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洪兴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208140370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从宏观角度鸟瞰唐宋之间所发生的思想变化,重点讨论了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途径,儒学更新的表现,理学思潮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对古文运动、孟子升格运动、佛道二教的挑战等时代重要问题均有详细的分析。下篇分论,讨论了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的学术思想及对理学发生的影响。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目录

序&潘富恩 1

前言 1

引论 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 4

一、关于“理学”之名 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 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 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 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 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 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 14

上篇 总论 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 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 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 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 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 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 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 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 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 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 42

三、道家与道教 47

四、道家的“道”论 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 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 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 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 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 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 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 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 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 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 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 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 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 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 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 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 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 105

(一)时儒的看法 106

(二)“道统”论 109

(三)辟“异端” 112

(四)谈心性 113

(五)辨王霸 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 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 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 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 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 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 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 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 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 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 149

五、古文运动 157

(一)儒学与文学 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 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 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 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 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 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 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 183

(一)教化与师道 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 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 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 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 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 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 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217

一、思想解放 218

二、创新开拓 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 225

下篇 分论 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 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 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 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 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 243

第三节 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 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 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 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 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 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 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 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 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 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 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 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 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 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 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 290

第三章 胡瑗论 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 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 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 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 304

一、胡瑗的《易》学 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 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 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 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 313

附:胡瑗著作考 318

第四章 孙复论 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 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 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 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 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 337

一、孙复的学风 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 339

附:孙复著作考 344

第五章 石介论 346

第一节 石介新传 346

第二节 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 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 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 353

第三节 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 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 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 359

第四节 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 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 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 370

附:石介著作考 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 373

重版后记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