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达源,张永战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5169793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8篇50章,主要介绍我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日夜不停的开发和建设,对山山水水(山地、黄河、长江、水库、湖沼湿地、海岸海洋等)物质运动的自然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书为新世纪我国人地关系研究,借助于新视角掀开了新的一页,期待被公众接受并大有建树。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目录

第一篇 导论 1

1我国大地得天独厚与人口众多 1

1.1 深部上来的物质与能量 1

1.1.1 板块运动 2

1.1.2 地震活动 2

1.1.3 地热 3

1.2 地表物质与能量的汇 3

1.2.1 太阳辐射能 4

1.2.2 大气环流与水汽通量 5

1.2.3 强风雨土和沙尘暴 6

1.2.4 大江大河的输水输沙 8

1.2.5 台风雨 9

1.3 丰厚的产出 11

1.3.1 宽阔的高原 11

1.3.2 大片的黄土分布 12

1.3.3 开阔的沿海平原 12

1.3.4 淤长特别快的三角洲 14

1.3.5 宽阔的大陆架 15

1.3.6 美丽富饶的大地 15

1.4 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9

2人类活动造福与致灾 20

2.1 都江堰工程的效益 20

2.2 历史上重大生态灾害的真实原因 21

2.3 古城的湮灭 22

2.3.1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城 22

2.3.2 甘肃秦安县的大地湾古“市” 23

2.3.3 浙江余杭县的良渚古城 24

2.3.4 夏、商、(西)周都城 24

2.4 老城的困扰 25

2.4.1 洪水困扰武汉 25

2.4.2 江苏古泗州城被淹又被埋 27

2.5 新城的尴尬 28

2.5.1 城市缺水 28

2.5.2 城市内涝 29

2.5.3 城市地面沉降 30

3最早干扰自然过程的人类活动 32

3.1 《山海经》中的故事 32

3.2 大禹治水 33

4最早的探索 35

4.1 包牺氏始作八卦 35

4.2 夜观(在)天(成)象 36

4.3 观“在地成形” 37

4.4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38

4.5 古代的算术 40

4.6 农历与二十四个节气 41

5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 43

5.1 “气候变暖”的祸首 43

5.2 要改进思想方法 44

6“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研究 46

6.1 外国研究者观念的变化 46

6.2 中国学者的研究 48

6.2.1 汉代治河 48

6.2.2 宋代的福寿沟 48

6.2.3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 49

7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1

7.1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 51

7.2 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 53

7.3 “濒临失衡的地球” 54

7.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7

第二篇 山地篇 59

8“山”的要义 60

8.1 河出昆仑虚 60

8.2 《山海经》之《山经》 62

8.3 《周官》之“镇山” 62

8.4 《周易》中与山有关的卦象 63

8.5 《诗经》中的“山” 64

8.6 《禹贡》中的界山与导山 65

8.7 “五岳” 65

8.8 封禅 67

8.9 唐诗中的山 68

8.10 徐霞客笔下的“山” 68

8.11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 70

9山地的成因 72

9.1 山的成因 73

9.2 岩石山地 73

9.3 构造山地 74

9.3.1 水平构造山地 74

9.3.2 单斜构造山地 75

9.3.3 褶皱山 76

9.3.4 断块山 76

9.3.5 活动构造山地 77

9.3.6 大面积隆升与其周边的侵蚀山地 77

9.4 侵蚀剥蚀山地 78

9.4.1 侵蚀切割 78

9.4.2 剥蚀速率 79

9.5 甘肃平凉崆峒山地貌特征的形成 80

10山地地貌过程 83

10.1 截顶过程 83

10.2 岸坡地貌过程 86

10.3 山麓地貌过程 88

