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刚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4170887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聚焦创新合作,从区域创新体系、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创新网络等创新合作科学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金融、物流等重点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以及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开发区合作、政府间合作等长江经济带区域治理等三大方面入手,全面系统探讨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创新发展问题,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科学规划、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目录

第1篇 协同创新科学基础 3

第1章 区域创新体系 3

1.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兴起 4

1.1.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4

1.1.2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转机理 5

1.1.3 高效率区域创新体系的共性 8

1.2 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分异 9

1.2.1 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分异化 9

1.2.2 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趋同化 12

1.3 跨界区域创新系统 13

1.3.1 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14

1.3.2 跨边界区域创新体系运转模式 17

1.3.3 不同尺度创新系统的耦合 17

1.4 区域创新体系耦合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 20

1.4.1 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耦合 20

1.4.2 长江经济带创新系统区域内部的战略耦合 22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 24

2.1 全球生产网络内涵及其理论架构 25

2.1.1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 25

2.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30

2.1.3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动态 34

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 38

2.2.1 曼城学派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38

2.2.2 管理学派的全球价值链理论 41

2.2.3 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价值链研究比较 45

2.3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45

2.3.1 已有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创新研究 46

2.3.2 未来有待深入的研究议题 47

2.4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研究的启示 49

2.4.1 区域内产业合作 49

2.4.2 区域内创新合作 49

2.4.3 产业升级、产业链治理与区域发展 50

2.4.4 生产—创新网络的演化及其影响机制 50

2.4.5 推动长江经济带内创新合作的政策制定 50

第3章 全球创新网络 51

3.1 全球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发展脉络 52

3.1.1 全球创新网络概念产生的背景 52

3.1.2 全球创新网络的相关概念辨析 53

3.1.3 全球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55

3.2 全球创新网络理论主要内容 60

3.2.1 管理学派的全球创新网络理论 60

3.2.2 关系经济地理学派的集群网络理论 63

3.2.3 计量经济地理学派的网络资本理论 66

3.3 全球创新网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69

3.3.1 创新网络演化机理 69

3.3.2 创新网络演化因素 70

3.3.3 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探索 71

第2篇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 75

第4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75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概述 75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 76

