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学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30224361
  • 页数:8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取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以历史和现实社会要素作为纵横两根轴线,以北京60年间的社会变迁为题,结合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系统梳理社会结构、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的变化,内容涉及行政区划和政权组织、人口、婚姻和家庭、就业、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人事工作、社会工作、民政工作、科教文卫体事业、环境与生态、社区建设、居住、旅游、消费、保障、治安、居民心态等多个侧面,力求全方位地展现北京发展变化的实态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北京社会建设六十年》目录

导论 3

第一节 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之道 3

社会建设的涵义及特征 3

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5

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 8

第二节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与进程 11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 11

北京社会建设进程 14

北京社会建设启示 21

第三节 北京社会建设前瞻性思考 22

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2

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目标 23

北京未来社会建设思考 25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 行政区划和政治组织 30

第一节 北京概述 30

自然状况和历史变迁 30

首都规划 32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6

区制扩大与市、区(县)两级建制形成 37

行政区划的变化特点 42

第三节 政治组织 42

党组织系统 43

人民代表大会 47

政府机构 52

统一战线组织 61

参考文献 64

第二章 人口结构与变迁 65

第一节 人口总量 65

户籍人口 65

非户籍人口 66

人口增长特征 67

人口区域分布 69

第二节 人口结构 71

性别结构 71

年龄结构 72

学历结构 73

职业结构 76

健康状况 77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 78

人口迁移 78

人口流动 79

第四节 人口管理与人口政策 80

人口管理 80

人口政策 80

第五节 北京人口的发展与展望 81

人口规模及其调控 81

外来人口及其管理 82

人口老龄化及对策 83

参考文献 84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85

第一节 婚姻的变化 85

婚姻制度的建设 85

婚姻行为的转变 89

第二节 家庭的变迁 92

家庭规模的伸缩 93

家庭结构的转变 96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的回顾与前瞻 100

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历程 100

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对策 102

参考文献 104

第四章 就业 105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就业 105

1949~1957年的就业 105

1958~1965年的就业 107

1966~1977年的就业 109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北京就业特征 110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就业 111

1978~1993年的就业 111

1994~2000年的就业 114

2001年以来的就业 118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就业特征 121

第三节 北京未来就业展望 122

未来就业要求 122

未来就业压力与问题 123

未来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25

参考文献 126

第五章 城乡结构 128

第一节1949~1978年城乡结构的变迁 129

1949~1952年影响北京城乡结构变迁的因素 129

1953~1957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初步形成 131

1958~1965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制度化 136

1966~1978年城乡结构 140

第二节1979年以来北京城乡结构的变迁 141

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结构变迁 141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迁 142

城乡联动加速城乡结构变迁 145

第三节 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7

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47

新时期社会建设为北京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 152

社会建设中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154

参考文献 157

第六章 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 158

第一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路径 158

产业结构后工业化推进 159

就业结构趋现代化变迁 159

职业结构趋高级化演进 160

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调整 160

第二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62

1949~1977年:阶级阶层结构的不断重塑 162

1978~2008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逐步确立 169

第三节 北京社会流动 179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流动的凝固 181

市场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开放 182

北京主要阶层社会流动 184

社会流动中的移民 190

当代北京社会流动特征 195

第四节 社会建设中的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19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北京社会阶层问题 196

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98

参考文献 199

第七章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201

第一节 北京街居体制与单位制 201

街居体制 201

单位制 209

第二节 北京社区建设 210

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210

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组织 215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216

第三节 北京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218

城市基层管理 219

街居体制发展思考 220

社区建设前瞻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八章 社会组织 223

第一节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223

社会组织格局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223

改革开放后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 230

第二节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更替 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确立 239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法规的变化 241

北京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 243

第三节 北京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245

社会组织与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245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7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 249

参考文献 252

第九章 社会保障制度 253

第一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253

社会统筹时期 253

“单位保险”时期 256

北京城镇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258

第二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59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简要历程 259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260

社会救助的发展 270

社会福利的建立与发展 271

第三节 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274

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275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76

第四节 北京市社会保障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281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281

社会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83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285

参考文献 287

第十章 社会工作 289

第一节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289

社会工作的起步时期 289

社会工作发展与遭受挫折时期 291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形成时期 293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 301

