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关义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642856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逐渐显现,如资源枯竭、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居民福利下降等,这表明:资源型城市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要想转变以往的发展方式,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即发展低碳经济。尽管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迄今为止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但作为资源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与普通城市又有所区别,本书以内蒙古为例,具体分析了各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立长效的节能减排机制、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角度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在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热化下,本书可以为资源型城市实现低碳转型提供理论支撑,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二节 研究方案 13

一、研究思路 13

二、研究方法 13

三、研究内容 14

第二章 资源城市概述 15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概述 15

一、资源 15

二、资源型产业 15

三、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15

四、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17

五、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19

六、资源型城市的作用 21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23

一、有依托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 23

二、无依托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 23

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24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26

一、按城市形成原因分类 26

二、按资源种类分类 27

三、按城市行政级别分类 27

四、按人口规模分类 27

五、按产业结构分类 28

六、按发展阶段分类 28

第三章 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31

第一节 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31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外延 31

二、低碳经济的要素 34

三、低碳经济的特征 35

四、低碳经济的模式 36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37

第二节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38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38

二、生态经济学 39

三、循环经济理论 40

四、绿色经济理论 40

五、脱钩发展理论 41

六、碳汇理论 41

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42

第三节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 43

一、Kaya恒等式 43

二、碳排放强度分析 44

三、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44

第四章 现代评价方法简介 47

第一节 DEA基本模型 47

一、CCR (C2 R)模型 48

二、BCC (BC2)模型 50

三、超效率DEA模型 51

第二节 交叉效率DEA 52

一、基本交叉效率模型 52

二、对抗型交叉效率模型和仁慈型交叉效率模型 53

三、基于权重交叉效率模型 53

四、中性交叉效率模型 54

五、超效率DEA交叉效率模型 54

第三节 其他评价方法 55

一、熵值法 55

二、TOPSIS方法 56

三、熵值—TOPSIS方法 57

四、因子分析法 59

五、灰色关联分析法 61

第五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65

第一节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65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概述 65

二、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66

三、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68

第二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69

一、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发展概述 69

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分布概述 71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72

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分析 75

第三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77

一、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数据的选择和收集 77

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77

第四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价分析 83

一、发展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83

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84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85

第五节 基于熵权一TOPSIS法的资源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 88

一、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8

二、资源型城市综合竞争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88

三、基于熵权—TOPSIS法资源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 89

第六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91

第一节 内蒙古能源消耗分析 91

一、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分析 91

二、内蒙古能源消耗总量与构成分析 92

三、内蒙古能源供需总量分析 95

四、内蒙古人均能源消耗分析 96

五、内蒙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96

第二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分析 97

一、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分析 97

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单位产值能耗分析 99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100

第三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灰色关联分析 100

一、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灰色关联分析指标的选取和收集 100

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灰色关联分析 101

第四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分析 106

一、内蒙古碳排放核算 106

二、内蒙古碳排放分析 108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核算 110

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分析 110

第七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 113

第一节 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分析 113

一、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113

二、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价 114

第二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分析 115

一、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116

二、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价 116

三、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分析 119

第八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的评价 121

第一节 内蒙古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评价 121

一、内蒙古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121

二、内蒙古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数据收集与整理 121

三、内蒙古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评价 122

四、内蒙古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分析 124

第二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评价 125

一、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126

二、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数据收集与整理 126

三、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评价 126

四、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效率的分析 130

第三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评价 131

一、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31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131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 132

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分析 135

第九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的选择 137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选择概述 137

一、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137

二、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138

第二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的选择 139

一、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39

二、低碳主导产业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处理 143

三、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的综合评价 147

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主导产业的分析 151

第三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5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153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153

三、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56

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60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低碳特色产业的选择及发展战略选择 164

一、资源型城市低碳特色产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165

二、资源型城市低碳特色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167

三、资源型城市低碳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68

第十章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73

第一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173

一、服务经济、目标可行原则 173

二、量力而行、收益平衡原则 174

三、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原则 174

四、资源特色、有序推进原则 174

第二节 提升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建议 174

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75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低碳清洁能源 176

三、积极打造生态城市,发挥碳汇潜力 177

四、推广技术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78

五、优化城市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79

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染源控制力度 180

七、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为转型提供支撑 181

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183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84

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目标责任制 185

第三节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86

一、依托现有经济基础,培育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 186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87

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城际间的合作 187

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提高人才保障水平 187

五、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战略产业集群 187

六、市场培育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 188

七、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奠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微观基础 188

八、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188

参考文献 1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