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戏剧艺术史  第4卷
中国戏剧艺术史  第4卷

中国戏剧艺术史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本相主编
  •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9955374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描述话剧在中国的诞生直至2007年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将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研究,并包涵台湾、香港、澳门的话剧发展史,它是第一部史料丰富准确、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具有学术独创性的百年话剧史著。本书共分为9卷。第一卷——第六卷,按照历史顺序描述中国大陆的话剧艺术发展史,第七第八、第九卷研究分别描述台湾、香港、澳门的话剧艺术发展史。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话剧艺术史,学术影响深远。同时,首次梳理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2岸4地的话剧艺术的血脉关系以及互动、发展的概括。它也是2岸4地的话剧艺术学者联袂第一次针对我们具有共同源泉的文学艺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合作典范。该书是其中的第四卷。
《中国戏剧艺术史 第4卷》目录

绪论 1

第一编 戏剧运动 3

第一章 抗战前期的话剧运动 3

第一节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前后 3

第二节 转战前线的抗敌演剧队 11

第三节 抗战戏剧总动员与中国戏剧节 17

第四节 “孤岛”上海的职业剧团与业余演剧活动 24

第二章 抗战时期话剧人的生存选择 35

第一节 流亡与苦撑 35

第二节 大后方话剧与政党政治 41

第三节 雾季艺术节与西南剧展 53

第四节 沦陷区话剧界众生相 62

第五节 红色戏剧的延伸 72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话剧活动 83

第一节 置身民主斗争里 83

第二节 职业化演剧的衰退 89

第三节 学潮中的校园话剧 91

第四节 战争中的军旅话剧 95

第二编 戏剧文学 101

第一章 在现实主义“情结”的笼罩下 101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剧的发展与两个流派 101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话剧的死结 111

第二章 曹禺 122

第一节 《蜕变》中的一抹朝霞 123

第二节 在《北京人》和《家》中走向潜沉 132

第三章 知识分子形象与忧患意识 140

第一节 苦难的见证与象征 140

第二节 田汉 145

第三节 宋之的 150

第四节 《岁寒图》与《万世师表》 158

第四章 夏衍 164

第一节 舞台——心灵的空间 165

第二节 人物心象——作家心态的投影 169

第三节 戏剧文体——心灵之泉的潺湲 175

第五章 历史剧创作与忧愤情怀 181

第一节 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 181

第二节 阳翰笙 阿英 187

第三节 《清宫外史》与《清宫怨》 196

第四节 《桃花扇》与《钗头凤》 201

第六章 郭沫若 208

第一节 情感表现的原则 209

第二节 情感与认识 212

第三节 情感与想象 217

第四节 情感的节奏 224

第七章 肯綮在嬉笑怒骂之间 229

第一节 喜剧与一个时代的两种激情 229

第二节 忧愤与痛苦中的笑 234

第三节 丁西林 李健吾 杨绛 245

第四节 老舍 袁俊 沈浮 253

第五节 《抓壮丁》与《粮食》 262

第八章 陈白尘 267

第一节 能憎能爱——主观精神整体 268

第二节 通脱——审美情感境界 274

第三节 “无我”“有我”——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279

第九章 未可轻慢的复调现象 282

第一节 战争期话剧创作的“一”与“多” 282

第二节 向市民话剧转型的剧作家于伶 284

第三节 有争议的学者型剧作家陈铨 289

第四节 徐訏、赵清阁与他们的案头剧 294

第五节 不该被遗忘的抗战剧作家 299

第六节 《秋海棠》与《小主人》 304

第十章 吴祖光 310

第一节 艺术个性的表象:“亦狂亦侠亦温文” 310

第二节 艺术个性和审美机制 319

第三编 舞台艺术 331

第一章 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成熟 331

第一节 向表演艺术中国化迈进 331

第二节 追求完整统一性的导演艺术 337

第三节 在艰难中坚守的舞台美术 343

第二章 大后方导演群 349

第一节 为了共同的理想 349

第二节 张骏祥 陈鲤庭 352

第三节 贺孟斧 杨村彬 359

第三章 上海导演群 368

第一节 在市民观众面前 368

第二节 黄佐临 费穆 372

第三节 吴仞之 朱端钧 382

第四章 创造各色形象的表演艺术家 389

第一节 石挥 金山 389

第二节 张瑞芳 舒绣文 398

第三节 白杨 秦怡 406

第五章 舞台美术家的空间艺术 413

第一节 舞台美术意识的自觉强化 413

第二节 实实虚虚、亦实亦虚的空间舞台 416

第四编 理论批评 427

第一章 《讲话》发表前后的重要理论转向 427

第一节 《讲话》与新的文化范式的形成 427

第二节 关于话剧民族形式的论争 432

第三节 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论争 438

第四节 关于《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的讨论 442

第二章 大后方的抗战戏剧批评 446

第一节 大后方戏剧批评的特点 446

第二节 街头剧理论与批评的兴起 453

第三节 在争辩中产生影响的历史剧理论 456

第三章 上海沦陷前后的戏剧批评 462

第一节 特殊环境中的繁荣 462

第二节 对演剧商业化的歧见 465

第三节 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关注 469

第四章 在传播斯坦尼体系的热潮中 474

第一节 斯坦尼体系之风乍起 474

第二节 关于“建立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的讨论 477

第三节 关于“体验”与“表现”的讨论 480

第四节 其他重要的理论建树 4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