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梅生,张先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00121378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太姥山屹立于东海之滨,从汉代起就与武夷并称“闽山双绝”,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自然之山,更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吟咏,摛翰振藻,从而赋予了她浓郁的人文气息。千百年来,她以母亲般宽广温润的胸怀滋养了东南人民,也成就了富有独特魅力的太姥文化。《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意义》一书旨在以现代学术理念为指导,深度挖掘太姥文化,全面呈现闽东浙南的母亲山——太姥山的深厚文化底蕴。全书共100万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太姥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内容。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目录

导论 探寻太姥文化的生成语境 1

一、太姥文化的概念解说 1

二、太姥文化的主体特色 8

三、太姥文化的时代价值 11

第一编 山海交汇太姥文化的生成空间 13

第一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结构 15

第一节 地质 15

第二节 地形与水系 20

第三节 气候与土壤 23

第二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 27

第一节 从山到海:宋明时期巡检司的区位变动与早期开发 27

第二节 山摇海动:明末清初的倭乱、山寇与迁复 31

第三节 人山人海:乾嘉时期的人口变动与族群分布 36

第四节 挖山填海:晚清以来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 41

第三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结构 45

第一节 山地崎岖与农耕文化 46

第二节 滨海而居与海洋文明 51

第三节 山与海:双重的文化结构 58

第二编 汉越融合太姥文化的深层特质 61

第一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太姥文化区 63

第一节 中华多元一体中的太姥文化 63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中的一体多元 69

第二章 闽越先民与太姥文化区的文明初曙 76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七闽”先声 76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闽越一体 90

第三节 文明初曙中先民的生存形貌 99

第三章 汉越交融与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 103

第一节 太姥山地区汉越交融的历史轨迹 103

第二节 考古文化中的汉越交融 115

第三节 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嬗变 124

第三编 宗族繁衍太姥文化的认同纽带 131

第一章 汉人移居与太姥文化区的宗族起源 133

第一节 汉唐以前 133

第二节 宋元时期 140

第三节 明清时期 144

第二章 宗族建构与太姥文化区的乡土认同 152

第一节 血缘宗族 152

第二节 地缘宗族 163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宗族 168

第三章 宗族复兴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再造 177

第一节 族群认同与宗族建构:秦屿丁氏 178

第二节 儒学复兴与宗族重构:西昆孔氏 182

第三节 红色记忆与宗族复兴:佳山周氏 187

第四节 遗产生成与宗族复振:桐山施氏 191

第四编 族群互动太姥文化的多元整合 199

第一章 东南民族走廊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 201

第一节 东南民族走廊:一个独特的历史—民族区域 201

第二节 东南民族走廊的民族源流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 206

第二章 族群迁徙与太姥文化区的分布格局 211

第一节 “八姓入闽”与明末清初的东南乱局 211

第二节 从种蓝为业到山居闽东:闽东畲民的族群迁徙 220

第三节 水上人与海路而至的东南回族 234

第三章 族群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地域表征 239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闽越西瓯底色的海洋人文 240

第二节 山居为畲:“畲客”与太姥文化区的山地文化 248

第三节 水生人家与海上移民: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化 257

第五编 海洋网络太姥文化的开放体系 271

第一章 海上交通与太姥文化区的对外关系 273

第一节 沙埕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上交通发展 274

第二节 秦屿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通道 281

第二章 以海为田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性格 289

第一节 走洋如适市——太姥文化区的渔港、渔场和渔民 290

第二节 讨海的技术——海洋族群的捕捞渔法 295

第三节 新技术的渗入——近海养殖渔业的兴起 317

第三章 海上丝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 321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历史文化传统 321

第二节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太姥文化区的区位优势 327

第三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 330

第六编 儒学教育太姥文化的精神积淀 337

第一章 儒学源流及其在太姥文化区的早期活动 339

第一节 鼎邑儒学教育源流 339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早期的文人和儒学文化的发端 350

第三节 朱熹和太姥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355

第二章 科举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兴学盛况 365

第一节 科举兴盛的有宋一代 365

第二节 正气充盈的宋元时期 371

第三节 宋元以降家族宗祠办学的兴起 376

第三章 儒学价值观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化规范 393

第一节 明清时期文化的成就和精神积淀 393

第二节 立县以降的官办教育及民国新学的兴起 398

第三节 儒学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406

第七编 文学艺术太姥文化的价值理念 421

第一章 诗翰传统与太姥文化区的文采风流 423

第一节 隐逸: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423

第二节 迁谪:肉芝如可采,鸿羽愿高骞 428

第三节 怀古: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移那可数 432

第四节 纪游:春风不到层冰洞,山半梅花二月开 436

第五节 旅次:从今渐入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 443

第六节 从军:十年三度到闽关,风急星回客未还 451

第七节 流寓:当年太姥轻挥手,让尔流离蚤入林 454

第二章 雅俗会通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艺术 462

第一节 灵峰石刻:唐宋石雕艺术的代表 462

第二节 福鼎饼花:别具一格的年画妙品 466

第三节 福鼎剪纸:千锤百炼的实用美术 468

第四节 提线木偶:活跃山乡的民间社戏 472

第五节 民间歌谣:吟唱生活的传统音符 477

第六节 打拾锦:独具魅力的民间音乐 481

第七节 嘭嘭鼓: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 484

第八节 六结花:源于祈福的畲族舞蹈 486

第三章 异调新声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学艺术之交融 488

第一节 清代以来福鼎文学界代表人物 488

第二节 清代以来福鼎书画艺术界代表人物 500

第三节 王氏父子“刻书祝寿”始末及其贡献 506

第四节 陈鹏翛和他的文成堂书坊 5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