4.2.1 主导行业及产业链 77

4.2.2 产业规模及增速 78

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81

4.3.1 优势显著的长三角地区 81

4.3.2 光电子主导的中游地区 81

4.3.3 三网融合发展的上游地区 82

4.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 83

4.4.1 空间集聚整体特征 83

4.4.2 下游地区层级式发展 85

4.4.3 中游地区双核特征突出 87

4.4.4 上游地区空间极化显著 87

4.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88

4.5.1 创新驱动机遇与挑战 88

4.5.2 创新合作对策与建议 91

第5章 化工产业 94

5.1 化工产业发展概述 94

5.1.1 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5

5.1.2 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96

5.2 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98

5.2.1 技术引进阶段 98

5.2.2 创新驱动阶段 99

5.2.3 园区集聚阶段 101

5.3 化工产业结构 105

5.3.1 主导行业 105

5.3.2 创新能力 107

5.3.3 价值链分布 111

5.4 化工产业空间分布 113

5.4.1 化工产业空间总体分布 113

5.4.2 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 115

5.4.3 长江经济带中游区域 117

5.4.4 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 118

5.5 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119

5.5.1 延伸化工产业链 120

5.5.2 强化跨界产业合作网络 120

5.5.3 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 121

5.5.4 实施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战略 122

第6章 汽车产业 124

6.1 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124

6.1.1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较猛 125

6.1.2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126

6.1.3 长江经济带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130

6.2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32

6.2.1 合资经营阶段(1978~1996年) 133

6.2.2 合资与民营并举阶段(1997~2007年) 134

6.2.3 全球化阶段(2008~2010年) 135

6.2.4 自主创新阶段(2011年至今) 136

6.3 汽车产业结构 137

6.3.1 主导行业 137

6.3.2 技术能级 139

6.3.3 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 142

6.4 汽车产业空间布局 144

6.4.1 汽车产业创新空间布局 144

6.4.2 汽车产业跨界创新合作总体概况 146

6.4.3 重点产业集聚区对外创新合作 148

6.5 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途径 149

6.5.1 构建基于价值网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 150

6.5.2 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网络 152

6.5.3 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建设 153

第7章 装备制造业 156

7.1 装备制造业发展概述 156

7.1.1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57

7.1.2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157

7.1.3 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 157

7.2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158

7.2.1 准备阶段(1978~2000年) 158

7.2.2 起步阶段(2001~2003年) 159

7.2.3 形成阶段(2004~2009年) 159

7.2.4 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 160

7.3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60

7.3.1 分部门产业结构现状 160

7.3.2 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排名 164

7.3.3 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 166

7.4 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 169

7.4.1 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 169

7.4.2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地区 171

7.4.3 长株潭城市群是“两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 173

7.4.4 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创新合作 175

7.5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177

7.5.1 产值规模占全国比重将达到1/2以上 178

7.5.2 创新网络的联系强度逐步增大 178

7.5.3 小企业的创新地位将上升 178

7.5.4 创新的集聚特性进一步凸显 179

7.5.5 基于产业联盟的合作创新将更加重要 179

第8章 新能源产业 181

8.1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82

8.1.1 新能源产业发展备受关注 182

8.1.2 光伏产业占据新能源重要地位 183

8.1.3 长江经济带新能源发展以光伏为主 186

8.2 光伏产业发展阶段 190

8.2.1 起步阶段(2004年以前) 190

8.2.2 成长阶段(2005~2010年) 190

8.2.3 整合阶段(2011年至今) 191

8.3 光伏产业结构 192

8.3.1 我国光伏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中游 192

8.3.2 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一批龙头示范企业 193

8.4 光伏产业空间分布 196

8.4.1 光伏企业集中于江浙沪地区 196

8.4.2 光伏企业创新活动以江苏省最为突出 199

8.4.3 光伏企业间合作创新普遍较少 201

8.5 光伏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02

8.5.1 现存问题 202

8.5.2 对策建议 205

第9章 金融业 208

9.1 金融业的内涵及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8

9.2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

9.2.1 经济总量 211

9.2.2 对外开放度 214

9.2.3 金融人才状况 217

9.2.4 政策保障环境 219

9.2.5 产业结构调整 222

9.3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的内部结构 225

9.3.1 银行业 225

9.3.2 证券业 228

9.3.3 保险业 231

9.4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233

9.4.1 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 235

9.4.2 金融中心建设 237

9.5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41

第10章 物流产业 244

10.1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概述 244

10.1.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244

10.1.2 物流园区建设力度加大 248

10.1.3 物流企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50

10.1.4 带内物流产业发展差异较大 252

10.1.5 物流产业在国际国内占据重要地位 254

10.2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历程 258

10.2.1 孕育期(1978~1991年) 258

10.2.2 形成期(1992~2000年) 259

10.2.3 发展期(2001~2008年) 260

10.2.4 整合期(2009年至今) 261

10.3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结构及产业链 262

10.3.1 主导企业分析 262

10.3.2 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265

10.3.3 产业链分析 269

10.4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创新联系 271

10.4.1 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 271

10.4.2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创新主体分析 272

10.4.3 长江经济带省际创新联系 274

10.5 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途径 277

10.5.1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物流中心 277

10.5.2 实现物流交通体系均衡化发展 278

10.5.3 提升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 279

10.5.4 完善区域物流创新网络 279

第3篇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治理 283

第11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 283

11.1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状况与演进历程 283

11.1.1 产业链治理状况 283

11.1.2 产业链治理模式演变路径 286

11.1.3 产业链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92

11.2 产业链治理的国内外经验 294

11.2.1 国外流域开发与产业链治理 294

11.2.2 生态产业链治理 296

11.3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模式与治理措施 299

11.3.1 治理的内涵与类型 300

11.3.2 产业链治理目标 300

11.3.3 产业链治理模式 302

11.3.4 产业链治理措施 304

第12章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治理 307

12.1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现状 307

12.1.1 创新合作要素分布不均 307

12.1.2 创新合作主体较多 309

12.1.3 创新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310

12.2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政策建议 311

12.2.1 加强长江经济带技术市场建设 311

12.2.2 建立长江经济带技术联盟 318

12.2.3 形成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 323

第13章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合作治理 334

13.1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数量及其动态 334

13.1.1 长江经济带内开发区数量增长 335

13.1.2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数量扩张动态 337

13.2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区位布局 339

13.3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结构 340

13.3.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 340

13.3.2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开发区产值规模区际悬殊 342

13.4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合作模式 344

13.4.1 开发区合作驱动因子 344

13.4.2 开发区异地合作共建 348

13.4.3 一区多园式运营 352

13.4.4 开发区联盟 354

13.5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网络/联盟治理 356

13.5.1 公司制管理模式 356

13.5.2 多元的联盟体系 357

13.5.3 丰富的交流平台 360

13.5.4 鲜明的品牌文化 361

第14章 政府间合作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治理 362

14.1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创新合作现状评估 363

14.1.1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创新合作现状分析 363

14.1.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现实问题与矛盾 366

14.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战略着眼点与实践模式探析 368

14.2.1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基本着眼点 368

14.2.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主要实践模式 372

14.3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创新治理的国际经验 375

14.3.1 欧洲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与“地平线2020” 375

14.3.2 日本区域产业集群网络治理 379

14.3.3 美国湾区政府联合会与湾区委员会 383

14.4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合作与区域创新治理 387

14.4.1 构建多层次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387

14.4.2 改革创新资源交流机制 388

14.4.3 建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388

14.4.4 启动区域创新集群推进工程 389

参考文献 3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