儿童社会工作 302

老年人社会工作 305

妇女社会工作 309

残疾人社会工作 311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13

存在的问题 313

对策建议 315

参考文献 316

第十一章 人事制度与人才发展战略 318

第一节 北京人事制度建立阶段 318

干部管理制度 318

国有企事业单位“铁饭碗”制度 319

高校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 320

第二节 北京人事制度改革阶段 320

公务员制度实施 320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321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322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322

高校毕业生双向择业 324

流动人员管理 324

第三节 北京人事制度创新阶段 326

规范公务员收入改革 326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327

人才市场管理与服务 328

第四节 北京人才资源与人才发展战略 331

人才观与北京人才发展战略 331

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战略 332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建议 336

参考文献 337

第十二章 职业社会的管理 339

第一节 职业社会的形成 3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职业者规模与构成 340

城市人口职业化政策 341

北京职业社会的形成 343

第二节 工资管理及其效果 344

工资体系的确立 345

效益工资的引进 348

行业差异扩大 350

工资管理的效果 351

第三节 职业社会的就业政策 355

就业安置政策 356

再就业政策 358

第四节 职工福利管理 360

职工福利的建立 360

福利政策 362

职工福利补贴 365

参考文献 36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事业 368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概述 368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历程 368

科技事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72

科技竞争力 374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 376

科技管理机构的框架 376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78

科技成果管理 379

第三节 科技资源 382

以量的增长为特征的时期 382

以研发为增长核心的时期 385

科技资源评价 388

第四节 基础科学 389

多点突破的起步时期 389

两线并进的发展时期 390

遭遇曲折的低潮时期 390

步入正轨的恢复时期 391

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392

第五节 应用技术 394

由半机械化半手工化到机械化 394

由机械化到自动化 396

由自动化到智能环保化 399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400

科普工作重心的转移 400

科普工作的基本类型 401

青少年科普工作 404

参考文献 409

第十四章 社会科学 410

第一节 社会科学概述 410

“社会科学”概念界定 410

社会科学的学科类别与结构分层 411

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社会科学 413

第二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历程 414

早期建设和发展阶段 414

遭受严重破坏阶段 417

全面发展繁荣阶段 418

第三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与研究重心转移 427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 428

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转移 428

参考文献 431

第十五章 基础教育 433

第一节 概述 433

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433

北京基础教育的兴起 434

第二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历史回顾 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基础教育的初步繁荣 435

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严重破坏 443

基础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446

第三节 重点推进义务教育 447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447

北京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449

北京中小学校结构布局调整 457

第四节 北京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460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460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 463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466

第五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467

教育公平问题 467

全面发展问题 469

参考文献 470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 472

第一节 北京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两个主题 472

发展:教育政策取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 472

变革:社会体制变迁构成深刻时代背景 473

第二节 计划体制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 473

高等教育体系初建:以苏联为师 473

高等教育的改革:偏离原苏联模式 478

文化大革命十年高等教育的低谷时期 480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 481

高等教育事业的整顿恢复 481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一次改革 482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二次改革 485

第四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492

高等教育的地位 492

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497

第五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498

高等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亟待推进 498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有待拓宽 500

参考文献 503

第十七章 文化事业 507

第一节 北京文化事业概述 507

文化事业的定义及分类 507

文化事业的功能与作用 509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09

文物保护与旧城改造 510

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18

第三节 文艺事业 519

文艺事业的革新与曲折发展 519

文艺事业的改革与繁荣 521

文艺演出业的现状和特点 523

第四节 大众文化传媒业 526

新闻出版业 526

广播影视业 530

互联网 535

第五节 群众文化事业 535

群众文化事业的初建与曲折发展 536

群众文化事业的恢复与新生 537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问题 539

第六节 北京文化事业建设的思考 540

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事业建设观念 540

增加经费投入,切实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 541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541

转换管理机制,健全法制,将首都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542

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42

参考文献 543

第十八章 体育事业 544

第一节 体育事业建设概述 544

体育与社会 544

体育建设历程 545

体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549

第二节 体育场馆建设 550

体育场馆建设回顾 550

体育场馆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 552

第三节 竞技体育 554

优秀运动队建设 554

体育赛事建设 556

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 559

竞技体育的优势与挑战 560

第四节 群众体育 561

起步与发展阶段 561

全面发展繁荣阶段 563

第五节 体育产业 566

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566

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66

第六节 奥运会对北京社会建设的影响 567

振奋民族精神,显示强国地位 568

推进北京市政建设现代化 568

促进北京的国际化进程 569

强化奥运意识,推动全民健身 570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570

参考文献 571

第十九章 卫生事业 572

第一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572

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572

卫生事业改革的全面推进 576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新定位 578

第二节 卫生资源配置变迁 579

卫生机构 580

住院床位和卫生人员 584

卫生事业费与卫生投资 587

第三节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590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590

