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雅凤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1899200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了COPA-PI(中国罪犯心理评估个性分测验)、16PF(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问卷)、两套自编问卷的测试数据并结合对监狱干警和罪犯的访谈为实证依据,之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形成全书的主要观点。为监狱干警从深层次了解和改造罪犯提供心理学依据,并有利于提高对罪犯减刑、假释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目录

第一章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1

一、刑法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1

(一)刑法以罪犯的刑期衡量罪行的轻重 1

(二)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中明确界定了社会危害性 2

(三)刑法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 3

二、犯罪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4

(一)犯罪学对犯罪的界定突出了社会危害性 4

(二)犯罪学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 5

三、犯罪心理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5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一致,以犯罪行为结果的危害性来衡量罪行的轻重 5

(二)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概念明确界定,但对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没有界定 5

四、根据人类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性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7

(一)根据人类一般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7

(二)罪犯和监狱警察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认识 8

五、笔者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 18

(一)笔者关于罪行和危害社会心理含义的观点 20

(二)笔者关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 22

六、研究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相关性的意义 27

(一)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刑法》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 27

(二)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深层次提高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 29

第二章 从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31

一、心理的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不完全成正相关 31

(一)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认知能力较差 32

(二)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多数人具有难以适应社会的情绪特征 37

(三)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正确意志薄弱 40

(四)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社会智力水平较低 43

(五)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把自己的气质扬短避长 45

(六)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心理健康水平低 46

(七)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游戏型犯罪 48

(八)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过失犯罪 52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成正相关 56

(一)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强烈和畸变的不合理欲望 56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卑劣的品德 60

(三)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贪婪的价值观或偏邪的信仰 71

(四)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有些罪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74

(五)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形成了顽固的错误意志 76

(六)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双重人格 77

第三章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80

一、从生活经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80

(一)不良或不幸童年经历的罪犯形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心理的早期心理阴影 81

(二)不良或不幸的成年经历者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逆反心理 90

(三)根据不同刑期和不同罪类罪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99

二、从犯罪动机和手段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02

(一)从犯罪动机的内容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02

(二)根据犯罪动机的预谋程度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13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罪犯作案手段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21

第四章 从人格因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26

一、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危害社会心理有关的人格类型 126

(一)冷酷无情特质 126

(二)反社会人格 128

(三)犯罪人格 129

(四)危害社会心理、反社会意识、冷酷无情特质、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的关系 130

二、根据不同刑期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31

(一)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 133

(二)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 137

三、根据不同罪类的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45

(一)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 145

(二)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 156

四、根据罪犯人格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77

(一)同情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79

(二)暴力倾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0

(三)变态心理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5

(四)犯罪思维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5

(五)外倾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6

(六)聪敏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7

(七)从属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8

(八)波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8

(九)冲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8

(十)戒备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8

(十一)自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88

(十二)焦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191

第五章 从法律意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193

一、罪犯整体的法律意识现状 194

(一)罪犯的法律认识 195

(二)罪犯的法律情感 198

(三)罪犯的法律意志 200

(四)罪犯的法律信仰 202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识现状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203

(一)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认识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204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情感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204

(三)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志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205

(四)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信仰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205

(五)造成监狱警察与罪犯显著差异的原因 205

三、不同类型罪犯的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206

(一)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206

(二)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209

(三)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212

(四)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215

(五)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218

第六章 从心理改造质量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21

一、根据不同刑期罪犯的心理改造质量研究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21

(一)对被害人的赎罪感 224

(二)自我悔罪的情感 225

(三)对真诚改造与获得自由关系的认识 226

(四)减刑与内心改造质量的关系 226

(五)对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228

(六)对暴力倾向的克制能力 228

(七)抗御诱惑的能力 230

(八)延迟满足能力 231

(九)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 232

(十)重新适应社会和不再犯罪的最重要心理因素 233

二、根据不同服刑时间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34

(一)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正相关 235

(二)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弱的正相关 240

(三)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差的负相关 243

(四)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负相关 247

第七章 不同刑期相同罪类的罪犯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50

一、不同刑期盗窃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比较 250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50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55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58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65

二、不同刑期抢劫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比较 267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67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70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74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78

三、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比较 282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犯罪原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82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290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类暴力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299

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历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304

一、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犯罪原因和手段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305

(一)引起犯罪动机的具体因素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财欲引起的犯罪动机越多 305

(二)犯罪手段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作案时没有使用暴力手段的越多 310

(三)生活经历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生活经历不幸或不良者越多 311

二、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人格因素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313

(一)同情——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同情心越差 316

(二)波动——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波动性相对较强 316

(三)冲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冲动性相对越强 316

(四)暴力倾向——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暴力倾向越严重 317

(五)变态心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变态心理越严重,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变态心理严重者居多 317

(六)犯罪思维——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犯罪思维越严重 318

(七)幻想性——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对生活脱离实际的幻想性越高 318

三、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319

(一)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对出狱后过安稳正常生活的重要性——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认识越差 319

(二)自制力与守法意识对重新犯罪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不重视 321

(三)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是否合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越不合理 322

(四)友谊观是否理智——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不理智 322

(五)亲社会心理形成的信心——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信心更差 323

(六)抗御诱惑能力——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此能力越差 323

(七)悔罪的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差 324

(八)多数累犯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生活所迫和缺乏自制力的较多 325

(九)重新适应社会和避免再犯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认为法律意识和品德更重要 326

四、从累犯的敌意透视其危害社会心理的严重性 329

(一)累犯敌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29

(二)累犯敌意心理产生的原因 336

结语:对策建议 344

一、对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不同的罪犯应区别对待 344

(一)对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导致犯罪的罪犯区别对待 344

(二)不同人生经历的罪犯应该区别对待 344

(三)不同犯罪动机的罪犯要区别对待 344

二、重塑罪犯的品德和价值观 344

(一)道德敏感性 345

(二)同情 345

(三)移情 345

(四)内疚 346

(五)羞愧感 346

(六)关怀与爱 346

(七)自我控制 346

三、矫正罪犯的不良人格 347

(一)对于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使其形成亲社会心理 347

(二)对于无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提高其自身素质 347

四、培养罪犯的法律信仰 347

五、以科学方法评估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 348

参考文献 3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