

10.2 积证的症状 236

10.3 积证的病因病机 238

11.麻风病 241

附录一 后世历代医家刺血疗法医案 254

附录二 研究《黄帝内经》刺血疗法的相关论文 263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概述 263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出血量探析 273

《黄帝内经》络病与刺血疗法探讨 280

《黄帝内经》望络诊病探析 285

《黄帝内经》中应用于急症的刺血处方 292

刺血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1例 301

刺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概况与体会 303

后记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