10.4 鄂西山区的剥夷(地貌)面 88

11山地的功能与贡献 91

11.1 河湖水源地 92

11.2 沙源地 93

11.3 育林与生物多样性 94

12山地降水与灾害 95

12.1 冰崩与雪崩 95

12.2 水土流失 96

12.3 山洪 97

12.4 泥石流 98

12.5 暴雨与滑坡 99

13坡地物质运动与灾害 100

13.1 坡地物质运动类型 100

13.2 云南恩子坪滑坡 103

13.3 地震与崩塌滑坡 104

13.4 滑坡的预测预报与治理 105

14人类活动与山地灾害 106

14.1 土地开发与缓坡地蠕移速率增大 107

14.2 与采矿有关的崩塌 107

14.3 与采矿有关的滑坡 108

14.4 小水库大滑坡 109

14.5 水库蓄水与岸坡物质的蠕动 111

14.6 大水库蓄水与滑坡 112

14.7 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 113

第三篇 黄河篇 116

15黄河的特性 117

15.1 “九曲黄河” 117

15.2 中游为侵蚀性峡谷河段 118

15.3 下游“地上河” 120

15.4 流量小、变率大、多洪灾 121

15.5 大量泥沙来自黄土分布区 122

15.6 河道多变易变 122

15.7 中华“母亲河” 123

15.8 几番修改设计的黄河三门峡工程 124

15.9 独特的黄河三角洲发育模式 125

15.10 黄河断流 127

16黄河中游的贯通 128

16.1 古水系 129

16.2 太行山的隆起 130

16.3 中游上段的袭夺贯通 132

16.3.1 汾河倒流 132

16.3.2 “三门湖”形成 133

16.3.3 晋陕峡谷的袭夺贯通 133

16.4 三门峡河段的贯通 134

17黄土与泥沙输出 134

17.1 厚层黄土在侵蚀盆地中堆积 134

17.2 黄土区的侵蚀 137

17.3 黄河中游的输沙 138

18史前的开发与水环境变迁 139

18.1 旧石器文化 139

18.2 新石器文化 141

18.3 黄河中游的古洪水 144

18.4 史前开发与黄河改道 144

18.4.1 土地利用与黄河输沙量的变化 144

18.4.2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145

18.4.3 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化 146

18.4.4 黄帝时代的洛河洪水 148

18.4.5 尧舜时代的大洪水 148

18.5 史前黄河洪水基本特点 148

19夏商(西)周时代的开发与水环境变化 149

19.1 筑城池建国都 149

19.1.1 夏都斟寻 150

19.1.2 商都殷城 150

19.1.3 西周的丰城与镐京 151

19.2 青铜器时代 151

19.3 农牧业的发展 152

19.3.1 驯养和牧业 153

19.3.2 农业 153

19.4 重大的水利工程 155

19.5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变化 156

19.5.1 《诗经》所述的大河水环境 156

19.5.2 《周易·涣》述大河洪水 156

19.5.3 洪水威胁与迁都 156

20历史时期的防洪工程与水环境演化 157

20.1 人口增多与大规模屯垦 157

20.2 重要的水利工程 158

20.2.1 筑堤防洪 158

20.2.2 开鸿沟 160

20.2.3 筑陂塘(古水库) 161

20.2.4 修建灌渠 161

20.3 黄河的输水输沙及其地理环境效应 161

20.3.1 水沙通量 161

20.3.2 频发洪水灾害 162

20.3.3 水淹古城 162

20.3.4 营造洪积扇 163

20.3.5 营造大规模泛滥平原 163

20.3.6 营造三角洲 163

20.4 黄河中游的历史洪水 163

20.4.1 山西沁河1482年“特大洪水” 163

20.4.2 黄河中游1843年大洪水 165

20.5 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与改道 166

20.5.1 黄河下游的古河道 167

20.5.2 黄河下游的变迁 168

20.5.3 黄河下游的“以水为兵” 170

20.6 开封城摞城 170

21近代的水利工程与水环境变化 172

21.1 大坝—水库 172

21.2 灌溉工程 173

21.3 径流量、输沙量变化 174

21.3.1 黄河上中游输水输沙的变化 174

21.3.2 黄河下游输水输沙的变化 175

21.3.3 输水输沙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 176

21.4 黄河断流 176

22黄河的新生与健康 176

22.1 全流域水量调控 177

22.2 调水调沙刷深下游悬河主河槽 177

22.3 堤防标准化(工程) 178

22.4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178

22.5 “黄河摆脱危机”的新思路 179