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594

第四节 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模式的转变 596

健康水平的提高 596

疾病模式的转变 601

第五节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02

公费医疗制度 603

劳动保险制度 603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60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05

干部保健和医疗照顾 607

第六节 卫生事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607

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07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的对策 612

参考文献 614

第二十章 环境问题与环保事业 616

第一节 北京的环境问题 616

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616

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617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620

第二节 北京环保事业发展历程 622

环保事业初步创建 622

环保事业全面发展 626

第三节 北京环保事业建设的成就 632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明显增加 63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6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 635

第四节 加强环保事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637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637

完善投资结构,加大对周边区域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 637

整合管理部门,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 638

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推广生态消费观念 638

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639

参考文献 639

第二十一章 住房 641

第一节 住房建设的历史回顾 641

解放前后北京居民的住房状况 641

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 642

市场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 643

第二节 北京住房政策的变迁 646

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分配政策 646

市场化改革的住房政策 648

住房政策演变小结 651

第三节 北京的住房问题 652

房价过高的问题 652

保障性住房问题 654

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655

住房公平与居住隔离问题 658

第四节 北京房价过高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663

房价过高的原因 663

解决北京房价过高问题的对策 666

对北京住房的未来展望 668

参考文献 670

第二十二章 交通 671

第一节 北京交通建设概述 672

作为社会事业的北京交通 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的交通建设 675

第二节 北京的外部交通 683

公路交通建设 683

铁路交通建设 698

航空交通建设 707

第三节 北京城市公共交通 71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 715

城市轨道公共交通 722

城市出租车 724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727

参考文献 732

第二十三章 旅游 733

第一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7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的局部旅游经济现象 733

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 73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 736

第二节 北京旅游资源特色与产业现状 739

北京的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 739

北京旅游产业的现状 742

北京旅游产业现存的问题 746

第三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得失与展望 747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748

北京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措施 749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750

参考文献 752

第二十四章 居民消费 753

第一节 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 753

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753

北京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 753

北京居民消费变迁的阶段及特点 758

第二节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763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763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770

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分析 773

第三节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775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77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781

社会福利制度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 784

第四节 北京居民消费的分化 786

不同阶层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越来越大 786

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拉大 789

资产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791

失业下岗带来的贫富分化增加 794

第五节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和谐消费与消费和谐 794

强化社会政策引导,促进消费生活和谐 794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使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795

参考文献 795

第二十五章 北京社会心态变迁 79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北京社会心态变迁掠影 798

1948~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798

1957~1966年: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801

1966~1976年:特定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803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社会心态变迁素描 808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809

市场化进程中北京的社会心态 813

北京公众社会心态变化的总体趋势 818

第三节 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与引导 823

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 823

正确理解和引导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 826

参考文献 829

第二十六章 社会治安 830

第一节 北京社会治安系统的建立 830

社会治安系统的创立 830

社会治安状况及治理措施 831

北京解放初期的政权交替与新政权有效的社会整合 839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北京社会治安建设 840

“第二次镇反运动”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 840

“反右斗争”与“同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 841

“三年自然灾害”与紧张的社会治安形势 842

政保警卫改革:“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脱离群众” 843

镇反、户籍、计划经济、群防群治构筑北京社会治安最佳期 84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北京社会治安及“文化大革命后遗症” 845

砸烂公检法,对首都公安系统实行军事管制 845

“公安六条”对首都治安系统的重创 846

社会控制组织的紊乱引发社会治安的紊乱 846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社会治安的重建 848

首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及效果分析 848

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悄然增加 851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保警卫工作 853

社会结构性变迁与传统治安方式的冲突 854

第五节 经济高速发展期北京社会治安建设 855

北京社会治安状况描述 855

犯罪特点的重要变化 856

北京社会治安管理措施 860

北京的都市化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困惑 862

第六节 北京社会治安建设60年的综合分析与对策建议 863

北京社会治安体系与整合社会能力的分析 863

北京社会治安建设的相关建议 863

参考文献 867

后记 8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