第四篇 长江篇 181

23长江源的考证 182

23.1 几千年前的通道 182

23.2 《尚书·禹贡》述江源 182

23.3 明徐霞客的《溯江纪源》 183

24长江源区地理环境的变化 185

24.1 基本特征 185

24.2 水循环系统 186

24.3 气温、生态及环境的变化 188

24.4 自然(生态)过程的耗散效应 190

25古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190

25.1 云南元谋人与干热河谷 190

25.2 重庆巫山人与巫峡的贯通 191

25.3 长江下游两岸的古人类与古环境 192

25.3.1 安徽东至人 192

25.3.2 安徽和县人 193

25.3.3 江苏南京人 193

25.3.4 近几十万年来的环境变迁 193

26长江的贯通 194

26.1 分为三段的通天河 195

26.2 万里长江第一弯的落位 196

26.3 金沙江下段多处河流袭夺贯通 198

26.4 长江三峡贯通的研究 199

26.5 川江倒流的研究 200

27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 203

27.1 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203

27.1.1 长江河口地区 203

27.1.2 长江中游地区 204

27.2 冰期的冰川作用与低海面的影响 204

27.3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206

27.4 构筑防洪大堤及中下游功能的改变 207

27.4.1 营造洪冲积扇(自然过程) 207

27.4.2 始筑荆江大堤(人类活动) 207

27.4.3 宋元时代堵塞“九穴十三口” 207

27.4.4 荆江大堤的地理环境效应 207

27.4.5 长江中下游的堤防体系 208

27.4.6 长江中下游功能转变 209

27.4.7 原长江河口的演变 209

27.5 长江南京段地貌过程 210

27.5.1 汉唐时代前后的变化 210

27.5.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床地形的变化 210

27.5.3 三峡工程后长江南京段冲刷量增加 211

28人工打造的“黄金水道” 211

28.1 长江三峡航道的整治 213

28.2 长江中下游航道的整治 215

28.3 长江河口的整治 218

28.4 三峡工程对航道整治的影响 219

28.5 河道整治新动向 221

28.6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22

第五篇 湖沼湿地篇 225

29湖泊的成因 227

29.1 湖盆洼地的成因 228

29.1.1 火山口湖 228

29.1.2 构造洼地湖 229

29.1.3 海迹洼地湖 229

29.1.4 冰蚀洼地湖 229

29.1.5 风蚀洼地湖 230

29.1.6 河迹洼地湖 231

29.1.7 溶蚀洼地湖 232

29.1.8 堰塞性洼地湖 232

29.2 按水源水循环特征进行的湖泊分类 232

29.2.1 盛冰期冰雪融水补给的吐鲁番大湖 233

29.2.2 地下水补给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 234

29.3 按矿化度进行的湖泊分类 236

29.4 我国湖泊演化的动向 237

29.4.1 普遍萎缩 237

29.4.2 污染加重 237

29.4.3 生物种类与其数量减少 237

29.4.4 巢湖的萎缩与污染 238

30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湖泊 240

30.1 洞庭湖群 240

30.1.1 地质时期的构造盆地 240

30.1.2 百多万年以来的演化 240

30.1.3 三千多年来的演化 241

30.1.4 百多年来水利工程的影响 242

30.1.5 湿地生态格局的变化 242

30.2 云梦(泽)与江汉湖群 245

30.3 彭蠡、沿江湖群与鄱阳湖 246

30.3.1 “汇泽为彭蠡” 246

30.3.2 鄱阳湖 246

30.4 震泽与太湖湖群 247

30.4.1 水循环特征 247

30.4.2 洼地的成因 248

30.4.3 湿地的变迁 248

30.4.4 湿地开发与环境变迁 249

30.4.5 原因机制分析 251

30.4.6 水环境治理新思路 252

30.5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自然堤后湖 253

30.6 马鞍山雨山湖的水污染治理 254

31云南高原上的湖泊 255

31.1 云南高原上的“九湖” 256

31.2 “九湖”的共同特点 259

31.3 阳宗海的砷污染事件 260

31.4 滇池的科学问题 261

31.4.1 滇池(流域)的水系变迁 261

31.4.2 滇池洼地的成因 264

31.4.3 水污染难以治理 265

31.4.4 新建议:改善滇池水循环 266

32青藏高原上的湖泊 267

32.1 构造地貌特征与湖泊分布 267

32.1.1 青藏高原的隆升 267

32.1.2 构造地貌基本轮廓 268

32.1.3 湖泊的分布 270

32.2 湖泊的形成与演化 271

32.2.1 冰期的冰蚀洼地 272

32.2.2 盛冰期与冰消期的大湖 273

32.2.3 全新世中晚期的盐水湖 275

32.2.4 近期的湖泊扩张 275

32.3 柴达木盆地与盐水湖群 277

32.3.1 柴达木盆地多盐湖 277

32.3.2 青海湖 278

32.3.3 青海湖滨的淡水小湖 278

32.4 藏北地区的湖群 279

32.4.1 可可西里湖群 279

32.4.2 阿里地区西北部的湖群 281

32.5 藏中地带的湖群 282

32.5.1 冈底斯山区的湖群 283

32.5.2 当惹雍错湖群 284

32.5.3 色林错湖群 284

32.6 藏南的湖泊 285

3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 287

33.1 阿尔泰山的冰川与湖泊 288

33.2 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与湖泊 289

33.2.1 沙漠中的风蚀残丘不是“风沙丘” 290

33.2.2 乌伦古湖是河迹洼地湖 291

33.2.3 艾比湖是侵蚀洼地湖 292

33.3 天山的冰川与湖泊 292

33.3.1 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 293

33.3.2 山南的博斯腾湖 294

33.4 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与湖泊 295

33.4.1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沙山 296

33.4.2 罗布泊是洪积扇缘洼地湖 297

33.5 祁连山前的河西走廊和月牙泉 300

33.5.1 祁连山的冰川 300

33.5.2 河西走廊的第四系 301

33.5.3 敦煌月牙泉告急 301

33.6 我国的沙漠与湖泊 304

34湿地 306

34.1 湿地生态系统 306

34.2 湿地的功能 307

34.3 我国的湿地 308

34.4 江苏中部的里下河洼地 310

34.4.1 黄河南徒之前的古澙湖 310

34.4.2 黄河南徒期间的湖荡 311

34.4.3 现在处“饥饿”状态 311

34.4.4 成因机制分析 312

34.4.5 生态安全问题 314

35沿海滩涂 314

35.1 滩涂的地貌过程 315

35.2 滩涂的自然生态 317

35.3 滩涂的生态建设及其生态效应 318

35.4 滩涂的生态保护 319

第六篇 大坝—水库与生态 320

36大坝—水库的利弊 321

36.1 大坝—水库的几项参数 322

36.2 国内外的大水库 324

36.3 水库的效益 325

36.4 水库的不良后果 328

36.5 大坝与生态 330

37病坝险库 332

37.1 “中国病坝之重” 332

37.2 工程设计问题 334

37.3 工程质量问题 336

37.4 使用年限问题 338

37.5 水库中的泥沙淤积 338

37.6 美国的建坝与拆坝 339

38超龄(洪泽湖水库)大坝惹的祸 342

38.1 构筑洪泽湖大坝 342

38.2 洪泽湖大坝坝顶高程的变化 343

38.3 洪泽湖大坝伤痕累累 344

38.4 洪泽湖(水库)的变迁 345

38.5 超龄大坝的危害 346

39长江三峡大坝与水库 347

39.1 长江三峡地貌过程 347

39.2 三峡坝址区的构造稳定性 348

39.3 三峡地区新构造运动 349

39.4 水库诱发地震 350

39.5 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 351

39.6 三峡库岸的崩塌滑坡 353

39.7 三峡库岸防护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354

40新问题与新思路 356

40.1 三峡工程本是生态工程 356

40.2 三峡水库的水污染 356

40.3 库区的生态修复 359

40.3.1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 359

40.3.2 水资源利用水平低 362

40.3.3 过去的贫穷落后 363

40.3.4 当前又陷入困境 364

40.4 新问题 364

40.4.1 生存环境变得更脆弱 364

40.4.2 土地和生态问题突出 365

40.4.3 库岸“险情增多” 366

40.5 新思考 367

40.5.1 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67

40.5.2 将“减灾工程”升格为“民生工程” 367

40.6 按“生命共同体”观念创建美好家园 368

参考文献 370

后记 38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